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下语文第五单元 情智课堂 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70289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下语文第五单元 情智课堂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五下语文第五单元 情智课堂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五下语文第五单元 情智课堂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五下语文第五单元 情智课堂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五下语文第五单元 情智课堂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下语文第五单元 情智课堂 教案.docx

《人教版五下语文第五单元 情智课堂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下语文第五单元 情智课堂 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下语文第五单元 情智课堂 教案.docx

人教版五下语文第五单元情智课堂教案

第五单元教案

课题

18将相和课型:

新授课

课文分析

《将相和》根据《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以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4.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重点

难点

重点:

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

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提出疑问——梳理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研读教材,制作自主学习单和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次备课

课前导学

一、资料链接

你了解《史记》吗?

了解这部著作的作者司马迁吗?

网上查阅了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2、自学质疑:

(一)教材自学(阅读课本91-94页)

1.我认真读了遍课文,(能基本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通过读文,我知道课文共有个自然段,并能标注在文中。

3我能在文中圈出下词语,并能读准确,写正确。

召集商议允诺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4.我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完璧归赵:

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负荆请罪:

负,背着。

荆,荆条。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

协,合。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绝口不提:

因回避而不说。

5.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6.“将”指(廉颇);“相”又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将相和”的意思是(廉颇与蔺相如和好)。

(二)我的问题:

通过自学课文,我仍然不明白的问题。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境(启动情智)

1、板书课题,引出故事。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

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

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

“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设计意图】渗透从课题入手,抓住重点句段,整体感知课文的读书方法。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

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

真心。

   绝口:

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

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

抵挡,抵抗。

   推辞:

谦让不干。

   理屈:

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

屈,理亏。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

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

协,合。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

负,背着。

荆,荆条。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设计意图】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生按照音形义几方面预习,形成习惯;字词义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引导预习策略:

关注字词义;有些意会的字词还需问个究竟;课文中不懂的,尤其是生僻的字词,要结合语境、查找工具书来解决。

三、交流分享(发展情智)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

“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

四、内化表达(展现情智)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设计意图】分段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关注连段成篇的方法,注重篇章整体。

五、练习检测(升华情智)

熟读课文,了解“将相和”的具体故事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物言行,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廉颇勇于改过的崇高品质,以及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

2.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揣摩课文语言,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全面、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并准确、全面地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境(启动情智)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向我们介绍了两个人,那么这节课你们最想了解什么?

你还想了解什么?

2.快速浏览课文,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了“将”“相”不和?

①随学生的汇报,出示16小节相关语句。

②指名读这段话,感悟廉颇的自高、自大、妒忌,明确将相不和的原因。

3.廉颇认为,蔺相如被封为上卿靠的就是一张嘴,同学们,你们同意吗?

那他凭的是什么呢?

就让我们深入地去了解三个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引导学生整体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深入理解课题,引起阅读期待,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体会廉颇、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一个人,课文是怎样表现的。

二、阅读感悟(生成情智)

(一)出示阅读提示,自主阅读。

思考:

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内容做好批注,体会蔺相如、廉颇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集体交流反馈。

预设:

1.交流“完璧归赵”,感受蔺相如特点。

(1)学生汇报,随机出示:

①“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拿15座城来换,我就把宝玉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15座城,我一定把宝玉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抓住“一定”体会蔺相如当时的态度非常坚决、坚定、很有自信……)

②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15座城,所以把宝玉拿了回来。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通过“撞碎”你看出了什么?

(勇敢)(板书:

撞)

B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

(机智)

C“理直气壮”这个词什么意思?

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他说话很有气势、是胸有成竹的……)

D指导朗读,读出他的机智、大无畏。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宝玉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15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A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B指导朗读。

(2)品读描写秦王的语句,感悟蔺相如的品质。

①出示描写秦王的语句。

②联系上下文,体会秦王前后态度的变化,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3)师生配乐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设计意图】由教师引领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调整为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孩子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以此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从而体会人物心理,感受人物性格特征。

另一方面,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抓住秦王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从而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2.交流“渑池之会”,进一步感受蔺相如的特点。

(1)学生汇报,教师随机出示句子:

蔺相如说: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体会“拼”(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板书:

拼)

(2)引入《史记》原文,教师范读,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3)学生自主解读《史记》,领悟文字的内涵。

(4)师语言渲染:

当时,蔺相如怒发冲冠,离秦王只有五步远,他要用自己颈项里的血血溅秦王。

古人认为,颈血溅身是非常不吉利的,这时秦王左右的侍从拔刀相助,而蔺相如两眼瞪得如铜铃般大小。

大喝一声,谁敢上前。

使得他们被迫后退,最后秦王不得不为赵王击缶。

指名读《史记》原文,再现当时情景。

(5)师生分角色读原文,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6)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维护了赵国和赵王的尊严,赵王封他做上卿,这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不服气了,由此引发了廉颇的不满。

3.交流“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

(1)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出示17小节,描写蔺相如语言的语句,体会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的品质。

(2)朗读比较蔺相如、廉颇语言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特点。

预设:

①廉颇是把个人的利益放在心里,而蔺相如是把国家的安危放在首位。

②各自对对方的态度不一样,一个是轻视对方,一个却是非常的重视对方。

(3)创设情景,感受廉颇负荆请罪时的情景,体会廉颇的人物形象。

(音乐)师动情描述,学生想象:

廉颇脱下了他百战沙场的战袍,这一脱,也脱下了一个大将军的赫赫威严,他背上了长满利刺的荆条,这一背,也背上了对蔺相如的愧疚之情,他穿过大街,走过小巷,在众目睽睽之下跪到了蔺相如跟前。

(4)发散思维:

学生思考,廉颇会说些什么呢?

