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课题结题报告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9485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高职衔接课题结题报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高职衔接课题结题报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高职衔接课题结题报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高职衔接课题结题报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高职衔接课题结题报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高职衔接课题结题报告1.docx

《中高职衔接课题结题报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高职衔接课题结题报告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高职衔接课题结题报告1.docx

中高职衔接课题结题报告1

1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结题报告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课题依据中央关于中职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相关精神,立足内蒙古自治区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实际,全面深入地调查、分析了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衔接、招生等方面衔接的现状、问题和成因,等等。

在中高职“衔接模式”问题上,创新性地提出在“教育集团”框架内和平台上率先启动的中高职衔接“直通车”这一新模式。

第一部分所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基本概念

技能型人才:

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劳动者,其既具有当代专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技能和理论素养,又具有适应生产岗位的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能力。

培养模式:

指职业院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所应用的培养手段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以及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关涉“教学”过程,更关涉“教育”过程,它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

”和“怎样培养技能型人才?

”等根本性问题。

二、核心概念

“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

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应重点在十个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等等。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近半个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兴起,出现了与中等教育分化相对应的高等教育分化。

但是分化并不意味着相互隔绝,彼此间仍存在着衔接和沟通的渠道,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我国十分重视学历教育,在中高职衔接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但中高职衔接的模式虽然体现了内涵衔接的一面,主要还是重视学制的衔接。

随着时间的演变,内涵式衔接应该成为我国中高职衔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经过近年来很多省份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加强中高职衔接,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现实需求,也是变终结性中等职教为阶段性教育,拉动中等职教发展的改革必然。

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

探索并建立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本课题的预期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预期目标

形成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建立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保障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总结出多种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特别是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以行业为依托,在“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教育集团”框架内和平台上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在自治区率先启动的中高职衔接“直通车”;形成一整套促进中高职衔接的方法,如目标接轨、课程统筹、学分制的采纳,等等。

(二)基本内容

1.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但速度很快,短短的几十年间,中、高职院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等都发生了飞跃,几乎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然而,中高职之间缺乏便捷有效的通道,制约了中、高职的进一步发展;现有中职升高职以纸笔考试为主,缺乏直接升学的通道。

2.学制衔接模式研究

中高职衔接模式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招生制度、学制、教学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衔接等方面的内容。

依据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情况,在每一种模式内容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学制的衔接为划分依据,综合衔接其他内容,

如生源、招生考试政策、专业规定、课程设置、承办机构等,将中高职衔接划分为学制衔接模式和非学制衔接模式两种,“非学制衔接”是内涵式衔接,“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是本研究的创新所在。

学制衔接模式又可分为两种:

一贯制衔接模式和分段式衔接模式。

前者主要有"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后者主要有3+2/3+3模式和4+2模式两种:

(1)一贯制衔接模式

主要代表为“五年一贯制”模式。

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

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实施三、二分段形式组织教学。

第一阶段是前三年,即一般能力培养阶段,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一般能力培养;第二阶段是后两年,即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以专业课为主,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和培养职业能力。

两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兼顾和补充。

(2)分段式衔接模式

主要代表为:

3+2/3+3模式

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毕业生,通过特殊的招生考试(3+X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院校学习二至三年,这种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为3+2或3+3模式。

目前高职招生普遍采取3十X考试方式。

"3"指三门文化基础课:

语文、数学、外语;"X"指专业综合考试。

3+2/3+3模式中,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便于培养高质量的高级技术人才。

上述“分段式”和“一贯制”是现阶段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通过大量的实践分析可知,其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

“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有协议(甚至采取由高职院校独立办学的形式,这一优势的存在自不必说),学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这种模式对中职学校的办学能力要求较高,学校的办学积极性高、生源状况也比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好。

而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一贯制”办学的积极性却并不高,在学生管理、资助以及教育教学过程都会出现很多问题。

“分段式”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从办学规模上看,远超过一贯制高职,但是,3+2/3+3所招收的不仅是中职毕业生,还有普通高中毕业

生,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实践技能差异很大,要同时对这两种不同生源进行授课,十分困难;这种模式分别由中职和高职院校实施,其对中、高职阶段的教育目标、任务的理解不一致,要开展实质性衔接也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容易造成重复教学或中职所学专业知识在高职期间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

根据进入高职阶段的选拔方式不同,此类模式又可以分为对口升学、自主招生和高考招生:

“自主招生”是指普通高中或中职毕业生,通过院校自主选拔方式到高职院校学习的模式。

自主招生的主要优点是增强了高职招生的自主权,但是未实现课程的衔接,同时专业对口性差。

“高考招生”是指普通高中或中职毕业生,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到高职院校学习的模式。

高考招生模式基本上没有考虑专业对口和课程的衔接。

“对口升学”是指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通过“3+X”招生考试及推荐入学的方式,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最后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文凭的模式。

