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教材之高考诗歌鉴赏的密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71296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10.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教材之高考诗歌鉴赏的密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选修教材之高考诗歌鉴赏的密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选修教材之高考诗歌鉴赏的密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选修教材之高考诗歌鉴赏的密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选修教材之高考诗歌鉴赏的密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教材之高考诗歌鉴赏的密钥.docx

《选修教材之高考诗歌鉴赏的密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教材之高考诗歌鉴赏的密钥.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教材之高考诗歌鉴赏的密钥.docx

选修教材之高考诗歌鉴赏的密钥

 

第一章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萌芽于诗经,自觉于汉,成熟于唐。

有唐以降,无论诗词曲赋,亦或散文小品戏剧,纵然是千姿百态,纵然是万紫千红,无不遵奉“起承转合”的大原则。

起承转合是文章的妙法,历经数千年,终于成为文人创作的共同定律。

刘熙载《艺概·文概》说:

“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起承转合的实质是文章的结构,更是文章内容上的勾连。

起到行文严谨、事理清晰、浑然一体的作用。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停,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第01讲绝句的起承

【创作兵法】

《红楼梦》林黛玉论诗的创作,对香菱说:

“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

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是两副对子。

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

”林妹妹此言切中诗词的创作要领,说的是章法。

何谓章法?

就是谋篇布局,讲究“首尾匀停,腰腹肥满”“凤头·猪肚·豹尾”,这都包含了“起承转合”。

什么是起承转合,绝句的起承转合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绝句的起】

绝句的第一句为起句,必须切题,切题时有题目中字眼的,是为明起;切题时没有题目中字眼的,是为暗起。

起句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

因为本课程的重点并不在创作指导,在于读懂诗歌而解答高考题,所以对“起”的各种繁杂方式不作太多介绍,仅简单讲述“明起”“暗起”。

如下例: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起),乡音无改鬓毛衰(承)。

 

儿童相见不相识(转),笑问客从何处来(合)。

 

首句中“家、回”扣住题目中的“回乡”二字,是明起。

相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起),春来发几枝。

(承)

愿君多采撷(转),此物最相思。

(合)

首句写景中无“相思”二字,是为暗起。

合句才点题。

“起”句总是要切题的。

但是要区别切题与点题的不同。

切题是扣住题目中的字眼,属点题的一种类型。

也就是说,所有的切题都是点题,但所有的点题不一定是切题,就是不一定要扣住题目的字眼。

点题时有许多直接用题目上的字,但要尽可能避用题目上的字。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诗中用“朝辞”点题中“早发”。

“白帝城”因没有别称无法避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诗中用“故人”点题中的“孟浩然”,“西辞”点“送”,“下扬州”点“之广陵”。

点题多在第一句,也有在其他句的。

第二句点题的如:

孟郊《洛阳晚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只见嵩山雪。

”第三句点题的,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第四句点题的,刘长卿《送灵澈》: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还。

”有的诗全篇不点题,然而句句又都切题。

如牡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绝句的承】

第二句是承,是“起”句的延续、延伸,在内容上紧密相关,是对“起”句的丰富。

起承如果是写景,必属实景。

“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

在此仅介绍两个易懂的“承”:

第一种是顺承。

顺理成章,把诗意展开一层或推进一步。

如岑参《行车九日登长安古国》“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起承两句是因果关系;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起承两句是并列关系;承句为起句进一步将画面展开,崔颢《长干曲》“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

第二种为反承。

意思与起句相反。

如王驾《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间花”,起承两句一前一后,一有一无。

【课堂实战】

【2005吉林】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首句明起,照映题目中的“邯郸驿里冬至”,第二句承第一句的“驿里”,展开驿中深夜孤独思家的情景,“抱膝灯前影伴身”,明明是一个人,偏要写出两个人相伴(影子),前两句是写实。

第三陡转,不再写自己思家,偏偏写“家中夜深坐”之人的愁思,从前面写实,转到写虚景。

第四句是合,“还应说着远行人”,将家中之人与远行之人合在一处,明写家中之人思念自己,更是写远行人思家的愁苦。

读懂了起承转合,就极易回答考题了。

参考答案: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自主提升】

01.【2012年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琅琊溪【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答: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分)

