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论讲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5843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8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写作论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新闻写作论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新闻写作论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新闻写作论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新闻写作论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写作论讲稿.docx

《新闻写作论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写作论讲稿.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写作论讲稿.docx

新闻写作论讲稿

新闻写作教程

第一章新闻写作原则论

所谓的原则就是根本性,就是事物发生、发展所必须遵守的根本规定。

比如历史著述,既要秉笔直书,还是遵守“三讳”(为尊者讳,为仁者讳,为长者讳),现代社会要为意识形态讳。

就是一般的文学创作,虽说是率性而为,可是这个“率性”的后面,也是有基本规律要遵守的。

而新闻写作介于文学写作和历史著述之间,一定也有自己的根本规定,这个根本规定是什么?

这是我们新闻专业学生必须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第一节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即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通常也称为准确性。

从根本上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有了事实才有新闻。

人们之所以要看新闻,就是要了解事实的真相,以之作为自身进行社会生存的必然需要。

如果新闻报导偏离了或者歪曲了事实的真相,其所引发的社会后果有时是灾难性的。

因此,真实性是新闻事业的真实所系,是取信于民的力量所在,也是新闻学的起码常识。

同时,在传媒全球化的今天,真实性还是民族国家在世界舞台上进行竞争成败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比如去年3·14西藏骚乱,中国政府没有及时、准确公布骚乱的真相,让西方媒体的虚假报道钻了空子,使中国传媒在国际传媒语境下失去了话语主导权,给中国国际形象的损害几乎是灾难性。

而今年的7·5新疆暴乱,中国政府吸取了西藏骚乱的教训,及时准确全面立体公布了事件的真相,堵住了假新闻发布的管道,传媒大战首战告捷,让中国政府在全世界争取了斗争的主动权。

真实性不仅是中国记者新闻追求,也是西方记者的新闻追求,而且西方记者在对新闻真实性上的追求,特别给中国人留下了尤其鲜明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有时是非常感性与主观的,缺乏丰富事实的有力支撑,可是,这已成为一个事实,非常值得深思。

无论是现代新闻业界的著名记者邵飘萍,还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最高部门的主管高官陆定一,都一致强调新闻报导真实的重要性;西方记者更是把追求新闻报导的“准确”与“真实”当成新闻的生命。

可是,尽管如此在中国当代新闻发展史上,新闻报导偏离真实甚至歪曲真实的新闻事件仍是不断发生,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只好派出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深入民间社会进行探访。

就是当下,在消费主义成为世俗社会主流价值的商业社会里,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不惜哗众取宠,制造假新闻,比如《广东出现注入西瓜》、《七十岁的老太太怀孕生子》、《160岁老寿星在南阳出现》、《北京出现纸馅包子》等等,这些新闻造假事件,最终受到伤害还是新闻媒体自身,其所受到的教训也是惨痛的。

一、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可是怎样确保新闻报导的真实性呢?

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

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是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最起码的要素,不能有半点掺假或注水。

比如朝鲜报道金正日2009年初参观访问的照片,就是移花接木,没有人愿意相信其真实性。

因为这些照片没有标明时间,企图糊弄国际社会,虽然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但是其是对新闻本质的利用。

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

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如果大家留心一些省市台甚至中央台的一些报道,就会发现这个漏洞。

比如报道十一黄金周的旅游繁荣景象,一些编辑和记者把五一黄金周的旅游画面拿来用了,犯了连幼儿园小朋友都能识别的硬伤。

3.新闻引用的各种材料要准确无误。

特别是在网络特别发达的今天,记者善于从网上下载材料,然而很多是八卦材料,必须通过相关部门、人士或权威网站进行甄别,不能偏听偏信。

4.新闻中涉及的人物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有时记者会越俎代疱,替当事人说出心理所想,把新闻报导当成文学创作,记者成了全能的叙述者。

5.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在新闻报导中,要特别注意有一份事实就是一份的话,不要在报道中发挥理所当然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

为此,要注意:

其一,不要把话说的太满,避免片面化、绝对化。

比如我们教材上的例子《甘肃省人民政府开了四天会没花一分钱》,就是把话说的太绝对了,太满了。

其二,不要以偏概全。

在许多情况下,单单就某个具体事实而言,是绝对真实的,但是将该事实放到全局、大背景下考察,就很难说是真实的了。

比如说广东是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可是不是广东每一个地方经济都发达,在广东的一些贫困山区,有的居民同贵州等西部边远居民一样困苦。

同理,中西部经济落后,人民收入低,可是也有一少部分人手上特别有钱,甚至有的超过了东部,比如山西很多煤矿老板都是超级富豪。

记者在对其进行相关报道时,就特别要注意遣词造句。

所以,新闻报道在任何时候都应注意多侧面、多层次,既保重点,又讲全面,从宏观与微观、个体与整体的结合上去考察事物。

二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层面来看,新闻报道失实是历史的常态,其一,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

比如说西方国家在中国人权、中国奥运、西藏3·14和新疆7·5事件的报道,以及卢旺达灭绝种族报道、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报道和战争期间营救女兵林奇的报道等,都是媒体主动参与,从没有道德羞耻感的行为,为什么?

就是国家意识形态在作祟。

其二具体斗争艺术的需要。

最为著名就是毛泽东在1947年于河北西北柏上演的“空城计”等等。

这种报道失实,一般情况下是归于政治历史的范畴,一般情况下不属于新闻道德伦理范畴。

这里要讨论是新闻报道技术层面的失实问题。

具体有:

1.初次接触,不明要求。

刚入道的记者就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把新闻报道当成文学写作,任意虚构新闻要素。

2.作风浮夸,粗枝大叶。

新闻注重细节,记者在采访时,如果走马观花,偏听偏信,粗枝大叶,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势必要通过合理想象完成一些新闻细节,必然导致细节的失实,从而导致新闻报导的失实。

3.知识不足,真假难辨。

比如我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一家3G公司推销“移动商街”的“移动实名”(例证略)

4.道听途说,不经核实

比如泉州电视台的一个记者在报道市区水灾时,去了几个点,发现都有灾情,于是剩下的几个点就懒得跑了,按照以前的惯例,想当然其他几个地方一定也是水灾。

岂不知,有的地方已经进行了排水整治,这次根本没有遭受水灾,最后弄出了一条假新闻,直到群众打来热线电话反映,值班领导才发现新闻是假新闻。

6.追求生动、合理想象

暑假央视一套《我的兄弟叫顺溜》,有一段八路军女记者采访八路军英雄的片段,记者按照自己对战斗英雄的应该具备的条件进行主观想象,要求战斗英雄配合其想象的完成,结果闹得不欢而散。

虽然这样极端的例证,在今天不会出现。

可是,在新闻故事性的催化下,记者故意进行合理想象,把新闻做的好看,不仅仅是记者的个人行为,甚至是媒体行为。

在业内这已经成为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

7.移花接木,牵强附会。

这种情况不仅在平面新闻上有,尤其在电视新闻上尤其明显。

因为电视画面移花接木比较方面,也容易糊弄人。

可以这么说,一些市、县级电视台,几乎每天的新闻里都能看到这样的情况。

8.沽名钓誉,胡编乱造

或是吃了、拿了人家的,或是名利上有所图,于是就不惜编造新闻。

我自己就亲身经历这样的事情。

比如说,永春佛手,原来一斤不足百元,电视台新闻报道时,为了给永春佛手造成,竟然改称1000多元一斤。

 

第一节坚持思想性

所谓的思想性,即是指新闻报道的思想观点或政治取向。

在中国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即指政党的新闻事业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以影响、直到受众的思想和行动,把他们导向到一定的目标上去。

思想性也俗称指导性。

为此要注意两个问题:

其一,新闻报道坚持思想性,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力求在新闻报道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我国新闻报道的特色和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的任务所在。

我们党办报刊、广播、电视及通讯社等,绝不是无为而治,总有一定的政治性。

说到这里,也许有的同学比较反感,因为新闻的真实性一旦附和了政治性,就会歪曲新闻的真相。

其实,这是新闻真实幼稚病的表现。

回顾新闻发展史,就可以知道无论是古代传媒,还是现代传媒,其从产生的第一天起,都已经打上了深刻的意识形态的印记,任何脱离政治意识形态的新闻传媒是不存在的。

所谓西方社会标榜的新闻超阶级性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宣传。

只要认真研究一下西方社会新闻传媒在当代的一系列表演,就可以清楚看到西方新闻传媒的资产阶级性。

(例证略)

其二,新闻报道坚持思想性,要讲究传播策略。

也就是怎样让受众接受新闻报道中的思想性?

