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文化话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13909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日文化话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节日文化话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节日文化话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节日文化话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节日文化话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节日文化话题.docx

《节日文化话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日文化话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节日文化话题.docx

节日文化话题

考场作文选编

(月考二)2005-12-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其中书写2分)

节日是观察一个民族的人生哲学、生活风俗、民族风貌、文化心理的窗口。

近些年,校园流行“过洋节”,如“情人节”、“母亲节”、“愚人节”和“圣诞节”等等。

对这类现象一直有不同意见。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迷失、文化跪拜,也有的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渗透、文化的交融,还有人认为这警醒我们,应该发扬光大我们自己的传统的节日文化,如春节、中秋、重阳等等,这些节日,经过了千年的锤炼,有着动人的宝贵的内容,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怎么认识这种节日文化现象?

节日文化对我们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请以“节日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1.遥远的节日

高三(9)石晗冰

当巴黎的塞纳河浴在初夏的阳光中时,人们绕着盛装的“五月柱”载歌载舞;当寒风渐近时,万圣节的“番瓜鬼头”站在街道上,然而,我不禁疑惑:

我们的节日呢?

今天的节日离开商业便是“洋气”,可我梦中的节日不是这样。

那是遥远的时候,大正月里,按古制,夏历正月初一,一家人饮屠苏酒。

出了门,是那条熟悉的桥头青石板路,乡民们聚在那里,间或过些扮灯官的,走高跷的,或是安徽客人。

乡民们听了一段段“大明洪武年间……”“列位看官……”“话说史督师亲赴四镇……”香案也摆上桥头,馋嘴小毛头们饱了眼福又搂一把走,猫也似地抢了一地瓜子,换大人们几个眼色。

大正月里,不作兴打骂。

虽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规矩总是规矩。

晚上,点上雪灯,挑起小橘灯,桥板上撒上檀香,又树到桥头龛里,点将起来,一袅青烟便遏在空中了……

春社箫鼓是越来越近了,戏台这里许是没有的,江浙地方,彼时此时不兴傩戏,徽州地面才有,过了桥,阴翳尽头便是草台班子的“戏台”,于是四村八郭,偕伴而至,直到晚上,大戏已经唱完,只剩些丑角耍些馀兴,乡民们自发攒蹙起来,我捎腿溜开,只见暗樾千层。

这样的酣梦里上元灯火点起来了,放的是龙灯,是绍兴的花灯,有阆苑草虫的,于是,“楼台上下火照火,街市东西人看人。

”梦里还有清明的鹧鸪风,又隔些时日像周作人所说:

“上坟船里看姣姣。

我想,这样的节日是不再了,逝去的正像江流。

大道悠长啊,河水清扬啊,可以洗尘烟,我一身的浊垢到哪里去洗呢?

满是铜臭洋气,欲哭无泪,有时端午里看到青箬叶,真像江水中鳞光闪闪的鳜鱼,携着昔日文化的碎片,游向青山重锁外的天边。

还有重阳里无法登高,冬至时不敢在东门前挂上神剑一样狭长的菖蒲和辟邪的艾。

瑞士人过了百多年的森林节,至今,也没有因“现代”而拒绝那份原始,可我们却日复一日地淡忘了自己的节日,现在去西湖,再也不见昔年西湖七月半的梦影了,接天莲叶,失去了润泽,谁还记得“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呢?

更不必说“酣眠于十里荷花中,清梦正惬”了。

节日遥远了,雪泥化散了,中秋月落了,这些逝去的文化正被船舶送来的节日取代,也许,失落的文化才更可叹吧。

 

2、忆元宵

高三(12)姜璐

“冰糖葫芦……——哟——,又酸又甜——,哟——”这是我儿时最希望听到的吆喝声。

它那平平仄仄的音调,如性感女郎的丰腴的嘴唇,让人听后口水直流三千尺。

那盛大热闹的节日也就伴着平仄的音调,深深刻在我的脑海。

那是儿时的故乡的元宵节。

元宵节好像是专为孩子们设的节日,那日,本就狭小的巷道中塞满了穿得红红绿绿的小孩,我也是“孩流”中的一员。

大家向桥头跑去,那里聚集了各式各样的小吃。

诱人的香味像无形的手将长长的一串孩子拉到了那迷人的胜地。

孩子们一到,小贩们立刻吆喝开了:

“香喷喷的牛肉丸子哟,解谗又当饱哟!