其突出特点是强调专业对口衔接,但是并未实现课程层面的衔接,有应试教育的倾向。

从三种衔接形式的比较可以看出,对口升学最符合中高职衔接内涵的,但是这种衔接模式在课程衔接和选拔方式上要做更多改进。

除上述两种主要的衔接模式外,一些地区对“职业教育园区化”模式也进行了探索,中、高职在职业教育园区内可以较为方便地形成教学链、行业链、利益链的全面融合。

3.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

在以行业为依托,43家企业参与、8家政府部门支持、3所高校加盟的“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教育集团”框架内和平台上,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在自治区率先启动中高职衔接“直通车”,从而为中高职有效衔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拓宽了中职学校就业与升学两条腿走路、多样化选择的办学路径。

在这个问题上,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充分发挥中职学校基础性和实践性作用,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和输送有别于普通高中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合格生源。

双方签订了《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制定了《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试点工作方案》,科学确立中高职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统一人才培养标准与教学模式,统筹院校课

程安排与教材建设,优化教育结构和“一体化”教学;共同确定招生专业,积极探索中职学生注册入学和推荐升学的改革新路;明确6个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内容,克服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存在的脱节、重复或断层等问题。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课题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分析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我们通过查找和阅读有关中高职衔接的理论、组织形式的资料;搜集了有关中高职衔接模式、国内外发展现状、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国家有关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大量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努力把握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方向,理念,归纳了一些地区比较成熟的案例和基本观点。

2.案例分析法

通过走访、比较先进地区的成功案例,吸取他们的一些经验。

3.问卷调查法

现状调查:

调查现有中高职衔接模式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衔接的有效因素,并加以归纳。

可行性调查: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走访了几所中、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中高职衔接的需求、模式、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归纳。

第三部分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一、在政策建议方面

分析了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要搞好中职报读高职的宣传工作,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有鼓励中职生报读高职的具体措施,以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二、在培养目标方面

对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重新定位。

中职教育既要侧重培养能从事某一职业的初级劳动者,又要为高职学校提供稳定的高素质生源,而中职和高职教育都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在教学设计方面

提出中、高职课程的设计和教学,都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不同的发展空间,体现岗位及发展需求。

主张课程要显示中、高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阶梯性、递进性,突出中、高职教育衔接和学生发展空间的课程要求。

建议职业鉴定部门与学校、行业共同开发与中、高职毕业生技术和理论水平相适应的、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考试。

从根本上解决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使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率。

四、在招生方式方面

建议改变中职单报高职考试内容;提高中职推优的比例、让更多的学生有进入高职学习的机会,提出改革中职单报高职招生方式的建议。

1.高职院校采用“申请入学制”招生方式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读高职(即中职毕业生向高职院校报名入学时,由自己向报读院校提出申请,并提交中职两年学习成绩和一年毕业实习成绩,高职院校据此自主选拔学生的双向选择招生制度)。

2.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和我区人才匮乏的现状,尽快制定、出台自治区中职单报高职自主招生实施细则。

在确保高中毕业生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中职生被高职院校录取的比例。

第四部分课题研究的实践成果

1.调查研究

本课题组对中、高职衔接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诸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调查,也对中职学生发展方向、是否愿意升学、升学希望能达到的目的等与课题相关的基本情况有了准确的把握,保证了课题研究始终朝着预定的方向推进。

除了上述“主要观点”之外,在对衔接院校调查中,我们还对如下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得出一致的结论(详见本《报告》之第五部分——“后期思考”):

(1)中职与高职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科学、合理的衔接,有利于两者在相互作用下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2)学制结构、入学考试和课程结构是中、高职教育衔接中三大主要问题,各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有相当多的成果,但尚未形成理想的目标模式。

其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都不是独立的、单一的,而是办学思想、办学经验、办学模式、办学水平、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和事业发展程度等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在学制结构、课程结构和入学考试上反映的问题,相互之间也有着内在的复杂因果关系。

如目前入学考试中对三类课程的不同要求,可以在中、高职三类课程内容衔接的现状中分别发觉它们的成因,只不过因与果表现出来的时间跨度大且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时不容易看清罢了(注:

中、高职课程按其不同内容一般可分四大类:

一是文化基础课,二是专业理论课,三是专业技能课,四是其他课程)。

所以,中、高职衔接问题,绝非就事论事所能解决的,需要系统、配套的措施,而且有一个磨合的过程。

因此,在上面分别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措施外,还需着眼整体:

首先,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中职和高职作为同类性质的教育,要统一基本内容,即中职和高职都要树立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并切忌泛泛而谈,要从各自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途径入手,开展办学指导思想的检查和评估;

其次,在衔接模式设计上,要坚持贯彻高职为主导、中职为基础的基本原则;

再次,在保证措施上,要理顺关系,建立中、高职统筹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这类机构不仅要有权威性,而且要从中央到地方一以贯之,以利于加强中、高职之间的协调和联系。

最后,在教学管理上,中、高职教育要积极探索和推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教学制度,加快形成中、高职柔性衔接的机制。

