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8872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32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docx

《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docx

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

一、总论

(一)项目背景

1.项目名称

燕雷至长庆桥(北大路泾川段)通乡油路工程

2.历史背景

平凉市泾川县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交通运输条件较差,已经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北大路泾川段是当地群众为从事农业生产和经济贸易活动而依地形修建的通乡道路,始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当地政府及人民群众多次整修、改善、取直,现在基本达到四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5.5—8.0米不等,局部路段破损严重。

近几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机动车辆逐年增加,交通压力逐步增大,加之该线大部分路段穿行塬与塬之间,路线局部坡陡、弯急、路窄,不利于行车安全,对沿线群众生活及出行造成很大影响,已极不适应泾川县交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造已迫在眉睫。

该项目的建成对完善泾川县公路交通网路具有重要意义。

该路段是平凉市和泾川县重点县乡公路,也是连接周边县、乡的便捷道路,是泾川县通乡油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经济贸易交流及从事多种经济活动的主要道路。

由于该项目公路修建年代已久,路基因水毁等原因破损严重,路况差,路面通行能力低下,因此制约了沿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

为了解决当地农民的行路难问题,帮助沿线群众脱贫,实现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响应交通部提出的“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精神,结合交通部《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提出的“到2010年,有条件的乡镇全部通油路和水泥路”的目标,对燕雷至长庆桥(北大路泾川段)通乡油路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燕雷至长庆桥(北大路径川段)通乡油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项目建议书中专业技术人员对该项目进行的详尽外业勘测,详细调查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十一五”规划纲要,调查分析了当地的路网关系、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及发展规划,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对该项目进行的全面的论证。

3.研究报告编写的主要依据

本研究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的主要依据及参考资料如下:

(1)交通部1988年颁发的《水运、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和1996年12月《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讨论稿);

(2)交通部2004年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及现行公路设计规范;

(3)《公路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B06-2007);

(4)《甘肃省通乡公路建设工程投资估算及概预算编制办法》(甘交规划[2006]185号);

(5)《甘肃省通乡公路建设工程投资估算及概算编制办法》(甘交规划【2006】185号);

(6)《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发改投资【2006】1325号);

(7)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方法》(【88】交计字500号)为依据。

(8)甘肃省交通厅于2006年颁发的《甘肃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9)《甘肃省“十一五”通乡公路改造项目规划》;

(10)泾川县《国土资源综合开发规划》;

(11)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

(12)《1991年—2020年甘肃省干线公路网规划》;

(13)泾川县《农村公路发展规划》;

(14)平发改交能[2008]《平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发展2010年拟安排通乡公路改建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

(15)《泾川县志》;

(16)《泾川县统计资料2002—2007》.

4.项目提出的理由及意义

(1)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基础设施条件在社会经济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地域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使我省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公路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研究项目正是我省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亟待实施的县际公路项目之一。

(2)是建设泾川县地方公路网的需要

泾川县历史上交通闭塞,交通运输事业落后,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设,公路运输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也存在了许多不足,如:

公路网技术水平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区域现有公路网密度低、通达率不高,主骨架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发展要求。

平凉市、泾川县为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加快公路网的发展。

本项目是泾川县南部的重要通道,是改变沿线村镇不通油路的落后状况的重点扶贫工程。

道路起点位于平凉市崆峒区以东的燕雷家村,终点位于庆阳市最南端的长庆桥镇,途径章村、刘家沟、雷李、完颜,阳坡、上将家等。

是贯穿泾川县西南部的重要交通运输道路,是泾川县县乡公路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项目的实施将完善泾川县乃至平凉地区公路网布局、加强各地区间的交流协作,对促进沿线村民脱贫致富起着积极的作用。

根据泾川县交发[2005]135号文关于上报《泾川县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报告,为了加快泾川县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步伐,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发挥公路交通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增长,根据省、市有关精神,结合泾川县实际,制定了规划。

2006年到2020年,是泾川县公路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完成省道S304线和省道S202线改造的基础上,改扩建农村公路,提高现有公路的技术等级和质量,增加油路里程,打通断头路,加快燕雷至长庆桥(北大路泾川段)通乡油路工程建设,增强公路连接行政村的通达深度,完善县乡公路网络。