”“糖稀,糖稀,好吃还好玩!

”“年糕,年糕,年年长高!

”……红红绿绿的孩子们好似天女散花,频频散开,而后放口大吃,孩子们吃那热腾腾的面条,直吃得满脸流油,好不开心。

吃过大餐后,孩子们便玩开了,每条巷子都是玩着各种花样游戏的场地,孩子们摔着响炮,抽着蛇螺,踢着毽子,跳着皮筋,笑声竟引来了大人们的加入,到处是欢声笑语,其乐无穷。

元宵节当然少不了闹花灯。

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们就等不及地点上自己的由爷爷奶奶糊起的花灯,到处炫耀。

小巷里处处都是做成动物外形的花灯,像是动物的聚会,当然大多是做成兔子形的,偶尔也会有冰灯,那是父母捡的最大的冰花,花上一天的时间磨成的。

那灯晶莹透亮,是最漂亮的。

可别以为夜晚只有花灯,还有重头戏——火龙。

大人们串成一排顶着条“龙”,龙珠是火球,龙腾虎跃,活灵活现,真是好看。

儿时的元宵节多么开心啊!

然而现在,故乡飞也似的发展,望不见狭小巷道,听不见催人口水的吆喝声。

又到了元宵节又回到了故乡,本来兴奋的心立刻于下车的瞬间凉了半截。

故乡只是一片冷清,沉静的小路零星地点缀着些人影,看不见花花绿绿的小孩,闻不到诱人的香味,冷冷清清,戚戚惨惨。

妈妈说,晚上会有龙灯。

我等在漆黑的巷道上,隐约间看到了一团火球,然后听见一阵敲敲打打,真的是那龙珠的火光,可在寂静的巷道里,扎得我两眼难受。

元宵节?

这就是元宵节?

我疑惑,我们自己的节日,为何渐渐颓废,取而代之的是毫无瓜葛的洋节,我们嗅不到自己节日的气息,满眼塞进的却是“MarryChristmas”!

多么渴望那质朴的民风,渴望自己节日的复苏啊!

为了我们美好的未来,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返璞归真,追回自己的节日,重建自己的节日文化!

3、隐去的中秋月

高三(9)姜有为

圆盘似的月儿挂在半空,默默地倾泻着如水的月光,静静地凝视着地上那匆匆的人群,又是一年月圆时,又是一年中秋节。

月儿自古便受上天特别眷顾,是神话的明星,是诗人的宠儿。

小时候,每当中秋,奶奶便托着我的手,放上一小块甜甜的月饼,沐浴着那皎洁的月光,我知道了月宫中的嫦娥,她怀中的玉兔,罚着砍树的吴刚以及她们的悲情的浪漫的故事。

一口口咬着那月饼,仰起头盯着那圆圆的月亮,我也知道了苏轼,这个天才般的诗人,一曲水调歌头唱出了月亮的极致,显出了中秋的精华。

年年的中秋便在奶奶柔柔的嗓音中,在我一口一口咬月饼的动作中轻轻的,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恍然惊醒,便觉好久没有听到奶奶的声音,好久没有看见那圆圆的月亮,好久没有吃到那纯纯的甜甜的月饼了。

大气污染的加剧,月儿那皎洁的清辉面对着厚厚的浓烟再也无力穿过,生活步伐的加快,时间的紧促再不允许我们仰着头赏月品月饼;外来节日的冲击,“情人节”、“圣诞节”充满了大街小巷,却不容这中秋节有一丝立足之地;就连月饼,这本该如出水芙蓉般清爽动人的乡下女子,却在世人势利庸俗的手下穿上了厚厚的公主服,涂上了浓浓的眼影,说不出的别扭与失望。

