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的教育智慧.docx
《《学记》的教育智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记》的教育智慧.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记》的教育智慧
《学记》的教育智慧
【书籍定性】《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的著作,
其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值得今人充分挖掘、领悟。
【经典归属】《学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礼记》为“五经”之一(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产生时代】《学记》成书于战国时期。
【思想渊源】《学记》是思孟学派的作品。
【学记原文:
】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
“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
“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
“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
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
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第一部分章句解读
第1讲教育这件事
【章句】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注音】
謏闻,謏音小;闻音问。
【释义】
学记学,指的是教育教学之意,而不是单单指学习。
发虑宪发,是发布;即发布考虑周详、精心计划的政策法规。
求善良有二义,其一是招求善良之士,主要指有血缘关系的能人;其二是指求自己为善良之人,即自我追求良善。
謏闻即小有声闻和名气。
君子在此指统治阶层中的人,主要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等。
化民指教化民众。
【翻译】
1.中文翻译
统治者如君王发布考虑周详、计划周密的意图和法规,并且征求和依靠宗亲贵族中的善良贤达之人辅佐治理国家,只能获得一些小名声和声誉,但还不能使很多大臣和平民动心,从而拥戴自己;接近和招揽贤能的人,怀柔和关心远方的臣子和民众,可以打动更多的人,并且取得他们的拥戴,但还不能教化他们,使他们从根本上顺从和拥戴自己。
统治者如果要他们都受到感化和教化,遵从社会规范和国家法规,从而形成良风美俗,那么就必须通过教育教学这条通道和途径。
【现代诠释】
1.教师的视角: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如何管理班级,使其形成良好学风。
(1)规范管理:
制定和颁布合理科学的班纪班规,并且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担任班委;
(2)爱心管理:
教师不仅能关怀前排的学生,并且能关注后排的学生;能亲近有才华的学生,而且能体察、帮助后进的学生。
(3)教化管理:
教师学习、钻研教育教学的专门知识,使之在班级管理中得到恰当运用,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2.学生的视角:
学习的目标
(1)长期目标:
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所有的追求和所有人的追求都在于幸福二字。
幸福的关键在于利他;利的他人越多,幸福越大。
四类人:
人手:
无善言无善行,凭体力和简单脑力供别人驱使和使用;
人才:
其言其行合乎规范,能与正派贤良的人为友、共事;
人物:
能亲近贤达的人,并且能关怀贫穷之人或弱势群体,给他们以帮助;
人杰:
学生常见的学习误区:
为家长而学习,为老师而写作业。
(电影《上学路上》片段)
(2)短期目标:
一个学期,一个月,一天,一节课学到什么使自己提高多少。
3.家长的视角:
家长如何经营孩子的学习。
(1)权威式:
(2)情感式:
(3)教化式:
和孩子的三谈:
谈梦想、谈见闻、谈生活。
4.家庭教育的三个层面:
(1)言语层面:
即说了什么,用文字规范了什么。
(2)行为层面:
即做了什么,行动了什么。
(3)思想、观念层面:
从思维到行为的改变。
资料链接:
新学期开始,老师就宣布,这学期各班的班长将由校长抽取学号选定,以后班长大家轮着当。
幸运学号箱里放着30个写着数字的乒乓球,校长为每个年级抽取一个“幸运学号”,即随机从箱子里抽取乒乓球,球上数字对应着谁的学号,就由谁来当第一周的班长。
听完抽奖规则,同学们立即兴奋起来,大家都期待地盯着抽奖箱。
“5号”,当校长取出第一个号码球的时候,“中奖”的女生似乎有点不敢相信,迟疑地站起来。
随着“抽奖”的进行,中奖的孩子也越来越坦然。
六个年级抽奖完毕后,校长现场为新班长们发放了金色的“班长聘书”。
(资料来源互联网)
这是北京一家小学的摇号选班长的制度,学校称,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教育的公平。
网上有不少朋友对这件事的看法颇为消极,说这是自小就助长了孩子当官腐败的气息。
我倒不这么觉得,学校是一个大的集体,要完全体现公平,几乎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学校愿意从点滴上去改进,这就是值得大家赞扬的。
不过,我始终有点想不明白,就是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校享受公平的教育,但是偏偏,在家庭中,孩子最没有办法享受到公平。
更可怕的是,不少人把孩子胡闹不听话的罪责全都说成是因为家庭教育中过分“民主“,导致父母没有权威。
因此大肆倡导家长应该树立权威,那怎么树立呢?
也没有说的特别明白,导致不少家长以为权威就是大声说话或者是通过打骂来实现的,这简直是害人匪浅!
