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解.docx
《名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解.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解
Ⅰ型呼吸衰竭
Ⅰ型呼吸衰竭:
缺氧而无CO2潴留(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
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一静脉样分流)的病例,如ARDs等。
恶性高血压
恶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包括①发病较急剧,多见于中、青年;②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持续≥130mmHg;③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乳头水肿(Ⅳ级);④肾脏损害突出,表现为持续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并可伴肾衰竭;⑤进展迅速,如不给予及时治疗,预后不佳,可死于肾衰竭、脑卒中或心力衰竭。
如有上述表现,但眼底无视乳头水肿(Ⅲ级时),则称为急进型高血压。
病理上以肾小动脉纤维样坏死为突出特征。
笔帽征
笔帽征:
是银屑病关节炎的典型X光改变,近断指骨变尖,末节指骨近端增生变宽。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终末事件期
终末事件期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临床表现各异,典型的表现包括:
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
Eisenmenger综合征:
左向右分流行先天性心脏病,肺小动脉长期承受左心系统血流,引起痉挛性收缩和继发性管壁增厚,肺循环阻力逐渐增高,当肺动脉压力等于主动脉舒张压时,仅存在收缩期分流,当其压力接近或超过主动脉压力,呈双向或逆向分流,临床上出现发绀,形成Eisenmenger综台征,终至右心衰竭而死亡。
Gottron征
Gottron征:
四肢关节伸侧面可见红斑性鳞屑性皮疹,常见于皮肌炎。
脑栓塞
脑栓塞:
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白色炎性疼痛症(phlegmasiaalbadolens)
白色炎性疼痛症:
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有时腿部明显水肿使组织内压超过微血管灌注压而导致局部皮肤发白。
触发活动(triggeredactivity)
触发活动(triggeredactivity)是指局部出现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低血钾、高钙血症及洋地黄中毒时,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浦肯野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被称为后除极。
若后除极的振幅增高并抵达阈值,便可引起反复激动。
称为触发活动。
社区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脑桥腹下部综合征(Millard—Gublersyndrome)
脑桥腹下部综合征(Millard—Gublersyndrome):
小脑前下动脉阻塞造成,临床表现为患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及对侧中枢性偏瘫。
粒细胞缺乏症
粒细胞缺乏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
完全性代偿间歇
完全性代偿间歇是指期前收缩发生时,包含期前收缩在内的前后两个PP间期或R-R间期恰为窦性PP间期(或R-R间期)的两倍,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梗死扩展
梗死扩展是指梗死区急性被动性扩张和变薄,但无新的坏死心肌增加。
风湿性心瓣膜病(rheumaticvalvulardisease)
风湿性心瓣膜病是由于风湿性炎症所致瓣膜及其附属结构损害,导致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最常见累及的是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
Wernicke失语
wernicke失语:
又称感觉性失语,口语理解严重障碍,患者对别人和自己的话均不理解,答非所问,复述、命名、阅读等不同程度受损,病变累及优势半球Wernicke区。
亚临床甲亢
亚临床甲亢:
排除其他能抑制TSH水平的疾病的前提下,血清T3、T4正常,但TSH减低。
雷诺现象
雷诺现象:
指患者在寒冷或紧张刺激后,肢端小动脉间歇性痉挛引起的周围血管病变,表现为肢端阵发性发白、发绀、发红,伴局部发冷、感觉异常和疼痛的临床表现。
Locked—insyndrome
Locked—insyndrome:
脑桥基底部病变,皮质核柬和皮质-脊髓束双侧受损致几乎全部运动功能丧失,患者不能言语,不能吞咽,不能活动,但意识清醒,以睁闭眼或眼球的上下活动与周围建立联系。
肌无力危象
肌无力危象:
因抗胆碱酯酶药量不足引起,注射腾喜龙后症状明显减轻可证实。
奇脉
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称为奇脉,深吸气时明显。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
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踝关节及以下部分)的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等。
系统性血管炎
系统性血管炎:
是一组原发性、异质性的以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或坏死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可引起相应的组织器官炎症、缺血、坏死或栓塞。
AustinFlint杂音
AustinFlint杂音主要见于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在心尖区产生的舒张期杂音,需与器质性二尖瓣狭窄的杂音鉴别。
乳糜尿
因淋巴循环受阻,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未能经淋巴管引流入血,而逆流进入肾,使肾盂、输尿管处的淋巴管破裂,淋巴液进入尿液中所致。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
SSS
SSS: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南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其心电图表现包括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与窦房阻滞、快慢综合征。
Even’s综合征
Even’s综合征: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获得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冠脉支架植入术
冠脉支架植入术是指将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内狭窄节段支撑血管壁,维持血流通畅,它弥补了PTCA的不足,减少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
Charcot三联征
Charcot三联征:
腹痛、黄疸和寒战高热。
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为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面,伴赘生物形成。
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但感染也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或腱索与心壁内膜。
多伴有全身多个器官受累。
根据病情的特点可分为急性与亚急性。