古代的文人对着如明镜般的圆月发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慨,作出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邀请,引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眷恋,倾注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思念,化作了“月冷千山,寒江自碧,只影向谁去”的孤独……可我们,作为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这渐渐隐去的中秋月,还能做些什么呢,明月日渐消逝,伸出手想去抓住它,它却有如一捧沙子,静静地从手缝间沙沙地滑下,全然不顾自己的焦虑与无奈。

褪去污染,留下清辉;褪去装饰,留下纯真;褪去表象,留下朴实。

只有这样,历史悠久的中秋节才能继续流传下去,这在我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的中秋节才能得以感动别人。

月华如水,依旧无言地独自欣赏,洁白的中秋月望着我,亘古不变。

4、午夜遐想

高三(9)张淼

十二点的钟声即将敲响,在这新年将来之际,躺在冰冷卧室里的我,却只能用回忆,滋润自己疲惫、苍凉的心。

儿时的春节,是在外婆家团圆,舅舅、舅妈、表兄、表妹、外公、外婆济济一堂,我总是让舅舅抱起我,攀到门楹上贴春联,而舅舅常常在我聚精会神之际松开双手,让我因骤然的失重而吓得尖叫,最后安然无恙地回到他怀里。

鞭炮则是表兄弟们的最爱,那暗夜里炫目的火光和轰天的巨响似乎对他们有着无穷的诱惑,而我总是举着两只焰火棒站在一边傻傻地看着。

年夜饭则是真正的高潮,糖醋排骨,香煎鳜鱼,红烧蹄膀……一道道佳肴引得我们如饕餮般暴食,直到肚子撑得再也不容许一小杯米酒灌下……

午夜的钟声敲响了,无情的现实粉碎了我温馨的遐想。

不知从何时起,父母不再回外婆家团圆了,而我则从当初的吵闹不解转变为现在的容忍理解以及无可奈何。

父母都太忙了。

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为了不被时代抛弃,父亲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工作,写论文,考级,以及晋升职称。

为了支付我越来越庞大的学费开支,母亲也不得不放弃休息时间兼职做家教,为我将来的大学费用储蓄。

而越来越接近高考的我,更是怎一个“忙”字了得,补课补到二十七夜!

细细想来,仅仅是春节吗?

端午,中秋,元旦,重阳,这些传统性的节日,哪一个不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悄悄度过的?

棕子,月饼,这些节日特色食品一年四季地呈列在超市的货架上等你来购买,完完全全地失却了它们的本意。

无怪乎端午节竟被韩国申请作了文化遗产!

只不知汩罗江底的屈原听到这一消息后作何感想,是指责剽窃者呢,还是痛叱不争者呢?

然而我们当真这么忙么?

北美、欧洲那些高度文明的国家,他们的生活节奏不知比我们快上多少倍,可他们不仅没有忽略感恩节,圣诞节,而且使其发扬光大,以致影响到了亚洲,中国。

此时此刻,我们能埋怨他人的侵略,而宽恕自己的麻木吗?

不能!

飞速发展的中国人啊,停下你们匆忙的脚步,关照关照你们祖先留下的遗产吧!

5、拾起遗落的文化

高三(7)马亮

古老的文化传承了千年,滋润着一代代的灵魂。

为了让后世铭记,睿智的先人们,从一年中抽取一些日子,以为纪念,取名曰“节”,流传至今。

“春节”立于寒尽暖初,是一个轮回之末,又一轮回之始。

一季萧条尽,过后草木苏。

“春节”昭示着新的起点,源自古老,据说最早的春联起自于夏,涌动的内蕴令人禁不住要顶礼膜拜,是怎样的一种虔诚与执着,与史俱来而未见其衰?

