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1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7614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11.docx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1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11.docx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11

命题时空定位

第30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考试要求: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b);②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c)。

(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斯大林模式”(c)。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1.背景

(1)国际:

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

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

(1)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

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

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目的: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军事,巩固政权。

4.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

5.评价(作用)

(1)积极影响

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

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微点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实行的公有制、计划经济等。

其实质是利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排斥市场和货币关系,并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新经济政策——(c)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

①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评价(作用)

(1)经济

①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苏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

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理论:

探索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微点拨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它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图示总结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斯大林模式——(c)

1.形成

(1)工业化之路

①政策: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就: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

③局限:

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2)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政策: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状况:

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③影响:

为工业化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形成: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特别提示 农业集体化肩负着双重使命:

一是促进农业自身的发展,把小农经济变成现代化大农业此目的未实现;二是使农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

2.特征

(1)经济方面:

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

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3)思想文化方面:

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

3.影响

(1)经济

①斯大林体制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政治

①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②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思想文化:

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

考点一 列宁时期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原因

(1)国内外敌人要颠覆苏维埃政权;

(2)物资供应极度困难

1920年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时间

1918~1921年

1921~1928年

目的

直接: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

根本: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直接:

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

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工业

大、中、小型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办小企业;国家无力办的企业租让或租借给资本家经营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垄断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物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级别制

其他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16~50岁有劳动能力者都必须参加)

实质

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

特点

(1)排斥商品货币市场关系;

(2)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征

(1)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评价

(1)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胜利;

(2)不能调动劳动积极性,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提高了劳动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稳定了政治形势;

(2)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2015·7月浙江,25)1921年,有一个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其中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商业方面,实行自由贸易。

这个国家是(  )

A.日本B.苏俄

C.德国D.英国

答案 B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1.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对新经济政策的三大改变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

(2)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3)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斯大林模式”的原因、特点

(1)原因

①社会经济结构:

小生产经济曾一度占优势,经济相对落后。

②思想文化因素:

俄国缺乏民主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

③过渡时期的诸多客观因素:

阶级斗争激烈;帝国主义包围下的险恶环境及战争的危机感;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等。

④斯大林个人方面的因素:

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理论认识上的失误;思想方法上的绝对化等。

(2)特点

①政治:

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②经济: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

3.苏联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区别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区别:

西方工业化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过程,苏联则一开始就重点发展重工业;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苏联则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保证多投资和高积累。

(2)原因:

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2.(2016·浙江高考,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图示,在这一时期的前期,个体农户大量存在,资产阶级和地主占一定比例,而集体农庄农户占得比例较小;在这一时期的后期,个体农户占得比重极小,主要以工人和集体农庄农户为主。

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时期,重点发展工业,推行大规模集体农庄,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禁止资本主义发展,由此可以判断它集中反映了斯大林时期的社会发展,故C项正确。

观点1 新经济政策促进工农业的恢复发展

材料 下面两表是1913~1926年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农业产值变化

农业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种植业(%)

100

64

107

畜牧业(%)

100

72

121

工业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按1926~1927年度价格计算)(单位:

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数100)

100

13.8

75.5

108.1

问题:

苏联工农业产值趋势有何变化?

试分析变化原因。

答案 

(1)1913~1926年间,也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发展期间,工业、农业产值均出现先降后增的两阶段不同的发展趋势。

(2)1913~1920年工农业生产均下降。

影响因素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内战的破坏;自然灾害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挫伤人民积极性。

(3)1920~1926年间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发展环境的相对稳定;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顺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观点2 苏联外贸下降受内外环境影响

材料 苏联1930~1940年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

百万卢布)

年代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外贸总额

1643

1502

1002

661.8

510.3

477.4

年代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外贸总额

485.4

523.7

475.1

271.4

485.2

——《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

问题:

说明苏联外贸数据变化的趋势及原因。

答案 趋势:

外贸总额急剧下降。

原因:

内因:

新经济政策逐渐被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环境变化。

外因: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外部贸易环境日益困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渐趋爆发的威胁等。

观点3 苏联农村、农民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材料 苏联1928~1934年的谷物总产量下降了7.8%,农业总产值下降了23%。

1936~1940年,农业总产值只维持在1924~1928年的水平。

因粮食短缺,导致多次饥荒发生,1932~1933年大饥荒,饿死600万~1000万人;1947年饥荒,饿死100万~150万人。

(值得深思的是:

沙皇时代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

问题:

由粮食出口国到粮食严重短缺国剧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集体化及牺牲农业保障工业的政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

                   

视角1 列宁新经济政策

(2019·镇海选考押题交流)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机构。

苏联历史上该现象出现在(  )

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D.赫鲁晓夫时期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可知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故B项正确。

视角2 理解新经济政策的“退”

(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列宁认为:

“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加强,其本身就是危险的加强”。

新经济政策应该“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退到由国家来调节商品和货币流通”。

这表明,列宁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要(  )

A.退之有度B.以退为攻

C.以攻为退D.彻底退却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关系的加强,其本身就是危险的加强”,“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退到由国家来调节商品和货币流通”可知,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新经济政策要退之有度,以退为攻、以攻为退、彻底退却不符合材料意思,选择A项符合题意。

视角3 苏联建设的世界因素

(2018·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这一惊人的激增,究其外部原因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答案 D