Zollinger-Eilison综合征
Zollinger-Eilison综合征:
兄称胃泌素瘤,是胰腺非β细胞瘤,其分泌大量胃泌素刺激壁细胞增生而引起大量胃酸分泌,临床上表现为多发性消化性溃疡及腹泻等,血清胃泌素明显增高。
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大发作在短期内频繁发生,以致发作间隙中意识持续昏迷者。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
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心脏排出的血液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
间歇性跛行(intermittentclaudication)
间歇性跛行:
是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最典型的症状。
主要是因肢体运动而诱发的肢体局部疼痛、紧束、麻木或肌肉无力感,肢体停止运动后,症状即可缓解,重复相同负荷的运动则症状可重复出现,休息后又可缓解。
人工心脏起搏(artificialcardiacpacing)
人工心脏起搏(artificialcardiacpacing)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人造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以带动心搏的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缓慢的心律失常,也用于治疗快速的心律失常。
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又称加速性交界性自主节律,其发生机制与房室交界区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有关。
常见的病因为洋地黄中毒、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急性风湿热或心脏外科手术。
心电图特点为心率70~150次/分,节律规则,QRS波群形态正常。
心动过速开始与终止时心率逐渐变化,可出现房室分离。
Broca失语
Broca失语:
又称运动性失语,口语表达障碍,口语理解相对好,复述、命名、阅读等不同程度受损,病变累及优势半球Broca区,还有相应的皮质下白质等区域。
桥脑被盖部综合征(Raymond—Cestansyndrome)
桥脑被盖部综合征(Raymond一Cestansyndrome):
病变同侧外展神经与面神经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深感觉障碍,两眼持久性转向病灶对侧。
高血压急症
高血压急症:
是指在短时间内(数小时或数天)血压重度升高,舒张压>130mmHg和(或)收缩压>200mmHg,伴有重要器官组织如心脏、脑、肾脏、眼底、大动脉的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性损害。
Brockenbrough现象
Brockenbrough现象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异性表现,系具完全代偿间期的室早后心搏增强、心室内压增高而主动脉内压降低的反常现象。
肠腺化生
肠腺化生:
在慢性胃炎时,胃腺细胞可发生形态变化,如胃腺转变为肠腺样,含杯状细胞,称肠腺化生。
老年性高血压
老年性高血压指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加,特点是:
①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50%有高血压,其中一半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②部分是由中年原发性高血压延续而来,属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的混合型;③靶器官并发症常见,如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肾功能不全;④由于老年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对血压调节功能降低,易出现血压被动及体位性低血压。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
扩张型心肌病(DCM)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壁多变薄,心肌收缩期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伴有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也称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是仅表现为蛋白尿或(和)肾小球性血尿而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的一组肾小球病。
蓝色炎性疼痛症(phlegmasiaceruleadolens)
蓝色炎性疼痛症:
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因静脉内淤积的还原血红蛋白可导致有些患者皮肤呈紫蓝色。
初级心肺复苏
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活动的支持,其主要措施包括开通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按压。
“白大衣性高血压”(“whitecoat”hypertension)
“白大衣性高血压”(“whitecoat”hypertension)是指在诊所内血压升高,而诊所外血压正常。
尖端扭转型室速(TDP)
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是一种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威胁生命的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有两个主要特点:
①不同形态室速QRS波的极性在变化,由一段主波向上(或向下)的室速心搏变为一段主波向下(或向上)的室速心搏,在一次心动过速发作中可有不止一次极性变化,看起来好像QRS波沿着极限上下扭转。
②是与QT间期延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Fanconi综合征
Fanconi综合征(Fanconisyndrome)是近端肾小管复合性功能缺陷疾病。
儿童病例多为遗传性疾病,而成人病例多为后天获得性疾病。
由于近端肾小管对多种物质重吸收障碍,临床可出现肾性糖尿、全氨基酸尿、磷酸盐尿、尿酸盐尿及碳酸盐尿等,并相应出现低磷血症、低尿酸血症及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并可因此引起骨病(骨痛、骨质疏松及骨畸形)。
慢-快综合征
慢-快综合征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一个类型。
指在心动过缓基础上交替发生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等。
艾森曼格综合征(Eisenmengersyndrome)
艾森曼格综合征(Eisenmengersyndrome)是一组先天性心血管病发展的后果。
如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持续存在,可由原来的左向右分流,通过进行性肺动脉高压发展至器质性肺动脉阻塞性病变,出现右向左分流,从无青紫发展至有青紫时,即称之为艾森曼格综合征。
其他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也可有类似的情况。
又可称之为肺动脉高压性右向左分流综合征。
在先天性心血管病手术尚未普及时临床上本征较多见,近年来已逐渐减少。
限制型心肌病
限制型心肌病以单侧或双侧心室充盈受限和舒张容量下降为特征,但收缩功能和室壁厚度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患者。
肺性脑病
肺性脑病:
是由于慢性肺胸疾患伴有呼吸衰竭,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症状的一组综合征。
系统性血管炎
系统性血管炎:
是一组原发性、异质性的以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或坏死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可引起相应的组织器官炎症、缺血、坏死或栓塞。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指茎乳孔内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冠脉支架植入术
冠脉支架植入术是指将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内狭窄节段支撑血管壁,维持血流通畅,它弥补了PTCA的不足,减少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
延髓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syndrome)
延髓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syndrome):
小脑下后动脉闭塞或部分梗死,主要临床表现:
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咽反射消失;同侧面部痛觉、温度觉障碍;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同侧Horner综合征;对侧偏身痛觉、温度觉障碍。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是指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引起心包炎、胸膜炎、发热等症状,可用激素或阿司匹林治疗,发生率约10%。
再灌注心律失常
再灌注心律失常是指心肌缺血后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灌注所致的心律失常。
未分化脊柱关节病
未分化脊柱关节病:
有脊柱关节病的某些临床特点,又不能分类为某种明确的脊柱关节病的临床状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脑桥腹下部综合征(Millard—Gublersyndrome)
脑桥腹下部综合征(Millard—Gublersyndrome):
小脑前下动脉阻塞造成,临床表现为患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及对侧中枢性偏瘫。
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
急性肺水肿
急性肺水肿是“心源性哮喘”的进一步发展,是左心衰呼吸困难最严重的形式。
院内获得性肺炎
院内获得性肺炎:
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72h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
真性细菌尿
真性细菌尿:
在排除假阳性的前提下,膀胱穿刺尿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或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细菌菌落≥105个/ml,但如临床上无尿感症状,则要求两次清洁中段尿培养的细菌菌落均≥105个/ml且为同一菌种,才能确定为真性细菌尿。
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指动脉血氧与Hb结合的程度,即单位Hb含氧百分数,正常范围为95%~98%。
桥脑基底内侧综合征(Fovillesyndrome)
桥脑基底内侧综合征(Fovillesyndrome):
病灶侧周围性面瘫,两眼向病灶侧同向凝视麻痹,对侧偏瘫。
RS3PE
RS3PE:
又称血清阴性滑膜炎综合征,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殊类型,多见于老年男性,多累及腕、屈肌腱鞘和手的小关节,起病突然,呈对称性分布,伴手背明显的可凹性水肿。
类风湿因子一般为阴性,对小剂量激素反应良好。
对非甾体抗炎药不敏感。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
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
变异型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
由于冠状动脉的一个大的分支发生短暂的、局部痉挛收缩,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
其发作与心肌耗氧量无明显关系,常发生于休息时,心电图有短暂的ST段抬高或异常T波的假性正常化,严重时可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或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可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
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
是由于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的局部坏死。
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是指心电图呈预激表现,即心房冲动提前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体,或心室冲动提前激动心房的一部分或全体,而临床上有心动过速发作。
其解剖学基础是除了特殊传导组织外,还有由普通工作心肌组成的房室旁路连结在心房和心室之间。
核间性眼肌麻痹
核间性眼肌麻痹:
病变位于连接动眼神经内直肌与外展神经核之间的内侧纵束,眼球水平性同向运动障碍,多合并分离性眼震。
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
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
房颤的治疗包括转律与维持窦律、控制心室率和抗凝治疗三个方面。
致心律失常作用
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时导致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恶化,发生率5%~10%。
心脏电复律
心脏电复律:
指在严重快速型心律失常时,用外加的高能量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全部或大部分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造成心脏短暂的电活动停止,然后由最高自律性的起搏点(通常为窦房结)重新主导心脏节律的治疗过程。
心室颤动时的电复律治疗也常被称为电击除颤。
电复律分为同步电复律和非同步电复律两种方式。
缺血性心肌病
缺血性心肌病其病理基础是心肌纤维化,为心肌长期血供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以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其临床特点是心脏逐渐扩大,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因此与扩张型心肌病颇为相似,故称为缺血性心肌病。
Brockenbrough现象
Brockenbrough现象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异性表现,系具完全代偿间期的室早后心搏增强、心室内压增高而主动脉内压降低的反常现象。
脊髓半切综合征
脊髓半切综合征:
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丧失,同侧深感觉丧失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见于髓外肿瘤早期、脊髓外伤。
SAM征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由于室间隔肥厚,使左室流出道处血流加速,该处产生负压效应,吸引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向前移动,此为SAM征。
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