泾川县现有公路网道路技术等级低,结构不合理,通达深度不足,公路网供需矛盾突出,服务质量不高,抗灾能力弱、等级低等是影响整个公路网运营质量的关键所在,公路网现状还不能完全解决农民行路难的问题、无法适应交通量增长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此,拟建项目作为全县西南部交通和经济的重要公路,其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全县农村公路的建设步伐,并对改善该区域东西及南北向公路网的等级结构,提高路网通达深度,发挥路网整体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是加快泾川县及沿线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位于泾川县西南部,是沿线乡村唯一的外联通道,是眼线生产,生活资料的唯一运输道路。

公路建成厚对泾川县的农副土特产品的外销和生产、生活物资的内运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在区域运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本项目公路是泾川县公路规划中的主要路段,《泾川县农村路网规划》(2000—2020年)也将该项目列为重点建设项目。

本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泾川县路网格局,发挥泾川县路网的经济效益,对促进泾川县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泾川地处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于泾川地处平凉市交通要道,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发展较快。

近年来泾川县人民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认真实施生态立县、果畜富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战略。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项目区沿线党原乡为泾川县经济文化重镇,其畜牧产业已经区域化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村、专业户和示范园区。

畜产品已远销湖北、湖南、宁夏、兰州等地。

本项目的实施将加快沿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及人民迈向富裕小康生活的步伐,同时也对泾川县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本项目所处地区位于泾川县城南部沿线乡镇的生活仍较为贫困。

为加快眼线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泾川县针对沿线区域产业优势,制定了已果蔬品种种植业及畜牧养殖业为主导,来推动沿线乃至泾川县的经济发展,而这都要求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本项目现有道路状况根本不能满足沿线村民脱贫致富的需求,生产的农副产品云不出去,需要的化肥、农药、地膜及煤炭、建材等物质无法运进来,严重制约着沿线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本项目的实施可加速推动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信息流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推动沿线乃至泾川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因而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4)是交通量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路段现有道路始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当地政府及人民群众对此整修、改善、取直,现基本达到四级公路标准,但仍有局部路段技术标准低,平曲线,竖曲线半径小,局部路段路面宽度不足。

其中主线桩号K5+110-K5+140段等,受道路左侧山体及右侧泾河的影响,道路宽度严重不足,为了改善此段路基宽度的不足,道路路线向泾河一侧偏移,沿泾河一侧修筑部分挡墙。

由于土质不稳定,原始山坡横坡平缓,地质情况较差,且局部滑坡、滑塌现象较严重,不宜大填大挖路线线位低,翻浆较严重,加之该线局部弯急、路窄事故时有发生。

排水设施不完善,砂砾路面坑洼不平,致使局部路段水毁严重,抗灾能力差,通行能力低。

现有路面为在原有土路面的基础上经逐年养护铺筑的简易砂砾路面,晴通雨阻现象时有发生,交通事故频繁,严重制约车辆通行能力。

本项目现有道路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发展的需要,如不改建势必影响沿线村民的出行和运输,阻碍沿线乃至泾川县的经济发展。

研究项目是沿线乡镇对外联系最便捷的通道,由于历史原因和投资、技术、施工条件等因素,研究项目现有公路为等外路。

而沿线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物资的内进外出都要通过改公路来实现。

随着项目影响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该段公路的交通量逐年增长,现交通量已达356辆/日(折算数),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963辆/日(折算数),现有公路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交通量增长的需求。

因此,为适应改革开放,推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快捷、安全、畅通、舒适的公路交通运输条件,尽快改变研究项目的公路现状、提高路面技术等级势在必行。

(5)是沿线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本项目是泾川县西南部贫困山区重要的区域公路通道,项目沿线有近四千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

分析贫困原因,自然地理条件、人们的观念等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交通不便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使沿线群众缺少同外界交流的基本条件,物流不畅、信息不灵、产业结构欠合理影响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拟建项目的实施,缩短了项目沿线同外界交流的时空距离,促进当地居民与外界的交流,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上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逐步过渡。