答:

第02讲绝句的转合

【创作兵法】

先来猜个谜语: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打一生肖)。

谜底:

牛。

可以理解为本来要写个“千”,却写成“牛”,自然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这其实是创作中“切题”的问题。

切题,就是要紧扣题目布局全文,用写作目的和主旨统帅全诗。

文不切题,信马游缰,不知其所踪。

袁枚曾论切题要做到“地殊景光,人各身分。

天女量衣,不差尺寸”。

【绝句的转】

第三句是转,内容上要与第一第二句远离,或递进或相反,“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从虚实角度看,多属虚景。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起),经冬复历春。

(承)

近乡情更怯(转),不敢问来人。

(合)

诗人从贬所渡江归家,离家愈近,思乡之情会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

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得淋漓尽致。

转句在承句的基础上,或用递进法,推进诗意,或用离题法另辟佳境。

翻出新意,形成波折。

其方法有曲转、反转、翻新、递进。

曲转:

曲转是绕个弯的转。

如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第三句不直接写人迫不及待地连夜去看花,而拐弯抹角地写人物心理活动,转成“只恐夜深花睡去”,合句则为“故烧高烛照红妆”。

反转:

转句的意思与起承两句的意思相反。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转句“忽见陌头杨柳色”心情突变,由喜转悲:

“悔教夫婿觅封侯”。

翻新:

翻新就是另辟佳境,翻出新意。

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嫌屐齿映窗台,小叩柴扉久不开”,作者想入小园赏花,但不得门开,未能如愿。

而转句突发奇想,“满园春色关不住”,顺便引出,“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合笔。

递进:

转笔和承句为递进关系。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转句进一步写“飞流直下三千尺”,把瀑布推向“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高度。

【绝句的合】

第四句是合,内容是对前三句的概括,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合”分为明合与暗合两类。

明合就是直接点出主旨,就是以情作结,明显抒情,且点题。

登科后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逆起,写以前困窘;反承,写登科得意;转,递进转或曲转,不写人,而写马;明合,既合了转起,也合了起承句的今昔对比,点了“登科后”的神彩飞扬。

暗合就是以景作结,景中无明显情感,只来渲染。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起,以新声染喜情;反承,新声仍是旧情;递进转,将愁染尽大漠边塞;暗合,不写琴也不写愁,而写冷月长城。

【课堂实战】

请赏析下面一首绝句的起承转合。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数百年来,人人喜欢的诗,却有无数人把这首读成了喜悦之情,就是因为读者没有明白起承转合啊。

“春眠不觉晓”的“不觉”而“觉”(醒),这是“起”,扣《春晓》诗题。

是明起。

“处处闻啼鸟”承上句“觉”字,引申出“闻”来。

前两句是写醒来之后看到听到的实景。

“夜来风雨声”由“春晓”(白天)转向“春夜”;这所闻之“声”也是因“眠”之“不觉”、由“闻”而得来的,“转”是写夜景,是为虚景。

“花落知多少”是“合”,将夜里的风雨声中的落花与眼前落花合在一起,就是将前三句的虚实合在一起;扣合“春晓”诗题,照应第一句句意:

风雨摧花,“花落知多少”,抒写的是伤春的悲情啊。

【自主提升】

02.【10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

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第03讲律诗的起承

【创作兵法】

起头,就是指诗的开头,是创作第一紧要处。

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开头上煞费苦心,素有“凤头”之说。

力求笔势突兀,达到振起全篇的作用。

袁枚论开头的要紧,如“造屋先画,点兵先派”。

文学创作,下笔要慎,要有冲动,如梗在喉,不吐不快,才可起好头,定好调。

若心中无情,则不必下笔,下笔必伤心损神,既没了文章气象,也失了人品。

【律诗的起】

律诗的起承转合与绝句在内容上要求完全一致,只是将四句变成八句。

一二句是起联,是为首联;三四句是承联,是为次联或颔联;五六句为转联,是为颈联或三联;七八句为合联,是末联或尾联。

“起”的作用:

