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6955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1.docx

《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1.docx

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1

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探2009-02-14

关键词:

农村小学寄宿制实践成效问题矛盾对策

内容提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形成规模办学效益,合理调整教育结构与布局,已是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寄宿制办学模式日趋成为农村小学办学的主流模式。

如何使这些寄宿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近年来,我校在寄宿生管理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农村小学特点的寄宿制学校管理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因此,本文认为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应从五个方面加强管理:

加强教学管理;加强安全管理;加强服务管理;加强育人管理;加强课余生活管理;和从三个方面加大投入:

增加办学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按所需岗位给足人员编制;加大救助贫困生力度。

发展教育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程。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调整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布局,办好寄宿制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从而促进农村教育全面、和谐、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大教育思想为我们大力推进实践性的生活教育、推行寄宿制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保障。

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新塘中心小学审时度势,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于2007年10月,推行了寄宿制。

一年来,学校在市、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实践的主要成效表现在:

(一)办农村寄宿制小学,较好地解决了路远学生上学难问题,巩固了布局调整成果。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新出生人口的比率在逐年下降,直接导致农村中小学校呈现出校空人少、点多线长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成为必然的选择。

但同时也给农村和农村学校带来了新的问题——更多的孩子因为教学点的撤并而面临着上学路途更远的难题。

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步伐,使上学路途远的学生能进入具备基本条件的寄宿制学校学习,是破解这一难题最有效方法。

(二)办农村寄宿制小学,为外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新家”,消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弥补了农村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陷。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来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些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市农村留守子女的数量不但不会减少甚至会持续增加,自然,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就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加强和改善农村小学寄宿的条件,积极发展农村寄宿小学,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从而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让农民安心外出务工,对我市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办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我校地处岑溪市郊北,一半多的教师家住城内,学校、家庭两头奔波照顾,工作很不安心,每年都有不少骨干教师想方设法转入城区学校,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同样,每年也有不少的生源流向城区小学。

实行寄宿制后,学校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教师的住宿等“后院问题”得到了解决,生活环境与城区正逐步缩小,为教师安心于本职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为留住生源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由于村小、教学点教学手段落后,很多地方都是靠“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进行教学,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同时因为班额小、年级多,部分村小不得不采取复式教学,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另外,由于村小、教学点一般设在比较偏远的山村山寨,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大部分教师并不安心于教学;这些因素一直影响着村小、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

对此,社会、学生家长反响十分强烈。

寄宿制创办后,村小、教学点的部分学生到中心校就读,农村孩子就和中心校的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教师队伍人尽其才,达到了教师队伍的优化。

教学时间得到保证,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远程教育设备)的运用,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全面开设,都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和非寄宿学生相比,寄宿学生课余学习时间有序安排,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寄宿生之间交流、合作的机会多,尤其是学校为寄宿学生安排的晚自习由平时的课任教师辅导,等于为每个寄宿学生请一位“家教老师”,这是非寄宿学生很难达到的条件。

根据市、镇和学校的抽考及测试发现:

班级中成绩突出的往往是寄宿学生。

对此,家长、社会各界对寄宿制的创办和管理给予高度的评价。

(五)办农村寄宿制小学,寄宿学生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明显增强。

学校通过有计划的对寄宿学生进行自我服务和内务整理等常规技能训练,学生都能学会和掌握内务整理、排队领饭、洗衣服等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

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校通过抽查、竞赛等形式促使和要求人人过关。

寄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回家也能帮着家长整理内务,家长们无不夸赞:

孩子寄宿后,比以前更懂事了。

特别是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更是让初中的教师赞不绝口:

寄宿学校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及内务整理能力非常强。

二、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小学阶段推行寄宿制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多的好处,但是,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校原有设施与寄宿制小学要求的硬件配备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撤并学校的学生涌入中心校就读,使得原来就不充裕的校舍更加捉襟见肘,现有宿舍远不能满足要求。

这里还不包括学生的浴室、餐厅、食堂、厕所等其他配套用房,学生的活动场所就更小。

由于没有资金建造新的学生宿舍,只能把教室改造成宿舍,还需要添置床铺、改造门、窗,加装防盗门等设施,这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寄宿制的硬件投资是令许多农村学校头疼的事,也可以说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寄宿制学校的发展。

2.传统观念与素质教育目标的错位。

教师的传统观念:

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教教书,轻视甚至鄙视寄宿制办学中的服务育人功能。

家长的传统观念:

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意味着用钱替孩子买来了时间,用寄宿可以“矫治”孩子,他们认为寄宿制管得严,时间多,孩子学习就会好,孩子学习好就行。

孩子交给学校后,很多家长都放手不用管了,总认为哪已经是学校的事情。

3.寄宿制管理经验匮乏与高品位管理之间的矛盾。

农村寄宿制小学在我市是新兴起的办学模式,目前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是初次探索,无成功经验可谈,而家长和社会都对寄宿制寄予厚望。

如何保证寄宿制在安全服务的同时,又能全面发挥育人功能?

