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课外补充材料《论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69791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课外补充材料《论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课外补充材料《论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课外补充材料《论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课外补充材料《论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课外补充材料《论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课外补充材料《论语》.docx

《六年级上册课外补充材料《论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课外补充材料《论语》.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课外补充材料《论语》.docx

六年级上册课外补充材料《论语》

六级年上学期课外补充材料

第一周

第十七章·阳货篇

本篇概述

本篇共26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一篇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原文

171阳货

(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2)。

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

谓孔子曰:

“来!

予与尔言。

”曰:

“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

”曰:

“不可。

”“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

”曰:

“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

”孔子曰:

“诺,吾将仕矣。

注释

(1)阳货:

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

归,音kuì,赠送。

豚,音tún,小猪。

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

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

涂,同“途”,道路。

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

听任国家迷乱。

(6)亟:

屡次。

(7)与:

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原文翻译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

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孔子走过去。

)阳货说:

“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

”(孔子回答)说:

“不可以。

”(阳货)说:

“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

”(孔子回答)说:

“不可以。

”(阳货)说: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

”孔子说:

“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原文

172子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原文翻译

孔子说: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原文

173子曰: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原文翻译

孔子说:

“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作品赏析

“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

这种观念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这是应该予以指出的。

原文

174子之武城

(1),闻弦歌

(2)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注释

(1)武城:

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2)弦歌:

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原文翻译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

孔子微笑着说: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说:

“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

“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

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原文

175公山弗扰

(1)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悦,曰:

“末之也已

(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

”子曰:

“夫召我者,而岂徒(4)哉?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5)?

注释

(1)公山弗扰:

人名,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

末,无。

之,到、往。

末之,无处去。

已,止,算了。

(3)之之也:

第一个“之”字是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去到的意思。

(4)徒:

徒然,空无所据。

(5)吾其为东周乎:

为东周,建造一个东方的周王朝,在东方复兴周礼。

原文翻译

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

子路不高兴地说:

“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

”孔子说:

“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

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西周。

原文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原文翻译

子张向孔子问仁。

孔子说:

“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

就是仁人了。

”子张说:

“请问哪五种。

”孔子说:

“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第二周

第十七章·阳货篇

原文

177佛肸

(1)召,子欲往。

子路曰:

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

(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

“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缁(5)。

吾岂匏瓜(6)也哉?

焉能系(7)而不食?

注释

(1)佛肸:

音bì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

(2)中牟:

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3)磷:

损伤。

(4)涅:

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

(5)缁:

音zī,黑色。

(6)匏瓜:

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吃。

(7)系:

音jì,结,扣。

原文翻译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

子路说:

“从前我听先生说过:

‘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

’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

”孔子说:

“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

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

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

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

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原文

178子曰:

“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

“未也。

”“居

(1),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2);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3);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4);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5);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1)居:

坐。

(2)愚:

受人愚弄。

(3)荡:

放荡。

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4)贼:

害。

(5)绞:

说话尖刻。

原文翻译

孔子说:

“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

”子路回答说:

“没有。

”孔子说:

“坐下,我告诉你。

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原文

179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

诗,可以兴

(1),可以观

(2),可以群(3),可以怨(4)。

迩(5)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1)兴:

激发感情的意思。

一说是诗的比兴。

(2)观:

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

合群。

(4)怨:

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5)迩:

音ěr,近。

原文翻译

孔子说:

“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

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

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原文

1710子谓伯鱼曰:

“女为《周南》、《召南》

(1)矣乎?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

(2)也与?

注释

(1)《周南》、《召南》:

《诗经国风》中的第一、二两部分篇名。

周南和召南都是地名。

这是当地的民歌。

(2)正墙面而立:

面向墙壁站立着。

原文翻译

孔子对伯鱼说:

“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

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吧?

原文

1711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原文翻译

孔子说:

“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

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原文

1712子曰:

“色厉而内荏

(1),譬诸小人,其犹穿窬

(2)之盗也与?

注释

(1)色厉内荏:

厉,威严,荏,虚弱。

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

(2)窬:

音yú,洞。

原文翻译

孔子说:

“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第三周

第十七章·阳货篇

原文

1713子曰:

“乡愿,德之贼也。

原文翻译

孔子说:

“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作品赏析

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

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原文

1714子曰: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原文翻译

孔子说:

“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作品赏析

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仅是道听途说,而且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说,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实乃卑鄙之小人。

原文

1715子曰: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原文翻译

孔子说:

“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

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

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

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作品赏析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

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

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原文

1716子曰: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古之狂

(1)也肆

(2),今之狂也荡(3);古之矜也廉(4),今之矜也忿戾(5);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注释

(1)狂:

狂妄自大,愿望太高。

(2)肆:

放肆,不拘礼节。

(3)荡:

放荡,不守礼。

(4)廉:

不可触犯。

(5)戾:

火气太大,蛮横不讲理。

原文翻译

孔子说:

“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古代的狂者不过是愿望太高,而现在的狂妄者却是放荡不羁;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骄傲的人却是凶恶蛮横;古代愚笨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笨者却是欺诈啊!

作品赏析

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与上古时代有所区别,上古时期人们的“狂”、“矜”、“愚”虽然也是毛病,但并非不能让人接受,而今天人们的这三种毛病都变本加厉。

从孔子时代到现在,又过去了两三千年了,这三种毛病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有增无已,愈益加重,到了令人无法理喻的地步。

这就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惩治。

也希望有这三种毛病的人警醒。

原文

1717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1)

注释

(1)本章已见于《学而篇》第一之第三章,此处系重出。

原文

1718子曰: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原文翻译

孔子说:

“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原文

1719子曰: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原文翻译

孔子说:

“我想不说话了。

”子贡说:

“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

”孔子说:

“天何尝说话呢?