一朝一代的没落撼不动它的一角衣摆。

承载着中国人最朴实的愿望,伸展。

“一年之计在于春”,有千言而语不能出,徒增烦扰,摘此一句,以为劝。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因为有了灯节,方有王国维“大生三种境界”之“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浸润无数才子佳人,冷处偏佳。

古时灯节,是孕育浪漫的地方,我固执地认为,佳人纤腰柳眉,倾城一笑,引才子驻足,才子信手挥洒,文才铸就,勾佳人情丝。

自此相思不解愁,到最后,长相守。

一盏灯,成就古人的浪漫才情,于今人,是否即是西方情人节里的一盒巧克力?

是否脆弱到不堪一击,就此没落?

汩罗江畔,一代夫子形销骨立,倚石而伫。

“君莫非屈大夫?

缘何于此耶?

”“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矣。

”“何不随波逐流乎?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岂敢因一时富贵,污先人英名,留千秋骂名乎?

!

生不忍见山河破碎,惟有死矣!

”抱石投江而去,至此,此江彼江中的汩罗留芳名于青史,耀照古今。

一个人背负着国人的希望,在不受重用无以施展才华时,因不忍见国土沦丧而投江,让我们明白,国之为吾国,是依托,失去了国,就没有了根,因此,数千年里,无数的优秀儿女疆场纵横,马革裹尸,为的是驱尽强夷,护我河山。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句诗道尽诸多游子思念,正是重阳应团圆,何堪羁旅飘泊意?

纷纷思念起,欲寄无笺,愁更苦只此一天,血脉凝成一股,牢不可破,中国本是情义之国。

……

一个个节日托起层层美丽甚至凄美,包蕴历史无法替演的内涵,而如今,消磨殆尽,身为今人的我,为它泪起,也为我们汗颜。

一群丧失了本国文化的可怜人,不应坐等外来文化的签收。

6、霜华依旧

高三(9)江雪吟

中国的文化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流过多少历史,多少沧桑。

中国的节日就像那晶莹的浪花,在缤纷的世界里,依然执著着最纯净的精神感动。

请为我霜华依旧,我的中国节日文化。

不要让屈原在滔滔的汩罗江中独自徘徊,悲歌“千古国恨,无人能解”;不要让九月的枫叶在凛冽的秋风中瑟瑟颤抖,无法寻求重阳的温暖;不要让孤寂的灵魂在“清明时节雨纷纷”中断肠又断魂;不要让火红的灯笼在除夕夜寂寞地等待,看不到归人的来路,也看不到思念的去处;不要让那一轮圆月在天上徜徉,清冷的月光却照不出中秋的团圆……不要让我们的精神远离中国节日文化,那经过了千年的锤炼,凝聚了无数人情感的文化怎可在轻易间消逝?

那有着动人的宝贵的内容,在我们身上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的文化怎可在无知中远离?

中国节日文化,那是我们中国人的瑰宝,那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那是无法遗失的记忆的寄托处。

请为我霜华依旧,我的中国节日文化。

不要让“情人节”的玫瑰灼伤了你朴素的双颊,炫目的情感只是你沉重的负担;不要让“愚人节”的嬉笑与玩弄蒙住了你清澈的双眼,真诚的付出应是你永远的微笑;不要让“母亲节”、“父亲节”昂贵的礼物污染了你的灵魂,亲情是不需要时间和金钱的限制;不要让万圣节的鬼怪惊吓了你,那本应该是对生命的尊重……不要让外国节日虚幻的华丽掩盖了你的朴素,遮住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丽。

无法了解我们不在本国节日里瞻仰灵魂的高度,却在洋节中衡量金钱与情感的比例。

这是一种文化迷失也是一种文化的盲从。

就像建一座楼房,我们不断地追求外表的华丽,却忘了这种华丽是在坚实的基石上所存在的。

打开一扇窗户,飞进来的有阳光有空气,却也有苍蝇和蚊子。

中国不排斥西方节日文化,可中国文化的根源却不应该被遗忘。

请为我霜华依旧,我的中国节日文化。

在纷杂的世界里,愿你的背影依然纯净;在喧闹的世界里,愿你的心境依然平和;在物质的世界里,愿你的精神依然崇高。

 