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4.学生家庭生活与集体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矛盾。

寄宿学生分布各个年级,年龄集中在10—13岁,原来在家庭保姆式的照顾下,娇生惯养,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懒散、自理能力差等现象。

刚上寄宿制学校肯定会有许多不适应之处,这就需要寄宿制的生活指导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指导。

集体生活可以促进人际交往,矫正孩子身上的一些坏习惯,但如何处理好亲情关系、人格完善、健康心理等方面问题尚待探索努力。

5.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与健康成长之间的矛盾。

针对农村贫困学生家庭,国家采取了“两免一补”政策。

但由于经济原因,只靠政府、学校减免,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一些寄宿学生生活仍然较为困难,交不起每月基本的生活费,甚至个别学生买不起菜,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质量的对策

现代教育的中心就是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为本。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两大方面进行改革:

(一)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应从五个方面加强管理

随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建成,学生集中到同一校学习生活,管理难度必然增大。

由于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睡眠、课时、课外活动安排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寄宿生的就餐、就寝和早中晚管理也就不可能按照非寄宿生的模式来进行。

因此,为了农村办好寄宿制小学,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管理。

1.加强教学管理

寄宿制条件下的封闭管理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在校时间。

但是,学校不能因为学生在校时间长就给学生加班加点,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与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

那么,怎样利用学生在校的富余时间呢?

笔者觉得,农村寄宿制小学也应面向现代社会的要求,调整课时制度和作息时间,合理安排课内外教学、各项校内活动以及社会活动,在封闭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开放性教育模式的探索。

(1)把新课改理念溶进课堂教学,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期,自律性较差,学习主要靠老师督促,检查、指导,获取知识主要是机械、被动地接受。

新课程改革后,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去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考查知识面变广了,考题也变得十分灵活,如果再按照以前的方法去学习,必然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因此,学校应尽可能提高教学设备(特别是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率,配齐必要的教学配套资料,如生字卡、同步阅读教材、挂图、光盘、相应的图书资料等等。

学校应唤起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学校应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和举办书法展评,朗读比赛等,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厚起来。

(2)构建开放型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活动范围变得更加广阔。

一是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各村庄调查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写调查报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紧迫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学性和主动性。

二是组织学生开展“讲文明、比礼仪、拒毒品、远网吧”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人,增强自律性,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举行节日晚会、庆祝活动、歌咏比赛和体育比赛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尝到了课本上接触不到的东西,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有利于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增设部分地方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作出过这样的建议: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要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外的环境打交道。

”[1]为此,学校可采取如下对策:

即增设部分课程,如阅读课、民间美术和民间体育活动。

农村小学都或多或少地拥有一些图书,充分地利用这些图书,在晚上为寄宿生开设阅读课,对于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丰富他们的知识都很有好处。

在农村,芭茅杆、泥巴等材料很丰富,利用这些资源开设民间美术课,对培养学生兴趣和发展民间美术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农村,每个村寨几乎都有当地的民间体育活动,把这些活动带进学校在寄宿生间开展,对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锻炼体能都很有好处。

由此可见,农村寄宿制小学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有着较宽的路可走。

2.加强安全管理

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

农村寄宿制小学,难点在安全,关键在管理,根本在质量。

寄宿制小学的安全工作牵涉着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农村教育的的重中之重,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安全管理力度。

(1)培养必要的安全意识。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

“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我自救教育。

”[2]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和见识少等原因,大多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弱,自我保护能力差。

因此,农村寄宿制小学应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保证学生身体、心理、知识、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为了增强寄宿生的安全意识,学校应教会学生记住“110”、“120”、“119”等电话号码,重点做到“安全问题天天讲”,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对低龄学生严加照护(照顾和监护),因为低年级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弱,不时会受到高年级学生的侵犯,同时伙伴间的游戏也容易造成对同伴的伤害;对高年级学生重在宣传教育,因为高年级学生经教育后能明辨是非,懂得哪些事不能做;对女生则教育她们要学会保护自己,要求她们不要搭理陌生人,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

另外,通过发放“安全须知”手册,张贴安全挂图,认真阅读《小学生安全图解》,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月、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周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和预防事故能力。