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

因在绝句中已经从“起”与题目的关系角度论述了“起”的明起和暗起,本课再从“起”的作用角度,介绍起的类型。

一是开门见山,直奔题旨。

就是起联直接扣住题目来写,同“明起”。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直起,标题为蜀相,起句写丞相;顺承,由远景而近景地丰富细腻祠堂的景致;陡转,由实而虚、由景而人地转入自己的态度;明合,“先死”合了起承的祠堂,“泪满襟”合了自己和丞相。

二是倒装而起。

运用倒装手法,将先后关系倒着写。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若按时间先后,先写“将军猎渭城”,后写“风劲角弓鸣”,就显得平淡。

改用倒装起首,先写狩猎时的风呼声、弦呜声,彼此相应,再推出狩猎的主角将军,达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艺术效果。

三是奇句夺目,让人一见而惊,主要手法是直接抒情。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开头写道: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用参差的句式、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在岁月流逝中的追求和苦闷,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律诗中这样的例子极为难找,只好找个古风体裁的)。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开头两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陆士衡《文赋》云: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这首诗之所以为世所称道,全在“语不惊人死不休”。

综上所述,律诗的“起”与绝句的“起”,大体相同。

但绝句的“起”,因为字数限制,不论明起还是暗起,所以必须在第一句切题;而律诗第一联是两个句子,虽说两句都是“起”,但只要其中一句切题,就可以,因此,律诗的“起”式,就显得多样。

律诗起联中的两句又是什么关系?

起联中的两句所写对象应一致,相互照映,同为一景、一事或一情,如“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都是写丞相祠堂,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回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两句合为一件事“猎”。

【律诗的承】

三四句是承联,是为次联或颔联,“承”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

承联,主要是对起联的丰富和扩展,是起联的延续。

也就是说,起联与承联也是一体,不可分割,若写景,则属实景,属同一景,若写事,也是同一件事。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颔联(承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是对起联的丰富和细化,同属山寺一景。

为转联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创设了必要的铺垫。

【课堂实战】

请赏析下面一首律诗的起承转合。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来切题,没有“登高”的字眼,却处处在写登高,是为暗起。

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只有“风急”才会有“无边落木”;“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的近景而延展去写江水的远景。

“无边”与“不尽”既是眼前所见的空间之景,也是望不到尽头的虚景,更是时间上的永恒,是为虚实结合,为第三联的转作了极好的铺垫。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写人写事,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其中的“万里”极好地照映了“无边”和“不尽”。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直接抒情,是明合。

“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登高──睹景──伤情──黯神,全诗起承转合,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自主提升】

03.【2012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

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分)

答: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

答:

第04讲律诗的转合

【创作兵法】

铺垫,创作要铺叙渲染。

没有平原,无以显山高,没有铺垫,无以突现主旨的神味。

铺垫要追求“一步一态,一态一变”,不可平铺直叙,文如看山不喜平,且前后虽多变,却要一脉相承,不可断气。

凡作诗词,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欧阳修说:

“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要“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

【律诗的转】

“转”联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

“转”的作用:

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若全篇平铺直叙,必然呆滞刻板,缺乏生动之气,所以说“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要避开前面两联的内容,转折突起,陡生波澜,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前文已经从起联承联与转联之间的关系简述了“转”的类型,本课再从另外三个角度,简论“转”的类型。

从内容上,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起】。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承】。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转】。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合】。

起承两联怀古,写三国两晋的时间沧海桑田,虽然有景,但主要是写人事的变迁。

登上金陵凤凰台,不见那美丽的凤凰,只见到空空的楼台和寂寞流逝的长江,还有那掩埋着当年吴宫花草的荒僻小路,掩埋着晋代英雄豪杰的古墓。

其语境意义是,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一般来说这个复合层次的功能是作为全诗的铺垫——它不表现这首诗的中心主旨,而只是为表现中心主旨做铺垫。

全诗关键在第三联的“转”,由前面的时间转写现实“三山、二水”的宏阔空间,情感上由悲叹王朝变迁,转为赏旷达之景,心情也为之舒展,为下文合句写“浮云蔽日,不见长安”的国愁作了必要的曲折,这就是所谓的“一步一态”。