(板书:

跪)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文生成的情境让学生说话,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三、交流分享(发展情智)

通过前面的交流讨论,我们对廉颇、蔺相如有了更深的认识,此时你心中的廉颇、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请你任选一个人物做评价。

1.学生独立、自主写出对其中一个人的评价。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成果、交流。

3.总结梳理,明确方法。

4.运用方法,进行修改,提高评价人物的能力。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体现了过程与方法,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理念。

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培养学生在评价中言语组织和言语表达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准确、全面、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的方法。

四、内化表达(展现情智)

1.大家再读课题《将相和》,此刻你觉得“和”还仅仅是“和好”的意思吗?

还有什么意思?

(投影出示“和”1.和好2.和谐、和睦3.平和、缓和)

2.俗话说:

“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侵犯赵国。

这就是将相和、国兴旺的道理。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回扣课题,提升故事的意义。

课后拓展

一、词语补充

()﹙﹚之宝()直()壮完()归()

()无不()负()请()()心()力

2、课后练笔

请你续写: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出来热情的迎接这个片段,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三、家庭作业

1.摘抄文中我喜欢的优美语句。

2.我要扫描右侧的二维码做一做这课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蔺相如完璧归赵撞

渑池会见拼

廉颇负荆请罪跪

 

课题

19草船借箭课型:

新授课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

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本文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顾全大局;周瑜的心胸狭窄,妒贤忌能;鲁肃的忠厚;曹操的多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情分析

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但是,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比较容易,但是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此关,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等于零,这就无法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弘扬民族文化就更是一句空话了。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

难点

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小组间合作、全班交流、观看视频。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视频。

(教师)

2.阅读《三国演义》中第42回至第46回预习字词,朗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次备课

课前导学

 

1、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一百二十回,罗贯中著。

罗贯中,元末明初人,名本,号湖海散人,杭州人。

《三国演义》的内容是描写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之间的历史事件,重点描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及兴衰过程。

它以三国历史为骨架,其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与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具体内容和血肉部分则出于虚构创作。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群众中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评估检测

1.猜猜下面几条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并说说这几条歇后语有什么共同特征。

张飞穿针——刘备借荆州——

东吴招亲——关公面前耍大刀——

2.《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和     、      、  

   、并称四大名著。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自学生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境(启动情智)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是哪些书吗?

2、简介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由“四大名著”引出话题,引导让学生提高对名著的阅读意识。

二、阅读感悟(生成情智)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

事?

(课件出示填空)

2、检查预习。

(“忌”的写法、“延”和“廷”的区别、“援”

和“丞”的写法)

3、抽查词语意思:

妒忌、自由妙用、神机妙算。

【设计意图】字词的熟练掌握是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前提。

三、交流分享(发展情智)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

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

【设计意图】梳理文脉,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有利于有的放矢的学习下文。

四、内化表达(展现情智)

围绕标题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吗?

预设:

(1)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

(2)他为借箭做了哪些准备?

(3)他是怎么借的?

(4)借的结果怎样?

五、练习检测(升华情智)

写会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诸葛亮的形象,了解课文的情节。

2、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境(启动情智)

  1、听写词语

2、用听写的词语概括文章内容。

3、过渡:

昨天,我们围绕题目提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1)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

(2)他为借箭做了哪些准备?

(3)他是怎么借的?

(4)借的结果怎样?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诸葛亮借箭的原因及做的准备工作。

然而这个故事最精彩的是他是怎么借的箭。

今天让我们再次来到1700多年前,看诸葛亮是怎么在三天时间借来十万支箭的?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你内容,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为下文的授课做好铺垫。

二、阅读感悟(生成情智)

  1、诸葛亮靠的是什么本事呀?

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神机妙算

2、教师引入:

“请同学们自由读‘6-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从“知天文”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指名回答: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

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鲁肃会感到很害怕。

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鲁肃会大吃一惊:

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诸葛亮会暗自高兴。

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4.“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

不能!

为什么?

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

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口答: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

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

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

改不改?

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

5.“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怪不得周瑜会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进而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交流分享(发展情智)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

(板书读书方法)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6—9自然段,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研读,教师巡视。

读后组织交流。

1、从“知人心”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指名口答:

①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

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

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

”(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

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板书:

语言的含蓄)

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读完后,说说你觉得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知道吗?

早就知道。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知人心(板书),他不仅知周瑜的心、鲁肃的心、还知曹操的心,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怪不得周瑜最后会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从“懂地利”中,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大家还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找出: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2)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3)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齐读句子,说说你是怎么联系这三句话来理解的?

引导得出:

懂地利(板书)

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怪不得周瑜会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想想周瑜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

(他既不识天文,也知人心,还不懂地利)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瑜?

诸葛亮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些皆为——才干(板书)

【设计意图】进一步抓住课文重点语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留在学生心里。

四、内化表达(展现情智)

1、齐读首尾两部分,作者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紧凑,内容更加完整,强调主题,加深读者印象。

2、今天我们学会了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理解字、词或句子的意思,现在请大家就用这种方法思考:

课题为什么用“借”呢?

能用其它字代替吗?

由此可见,我们在使用字词的时候可一定要讲究,这样才能为我们的表达增添光彩!

【设计意图】教材是优秀文化的缩影,要引导学生习得其优秀的写法,提高自身素养。

五、练习检测(升华情智)

周瑜嘴上说自己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对诸葛亮真的是心服口服了吗?

请大家课后去看一看《三国演义》第51到56回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课后拓展

一、文学常识填空。

诸葛亮复姓,名,字,又称先生,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谋士。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