(2)防患于未然,消除安全隐患,特别是要把好食品卫生关。

因为一旦出了卫生安全问题,就有可能威胁到寄宿生的生命安全。

为了确保食品卫生工作不出卫生安全问题,首先要把好采购关。

一是大宗物品定点采购,以防发生饮食安全问题找不到供货责任主体。

二是办好采购索证手续,严防采购“三无产品”。

三是严格把好蔬菜类无证货物的采购关、验收关,对所购的蔬菜进行严格审查,杜绝不合格的食品进入食堂,以确保师生健康。

其次是要把好操作卫生关,要确保“洗涤”、“加工”、“操作”、“供应”、“保洁”等操作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符合卫生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寄宿生在学校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3)加强学校内安全管理。

首先要健全并落实《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规范》、《住宿生安全制度》,抓好安全措施的每一项规定动作,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不断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

其次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积极构建学校现代化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增强校园内部安全防范和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三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四是要建立安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长效机制。

总之,各级教育部门、公安、卫生、安监等各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切实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学生健康、快乐、安全地成长。

(4)加强在校外的安全教育:

平时要对学生进行防火、防水、防电、防雷、防骗防交通安全等教育,重点要求学生不能私自下河及山塘水库等地方游泳;不进游戏机室、网吧;不试吸毒品、烟、酒;不在马路上追逐、嘻戏。

教会学生在校外遇到危险时的求救方法。

(5)加强安全设施建设。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

“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

”[3]因此,对进入学校的药品、食品、饮水严格把关,坚决杜绝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食用、饮用物进入校园,经常性地对学校食堂和小卖部进行检查,一发现问题马上进行整改。

大力推进校舍、教学设备、生活设施标准化建设,同时要建立家长联系卡,适时召开家长会,签订《学生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校方与家长的职责,共同配合管理,确保寄宿学生的校内外安全。

3.加强服务管理 

(1)规范管理,促使后勤工作正规化。

后勤工作直接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校寄宿制工作的质量。

首先是食堂工作,要从严格管理着手,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使后勤工作有章可循,及时消除矛盾,堵塞漏洞。

其次是宿舍管理,也是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家长能否放心,学生能否安心。

学校挑应选思想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的学生,担当室长,协助班主任管理好宿舍的日常工作。

制定《宿舍管理规范》、《住宿生日常行为规范》,并指定专人负责检查,以此来规范住宿学生的行为。

(2)以服务的态度对待学生。

后勤主任的工作任务是管好和办好食堂,让学生吃饱吃好。

因此饭菜要营养卫生,品种多样,经济实惠,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学校定期组织食堂职工进行体格检查,保证持证上岗。

做好饮食、餐具的保洁工作,把好病从口入关,严防食物中毒和“四害”的感染。

饮食卫生日日讲,消毒三防天天抓。

当然,也要要求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教育学生节约粮食,尊重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劳动成果。

(3)寄宿制小学应注重服务氛围的营造。

一是尽量给寄宿生提供方便,让学生住在学校里有如归家的感觉。

每期开学,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我校免费配给学生一套包括漱口杯、牙刷、牙膏在内的洗漱用具;为了让寄宿生有开水喝,学校为每个寝室购买了1个开水桶,并且要求锅炉工每天为寄宿生上开水;为了让学生能在天冷时洗上热水澡,学校花巨资购买了热水锅炉设备等等。

二是要求教师对寄宿生多一份关爱,要经常对寄宿生问寒问暖,学生有病痛要及时送医院。

三是要求食堂从业人员对寄宿生服好务,时刻做到笑脸相迎。

我们的做法,受到了学生家长及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4.加强育人管理

农村寄宿制小学除了管理好寄宿生让他们“吃得饱、睡得稳、学得乐”外,也应做好育人工作。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课内“育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学生的主渠道。

教师要注意在每一堂课渗透与课堂教学知识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将空洞的教育变成具体形象的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长期受到教育的影响。

课堂教育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在每一堂课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时刻让学生清楚“作为一名学生,有责任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质,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让学生学会听讲、回答问题、读书、写作业,培养学习做事的认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知识不是单从兴趣出发,要磨练自己学习的意志,在学习中能吃苦,就说明学习的责任心强。

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抓”,“抓反复”,塑造学生课堂上主动学习、遵守纪律、积极发言的责任心。

(2)课外“育人”

农村寄宿制小学建成后,由于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不是很强,学生在校期间有大部分的课外时间。

作为对课堂教育的一种补充,课外教育的地位也是相当重要。

在寄宿制学校里,学生课后大部分时间都置身在宿舍或食堂里,而在这些时间和场合对学生进行德行教育,其效果远比呆在教室里给学生说教要好。

因此,没有理由错过这些对学生进行德行教育的大好机会,没有理由忽视课外育人的重要地位。

那么,课外育人,有哪些可利用的手段、资源及形式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每个小学生都是有潜能的,他们远离家庭、父母,总是渴望沐浴关怀,张扬个性,至于他们的学习、活动、生活三方面都有成功的愿望,期盼聆听鼓励,施展才华。