在今天,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马克思说过,“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而流通的”。

即报纸是办给人看的,读者是报人和报纸的“买主”,报纸只能当读者买了、看了才能发挥作用。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同一元社会时代比较,今天的受众已经在“内涵规定上”发生了变化,受众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如果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契入,还是原来僵硬模式,受众不会成为“买主”。

怎么改变报道策略?

已经成为新闻传媒当下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例证:

报纸改革、电视新闻改革,可以泉州电视台为例。

)其方法主要有:

一、传播信息是思想性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

现代社会人们为什么离不开媒体?

因为这是一个传媒化生存、信息化生存的时代。

处于信息时代的广大受众,渴望及时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并渴望深刻了解这些信息所蕴含的意义。

新闻报道只要注重传播信息,思想性、指导性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就具备了。

也只有注重传播信息,吸引受众看报、听广播和看电视,思想性和指导性的实现才有可能。

最近,泉州电视台新闻中心的主任跟我探讨,说《午间新闻网》的收视率下降的很厉害,问我有没有解决的良方。

我说下降是必然的,主要一点就是你们新闻节目的信息量太小了。

半小时的节目,只能给观众提供6、7个信息。

在资讯发达今天,观众怎么会满意呢?

一个小猫、小狗的新闻都可以用去几分钟的时间,你的节目怎么会有吸引力?

二、抓准问题是思想性强的关键

一篇新闻报道有没有受众,能不能吸引人看下去?

就是要看记者又灭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比方说,6、7月份是中考和高考考试以及报志愿的时节,这牵涉千家万户的利益,关涉一个人的命运选择,这时候新闻媒体要解决考生家庭切实关心的问题。

可是,虽然媒体都有相关报道,可是报道的力度、广度、深度不够,有的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样以来,谁会看你的新闻呢?

(例证:

比如新闻专业热,你能够理性给以指导?

或者找相关专家给以解读等)

那么,记者应该怎么抓问题呢?

1.抓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说每年清明,公车扫墓的情形十分普遍,在群众中造成十分不良的影响。

政府相关部门三令五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是没有多少效果,如果记者敢于大胆曝光,抓几个领导的车车牌公诸于媒体,这样的新闻,一定会有受众。

2.广大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

主要是衣食住行、升学、就业、消费和休闲等等方面的问题。

新闻报道要切实抓住这些问题。

三、增强可读性是思想性的业务手段

所谓的可读性,就是新闻报道的面孔要亲切可人,受众看了比较舒服,能够看得下去,不会产生心理抗拒的心理。

报纸新闻是这样,电视新闻也是这样。

怎么样才能做到面孔可爱呢?

这对媒体是一个挑战。

教材上总结了三点:

1.引而不发,含而不露

就是尊重观众,相信群众的理解、接受能力,又要有艺术要求。

即新闻的思想观点在文字上不要直接显露,而是藏在精心选择的事实以及对事实的艺术的叙述之中,让读者、观众、听众看完、听完新闻报道后自己去想,自己去得出结论。

在西方新闻界,这种方法通常称为“藏舌头”。

比如,同学们在观看央视的《焦点访谈》时,虽然是新闻评论节目,可是整个节目主持人很少自己跳出来对新闻事件进行指手画脚,而是“用事实说话”。

就是节目结束主持人的说话,也是点到为止。

我以前看了很是不满,很着急。

现在自己是理解了。

假如主持人代替我发言,如果不符合我的价值或道德判断,我会很抵触。

认为主持人越俎代庖,自作聪明。

如果一个媒体长期如此,就会引起受众的反感。

2.借用知识,纠正偏见

就是新闻报道中用新的信息和知识,去满足受众的求知欲和求新欲,进而矫正原来错误的认识或是畸形歪曲的言行。

比如2003年的非典,还有2009年5、6月间,我家乡的闹地震。

新闻报道要及时根据形势需要,传递新知识、新资讯。

比如2006年泉州地震,由于电视台及时播送新信息、新知识,避免了市民的心理恐慌。

3.增强娱乐性,寓教于乐

今天是消费的时代,受众对新闻的娱乐性要求日益增强。

满足受众对新闻娱乐性的追求,已经成为所有媒体自觉的新闻追求。

可是,在对新闻娱乐性追求中,不能陷入庸俗化的泥潭里。

例证:

列举媒体对新闻娱乐化追求的表现(如泉州晚报刊登娱乐新闻)以及新闻娱乐化背后的庸俗化表征等。

第一节坚持时间性

所谓时间性,即指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

力求迅速及时地把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报道出去,最大限度缩减新闻事实的发生与报道出去这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这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征,是新闻存活及构成新闻价值的重要条件。

这是因为新闻姓“新”,是“易碎品”,是高度“速朽”的商品,报道慢了就贬值。

特别是在通讯发达、竞争激烈的当下,时间就是新闻的生命。

西方新闻学者一般认为,决定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是新闻时效。

在他们看来,最没有生命力的事物莫过于几小时之前发生的新闻,最早刊出最后的消息是任何报馆所奉行不悖的原则,更把“昨日”两字视为死敌。

为了强新闻,抢到独家新闻,他们甚至不择手段,同行之间大打出手。

长期以来,我国的一些记者观念较差,许多新闻不新,用“最近”、“前不久”、“前些日子”、“日前”等弹性很大的字眼作新闻时间根据的新闻,可谓比比皆是,报道十天半月以前的新闻不算旧闻,半年一年前的新闻换上“最近”等字眼予以报道的也是不足为怪。

(例证:

自身从事传媒十年对时间性的体会)

新闻报道迟缓的原因:

其一,有关记者、编辑的观念陈旧,作风素质差;其二,新闻管理体制不合理,审稿制度繁琐,一篇稿件往往要过五关斩六将,活鱼最后也就变成了死鱼;其三通讯设备更新慢;其四,发行渠道单一。

保证新闻时效的主要环节,主要有7个方面:

1.新闻从业人员的时间观念要转变

2.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作风修养要增强(第一落点、第二落点)

3.新闻采编人员的分工不宜过细

4.先简后详地连续报道

5.简化审稿制度(报纸要送到宣传部或分管领导那里审)

6.尽可能更新设备和交通工具(泉州电视台不注意这方面的建设,记者不能实现人手一台电脑,更没有手提电脑。

7.组织强有力的多渠道发行网(为什么现在的国家级报纸日暮西山?

除了新闻语态僵硬外,主要是发行渠道滞后,新闻变成旧闻)

 

4.坚持用事实说话

所谓用事实说话,即指让新闻的思想观点通过事实自然地得以流露。

记者一般总是带有倾向性地选择事实。

因此,事实能反映、体现记者的立场与观点。

新闻的特殊价值和独特作用,就是在于它能通过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以体现某个道理和观点,从而感染、影响受众。

可以讲,新闻的作用和威力全在事实中。

受众爱新闻,就是因为新闻事实中有他们需要知道的信息和值得信服的道理及思想观点。

一、新闻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新闻离不开事实。

就如同人离不开自己的躯体一样。

否则没有事实的新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事实胜于雄辩

事实具有不容置疑、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新闻报道固然发挥着组织、鼓励、激励、批判、推动舆论的作用,指导人们遵照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及政策行动。

但是,新闻报道不同于政府的指令,更同于法,没有强制性。

因此,新闻让人信服只有靠事实说话。

不善于用事实说话的报道,主要有两种:

其一,滥引政策条文和领导讲话,将新闻文章化。

(这一点,几乎每一个新记者都会犯这样的错误,本人也有类似的错误)其二,用议论代替事实。

这一点在记者中非常普遍,不仅新记者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一些老记者有时也犯这样的毛病。