2.合作办学

2013年下半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鼓励下,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我们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手段、目标等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和准备工作,同时进行了一系列中、高职衔接的实践研究,进而将这项改革加以推进和实施,成为本地区中高职衔接的“领跑者”。

合作办学的目的:

通过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中、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现中、高职教育更好地衔接发展,着力提升合作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效益,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合作办学的宗旨:

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改革新路,科学确立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以高职带中职、以中职促高职,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职业教育办学吸引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合作办学的体制保障:

为了确保甲乙双方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双方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

委员会主任由包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应奇、包头市教育局副局长田珺、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鲁鸿志、院长王茂元担任,执行主任由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吴群、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校长刘军担任,各系部主任为委员会成员。

合作办学的主要内容:

一、顺应发展要求,搭建中高职“直通车”平台

1.发挥中职学校基础性和实践性作用,坚持走就业与升学并举的路子。

开通

中高职“直通车”,双方共同确定招生专业,整体性、系统性地设计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克服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存在的脱节、重复或断层等问题,实现一体化办学。

2.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扩大单独招生、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专业范围和招生比例,加大中职毕业生升高职的改革试点力度;同时对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包括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参赛选手,自治区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奖以上优秀选手,市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干部、预备党员等学生,实行推荐免试入学制度,逐步实现中高职“直通车”目标,把中职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而不断增强中职学校的吸引力,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提升办学质量为核心,加强院校深度合作

两校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如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进、双师型教师培养、考试方式和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科研活动深入开展、院校文化融合等方面,开展常态活动、形成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聘请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的带头人作为本校专业建设的“指导教师”,定期参加专业研讨活动,提出指导意见,促进其专业建设与发展。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及“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双方建立“专业教师对口帮扶”制度。

通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互派专任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加快培养专业带头人,并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3.深入开展教科研活动,加强课题的合作研究。

双方共同确立课题方向,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努力实现科研资源和平台共享。

4.在参与自治区和国家级中高职技能大赛方面深入合作,指导参赛学生训练,争取大赛奖项,提升院校办学品牌和办学效益。

5.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广泛合作,加大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素养和公民意识教育。

6.通过各种已有的和新搭建的平台,加强院校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师生互动。

扩大人文交流,促进师生间的相互学习。

相互合作,搭建信息化交流平台。

7.双方在校企合作、国际化办学以及教学实习、就业培训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

合作办学的已有进展:

1.开展衔接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研究与实践,体现中高职分段的连续性及岗位能力、课程、证书的对接,共同研讨和制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

既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2014年3月,学校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机械加工、数控技术、焊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汽车制造与检测、艺术设计等六个专业的对接,共同制定了六个专业五年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培养标准等方面真正意义上的衔接。

9月份,实现了六个专业388人的招生,其中机加数控74人、焊接45人、机电技术120人、汽车98人、艺术设计51人。

2.开展评价考核方案的研究。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一体化的实施,设计了一套中高职院校都认可的考核评价方案,选拔具有一定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在实现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培养标准等方面的衔接后,也就实现了中职培养标准与高职入学标准相衔接的问题。

因此,在学生考核评价上采取分层考核:

即只有在公共基础(语数英政体艺)能力、专业基础(专业理论+实操)能力、技能等级水平(中级资格证)等三个层次的考试成绩均合格的前提下,才能通过“直通车”进入高职学习。

3.中高职院校资源的共享。

建立中高职院校共享型资源体系,包括课程、师资、教学研究、实训基地、实习基地等资源的共享环境,促进衔接院校的交流、研讨、师资培训和沟通。

成立“专家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研讨会,规划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设计等。

高职院校对一年一度的学校所有工种的技能操作比赛和展示活动以及自治区、国家技能大赛均给予技术指导和设备支持。

2014年,约有6000人次学生参加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初赛,其中1600人次学生参加决赛,比赛和展示项目达30多个,还有20余名青年教师参

加专业技能大赛;本年,在自治区技能大赛的11个项目比赛中,18人获得奖项,其中8人一等奖,5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本年,有11名学生代表自治区参加了9个项目的国家级技能大赛,其中“装配钳工”项目获得三等奖,其余获优秀奖。

上述成绩取得就与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分不开。

本年,新生近1000人到高职院校开展实验实训设备的认识性参观;2015年,学校分专业开展了两次较大规模的交流座谈,等等。

第五部分课题研究的后期思考

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一样,“中高职衔接”这一办学模式也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参见《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实施研究》一文第三章,第五节)。

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一、统筹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1.专业设置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而不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设置专业。

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上讲,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

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两个层次在专业上较好地衔接。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高职专业设置是中职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

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

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

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

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中、初级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衔接: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

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课程内容衔接:

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

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职业资格证书衔接:

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教学模式的衔接。

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

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是共性特点,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二、招生政策上的改革需求

包括办学、教学、管理在内的教育制度上的改革,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保证。

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既要实现学制上的衔接,又要在入学考试制度上衔接。

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或者沿用普通高中的考试办法,而要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

首先是招生计划和比例的扩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