同时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将促进项目辐射范围内的农业结构向合理化进行调整,有利于化肥等农用物资和粮食、蔬菜、日用品的输入和沿线农副产品的运出,增加了农民收入恶化当地财政收入,对发展本地区经济和促进沿线人民脱贫致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本项目的改造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沿线居民的雏形条件,加大同外界的交流机会,转变思想观念,促进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尽快实施本项目将对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6)是交通行业落实可续发展观的需要

农村公路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面的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全国上下重视“三农”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因此,农村公路建设对于改善农村雏形条件,促进城乡交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具体体现在:

<1>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公路兴则产业兴。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即可改善农村道路状况,同时可以拉动区域内苹果、小麦等农副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就业,更重要的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积蓄了发展后劲。

同时农村公路与国、省、县道相互配套、协调发展,将使全县农村的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解决农民出行难、行路难的根本性措施,是帮助农民发展商品经济、融入现代社会的一件好事实事,是维护农民利益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3>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交通全面发展份额必然要求。

泾川县的公路状况可以概括为“主动脉—省道”畅通,“毛细血管—县乡道和农村公路”晴通雨阻,从而造成目前全县的交通状况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特别是该研究路段道路等级低,路况较差,既无法保证车辆正常运行,又影响当地居民的出行,使群众行路难的问题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解决,农用物资、农副产品运输困难。

因此,只有努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使“毛细血管”畅通,才能带动农村公路运输业的发展,促进各行业协调发展,根本上解决当地农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二)项目概况

1.线路起讫点、经由及主要控制点

燕雷至长庆桥(北大路泾川段)通乡油路工程全长60.669公里,道路起点位于平凉市崆峒山以东的燕雷家村,终点位于庆阳市最南端的长庆桥镇,途径章村、刘家沟、雷李、完颜,阳坡、上将家等。

是泾川县内重要的区域经济通道,也是泾川县公路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路线布设依据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当地政府规划确定的路线走向,结合沿线的地形、地物、地质、水文、景观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

本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①景观要求较高,并与保护环境相结合,不能进行大填大挖,且宜挖不宜填,以保护既有生态环境;②交通量以客车、小汽车、农用车、卡车为主。

基于上述要求,本着少占耕地、少拆迁的原则,本次设计尽量利用旧路,不做大的变动,并做好路基路面及排水设施保证公路路基的稳定,对原有构造物尽量修复利用,尽量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节省工程投资,充分利用曲线绕避各种障碍物,因地制宜,对该路段的平、纵、横反复进行了优化组合设计,以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舒适和便捷。

燕雷至长庆桥(北大路泾川段)通乡油路工程项目是对北大路泾川段进行的加宽改造,路线走向与原北大路线形基本一致,在原有线路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加宽路基。

主要控制点为:

泾河支流的防洪标高,燕雷、章村、刘家沟、雷李、完颜、阳坡、上将家等地的地面标高。

2.建设规模及技术标准

本项目是泾川县公路等级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线全长60.669Km.道路起点位于平凉市崆峒区以东的燕雷家村,终点位于庆阳市最南端的长庆桥镇,途径章村、刘家沟、雷李、完颜,阳坡、上将家等。

公路路基宽7.0米,路面宽6.0米。

本次研究重点是旧线路在原来基础上进行平纵优化及拓宽改造,全线按照四级公路的标准设计。

根据交通部《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中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然条件等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的具体标准,原则上在现有道路基础上改造后铺筑沥青(水泥)混凝土”的精神,确定本项目建设标准。

根据未来交通量的预测结果,本项目建成后,第15年远景交通量为645辆/昼夜(折算小客车),第二十年远景交通量为963辆/昼夜(折算小客车),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要求,四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四级公路能适应远景交通量范围的比较可以看出,选用的公路技术等级表准在第15年和第二十年均能满足交通量需求。

根据以上情况,结合甘肃省关于农村公路技术等级标志准的有关规定确定本项目的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

设计采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20Km/h。

路基宽7.0米,路面宽6.0米,路面采用3cm沥青表处路面(机拌机铺),基层为18cm水泥稳定砂砾(水泥含量5%),调平层采用15cm天然砂砾。

主要技术标准见表1-1:

 