从情感上,由喜转悲或由悲转喜,或由情入理。

限于课堂容量,在此以绝句为例。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起】,山青花欲燃【承】。

今春看又过【转】,何日是归年【合】。

前两句写春江春山的美景,所写当为喜悦之情。

第三句陡转为悲切,一个“又”字表现了多年漂泊江湖不得回家的悲切,为合句“何日”归家的长叹作了铺垫。

从手法上,由实而虚。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起】。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承】。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转】。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合】。

前两联写远离家乡,戍鼓不断,写眼前之景,属实景。

第三联转入写事,属虚景。

这是作者主观的情境、主观想象的改造。

白露节在八月初,每逢佳节倍思亲,由景转情,要读者去联想。

“寄书长不达”,因为“无家”,所以书信寄不到;更何况是战争,还未休兵。

【律诗的合】

“合”的作用:

呼应开头,完善结构;总结前文,收束全篇;揭示中心,升华主旨。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

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刘勰《文心雕龙》)”“神光所聚(刘熙载《艺概》)”的“诗眼”所在。

做诗歌鉴赏题时,若遇到有关情感类的题目,答案必在合句之中。

因此,应钟情于合句,破解了合意之妙,才能懂得全诗之工巧。

因为在绝合中简论过了合的类型,也谈了合句与起承的关系。

本课重在谈转句与合句的句式关系。

转句与合句是单句关系,转句是主语,合句是谓语。

如,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转句与合句是复句关系。

并列关系:

分叙有关联的两件事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

顺承关系:

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补说关系:

下句对上句补充说明或归结。

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选择关系:

说出两种可能的情况,让人选择。

如“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递进关系:

下句比上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题》)。

转折关系:

上句和下句的意思相反。

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条件关系:

上句提出一种条件,下句是满足这一条件的结果。

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假设关系:

上句提出假设,下句说出结果。

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问答关系:

上句提问,下句作答。

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因果关系:

一句说原因,一句说结果,如“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目的关系:

一句表示一种行为,一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

如“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

【课堂实战】

阅读下面诗歌,分析其如何“转”的。

再如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

江楼,也称望海楼。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

为什么?

    

这是一道鉴赏题,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那么我们不妨利用“转”联与“合”联的密切关系,先向“合”联寻求破解线索,以求得对“转”联诗意的理解,再进一步鉴赏。

“合”联“能就江楼消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是诗人在殷勤邀请好友登临江楼消暑,因为这里非常清凉。

由此不难推测“转”联该是转向此意,这时再看诗句“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就有了清凉的感觉,这两句是诗人通过想象,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为江楼妙处作解:

“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  

“转”,古人也称为“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感。

“转”避免了诗歌的平直,让诗意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所以理解和鉴赏诗歌,抓住“转”句是关键。

【自主提升】

04.【2014天津】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8分)

暮春【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

(2分)

答: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2分)

答: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答:

第05讲词的起承转合

【创作兵法】

男孩和女孩在一起吃饭,男孩说,你愿意嫁给我吗?

这叫直白。

男孩和女孩在一起吃饭,男孩说,你愿不愿意我一辈子陪你一起吃饭?

这叫含蓄。

含蓄是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法,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诗贵含蓄而恶浅露。

清人刘大魁所说:

“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

”含蓄总是给人以想象,激励人的情感,引发人的思考,净化人的心灵;追求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表达效果。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这首《春怨》诗,不从正面写,却从一件小事讲起:

把黄莺儿赶走,不让它在枝上啼叫,怕它啼叫时把美梦惊醒,使她在梦里到不了辽西。

表达了她迫切地想在梦中到辽西和亲人团聚的心情。

这样写是婉转曲折的,也就是含蓄。

【词的起】

古人最初创作词、小令、曲时,并没有严格地区分这三种诗歌体裁,词令曲本是一体,只是后人作了必要的区分。

本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也将三者不作区别来讲解,以避免更多的重复。

词曲的起式,与近体诗的起式,大体相同,都要扣题,近体诗大都写实。

但词曲的起式更复杂多变,近体诗极少以情开篇的,也极少以虚景开篇,但词曲完全打破了这传统,情起、虚起的特别多。

因近体诗中重点讲述了明起暗起等,为避免重复,本课重在从起句的内容着眼,简析词曲的起式。

景起。

由景入情以景衬情。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起句“枯藤老树昏鸦”,诗人通过“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