外国教育史课件汇编.docx
《外国教育史课件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课件汇编.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教育史课件汇编
外国教育史课件
外国教育史的内容很多,也比较零散,但是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把握主次,这样复习起来更容易轻松一点。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外国教育史课件,欢迎阅读。
一、古代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巴比伦的教育——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1.巴比伦的学校 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
宫廷学校(培养高级官僚)、神庙学校(僧侣、寺庙接班人)、书吏学校(低级人才,如书函写作)。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高等教育,除此之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学校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 1.古代埃及的学校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书吏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1)普通文化课程,即读写、计算,尤重书写;
(2)专门职业课程,即书函、律令等; (3)高级科学知识,如天文、数学、建筑学、水力学、医学等。
教学方法:
以机械教学为主。
灌输和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 1.婆罗门教育 核心任务:
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
“古儒学校”(12年)。
《吠陀经》(梵文学习内容)。
体罚。
教育对象:
婆罗门、刹帝利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梵文《吠陀经》)为主。
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
2.佛教教育 教育主张: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性平等”。
主要场所:
寺院。
教育目的:
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
佛教经典。
教学语言:
地方语言。
教学方法:
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高级阶段,争辩和议论。
简评:
优:
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对印度乃至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如:
中国书院、思辨哲学等);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对象。
劣:
悲观厌世。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首先,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和教育; 其次,教育具有阶级性及等级性; 第三,教育内容丰富,包括德、智、体及宗教教育;既有统治阶级的需要,也有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第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适应不同统治阶级需要,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和强大的适应力;第五,教育方法简单、体罚盛行,以个别施教为主,尚未形成正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六,知识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地位较高; 第七,早衰或断层,源远而流不长,而中国文化,源远而又流长,古老而风韵长存。
二、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1.斯巴达教育
(1)教育目的:
培养体格强壮、富有勇武精神和爱国精神、善于战斗并持久斗志的武士。
(2)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A、严格的新生儿体格检查(长老);7岁以前,母亲教育; B、7-18岁,军营生活。
“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 C、从18岁起,青年军事训练团; D、20岁,实战训练; E、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非常重视女子教育。
总之,教育性质是野蛮的、落后的,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内容是片面的。
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勇敢的战士,防御和增强国家实力,维护公民地位,这在当时是成功的。
2.雅典教育 (1)雅典教育目的:
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2)教育过程、内容:
第一阶段是家庭教育。
7岁前。
子女出生后也受体格检查,有其父检查。
第二阶段是文法学校和琴弦学校教育。
第三阶段是体操学校教育。
13岁后,增加了游泳。
第四阶段是体育馆教育。
15岁左右,除上述,还要学习政治法律、伦理道德以及“三艺”。
第五阶段是军事训练团教育。
3.比较: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的教育活动 公元前5世纪左右,被用来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共同的思想特征是:
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
2.“智者派”的教育贡献 第一,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社会流动。
第二,拓展了学术研究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范围,确定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
第三,提供了一种新型教育——政治家的教育。
第四,教育工作开始职业化。
第五,促进教育实践,丰富教育思想。
(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第一,文化和教育中心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
第二,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
第三,中等教育日益偏重于知识教学,尤其强调文学教育,体育和美育被忽视。
第四,真正得到发展的是高等教育。
(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1.教育目的论:
培养治国人才,历史上最早的专家治国论者。
2.德育论与智育论 A、教人学会做人。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 B、智慧即德行。
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的行事,智慧就是道德。
“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以教给人的。
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
但同时,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C、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D、守法就是正义。
正义的行为和其他一切道德都是智慧。
E、身教重于言教。
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3.“苏格拉底方法” 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 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 下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其使用需要有一定条件:
如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五)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1.“学习即回忆” 毕达哥拉斯灵魂不死思想的影响,认为人出生已经获得一切知识,学习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开启了“内化说”,与洛克的“白板说”相对立。
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第一,重视早期教育,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思想。
也是第一个提出优生主张的人。
第二,主张对儿童通过游戏、讲故事、音乐等方法进行教育,但其内容要经过检查。
第三,最高教育目标:
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五个阶段:
(1)学前教育阶段。
(2)初等教育阶段(7至16、17岁)。
(3)军人教育阶段(17至20岁)。
(4)哲学家预备教育阶段(20至30岁)。
(5)哲学家教育阶段(30至35岁)。
第四,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依据。
第五,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古代“四艺”。
第六,国家负责教育和养育。
特点:
①以英才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国家领袖为最终目的。
②实行严格考核,层层淘汰制度,以保证少数德、智、体各方面都极优秀的人成为最高统治者。
【补】“第二个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法律篇》中的教育观:
在教育管理上,有了一名专管教育的长官;规定了学校的兴建;对专职教师有了明确规定;在课程设置上,哲学被取消了,首次提出强迫教育 (六)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1.灵魂论与教育 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灵魂。
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的意义:
人也是动物,不能不正视这一点;其次,人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理性;第三,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德、智、体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儿童成长三阶段:
0~7岁、7~14岁、14~21岁。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
他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理。
2.教育作用论 影响人的发展的三个因素:
天性、习惯和理性。
重视天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
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雏型,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的张本。
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他并不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
教育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又在不良环境中形成坏习惯的人服从理性的领导,对这种人需进行法制。
三、古罗马的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1)共和早期的罗马教育:
农民——军人教育,教育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
(2)共和后期的教育:
学校主要包括:
初级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教育目的:
培养忠于帝国的公民和官吏; 在学校管理上,对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 在教师管理上,采取的措施是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对教师的控制,国家委派。
专业或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法律、医学、哲学等专门学校。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论雄辩家》,雄辩家应是一个就目前的任何问题,以规定的模式,脱离讲稿,伴以恰当的姿势,得体而谨慎的进行讲演的人。
雄辩家应有广博的知识、特殊的修养、优美的举止和文雅的风度。
常用的练习方法是模拟演说、写作等。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培养》)。
古罗马教育的集大成者。
第一,论教育。
教育目的:
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
学校教育要优于家庭教育:
A学校教育具有激励作用;B可提供多方面的知识; C有利于养成儿童适应公共生活、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第二,十分重视学前教育。
第一个提出双语教育问题。
第三,论教学。
A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
B专业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基础上。
C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防止过度疲劳。
D教师善于回答提问,并向不发问的学生提问。
第四,提问的好处:
测验学生的鉴别能力;防止学生不专心听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运用智力。
第五,对教师的要求:
德才兼备、宽严相济、教学艺术、因材施教。
3.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忏悔录》。
提出“原罪论”、“禁欲主义”、平等思想。
总之,他创立的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为基督教哲学开创了新的纪元,他的教育哲学对西欧中世纪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是中世纪由教会所控制的教育所推行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思想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