表1-1研究项目推荐等级及技术标准

项目

单位

技术等级

公路等级

四级

设计速度

Km/h

20

路线长度

Km

60.669

路基宽度

m

7.0

路面宽度

m

6.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m

150

3.主要建设条件

(1)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

<1>地理位置

泾川县位于10715-10745,北纬3511-3531,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东西长57公里,南北宽36公里,总面积1409.3公里。

地貌地形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境内占总面积63.4%的丘陵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此外,破碎塬区和河谷川区分别占总面积的23。

6%和9.4%。

泾川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位居甘肃东大门、西安后花园,国道312线一级公路和正在建设的银武高速、西平铁路横贯全境,县内共有省级道路3条66公里,县乡公路16条308.8公里。

近年来,先后建成了王村泾河大桥、安定大桥、南石窟大桥3座横跨泾河的桥梁,县内南北通道全面打通。

贯通南北、融合三省的独特区位,为泾川进一步开放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地质概况

地层与构造:

区域构造上属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翼,岩层平缓,倾角在4度左右,端丽构造不发育。

组成黄土塬体的地层从上向下简述:

1>上更新统马兰黄土(Q32e01):

浅黄色,粉土质,大孔隙和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底部为厚1米左右红褐色古土壤,总厚10米左右。

2>中更新统离石黄土(Q32e01):

浅黄色,粉土质,大孔隙和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夹9-10层红褐色古土壤,总厚90米左右。

3>下更新统三门黄土(Q1)棕红色,为粉质粘土,密实,裂缝孔隙发育程度差,厚200米左右。

<3>气候条件

该项目地处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受季风影响强烈,四季分明。

夏季高温多暴雨。

秋季阴雨连绵,冬季寒冷且长,春季干旱多风。

1>气温:

项目所在地全年各月气温均有差异。

以1959年-1980年累计资料分析,年平均气温为摄氏8.6度。

年平均最高气温(1973年)为摄氏9.3度,年平均最低气温(1967年)为摄氏7.7度。

年极端最高气温(1966年6月19日)为摄氏35.8度,年极端最低气温(1975年12月13日)为摄氏零下23.2度。

月平均气温为摄氏13.9度,以7月最高为20.9度,以1月最低为零下5度。

2>光照:

项目所在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52小时,最多年为2711.44小时(1964年),最少年为1963.4小时(1969年),6月份日照最长,历年平均267.84小时,9月份日照最短,历年平均159小时,5月中旬至6月下旬,每天平均日照8-9小时,8,9两月每天日照6-7小时。

3>降雨:

项目所在地属大陆性气候,前半年因受冷高压气候影响,气候干燥,降水较少,后半年由于太平洋季风气流西伸,副热带高压北抬影响和控制,降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650.4mm(1964年),最少年降水量445.1mm(1979年)。

冬季(12-2月)平均降水量133.3mm,占全年降水量的20.5%;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283.9mm,占全年降水量的43.7%;7、8、9三个月平均降水量361.1mm,占全年降水量的55.5%。

春旱、伏旱和秋季连年阴雨,对农业生产颇有影响。

4>积雪:

项目所在地一般每年10月份开始零星降雪,至来年4月终止。

1971年5月曾降雪一次,1973年冬季较干旱,1月份开始降雪,3月份终止。

最大积雪深度为22cm(1974年11月13日)。

1980年至1981年降雪较少,全年积雪最大深度为6cm。

5>降霜:

项目区地形复杂,山、川、塬海拔高度差异较大,初霜与终霜期各地迟早不一。

春季晚霜期川区比山塬区终止早,秋季早霜期川区比山塬区晚。

受区域小气候的影响,东部塬区平地和山区沟谷地、低洼地,易遭霜冻。

1962年-1980年,晚霜冻总次数7次,其中重霜冻32次,早霜冻23次,其中重霜冻10次。

历年早霜冻多出现再10月10日,最早9月3日,最晚10月29日。

除霜冻再10月11日,终霜冻再5月6日。

年平均无霜期159天,1969年最长184天,1962年最短10天。

6>风力:

本项目属季风区,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风力一般为1、2级—3、4级,最大7—8级。

风速年平均为每秒2.8米,最高风速(1973年5月16日)为每秒17米。

7>冻土:

项目区地面冻结多开始玉11月份,全年最大冻结深度为68cm.