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再灌注损伤
再灌注损伤是急性缺血心肌再灌注时,可出现再灌注损伤,常表现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各种快速、缓慢性心律失常均可出现,应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
但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的情况少见,最常见的为一过性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对此不必行特殊处理。
中脑腹侧部综合征(Webersyndrome)
中脑腹侧部综合征(Webersyndrome):
大脑脚底损害,影响锥体束及动眼神经。
临床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中枢性偏瘫。
延髓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syndrome)
延髓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syndrome):
小脑下后动脉闭塞或部分梗死,主要临床表现:
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咽反射消失;同侧面部痛觉、温度觉障碍;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同侧Horner综合征;对侧偏身痛觉、温度觉障碍。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阻塞性肺气肿
阻塞性肺气肿:
是由于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的刺激。
引起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呼吸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有气管壁的破坏。
抗磷脂抗体
抗磷脂抗体:
指与体内不同磷脂成分发生反应的抗体。
继发性治疗失效
继发性治疗失效:
指磺脲类降糖药开始能有效地控制血糖,但治疗后1~3年失效者。
致心律失常作用
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时导致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恶化,发生率5%~10%。
pH值
pH值:
表示体液中氢离子浓度[H+]的指标或酸碱度,正常范围为7.35~7.45。
心血管神经症
心血管神经症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功能性神经症的一种类型。
大多发生在中、青年,20~50岁较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更年期的妇女。
临床上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预后良好,但长期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指茎乳孔内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右室梗死三联征
右室梗死三联征是双肺野清晰,低血压,右心衰竭。
DIC
DIC:
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发生在很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并激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的综合征。
肾小球滤过膜
肾小球滤过膜: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分3层:
内层是内皮细胞,中层是基膜,外层是上皮细胞,合在一起称为“肾小球滤过膜”,其完成肾脏重要的生理功能。
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anginapectoris)
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anginapectoris)继发于大血管痉挛的心绞痛,特征是心绞痛在安静时发作,与劳累和精神紧张等无关,伴有ST段抬高的一种特殊类型。
间歇性跛行(intermittentclaudication)
间歇性跛行:
是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最典型的症状。
主要是因肢体运动而诱发的肢体局部疼痛、紧束、麻木或肌肉无力感,肢体停止运动后,症状即可缓解,重复相同负荷的运动则症状可重复出现,休息后又可缓解。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sinussyndrome)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sinussyndrome)简称病窦综合征,是由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病人可在不同时间出现一种以上的心律失常,表现为与心动过缓有关的心、脑等脏器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发作性晕眩、黑矇、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晕厥。
心电图表现包括:
①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且并非由药物引起;②窦性停搏与窦房阻滞;③窦房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同时并存;④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bradycardia-tachycardiasyndrome);⑤在没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心房颤动的心室率缓慢,或其发作前后有窦性心动过缓和(或)一度房室阻滞;⑥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心律等。
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
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其特点是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在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类制剂后消失。
此种典型的发作至少持续2个月稳定不变(包括频率、持续时间和诱发因素)称为稳定型心绞痛。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在过去12个月里至少累计12周时间里有腹部不适或疼痛,并且伴随以下3条中的2条:
①排便后缓解;②发作期间伴有大便次数改变;③发作期间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亚临床肝癌
亚临床肝癌:
指起病隐匿,早期除血清AFP阳性外,常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的原发性肝癌。
三尖瓣下移畸形
三尖瓣下移畸形亦称埃勃斯坦畸形(Ebsteinanomaly)。
本病的主要病变为三尖瓣后叶和隔叶下移至右心室,部分右室房化,右心房扩大。
合并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时,右心房血液分流至左心房,可出现发绀。
约1/4患者可合并预激综合征,房室旁路通常位于右侧。
可反复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严重者可能引起猝死。
球后溃疡
球后溃疡:
溃疡发生在球部以下、十二指肠乳头以上,约占DU的5%,多具有DU的特点,但夜间痛和背部放射痛更多见,对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较易并发出血。
限制型心肌病
限制型心肌病以单侧或双侧心室充盈受限和舒张容量下降为特征,但收缩功能和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