7、我爱中国的传统节日

高三(14)石丽

随着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不仅进企业单位过“圣诞节”、“愚人节”,连学校也括起一股外国节日风。

有一些同学整天盼望着过节日,盼望着收到贺卡。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渗透、文化的交融,而我则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迷失、文化跪拜。

许多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这些飘洋过海的节日,究竟有多少人知道它的文化内涵,我们一看见外国的新鲜事物,就觉得好奇,理所当然地认为外国人可以这样过节,为什么我们就不可过洋节?

殊不知这样的节过了到底有什么意义!

是浪费了大笔钱买圣诞树很开心,还是花钱请客吃饭很得意?

我搞不懂。

说到底这是对外国先进东西的盲从!

难怪有人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外国的东西趋之若鹜?

既然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树叶,那么我们也毋需去模仿他人,走自己的道路。

试看中国自己的文化,有谁会说为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没有意思?

当我们吃着家人包的粽子时,当我们闻着米香夹杂着竹叶香的热气腾腾的米团时,当我们拿着船桨,齐心协力,在无边的湖面上赛龙舟时,当我们共同鼓劲共同喝彩时,谁又敢说这样的文化节日不值得我们代代相传,把祖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发扬光大,让后人欢欣鼓舞?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节日便是串成中国文化史的一粒粒珍珠,在岁月的长河中永放光彩。

春节我们放鞭炮,欣赏冬日美景;中秋节我们吃月饼,共同观赏那又大又圆的月亮……细细体味起来,外国没有哪一个节日会像中祖国的传统节日这样富有情趣,难怪人们常说节日是观察一个民族人生哲学、生活风俗、民族风貌、文化心理的窗口。

中国的传统节日,经过了千年的锤炼,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应当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留有深厚的烙印,时刻提醒着我们,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

我爱中国的传统节日。

8、找回方向

高三(9)周韵

圣诞节将近,校园里又掀起送贺卡的狂潮,看那些所谓“祝福”飞来飞去,我不禁深思:

中国的文化方向在哪边?

还在我们古老的民族吗?

我想,我们要尽快找回节日文化的方向。

不难发现,如今的校园里流行得更多的是西方的节日,情人节、母亲节、愚人节、圣诞节……而对于本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重阳,人们都已不再是以往的兴奋了,民族的节日文化在逐渐退化,西方的仍在向我们逼进。

所以,我们要尽快找回方向。

我们民族的节日经过了千年的锤炼,有着动人的宝贵的内容,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坚贞不渝地保护它。

就拿中秋来说,它已成为团圆的象征,一家几口各端一张小凳,坐在院子里,在月白风清的夜晚,共赏天际那一轮满月,其间,少不了嫦娥玉兔,少不了后弈射日,少不了孩子偷月饼,少不了老人大人间的谈笑风生。

团圆的气息满载进如盘的明月里,那些公事缠身,无暇回家的人,便把那份浓浓的乡思写进月光,让月光带给家人。

再如春节,家家户户总是新,流出的是新生的喜悦和期望,它让邻里有时间来交流,让亲戚间有时间沟通,让朋友间有时间共处,让家人间有时间倾吐心声。

春节是我们民族的一大特征,它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积淀。

看看我们的“情人节”,男男女女之间仅是互相传达着爱慕的言语,制造着浪漫的气氛,只是热潮过后,又剩什么?

回味,记忆,还是对未来的憧憬?

留下的只是笑谈,互相之间的尴尬。

我不否认其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好处,但对我们来说,对我们的民族节日来说,意义何在?

还有那愚人节,随随便便想些法子,或是绞尽脑汁硬找刁钻的点子来整人,弄得人哭笑不得,高兴也不是,生气又不能。

要是那天不是不肯生气的话,过火的玩笑不是要出大乱子?