<4>土壤植被

1>土壤:

本项目段沿线土壤主要土壤类型有黄绵土,黑垆土和红土,其主要特点为:

黄土木母质上形成的幼年土壤,表土疏松,底土完全是黄土母质。

黄绵土呈强石灰反映。

2>植被:

厂区植被以稀疏草本为主,主要分布着冰草、黄蒿、铁杆蒿、白蒿、鬼箭草、野生大豆等,牧草有狗尾草、羊茅、针茅等。

,野生药材有麻黄、柴胡、甘草、生地、车前、苍耳等。

天然残留灌木有紫荆、狼牙、文冠果、酸刺、枸杞等。

人工植被有粮食作物小麦、蚕豆、豌豆、玉米、洋芋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胡麻、葵花、药材等,人工乔木有杨、柳、刺槐、国槐、榆、柏、松及桃、杏、梨、枣、苹果、核桃等。

<5>水文地质条件

1>河流:

县内有泾、汭、黑、红、蒲五条主要河流,都具有黄土高原河流的典型特色,即流量小,河水浅,川道宽,比降大,河床曲,含沙多。

泾河:

泾河在泾川县内长58公里。

全年80%以上时间为常水、枯水期,年平均流量9.22立方米/秒,常水流量6.23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1立方米/秒(1937年2月25日),最大洪水流量1700立方米/秒(1973年4月28日)。

常水期河水澄清,一般河段水深0.4-0.7米,可涉水而渡。

河床比降1/300.年平均含沙量3.31%,最大含沙量50%左右,年平均输沙量1676.4万吨。

泾河为县内最大河流,水利灌溉比较优越。

汭河:

汭河在泾川县内长18公里。

年平均流量6.21立方米/秒,常水流量3.8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068立方米/秒(1966年6月6日),最大洪水流量2260立方米/秒(1970年8月14日)。

常水期,一般河段水深0.3至0.7米。

河床比降1/230,年平均含沙量1.3%,最大含沙量43%,年平均输沙量489万吨。

黑河:

黑河在泾川县内长41公里。

年平均流量2.81立方米/秒,常水流量1.83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16立方米/秒(1966年2月2日),最大洪水流量1580立方米/秒(1988年8月7日)。

常水期,一般河段水深0.3至0.5米。

河床比降1/270,年平均含沙量2.8%,最大含沙量57.5%,年平均输沙量1215万吨。

红河:

红河在泾川县内长26公里,年平均流量1.93立方米/秒,常水流量1.22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056立方米/秒(1965年8月22日),最大洪水流量1710立方米/秒(1966年7月26日)。

常水期,一般河段水深0.2至0.4米。

河床比降1/250,年平均含沙量3.35%,最大含沙量43.3%,年平均输沙量1319.3万吨。

2>水资源:

全县地表水源主要来自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6.938亿立方米,其中自产7610万立方米(泾河4300万立方米,汭河580立方米,黑河1790万立方米,红河890万立方米,蒲河20万立方米),占10.9%。

当保证率为50%时,年平均径流量为5.732亿立方米,其中自产6800万立方米,占11.8%;当保证率为75%时,年平均径流量为5.028亿立方米,其中自产5900万立方米,占11.7%。

地下水主要贮存于泾、汭、黑、红河川盆地及黄土高原中更新统黄土层和下白垩系承压自流盆地中。

泾河川含水层最厚,一般为6至9米,埋深小于20米,单井出水量一般为1500立方米/日以上,开采条件和水质较好。

汭河川含水层厚3至7米,单井出水量500至1000立方米/日,水质较好,有一定开采价值。

塬区潜水以北塬玉都至合道一带较富,埋深10至30米,南塬高平中部埋深30至50米,其他塬区外围及边缘地带埋深均在50米以上,最深达200米左右。

富水区为丰台乡湫池及合道乡政府附近,单井出水量大于1000立方米/日。

较富水区如玉都塬大部分地区、荔堡塬中心地带及高平乡政府附近,单井出水量500立方米/日。

其它塬区在500立方米/日以下。

全县地下水补给总量为4300万立方米。

但是,近期能开采利用的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是相互联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