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瓶颈和对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50996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瓶颈和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瓶颈和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瓶颈和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瓶颈和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瓶颈和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瓶颈和对策.docx

《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瓶颈和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瓶颈和对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瓶颈和对策.docx

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瓶颈和对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主要瓶颈和对策研究

一、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走创新发展之路

今后五年是上海实现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时期。

上海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大型城市,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积极推动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因此,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先进制造业产生的技术创新成果,加快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速度,通过制造业促进现代服务业走向高端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反哺先进制造业在高端领域扩大规模,加快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改造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能级,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可以满足新型产业体系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上海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积极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

到2007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99户,其中股份制企业113户,外资企业4086户,港澳台企业1796户,国有企业343户,私营企业6214户,有限责任公司1057户,以及集体、股份合作和其他企业1320户。

从研发投入来看,2007年上海全社会科技研发(R&D)投入达到307.50亿元,研发投入的强度达到2.6%。

全市企业用于R&D活动的经费投入达到22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占本市R&D经费投入的72.2%。

全市企业研发投入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10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1.5%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科研经费投入122.9亿元,占全市大中型企业科研经费的67%以上。

这些企业销售总额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7.7%,利润总额占据比例达到86%。

2007年上海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6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0.04%。

2007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47205件,占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为32.2%;发明专利授权量24481件,占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为13.3%。

其中企业专利申请量达30636件,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64.9%,企业在本市专利申请活动中“唱主角”的格局逐步形成。

从总体看,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势头良好,技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逐步加强

目前,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建的各类技术中心和开发机构有558个,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覆盖面和辐射力的企业技术创新研发体系。

其中包括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等3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展讯、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等21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85家区级企业技术中心。

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人员已超过7万人,其中博士1293人,高级职称人员占技术中心人数比例约为20%。

上海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加强。

(二)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支撑产业加快发展

上海制造业多数领域的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涌现了一批技术创新的重大成果。

如上海电气的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研制项目、直径15米的大型盾构;上海汽车集团公司的“荣威”自主品牌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展讯(上海)通信公司的自主开发的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大型薄膜型液化天然气船;高速磁悬浮列车;面向下一代网络软交换平台;第二代身份证芯片等。

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上海产业逐步由投资驱动转向投资与创新驱动并举创造了条件,不仅带动了本市产业发展,也推动了服务全国、服务“长三角”的产业发展。

(三)产学研合作机制正逐步完善

本市产学研合作机制在重大产业和重大项目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市研究所、高校积极进行成果转化,在民用飞机、碳纤维、船用大型曲轴等关键领域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完善基础平台、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企业技术中心与社会各类创新资源结合,以产学研方式累计建成了252家联合研发机构。

2007年,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六成以上拥有产学研合作项目,产学研经费投入占到了科技活动总经费的20%以上,并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四)技术创新融资渠道逐渐增多

2007年,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总量约为112.42亿元,比上年增加17.53亿元,同比增长15.6%。

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符合国家和本市产业发展战略要求,能迅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项目。

市财政每年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引导吸收消化和创新项目,推进建立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除了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上海还积极拓展社会资源参与技术创新。

风险投资资金在上海逐步形成,用以支持成果转化,支持产业合作。

如上海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投资公司,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互动,其投资控股的复控华龙公司,成功研发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基带处理芯片BDSS及整套开发系统,打破了GPS独占我国卫星定位导航应用市场的局面。

上海汽车集团公司投资的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会,通过项目牵引,带动企业投资,结合上汽技术创新工作要求,实施集团性的专项资金投入。

重点支持自主品牌、自主创新、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研究。

基金会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了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

三、现阶段上海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上海目前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制造能力,“四个中心”建设已经初步完成,为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海已经初步建立了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队伍。

但相对于一些国际创新城市而言,上海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一)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意识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

而事实上,有相当比例的企业对开展自主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07年12月对上海1500家企业开展的专项调查统计,只有45.8%的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占企业总数60%以上的股份合作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只有20%左右开展了技术创新。

究其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技术创新投入高、风险大,短期内见效慢;部分企业抱有自主创新不如引进技术的观念;部分企业把技术创新看成是集团或上级公司的事;部分企业感到技术创新会影响对现有指标的考核,等等。

从而使得企业自身缺乏开展技术创新的原动力。

(二)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低,总体能力不强

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企业往往因缺少资金的支持而投入强度不足。

与此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缺少规划,很多企业自身规模不大,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由此导致企业内的研究开发机构较缺少,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不高。

企业自主创新的总体实力不强。

以高技术产业为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虽然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在低位徘徊(见表)。

某些重点发展的产业,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八至九成是代工产品,尽管规模越来越大,但缺少创新,缺少自主知识产权。

上海自主创新能力变化情况表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高技术产业自主

知识产权拥有率(%)

26.5

26.9

27.4

28.1

28.5

研发(R&D)经费

投入占全市GDP比例(%)

1.78

1.93

2.11

2.33

2.50

2.60

(三)现代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很薄弱

以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运用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服务业水平,对高新技术创新成果的依赖越来越强烈。

目前我市的高端服务业企业,虽然在引入高新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服务业发达城市的状况相比,仍然比较落后。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高度重视并积极介绍和推动高新技术创新成果向现代服务业的积极应用,从而加速我市服务业向高端转化的步伐。