解析 1929~1932年正是西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时期,造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幅度衰退,苏联通过“一五”计划经济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

视角4 斯大林模式的外部环境

(2018·定海命题交流,22)有学者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深处帝国主义的仇视和包围之中,需要迅速增强其经济和军事实力,需要全国的政治、经济生活高度集中化以形成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

这揭示出斯大林模式(  )

A.适应了现实要求B.具有显著的成效

C.实现了高度集权D.扼杀了市场活力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主要论述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深处帝国主义的仇视和包围之中,需要……,需要……”,说明这种模式适应了苏联社会现实的需要,故A项正确。

视角5 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2019·绍兴学情测评,20)有些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

材料最能直接反映苏联(  )

A.小农经济仍长期占优势

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

D.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C

解析 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表明苏联斯大林模式在农业方面建立集体农庄,实行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尽量压低农产品价格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故C项正确。

一、选择题

1.(2018·丽水期中,23)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

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供应,禁止私人自由贸易。

这一规定(  )

A.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

B.严重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国情

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取消商品贸易,实行供应制,并未涉及所有制的变革,故A项错误;当时俄国处于战时状态,需要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应对前线的战争,因此不是脱离当时的国情,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措施有利于保障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是社会主义政策的体现,故D项错误。

2.(2018·义乌冲刺押题,20)1920年苏俄工业总产值降为战前(1913年)的13.18%,铁产量为战前的8%,钢产量为战前的5%;农业总产值比战前少33%,谷物总产量下降19.1%。

这引起的后果之一是(  )

A.俄国被迫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苏俄国内出现严重的农民暴动

C.工农业的发展比例已严重失调

D.政府采取余粮收集制应对危机

答案 B

解析 由于“农业总产值比战前少33%,谷物总产量下降19.1%”农民生活急剧恶化,而战时共产主义已经严重影响农民的生活,故B项正确。

3.(2018·衢江学情抽检,21)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

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

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贸易自由化

B.部分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 为了引进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苏俄在新经济政策中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允许私有化存在,故B项正确。

4.(2019·宁波五校联考,21)下面是苏俄(联)1920~1924年农村平均税率变化示意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苏俄(联)(  )

A.农民耕作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经济政策出现调整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恢复

D.农业生产迅速复苏发展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后,苏联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变为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由余粮收集制变为固定粮食税,税收减少,故B项正确。

5.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

“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D.斯大林模式

答案 B

解析 新经济政策允许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由资本家经营,保留经济控制权,故B项正确;A项中是国家统管;C项中自由经营;D项中国家计划经济管理。

6.(2018·台州命题交流,20)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暴动频繁出现。

有的暴动者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还有人认为,这些暴动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义务劳动制B.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C.取消了自由贸易D.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答案 D

解析 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多地剥夺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D项正确。

7.(2018·衢州仿真检测,34)1927~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1928~1933年,工业总产量增长了1倍多。

苏联工业生产状况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扩大了工业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B.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

C.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

D.保留了新经济政策的部分措施

答案 C

解析 此时苏联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自主权缩小,故A项错误;此时苏联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生产大幅增长是因为此时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故C项正确;1924年以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故D项错误。

8.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农产品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商品率即“上市量”却增加了4倍以上。

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农村存在瞒报问题

B.优先保障城市居民供给

C.过度剥夺农业成果

D.继续贯彻新经济政策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判断是斯大林时期,根据题目中“苏联在农产品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商品率即‘上市量’却增加了4倍以上”得出,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目的是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原料等,在斯大林期间出现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现象,故C项正确。

9.1928年,苏联农民购买一公斤糖要卖7公斤小麦,至1962年,要卖14公斤小麦,1965年2月则要卖15~16公斤小麦。

这表明苏联(  )

A.长期优先工业建设B.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C.国内物价持续上涨D.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农产品与工业品之间的剪刀差不断加大,这是出于苏联牺牲农业优先发展工业导致的,故选A。

10.下面示意图为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增长率柱状图。

图中变化有利于(  )

A.集体农庄从无到有B.国民经济趋于协调

C.发挥市场的作用D.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图中变化主要是苏联“二五”计划时期轻工业尤其是农业比重上升。

苏联在“一五”计划时期,就已经建立了集体农庄,故A项错误;从“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到“二五”计划时期农业由零到有和轻工业有所上升,可知该变化有利于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故B项正确;苏联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体现不出市场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苏联国民经济部门的调整,不能促进小农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11.(2019·丽水仿真测评题,34)斯大林提出“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为此,苏联(  )

A.开展“一五”计划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D.成立经互会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说的是为苏联工业化积累资金的问题,不是开展“一五”计划,故A项错误;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提出来的,斯大林时期,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故B项错误;苏联为了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实行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成立经互会是在“冷战”时期,故D项错误。

12.(2018·台州查缺补漏)“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

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

”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答案 A

解析 1925年,苏联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8·金华调研考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

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

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

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

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

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

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我国制定“一五”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

答案 

(1)目的:

为工业化服务。

(对农业进行所有制改造)

特点:

由中央强制推行;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

(2)启示:

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

(答出四条即可)

意义:

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

14.(2019·绍兴命题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大事年表。

年份

事件

1929年

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进技术工作;10月签订70多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1930年

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

1931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1932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技术人员10000多人;共派遣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