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

天说了什么话呢?

原文

1720孺悲

(1)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1)孺悲:

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

原文翻译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

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第四周

第十七章·阳货篇

原文

1721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

(1),期

(2)可已矣。

”子曰:

“食夫稻(3),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

“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4)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

(1)钻燧改火:

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木头不同,每年轮一遍,叫改火。

(2)期:

音jī,一年。

(3)食夫稻:

古代北方少种稻米,故大米很珍贵。

这里是说吃好的。

(4)旨:

甜美,指吃好的食物。

原文翻译

宰我问:

“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

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

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

”孔子说:

“(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

”宰我说:

“我心安。

”孔子说:

“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

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

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

”宰我出去后,孔子说:

“宰予真是不仁啊!

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

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作品赏析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

这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

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

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

原文

1722子路曰: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有博奕者乎?

为之,犹贤乎已。

原文翻译

孔子说:

“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

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

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原文

1723子路曰:

“君子尚勇乎?

”子曰:

“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原文翻译

子路说:

“君子崇尚勇敢吗?

”孔子答道:

“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原文

1724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

(1)乎?

”子曰:

“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

(1)恶:

音wù,厌恶。

(2)下流:

下等的,在下的。

(3)讪:

shàn,诽谤。

(4)窒:

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

(5)徼:

音jiǎo,窃取,抄袭。

(6)知:

同“智”。

(7)孙:

同“逊”。

(8)讦:

音jié,攻击、揭发别人。

原文翻译

子贡说:

“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

”孔子说:

“有厌恶的事。

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又说:

“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

”子贡说:

“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原文

1725子曰: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原文翻译

孔子说:

“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作品赏析

这一章表明孔子轻视妇女的思想。

这是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后来则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

原文

1726子曰: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原文翻译

孔子说:

“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所厌恶,他这一生也就终结了。

第五周

第十八章·微子篇

本篇概述

本篇共计11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这一篇中有如下内容: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

原文

181微子

(1)去之,箕子

(2)为之奴,比干(3)谏而死。

孔子曰:

“殷有三仁焉。

注释

(1)微子:

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

(2)箕子:

箕,音jī。

殷纣王的叔父。

他去劝纣王,见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

(3)比干:

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杀。

原文翻译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

孔子说:

“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原文

182柳下惠为士师

(1),三黜

(2)。

人曰:

“子未可以去乎?

”曰: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1)士师:

典狱官,掌管刑狱。

(2)黜:

罢免不用。

原文翻译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

有人说:

“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

”柳下惠说:

“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

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原文

183齐景公待孔子曰:

“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曰:

“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原文翻译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

“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

”又说:

“我老了,不能用了。

”孔子离开了齐国。

原文

184齐人归

(1)女乐,季桓子

(2)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行。

注释

(1)归:

同馈,赠送。

(2)季桓子:

鲁国宰相季孙斯。

原文翻译

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

孔子于是离开了。

第六周

第十八章·微子篇

原文

185楚狂接舆

(1)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1)楚狂接舆:

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

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原文翻译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

“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

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算了吧,算了吧。

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原文

186长沮、桀溺

(1)耦而耕

(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

“夫执舆(4)者为谁?

”子路曰:

“为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

”曰:

“是也。

”曰:

“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

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

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

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

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

即执辔。

(5)之:

与。

(6)辟:

同“避”。

(7)耰:

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

怅然,失意。

原文翻译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

“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

”子路说:

“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

“是的。

”长沮说:

“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

“你是谁?

”子路说:

“我是仲由。

”桀溺说:

“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

”子路说:

“是的。

”桀溺说:

“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

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

”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

孔子很失望地说:

“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

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作品赏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

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第七周

第十八章·微子篇

原文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1)。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3)而食(4)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1)蓧:

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

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

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

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

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

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

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

音shǔ,黏小米。

(4)食:

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原文翻译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

子路问道:

“你看到我的老师吗?

”老丈说:

“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

”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

孔子说:

“这是个隐士啊。

”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

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

子路说:

“不做官是不对的。

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

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

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作品赏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

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

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

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

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原文

188逸

(1)民:

伯夷、叔齐、虞仲

(2)、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3)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释

(1)逸:

同“佚”,散失、遗弃。

(2)虞仲、夷逸、朱张、少连:

此四人身世无从考,从文中意思看,当是没落贵族。

(3)放:

放置,不再谈论世事。

原文翻译

被遗落的人有:

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孔子说:

“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这是伯夷叔齐吧。

”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

”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

”“我却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第八周

第十八章·微子篇

原文

189大师挚

(1)适齐,亚饭

(2)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3)入于河,播鼗(4)武入于汉,少师(5)阳、击磬襄(6)入于海。

注释

(1)大师挚:

大同“太”。

太师是鲁国乐官之长,挚是人名。

(2)亚饭、三饭、四饭:

都是乐官名。

干、缭、缺是人名。

(3)鼓方叔:

击鼓的乐师名方叔。

(4)鼗:

音táo,小鼓。

(5)少师:

乐官名,副乐师。

(6)击磬襄:

击磬的乐师,名襄。

原文翻译

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

原文

1810周公谓鲁公

(1)曰:

“君子不施

(2)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无求备于一人。

注释

(1)鲁公:

指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于鲁。

(2)施:

同“弛”,怠慢、疏远。

(3)以:

用。

原文翻译

周公对鲁公说:

“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

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