班主任及课任教师要视这些寄宿学生为自己的子女,白天给他们上课,教他们如何冲开水、拖地、扫地;晚上与他们玩耍,给他们进行辅导;如有学生生病,要立即送医院打针、挂水……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科学分析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创造条件去推动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注重情感投入与认同,用期盼的心情去等待每一个闪光点,用公正的话语去评价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次失败。

○2给学生以成功体验。

每个住宿学生都有自我提高的愿望,并且在经过努力以后,也一定会获得多方面的成功,而成功的体验又将成为其争取更大成功的动力,给人自信、催人奋进。

小学生寄宿在校,生活方面带来诸多不便,昔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今全靠自己去解决,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老师们设法让小学生去体验成功喜悦,如床铺整理,起初进校后一周,教师首先示范操作,学生观摩,然后学生尝试操作,教师指导,最后到动手操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练,住宿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大增强。

并通过对宿舍的清洁卫生、床铺整理,物品摆放等进行评比,评出“文明寝室”、“星级宿舍”等竞赛活动,使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回味成功。

5.加强课余生活管理

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

[4]因此,学校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初步形成了在统一基本要求前提下的教材多样化。

加之寄宿生年龄偏差大,有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较差,有的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可塑性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潜能的开发,都应体现在课余生活内容的形式上。

因此,应努力做到:

(1)活动内容的多样化。

寄宿学生课余生活主要集中在中午及晚上。

为了学生能走进来稳得住,必须得让学生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组织了学生的体育运动。

我校把每周二定为篮球比赛日,每周四定为乒乓球比赛日,通过体育的锻炼增强了学生坚毅的品质和身体素质;每周三组织学生观看二次电视节目。

组织学生观看中央少儿频道、CCTV的少儿频道、CCTV10的科技节目,还有其它的爱国故事片。

观看电视节目既打法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其余每晚安排一小时晚活动,内容、形式、辅导老师依据学生的自选原则,统筹安排。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不受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的限制,内容和进度均由师生发展而异,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活动形式的多元化。

住宿学生课余生活多元化,必将使活动形式富有多样性。

根据我们的思考,结合学生实际,活动组织应体现自主、自选的原则。

对住宿学生来讲,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合群的愿望比较迫切,集体活动往往是他们更偏爱的一种形式。

我们本着“以群补短”的思想,引导学生主动组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同时还要张扬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活动内容与形式公布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

随后学校教导处组织编制班级,确定指导老师,总体要求,分段实施,将住宿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融为一体,使其学习成为一种娱乐,而在娱乐时保持一种追求、探索的信念,注重学习兴趣的延伸,并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让活动与学习密不可分,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与活动的相融中得到增强。

(3)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一是开展班级评比活动,如开展“洗衣服”、“叠被子”活动和“文明寝室”、“星级宿舍”评选活动等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自理能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强自律能力和责任心。

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因为寄宿后时间有了保障,学校可以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小组(如“雷锋志愿者”等)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组织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城乡清洁工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热爱劳动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对寄宿制学校应加大投入和经费倾斜

1.政府财政需增加办学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为办好寄宿制小学,政府必须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一是上级财政加大资金支持。

在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危房改造资金、希望工程资金及各级教育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基础上,上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办学条件。

二是确保教师工资足额按时发放。

三是财政要加大寄宿制学校教育公用经费的下拨额度。

当然,学校也要根据自身的能力,自力更生,逐年改善办学条件。

2007年秋,我校刚建寄宿制小学时,为了安顿好寄宿生,我校多方面争取资金购买了学生架床、课桌椅、锅炉、蒸饭机和改造了供水系统;2008年又对学生食堂进行升级改造,让学生来校后吃得饱、吃得好,安心于学习。

2.按所需岗位给足人员编制

近二十年来,教育行政部门一直按1:

23的更生比例来给农村小学配教师编制。

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离此比例甚远。

寄宿制小学建成后,食堂、宿舍管理都需要一定的人员,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农村寄宿制小学只好再次压缩教学人员,这样,专任教师的负担就会变得很大。

很多教师每周工作量都在24节以上,还要管理寄宿生,课余时间除了批改作业、备课外,哪有心思和精力去研究教师的角色定位,去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因此,为了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按农村寄宿制小学所需岗位给足人员编制,才能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健康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办学之路才能越走越宽阔。

3.加大救助贫困生力度

农村寄宿制小学建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