我对西方节日传入中国不是绝对否定,只是凡事适可而止才是上策。

民族的节日是民族对外的窗口,找回方向是我们能做也该做的事,方向对了,民族才将以其特有的面貌惊服世人!

9、起来,不愿做“文奴”的人们

高三(18)陈艳

外国人又“入侵”了,不过这次不是扛着洋枪端着大炮,而是微笑着,双手捧着他们美丽多彩的节日文化,一步步地走来。

无疑,这次他们又成功了。

情人节的玫瑰,愚人节的笑话,圣诞节的贺卡……张扬地宣告了他们的又一次胜利。

有人美其名曰“文化的渗透”,“文化的交融”,可是在我看来,这就是一场“文化的入侵”,看看,这些“洋文化”是同咱们交融来了吗,咱自己的七夕、中秋、重阳……一个个地都被挤到角落里去了,这就好比日本人打着“大东亚共荣”的旗号疯狂地残杀中国人,当然比方得有点儿偏激,可理还是这个理儿,不同的是这次是咱自个儿心甘情愿地打开国门的。

在这个“文化盲从”的时代里,我们庆幸还有这样一群清醒的人打出“要七夕不要情人节”的旗帜。

曾浏览过这群清醒而理智的人办的网站,看得我感慨万分,把咱正统中国的心里话全说了。

版主的留言尤其让人感动:

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起来,不做文奴(文化奴隶)的人们,为了我们的传统佳节奋斗!

多有力的呼喊,在外来文化中迷失方向的人啊,你能听到吗?

这群人,说他们清醒,是因为他们不曾盲目追捧外来文化;说他们理智,是因为他们也从不盲目排外。

同是他们“战友”的我也要吐一吐自己的心声:

我们不反对外来文化,只反对它的泛滥;我们的战争不是将“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我们只希望礼貌地请他们让出一条道来让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通过。

我们的战争只会是一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我们的武器是有着宝贵内涵的传统文化;我们必胜的砝码是千万年的传统在每个炎黄子孙身上打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记,所以请那些不知“情人节”为何物,却手拿玫瑰的人啊,放下你手中的玫瑰,打开日历,看看七夕是哪一天,去感受一下你早已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吧!

因为你们对外国文化的无知已经预言了你们失败的结局,而传统文化的大门正为你而开。

我们真诚地希望有一天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在中秋的月饼,重阳的菊花旁围绕着情人节的玫瑰,圣诞的贺卡……

 

10、小议“洋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洋物”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洋节”就是一种。

对于青少年来说,或许他们又多了些可以愉悦、欢畅的时候;而对于中老年来说,也许这是中叛逆,是一种迷失。

我认为,中国人过洋节并不代表对自己文化、节日的迷失,而是另一种发展,另一种渗透。

“洋节”可以促进我们与家人间的感情。

比如“母亲节”、“父亲节”,原本不知道的我们,想找个机会感谢他们都不知从何找起。

而这两个节日的“引进”,使我们可以表达出我们内心的感谢与深爱,是那样的恰当,那样的自然。

每逢这节日,我都会看到孩子们捧着鲜花高高兴兴地回家,而我也会打个电话回家祝“节日快乐”。

可以想象,爸妈的脸上一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洋节”可以增进我们与朋友间的友谊。

许多青少年都喜欢过“圣诞节”,在美丽的冬季,一片红色的天地。

“圣诞节”来临,朋友间多了份关心,多了份问候,多了份欢乐。

在《叮叮当》那悦耳的歌声下,一张小小的卡片,几行简短的文字,带来朋友的轻声祝福,这好比冬日里的炭火,温暖了人心,照亮了心房。

瞧,节日还没到,许多人的祝福已经到了,朋友,友谊地久天长!

“洋节”可以使我们紧张的身心得到一刻的轻松。

对于学习紧张的我们,4月的“愚人节”或许可以让我们轻松一下。

朋友之间,同学之间,一个小小的玩笑,既不上和气,也使大家都开心了一刻。

“嘿,你看那里!