二怎样用事实说话

主要有四个方面:

1、精选事实

面对众多事实,记者不能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也不能不分主次,事无巨细端出事实的全过程,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2、多细节、少议论

要较好用事实说话,应当精心采集细节。

细节能传神。

用事实说话并不排斥议论,议论要做到:

一不能多,多了就喧宾夺主;二是不能俗,俗了就是败笔。

3、多解释,少晦涩

采访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弄懂的事物,如专用术语、技术名词、操作程序。

若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势必就晦涩难懂,报道就死板,事实就没有很好地说话。

此时,责任心强的和有经验的记者,总会通过仔细、反复询问与观察,将这些事物弄懂弄透,然后深入浅出,用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叙述,报道就通俗易懂,事实就“说话”了。

4、插叙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

第二章新闻表现论

新闻表现论

1、新闻语言(高宁远等:

《现代新闻采访写作教程》P154—171;尹德刚:

《当代新闻写作》P100-114;程爱学等:

《新闻写作》P88-105;桑义麟:

《新闻报道学》P173-185;常秀英:

《消息写作教程》P228-251;白庆祥等:

《新闻写作编辑教程·案例教程》。

2、新闻笔法(高宁远等:

《现代新闻采访写作教程》P171-183;艾丰:

《新闻写作方法论》P189-228;桑义麟:

《新闻报道学》P137-173;白庆祥等:

《新闻写作编辑教程·案例教程》。

3、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与规律(高宁远等:

《现代新闻采访写作教程》P99—114;刘海贵:

《新闻采访写作新编》P8—30;)

第一节新闻的语言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过:

“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之重要。

”在现代西方文论视野里,语言已经上升到“本体论”的重要地位。

1、语言的分类及区别

(1)语言分类:

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三种:

艺术语言;科学语言;生活语言。

艺术语言:

是审美性的形象化语言。

它按照美学的规律,主要依靠形象思维来刻画形象,揭示实质,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描述性语言,是文学艺术的认知表情语言。

科学语言:

是自觉意识的分析性语言。

它靠逻辑的论证推导,概念的归纳,揭示事物的实质,是一种论证性语言。

生活语言:

是感性的直觉性描写的语言。

它是生活现象的直接朴实的反映。

这是生活词汇与生活信息相结合而形成的生活用语。

(2)语言的区别

有人以对“花香”的不同表达,说明三种语言的区别。

“花是香的”这是生活语言。

是生活用词“花”与感受的信息“香”结合起来,形成这一非自觉的描述。

“花香因为花里含有香精。

”,这是科学的语言。

是用逻辑三段论推演出来的。

“暗香浮动月黄昏”、“冲天香气透长安”,是写梅花、菊花香的,这是艺术语言。

描述了怎么个香法,香到什么程度,有形象了。

“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用通感的手法,写荷花的清香,是艺术语言。

(3)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是兼有艺术语言、科学语言和生活语言之长的记实语言,是一种直观朴实的、确切无误的、生动形象的纪实语言。

刘海贵总结为:

所谓新闻语言,即指适合新闻报导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

可见这个定义,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绕了一个弯儿。

2新闻语言的特征

新闻语言区别于文学、科学、生活和评论等语言,更与政治、经济、法律等专业语言不同。

那么新闻语言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1)强烈的时代气息

新闻传媒每日每时地报道着、记录着我们这个迅速变化着的世界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所出现的新生事物,自然也就赋予了担负着报道、记录任务的新闻语言以强烈的时代特色。

我们知道,语言的语法具有“逆归”的数学特性,这使得语言系统能够通过有限的手法去表达无限的事态,去理解过去尚不知道的无限的内容。

新闻语言也是这样。

尽管遵循的语法规律几十年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由于要不断记录、传播层出不穷的“无限内容”,几十年间报刊、广播、电视上的新闻语言却有着几乎迥然不同的面貌与风格。

有一个例证,很多新闻教材都在引用的。

1914年一个名叫鲍德温的英国姑娘进了一座修道院,度过料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

当她重返俗世时,惊讶地发现人们的言谈使她茫然不知所云。

报纸上的许多词语,如“爵士乐”、“好莱坞”、“鸡尾酒”、“孤立主义”等使她感到莫名其妙。

特别在传媒化生存的今天,如果让你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不接触传媒,想一想结果是如何?