孩子在家庭中完全没有办法享受公平,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
网上流传着一段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围脖,“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孩子,这个别人家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从来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回回年级第一……嗯,我特么是最差劲的”这就是典型的孩子在家庭中无法享受公平的待遇的总结。
公平是什么?
公平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某一方或某一个人,让他承担自己的责任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他的利益。
怎么让孩子享受到公平呢?
让孩子更多的参与到家庭生活的决策中来,容许孩子对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在各种对比中容许孩子做出辩解和提出反驳意见。
如果孩子可以提出自己有效的证据,家长就该接受,家长就该跟孩子道歉。
不少家长会被孩子的证据说服,但是很少有家长愿意给孩子道歉,拉不下面子,即使错了也死不承认。
家长的权威不是靠面子树立起来的,而是对各种事情的公平处理。
要使孩子受到良好的熏陶,家长的确需要一定的权威,但是这种权威不是来自严厉或者大声说话,而来自父母对自己提出的约束规则的正确性的深信不疑,并且能够做出表率。
千百年以来,我们的家长总是“我吃的饭比你吃的盐还多”的想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企图用自己的经验来说服孩子必须遵从自己的决定。
这是极度不公平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基于现实,公平的教育不仅仅是家长在学校帮孩子积极争取的,更应该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无时不刻该牢记的!
想跟孩子发火的时候跟自己说一句“淡定、淡定,要公平”吧!
呵呵!
第二讲为什么要有教育
【章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注音】
兑音悦。
【释义】
道主要指封建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规范。
引申:
传道授业解惑的“道”,或天地万物的原理、法则。
君在这里当动词用,指的是统治、管理的意思。
教学在此指教育。
【翻译】
1.中文翻译
一块美玉不经过一番雕琢,甚至千刀万剐就不能成为贵重的有用器物;同样,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不经历一番刻苦学习,就不能懂得国家政治和社会伦常的大道理。
所以,自古以来君王要建立和巩固国家、统治和管理人民,首要要做的就是实施教育。
《尚书》中的《兑命》篇说:
“作为统治者,自始至终要重视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
【现代诠释】
1.学习的方式
(1)“琢”:
打掉、扭正缺点和恶习;(人性中有很多恶的元素,或称性恶,《稷下学宫论战》)
(2)阅读;
阅读的重要性:
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是人的基本智力,在传统的智力观中,此二者更是被看成智力的全部。
我们刚一入小学就要学习两门学科,即语文和数学,一学好多年,为什么?
因为这两门是工具性学科,是我们以后学习任何知识和学问的基础,而语文又是数学的基础。
就是说,阅读能力是人的全部学习的基石。
不仅如此,良好、有效地学习对人的整个发展还有意想不到的功用,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读书与念书——70年前的中学生如何学英语
李刚教授著节选
70年前的中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能够用英语上高等数学课,今天,清华大学的学生阅读美国小学生的数学课本有语言障碍。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今天的博士不如70年前的中学生。
真正的英语教学已经在中国失传了。
70年前的教育,是先念书后读书的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的教育。
中学生花200小时学英语,一年而能读林肯传,今天的教育是老师辛辛苦苦满头大汗替学生学习的教育,是千斤拨四两的教育,中学生花4000小时学英语,7年而不能读安徒生。
那时候的老师几乎没有人得咽炎,今天的老师几乎没有人不得咽炎。
那时候培养人才的效率与犹太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西南联大几千人,留在大陆的有118人成为院士,去了台湾的成大器者并不比大陆少,去了美国的有世界级数学大家陈省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以及一大批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
燕京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每年招生300多人,1919年创办,1952年结束,历时33年,前后共计9988位学生,产生了33位院士,91位学科奠基人。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感慨:
“大学之谓,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
今天的学生从6岁步入校门,到30岁博士毕业,一直都是考生,“华北之大,放不平一张书桌”。
一个忙于做题而无暇读书的学生不可能成大器,一个忙于考试而无暇读书的民族不可能有希望。
文字、印刷、电脑引发了人类历史上三次学习的革命。
念书是修路,读书是走路。
中国英语教育的失败在于,学生用读书的方法念书,用走路的方法修路,有些英语老师也不明白念书与读书的不同。
全世界2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犹太人,而犹太人仅仅占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三。
每两个成年犹太人就有一个博士,美国的大学每三个教授就有一个犹太人。
在欧洲,每四个医生就有一个犹太人。
在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大学,犹太学生的比重曾经达到了43%。
犹太人的母语是希伯来语,在希伯来语中,“学习就是重复”。
在犹太法典《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句话:
“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
”强调重复得价值。
在《塔木德》中还有这样一句话:
“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
犹太人的孩子在12岁的时候,人人都把相当于三国那么厚的《旧约全书》读了100遍。
《旧约全书》不仅仅是圣经,更是一部文学名著。
美国政府为青少年开列了100本必读书目,排在第一位的是《独立宣言》,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旧约全书》。
在中国把三国那么厚的一本书读100遍的人很少,我所知道的有三个人,一位是作家巴金,把《古文观止》读了100遍;另一位是作家矛盾,把《红楼梦》读了100遍;第三位是大数学家苏步青,童年放牛的时候把邻居家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读了100遍。
在中国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成大器。
犹太人人人把一本书读了100遍,因而人人都成大器。
犹太人的祖先在500年前就感悟到了这样的道理,将此写进了经典《塔木德》。
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就能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人人都能成大器?