敲你一下,哈,上当了!

”留下了几声爽朗的笑。

当然,我们过“洋节”,不能过度,不能为了过节而盲目的买花、买卡片,或许我们可以自己动手,还增强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呢!

我想,如果亲人、朋友看到的是你精心制作的话,也会倍加珍惜吧!

过了“洋节”,也不会是对传统节日的否定、埋没,那只是我们额外的一点小欢乐,一点小心思。

“洋节”并不讨厌,正确认识“洋节”,你会发现更多的享受,更大的欢乐!

11、我的父亲节

高三

(2)张娟

父亲节,像一颗远渡重洋的种子,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而且还枝繁叶茂。

有人说这是一种文化迷失,这是文化跪拜,可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渗透,文化交融。

我的父亲节不是在真正的那一天,而是我每次放月假的那一天。

我的父亲只是一个老实得几乎木讷的农民,平时没啥雅好,就钟爱一样:

酒。

有一次在苏果,实在觉得没啥意思,便心血来潮提了一瓶“稻花香”回了家,吃饭时,我把酒拿给了父亲,“干什么,你哪儿来的酒?

”父亲问道。

“爸,每月的这一天都是父亲节,这是国外流行的!

”我临时编了一个谎言。

“以后别乱花钱,好好学习,知道吗?

”爸爸看上去似乎很不高兴。

后来回到学校上课,打电话回家时,母亲笑着告诉我:

“小宇啊,你上次不是给你爸买了一瓶酒嘛!

你猜你爸怎么样,他把酒放在楼上,睡觉时还看上几眼,一直没舍得喝。

一次炒菜时家里没酒了,我就倒了他那么一点去做菜,他跟我急了半天,还像小孩似的晚上赌气不吃饭!

”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颤了一下,终于明白原来父亲真正想要的只不过是女儿能健康成长,女儿的每一件礼物父亲都能珍藏一辈子!

不禁想到了一句话:

“父亲给儿子买东西时,儿子笑了;儿子给父亲买东西时,父亲哭了。

”父亲把他的一切都给了我,用他的青春换来了我的成长,别人都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到现在我才真正读懂父亲,读懂父爱。

就这样,我的“父亲节”延续了下来,每到月末,我会带点小礼物回家,虽然很便宜,但却很实用。

不为其他,只为父亲给予我的一切。

父亲节,在美国有着其真正的含义。

当它渗透进中国文化时,我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我不认为这是崇洋媚外,这只是我表达感情的一个“借口”。

父亲辛苦了那么久,将来还要继续辛苦供我上学,我不是一个善于抒发情感的人,父亲也不是那种善于接受“我爱你”这三个字的人,我借助“父亲节”这个机会,给父亲节带来丝丝的感动,这是文化迷失吗?

这是文化跪拜吗?

12午后康乃馨

当年飘逸的长发早已逝去,而今是满头的银丝,鱼尾纹也早已悄悄爬上了妈妈的面庞,年轻的容颜早已经剥落在夜以继日的奔波劳碌中。

看着妈妈一天天憔悴的面容,我心痛了,想为母亲做些什么,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因为平常都是母亲替我打理好一切。

书桌上的日历还停留在1月份,现在已经是5月了,蓦然,却发现还有两天就是母亲节了,应该送给母亲一份节日的礼物。

在街上闲逛了好久,都没有中意的。

最后,我在花店买了一束康乃馨,轻轻地嗅了嗅,有种说不出的芬香。

回到家,母亲正在厨房洗碗,“哗哗”的水声淹没了我的脚步声,我暗自惊喜,正好可以给她一个惊喜,悄悄地绕到她身后,倏地将花送到她面前:

“看看这是什么?

”显然,母亲被我突如其来的举动给惊着了,她转过身时,我并没有从她脸上看到“喜”。

“你这孩子,成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