(四)产学研协作能力不强,合作机制急需深化

产学研合作机制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方面亟需进一步深化。

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不同价值取向和不同利益关系之间需要整合。

代表不同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的技术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的现象客观存在。

产学研合作机制整体运行效率不高,在有效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的创新活力方面还很不足。

产学研合作机制向企业聚焦不明显。

各类创新资源,包括政策落实,在围绕产业发展,向企业进行倾斜方面还做得不够;企业在能够直接产业化的技术方面缺少创新资源的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企业,解决科技成果二次转化问题等方面存在滞后。

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示范带动作用还很不足。

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过程中,缺少优秀的合作示范典范。

在通过成功经验带动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发展方面宣传力度不够。

产学研合作在机制在人才培养、人员分配、利益分配等多个方面,目前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

(五)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亟需重视和鼓励

中小企业从数量上占据了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主体。

一方面,中小企业创造了相当数量和高质量的技术创新成果,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对市场需求、新技术、新知识反应迅速,机制灵活,创新动力大。

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面临的挑战仍然很多。

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由于原有的惯性影响,社会创新资源更多的还是关注在科研院所和国有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大企业相比,处于不平等竞争的地位。

这包括:

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缺乏;中小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中小企业往往信息渠道不畅,难以把握机会;中小企业用于创新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等等。

从整体上,反映出技术创新体系在针对中小企业创新服务方面存在滞后。

(六)新型产业发展中急需的技术创新人才不足

上海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业方面正面临着较严重的技术创新人才瓶颈。

技术创新人才总量上缺失,难以满足当前创新型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技术创新人才在学科分布、行业分布方面很不平衡,若干重点发展产业,如光电子等,技术创新人才严重缺乏;技术创新一线应用型技术工人十分匮乏。

据人民网报道:

在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高级技工只占3.5%。

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比,相去甚远。

企业和科研院校激励优秀人才、鼓励创新的机制还不完善,人才在引进、留住、培育、使用方面还有许多瓶颈和困难,缺乏人才储备和支撑体系;企业对适用人才的要求与高校培养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上海制造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

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在当前仍然存在众多瓶颈的现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仍然是我们未来中长时期的工作重心。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中央对上海提出的“四个率先”、“四个中心”的目标,充分发挥和利用好上海现有的创新优势和创新资源,建造能够支撑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与社会支撑三结合,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通过聚焦企业主体,进一步优化配置人才、技术和基础设施等创新资源;突出产业重点,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和服务环境;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大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力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

通过3年到5年的努力,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覆盖重点产业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主要建议

1、聚焦企业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社会支撑的三结合。

政策重心由鼓励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转移,并根据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需要,更多实施间接优惠的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弘扬新文化,不断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开放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严厉打击假冒和地方保护行为;限制企业垄断和行业垄断,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实现,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

2、聚焦国家战略、重大产业方向和产业基地,明确产业创新导向,提升创新能力

针对不同产业发展状况及创新特点,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围绕大飞机、TFT-LCD、大型风力发电、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重大项目及上海重大产业方向,不断调整创新方向。

逐步提升上海企业和重点发展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抓住上海产业升级发展的机遇,围绕大飞机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是上海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平台。

在产业化基地和工业区中,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平台,集聚各类创新主体,形成在产业和区域内目标明确、资源集聚、良性互动的具有上海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具有高端核心技术开发能力的平台,推进上海各类产业的技术突破和跨越。

重视抓好区县工业中的开发区创新建设。

目前,各区县都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这是区县制造业集群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园区创新服务功能,构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创新平台。

3、建设和提升各类企业研发中心

完善若干重要产业链中企业技术中心的布局,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市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并联合各个区县政府,培育一大批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一批能引领行业发展的、开放式的行业技术中心;鼓励和支持建立一批中小企业联合研发机构,形成一批为中小企业群体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的技术服务型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提升企业与国际先进技术进行合作和交流的能力;重点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引导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逐步形成三级企业创新体系。

4、大力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

尽快出台《上海市鼓励重大产业产学研攻关的实施办法》;抓好一批重大产学研攻关项目;抓好一批重点领域的产学研示范企业;形成在产学研人才培养、人员分配、利益分配等方面机制的突破。

5、重视和扶持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引导中小企业在信息服务、航运物流、专业服务、文化服务、时尚创意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参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船舶海洋、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制造业的专业化配套发展;在重点推进的产业集群中,每个集群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专业化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中的“科技小巨人”。

明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快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步伐,充分重视以人才和技术为代表的知识资本在企业资本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制订鼓励中小企业创新投入的相关政策,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6、鼓励和促进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技术创新与发展关键在于有一支技术熟练、创新能力突入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这支队伍不仅在总量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各层次、各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结构也要合理,这是确保上海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发展目标能否最终实现的根本保证。

针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人才短缺瓶颈,应进一步鼓励和促进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围绕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向,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针对重点发展方向的人才急需情况,积极鼓励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不断培育内生于企业的创新管理与研究开发人才;加强企业企业与高校等人才培养机构之间的人才需求互动,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前的技术培训,引导其尽快与企业需求对接;从产业规划和布局的高度,与高校共同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大“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力度。

从政策上,促使企业技术创新方面适用人才能够导向企业。

进一步加大科研事业单位改革和改制的力度,鼓励科技人才自主创新、自主创业。

围绕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点方向,引导和发挥各类人力资源机构的作用,逐步建立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包括创新管理与研发人才的交流、培训及特定人才“猎头”服务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