念书,就是重复。
重复是人类语言的规律。
尽管英语单词数量巨大,百万之众。
然而,1%的单词构成99%的文字,99%单词构成英语1%的文字。
1000常用单词的重复,构成任何一份报纸、书刊、试卷、90%的文字;1000常用单词最重要,掌握这一千单词就掌握了英语90%的天下,这就是四两拨千斤。
2000基础单词的重复构成任何一份报纸、书刊、试卷、95%的文字。
2000基础单词是铺路石,念书就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用铺路石把羊肠小路铺成高速公路。
念书就是积累,念书就是重复,念书就是循环,念书就是铁杵磨成针的功夫,念书就是步入“会、熟、精、绝、化”的阶梯。
苏霍姆林斯基对念书与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判断一个学生会不会学习,一是看他有没有达到200小时的朗读积累,二是看他有没有达到2000小时的阅读积累。
200小时的朗读就是念书,2000小时的阅读就是读书。
70年前的中学生把印度人的英语课本当《三字经》念,念了100遍,恰好是200小时的朗读积累,杨振宁、李政道等西南联大的学生刚到美国时,读200本英语小说,200本500页的书,恰好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2000小时的阅读积累,也是中国古人所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英雄所见略同!
如何引导孩子阅读:
好书就像一盘佳肴,不去品味是无法知道其中的美妙的。
青少年儿童缺乏在阅读中获取快乐的体验,往往不喜欢读书,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有时甚至需要陪伴与配合。
请欣赏这篇文章:
阅读习惯让父子情牵一页
克里斯·厄斯金
儿子读着这段文字,然后停下来。
他喜欢这段文字。
对他而言,这里充满了真理,寓意深刻。
他又读了一遍:
“自古以来,人们渴望了解狗。
可是谁也不知道狗是怎样一种动物。
你会读到狗救助主人或救助溺水儿童的故事。
有些人称之为忠诚,但我不会这么说。
也许我错了,但我称之为爱——深沉的爱。
”
儿子看了第二遍后,说:
“书上关于狗的描述,没错吧?
”
我点点头,接着我们又朗读了一些内容,先是他读,再由我读。
我们父子俩一页接一页,一章接一章,从头读到尾。
“老爸,你是真心喜欢读书,对不对?
”当我们在章节之间停顿时,他问道。
“没错!
”我说。
的确,我爱书,就像我爱夏日里的冰品、秋天里的棒球一样。
其实,我是为书而活的。
现在,我儿子也在发掘书中的奥妙了。
仿佛偶然间,这个12岁的小男孩在简单的阅读中找到了乐趣。
这种与书为友的亲密感是很难形容的。
“知道什么是友情吗?
”我问他。
“就像好朋友吗?
”他问。
“就像好哥们儿。
”我说,“你和书本就是好哥们儿。
”
“抱歉,老爸,我听不懂。
”
“没关系!
”我说,“不断读下去就可以了”。
6个月前,我儿子对书漠不关心,他只有在逼不得已时才看书。
有时即使是必须看书,他也未必会看。
6个月前,如果谁有让他阅读的秘方,我会一掷千金。
就算没钱,我也愿意付15%的利息借款,背负6年分期偿还的重担。
当时,我儿子认为书是给那些击不到中快速球或拦截不住直飞球的低能儿看的。
他认为,书是“室内人”的专刊,那些人躲开阳光,失去生活中其他美好的事物。
后来,有一天,这个男孩扑通摔倒在沙发上,却没有弹起来。
他必须在床上躺两个星期,成了自己最讨厌的“室内人”。
这个男孩因此而昏昏欲睡。
他不能看电视,药物让他虚弱,他连书都拿不起来。
于是我开始读书给他听,就像他4岁时那样。
我卯足了劲,读的绘声绘色。
等他体力好一些时,我们父子俩就轮换着读,你一页,我一页。
然后变成你一章,我一章。
等他完全康复时,我们仍然这样朗读。
现在每当要就寝时,他就会拿些书来找我,我们肩并肩,一页一页一起读。
“老爸,你在听吗?
