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苏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876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苏教版.docx

《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苏教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苏教版.docx

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知识点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学反应本质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离子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非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实质:

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

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3.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

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2.单线桥法(从失→得)

 

还原剂氧化剂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中:

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元素失电子总数=元素得电子总数

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写

2.拆:

(可简单认为强酸、强碱、可溶性盐拆)

3.删

4.查(遵循:

电荷守恒、质量守恒)

二、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2、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3、1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1。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5.、

三、摩尔质量

1、定义:

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用符号:

M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1

2、数学表达式:

四、物质的聚集状态

1、物质的聚集状态:

气态、液态和固态

2、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符号:

Vm表达式:

Vm=;单位:

L·mol-1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

五、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

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溶液(小于10-9m〉、胶体(10-9~10-7m)

浊液(大于10-7m)

2.胶体:

(1)概念:

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用聚光手电筒照射胶体时,可以看到在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②凝聚作用(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

3.溶液:

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

4.化合物

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5.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方程式

NaCl==Na++Cl-H2SO4==2H++SO42-NaOH==Na++OH-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分离的物质

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举例

过滤

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

一贴、二低、三靠

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

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

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

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1.物质的量的浓度C(B)=n(B)/V(溶液)

2.物质的量的浓度的配制:

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

具体步骤:

(1)计算:

固体物质计算所需质量,液体物质计算所需体积;

(2)称量(量取):

固体用天平,液体用量筒;

(3)溶解(稀释):

将固体(溶液)转移至烧杯中,用适量的蒸馏水溶解(稀释),冷却到室温;

(4)转移:

将烧杯中的溶液有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适当规格的)容量瓶中:

(5)洗涤:

有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并将每次洗涤的溶液都注入到容量瓶;

(6)定容:

缓缓地将蒸馏水注入到容量瓶中,直到容量瓶中的液面接近容量瓶的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

将容量瓶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8)装瓶。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模型

道尔顿

汤姆生

卢瑟福

玻尔

量子力学

年代

1803

1904

1911

1913

1926

依据

元素化合时的质量比例关系

发现电子

ɑ粒子散射

氢原子光谱

近代科学实验

主要内容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小球

葡萄干面包式

含核模型

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

量子力学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表示电子层数)。

(3)原子最外野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第一层不能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第一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二、原子的构成

ZX

A

表示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

a——代表质量数;b——代表核电荷数;c——代表离子的价态;d——代表化合价

e——代表原子个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阳离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阴离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素:

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素)互为同位素

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通电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2NaCl+2H2O====2NaOH+H2↑+Cl2↑

负极正极

二、氯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

1.颜色:

黄绿色2.气味:

刺激性气味3.状态:

气态4.毒性:

有毒5.密度:

比空气大

6.溶解性:

溶于水(1:

2)

化学性质

1.Cl2与金属反应(一般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

2.Cl2与非金属反应

3.Cl2与碱的反应

氯气+ 碱 → 次氯酸盐 + 金属氯化物 + 水

氯水

成分分子:

H2O、Cl2、HClO离子:

H+、Cl-(还有ClO-、OH-)

氯水的性质

1.酸性2.氧化性3.漂白性4.不稳定性

Cl-的检验:

试剂:

AgNO3溶液和稀硝酸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结论:

溶液中有Cl- 

次氯酸的性质

1.酸性2.氧化性3.漂白性

4.不稳定性:

氯气的用途:

来水的消毒、农药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等

二、溴、碘的提取

溴和碘的化学性质元素非金属性(氧化性)强弱顺序:

Cl>Br>I

实验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氯水与溴化钾溶液的反应

溶液由无色变为橙黄色

2KBr+Cl2=2KCl+Br2

氯水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

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褐(黄)色

2KI+Cl2=2KCl+I2

溴水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

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褐(黄)色

2KI+Br2=2KBr+I2

单质的物理性质

1.状态:

气态(Cl2)→液态(Br2)→固态(I2)

2.颜色:

黄绿色(Cl2)→深红棕色(Br2)→紫黑色(I2),颜色由浅到深

3.熔、沸点:

液态溴易挥发,碘受热易升华

4.溶解性:

Cl2溶于水,Br2和I2难溶于水;Br2和I2易溶于汽油、酒精、苯、CCl4等有机溶剂。

I2的检验:

试剂:

淀粉溶液现象:

溶液变蓝色

Br-、I-的检验:

试剂:

AgNO3溶液和稀硝酸

现象:

产生浅黄色沉淀(含Br-);黄色沉淀(含I-)

例:

NaBr+AgNO3=AgBr↓+NaNO3

NaI+AgNO3=AgI↓+NaNO3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钠的性质

物理性质

   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质软、熔点低、能导电导热。

化学性质

1、与O2、Cl2、S等非金属的反应

点燃

4Na+O2===2Na2O(白色)

点燃

2Na+O2===Na2O2(淡黄色固体)

研磨

2Na+Cl2===2NaCl(产生白烟)

2Na+S===Na2S(火星四射,甚至发生爆炸)

2、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浮、溶、游、红)

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Na2CO3的性质(水溶液呈碱性)

(1)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

(2)与盐反应Na2CO3+BaCl2===BaCO3↓+2NaCl

(3)与CO2反应:

Na2CO3+CO2+H2O===2NaHCO3

Na2CO3与NaHCO3的性质比较

 

三、镁的提取及应用

镁的提取

d

C

b

海水母液MgCl2

煅烧

      a溶液

高温

贝壳石灰乳

CaCO3===CaO+CO2↑

CaO+H2O===Ca(OH)2(石灰乳)

Ca(OH)2+MgCl2===Mg(OH)2↓+CaCl2

通电

Mg(OH)2+2HCl===MgCl2+2H2O

MgCl2===Mg+Cl2↑

物理性质

镁是银白色金属,有金属光泽,密度较小,硬度较大,质地柔软,熔点较低,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化学性质

点燃

1、与空气的反应

点燃

2Mg+O2===2MgO

点燃

3Mg+N2===2Mg2N3

2Mg+CO2===2MgO+C

2、与水的反应

Mg+2H2O===Mg(OH)2+H2↑

3、与酸的反应

Mg+H2SO4===MgSO4+H2↑

用途

1)镁合金的密度较小,但硬度和强度都较大,因此被用于制造火箭.导弹和飞机的部件

2)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因此常用来制造通信导弹和焰火;

3)氧化镁的熔点很高,是优质的耐高温材料

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①溶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