试想一下,如果秦始皇或者孔子,突然一下子从坟墓中醒来,眼前的世界会给他怎样的震撼呢?

特别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语言的出生与死亡几乎是一样快捷的时代,语言变化与发展表现惊人的景象。

传媒作为语言的晴雨表,其新闻语言一定要随着彰显时代气息。

(2)准确清晰

这是新闻语言最明显、最核心的特点。

因为新闻传播的对话情境是传者与受者处在一个明确的、真实的、同一的,在质、量、关系、方式等层次上都严格遵守“合同原则”的环境中,对话的目的是寻求最新的、真实的、有用的信息,正因为如此,准确和明晰成为新闻语言最为核心的恶要求。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受众受新闻事实的吸引、感染,是因为他们感到新闻报道可信。

而没有准确清晰的新闻语言,信息就难以准确真实地传播,受众就会生疑甚至失望。

在此情形下,夸大其词、含糊其辞、空泛其词就会成为新闻语言的敌人,而扎实具体、形神毕肖、立言得体、分寸恰当的语言,就会成为新闻语言的知己。

具体说,要使新闻语言准确清晰,应当力求做到这样几个方面:

A叙述信息尽量量化

B语言要有分寸感

C新词使用要讲规范。

近30年来,产生的新词汇多达11000条,几乎每天就出现一个新词汇,在使用的时候要讲究规范,要在民族性、大众化、洁净度等方面和产生的实际效果严加考察。

(3)通俗

在准确清晰的基础上,新闻语言还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这是消费时代大众文化对新闻语言修辞的要求。

因为消费时代,人们的审美心理诉求和快感指向转向了,新闻语言要反映时代最广大受众的文化要求。

为此要做到:

1))多动词,少形容词

2))多细节,少议论

3))多比喻,少笼统

4))多解释,少晦涩

5))多白话,少文言

6))多具体,少抽象。

当下新闻传媒已经进入了通俗化竞争的战国时代。

如各个电视台在新闻播报形式(湖南台),新闻内容上(凤凰卫视)以及新闻语言上(城市台),尽显风流。

(4)简洁

如果要问新闻语言第二个显著特点是什么,就是简洁,辞约而旨达。

就是用最少的词语传达最丰富的信息和思想。

虽然在新闻文体中,体裁各异,篇幅不同,对新闻语言容量的限制也完全不一样,但总的说来,无论篇幅长短,规模大小,在语言上都要体现简洁的特色。

新闻语言要真正做到简洁,在清楚明确叙述事件的前提下,要注重对段、句、词、字的精心删改,力求做到全文没有废段、废句、废词和废字。

3怎样提升新闻语言的使用水平

(1)端正思想作风

(2)善于学习

1))向中国传统语言学习

2))向群众学习

3))向外国人学习

(3)追求新颖,保持规范

 

第二节新闻笔法

新闻写作所使用的笔法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许多笔法都是可以使用的,至少是可以借鉴的。

比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这些基本笔法都是不可少的,在新闻作品中也是基本的笔法。

还有一些笔法,如倒叙、插叙、悬念、伏笔、穿插、比喻、夸张、反复、排比、对照、夹叙夹议等等,也是新闻作品可以利用和参考的。

但是,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更应该研究新闻写作的特殊笔法或持有的笔法。

大体说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虚实相间,以实为主

所谓实笔,即叙事、描写之笔;所谓虚笔,即指议论、抒情之笔。

新闻报道主张多用实笔,短新闻,纯消息更是如此。

但是新闻写作中并不一定排斥虚笔的存在。

虚笔运用的得当,往往能起到揭示新闻事实的意义的作用。

艾丰认为,新闻要素除5W(WHAT——何事、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何)和一个H(hwo---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