”有时候他会问。
“嗯?
”
“该你读了!
”
“好吧!
”我抖落睡意,打起精神。
我们又读了一些。
如今他对阅读的热爱已经不可遏制了。
他甚至读报纸,从体育版开始看,一步步渐入佳境。
他认真阅读体育版,就好像穷人读到富亲戚的遗嘱一样,字斟句酌,对于没有完全读懂的地方,还反复推敲。
他尤其爱读晦涩的内容,他认为只有他才能发觉其中的奥妙。
字体越小,他凑得越近;字体越小,他越珍视其中的信息。
他把这些信息保存在大脑里,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用,也许是在球场上讨论球赛时,也许是在休息室辩论时。
他指着一排细细的小字说:
“明星赛在7月7日,7月7日在科斯球场。
”在他寻找蛛丝马迹时,他停顿了一下。
正是这些细节琐事使一个男孩成为男孩,或者使一个男人成为男人,或者最好的是,兼具男孩与男人的一些特质。
“老爸,你在听吗?
”他说,我们父子俩的鼻子都埋在早报中。
“什么?
”
“你在听吗,老爸?
”
“我永远都在听。
”我回答。
(3)练习:
知道了,没用;理解了,也没用;练习了,才有用;练的出神入化、信手拈来了,就能超越其他同学而出类拔萃。
(4)体验(经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实践体验的价值已经被人们重新重视。
人获取知识和寻求成长的方式有两种:
其一是读书,获取间接知识;其二是实践体验,获得直接知识。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从而将这种成就感迁移到其他学习当中。
影片《死亡诗社》片段;
暑期的世博之行,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提升,包括见识、毅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对体验这种直接知识的重视将成为未来高考的方向之一。
如2010考试自主考试题(摘选):
南方人性格柔弱,北方人性格粗犷,你如何评价?
(北京大学)
谈故论今:
任选中国古代和当代人物各一位作对比阐释。
(清华大学)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为什么会冷淡?
(复旦大学)
中国社会存在哪些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
佛山优势有哪些?
(浙江大学)
赛马比赛如果要比哪匹马走得慢,要如何比?
(厦门大学)
(5)自学:
2.学习化社会与终身学习
第三讲什么是教学的真谛
【章句】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师视角:
如何能教学相长:
教——知困——钻研(个案研究)——教学
家长的视角:
知识就是一盘佳肴。
试一试,尝试的重要性。
第四讲规范的教育
【章句】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
“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原义:
古代考核标准。
现代教育的阶段性标准启示:
(1)一、二年级:
识字,阅读,背诵以及计算的能力;
(2)三、四年级:
集中精力学习,且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3)五、六年级:
广泛学习,扩大知识面,且能亲近老师,向老师求教知识与学问;
(4)七、八、九年级:
能够根据自己所学辨别知识正误,且能具有识别朋友的能力;
(5)高中阶段:
能够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坚实的基础,为走向高等院校接受专业化训练奠定基础。
(大学是分专业授课和培养学生的,所以要求学生在初高中便具有良好的通识知识)
第五段落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1.原义:
开展教育的七大原则。
2.现代课堂教学的七宗事:
(1)尊师重教:
A.古代:
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B.现代:
“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即为学与为人的品牌与高度。
C.表现:
通过庄重、正式的仪式来体现对师与教的敬重,古代有“皮弁祭菜”,现代有“开学典礼”,课前的“起立”与“问好”。
D.意义:
只有尊师重教,社会才能形成重视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风尚;学生才能真正体会教育和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E.方向:
提高教师的待遇与教师的职责和社会地位。
(戏剧《教学》),(影片《恰同学少年》片段)
(2)引爆梦想:
A.方向:
做官、赚钱、学问、艺术等。
B.条件:
立志与意志,“有志之人立志常,无志之人常立志”。
C.方法:
名人效应(如名人传记,如约翰·库提斯的励志事件),责任驱力(如一横老师的演讲),自我体验等。
(3)敬顺学业:
上课铃声;珍视课本;课前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复习等。
(4)合理惩罚:
批评;罚站;劳动;表演;自我贬低等。
(5)安心学习:
安全受保护的环境,不搞突然袭击;不怕出丑,不怕犯错。
(6)独立思考:
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7)恰当保留性原则:
第六段落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
“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1.原义:
2.课堂教学内容(正业)的演变及其现代启示:
(1)课堂教学内容(正业)的演变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D.修身、读经、算学、词章、中外史学、外国文、图画、博物等;
E.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
(2)实施正业的教学原则
A.有序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C.突出重点的原则;
(3)有效地陈述教学目标
A.陈述教学目标的误区
——陈述为教师要去做的事情;如介绍进化论,演示分数的乘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