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版高考物理 知识点汇总+答题技巧43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49161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版高考物理 知识点汇总+答题技巧4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物理 知识点汇总+答题技巧4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物理 知识点汇总+答题技巧4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物理 知识点汇总+答题技巧4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物理 知识点汇总+答题技巧4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版高考物理 知识点汇总+答题技巧43页.docx

《高考复习版高考物理 知识点汇总+答题技巧4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版高考物理 知识点汇总+答题技巧43页.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复习版高考物理 知识点汇总+答题技巧43页.docx

高考复习版高考物理知识点汇总+答题技巧43页

2020版高考物理知识点汇总+答题技巧

质点的直线运动

知识背一背

一、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

(1)质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切记能否看做质点与研究物体的体积大小,质量多少无关。

(2)位移和路程一般情况下,位移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物体作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

在题目中找一个物体的位移时,需要首先确定物体的始末位置,然后用带箭头的直线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

(3)参考系参考系具有:

假定不动性,任意性,差异性。

需要注意: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作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位移)里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通过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而公式

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平均速度的大小不叫平均速率。

平均速度是位移和时间的比值,而平均速率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2)瞬时速度瞬时速度精确地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即时速度的大小叫即时速率,简称速率。

三、加速度:

应用中要注意它与速度的关系,加速度与速度的大小、方向,速度变化量的大小没有任何关系,加速度的方向跟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一致。

四、自由落体运动与竖直上抛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是物理学中的理想化运动,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把实际的落体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第一、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如果还受空气阻力作用,那么空气阻力与重力比可以忽略不计,第二、物体必须从静止开始下落,即初速度为零。

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在同一地区的同一高度,任何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是相同的。

重力加速度的数值随海拔高度增大而减小,随着维度的增大而增大

竖直上抛运动还可以根据运动方向的不同,分为上升阶段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和下降阶段的自由落体运动。

其实竖直上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互为逆运动,具有对称性,这一规律可以方便我们解题

五、运动图象

①位移图象:

纵轴表示位移x,横轴表示时间t;图线的斜率表示运动质点的速度。

②速度图象:

纵轴表示速度v,横轴表示时间t;图线的斜率表示运动质点的加速度;图线与之对应的时间线所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大小;时间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向位移,下方的面积表示负向位移,它们的代数和表示总位移。

六、打点计时器两种打点计时器都是使用的交流电,并且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计时工具

技能+方法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解题思路分析

(1)要养成画物体运动示意图,或者x-t图象与v-t图象的习惯,特别是比较复杂的运动,画出示意图或者运动图像可使运动过程直观化,物理过程清晰,便于研究,

(2)要注意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楚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转换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又存在哪些联系

(3)对于连续物体的运动问题,如水滴的持续自由下落可当做一个物体的运动来处理,通过等效转化的思想来简化运动过程

2.常用解题方法

由于运动学的公式较多,并且各公式之间又相互联系,所以常常会出现一些题目可一题多解,因此在解题时需要思路开阔,联想比较,筛选出最为便捷的解题方案,从而简化解题过程。

3.推导公式:

(1)中间时刻速度为

,中间位置的速度为

(2)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即

时,将时间等分,在相同的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比为:

(3)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走过的位移差是一个定值,即

为恒量,此式对于

或者

均成立,是判定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的依据之一,其中T为时间间隔。

(4)从静止开始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二、运动图像

1.位移-时间图象

物体运动的x-t图象表示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与物体运动的轨迹无任何直接关系,图中a、b、c三条直线都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

纵轴截距

表示t=0时a在b前方

处;横轴截距

表示c比b晚出发

时间;斜率表示运动速度;交点P可反映t时刻c追及b。

2.速度—时间图象

物体运动的v-t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与物体运动的轨迹也无任何直接关系。

图中a、b、c、d四条直线对应的v-t关系式分别为

直线a是匀速运动的速度图象,其余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纵轴截距

表示b、d的初速度,横轴截距

表示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速度等于零需要的时间,斜率表示运动的加速度,斜率为负者(如d)对应于匀减速直线运动。

图线下边覆盖的面积表示运动的位移。

两图线的交点P可反映在时刻t两个运动(c和d)有相同的速度。

3.s-t图象与v-t图象的比较

图中和下表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s—t图象与v—t图象中的比较。

三、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

1.基本思路: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往往涉及追击、相遇或避免碰撞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条件是:

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基本思路是:

(1)分别对两物体研究;

(2)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

(3)列出位移方程;

(4)找出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

(5)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

2.追击问题:

追和被追的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否追上及两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第一类:

速度大者减速(如匀减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小者(如匀速运动):

(1)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者位移,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

(2)若两者位移相等,且两者速度相等时,则恰能追上,也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3)若两者位移相等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第二类:

速度小者加速(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如匀速运动):

(1)当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

(2)若两者位移相等时,则追上。

3.相遇问题

(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上即相遇。

(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时即相遇。

相互作用

知识背一背

一、力的概念及三种常见的力

(一)力

力的基本特征:

①物质性②相互性③矢量性④独立性⑤同时性: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力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者箭尾)画在力的作用点上,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是有区别的,力的图示要求严格画出力的大小和方向,在相同标度下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而力的示意图着重力的方向的画法,不要求作出力的大小

(二)、重力

(1)重力是非接触力

(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3)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以及是否受到其他力无关(4)重力不一定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一部分充当自转的向心力,一部分为重力(5)重力随维度的升高而增大(6)重力随离地面的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4.重心:

重心是一个等效作用点,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比如质量分布均与的球壳,其重心在球心,并不在壳体上

(三)、弹力

1.弹力产生的条件:

一物体间必须接触,二接触处发生形变(一般指弹性形变)

2.常见理想模型中弹力比较:

(四)摩擦力

1.两种摩擦力的比较

2.静摩擦力

①其大小、方向都跟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密切相关,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

无直接关系.因而静摩擦力具有大小、方向的可变性,变化性强是它的特点,其大小只能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计算,若为平衡状态,静摩擦力将由平衡条件建立方程求解;若为非平衡状态,可由动力学规律建立方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

是物体将要发生相对滑动这一临界状态时的摩擦力,它的数值与

成正比,在

不变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略小于

,而静摩擦力可在

间变化.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的大小范围

(1)两个力合力大小的范围

 .

(2)三个力或三个以上的力的合力范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

2.正交分解法

把一个力分解为互相垂直的两个分力,特别是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把物体受到的各力都分解到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去,然后分别求每个方向上力的代数和,把复杂的矢量运算转化为互相垂直方向上的简单的代数运算.其方法如下.

(1)正确选择直角坐标系,通过选择各力的作用线交点为坐标原点,直角坐标系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

(2)正交分解各力,即分别将各力投影在坐标轴上,然后求各力在x轴和y轴上的分力的合力

(3)合力大小

.

合力的方向与x夹轴角为

三、共点力平衡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即

 .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

则平衡条件应为

 .

2.求解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

(1)选对象:

根据题目要求,选取某平衡体(整体或局部)作为研究对象.

(2)画受力图:

对研究对象作受力分析,并按各个力的方向画出隔离体受力图.

(3)建坐标:

选取合适的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

(4)列方程求解:

根据平衡条件,列出合力为零的相应方程,然后求解,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

3.平衡物体的动态问题

(1)动态平衡:

指通过控制某些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一系列平衡 状态中.

(2)动态平衡特征:

一般为三力作用,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化,一个力的大小变化而方向不变,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变化 .

4平衡物体的临界问题

(1)平衡物体的临界状态:

物体的平衡状态将要变化的状态.

(2)临界条件:

涉及物体临界状态的问题,解决时一定要注意“恰好出现” 或“恰好不出现” 等临界条件.

5.极值问题

平衡物体的极值,一般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第三部分技能+方法

一、一、受力分析要注意的问题

受力分析就是指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情景中所受到的所有外力找出来,并画出受力图.受力分析时要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1)研究对象的受力图,通常只画出根据性质命名的力,不要把按效果分解的力或合成的力分析进去.受力图完成后再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以免造成混乱.

(2)区分内力和外力:

对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进行受力分析时,这几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为内力,不能在受力图中出现;当把其中的某一物体单独隔离分析时,原来的内力变成外力,要画在受力图上.

(3)防止“添力”:

找出各力的施力物体,若没有施力物体,则该力一定不存在.

(4)防止“漏力”:

严格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的步骤进行分析是防止“漏力”的有效办法.

(5)受力分析还要密切注意物体的运动状态,运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判定未知力的有无及方向.

二、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

将一个力(矢量)分解成互相垂直的两个分力(分矢量),即在直角坐标系中将一个力(矢量)沿着两轴方向分解,如图F分解成Fx和Fy,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Fx=F•cosφFy=F•sinφ

F=

tanφ=

正交分解法是研究矢量常见而有用的方法,应用时要明确两点:

(1)x轴、y轴的方位可以任意选择,不会影响研究的结果,但若方位选择得合理,则解题较为方便;

(2)正交分解后,Fx在y轴上无作用效果,Fy在x轴上无作用效果,因此Fx和Fy不能再分解.

三、力的图解法

用矢量三角形定则分析最小力的规律:

(1)当已知合力F的大小、方向及一个分力F1的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2的最小条件是:

两个分力垂直,如图甲.最小的F2=Fsinα.

(2)当已知合力F的方向及一个分力F1的大小、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2最小的条件是:

所求分力F2与合力F垂直,如图乙.最小的F2=F1sinα.

(3)当已知合力F的大小及一个分力F1的大小时,另一个分力F2最小的条件是:

已知大小的分力F1与合力F同方向.最小的F2=|F-F1|.

四、弹力问题的解决方法

1.弹力是否存在的判断方法:

假设法、替换法:

、状态法

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物体发生形变的那个物体上,一下举几个典型粒子的弹力方向

3.弹力大小的求法

(1)根据胡克定律求解

(2)根据力的平衡和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五、如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和有关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1.假设法:

2.状态法:

3.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来判断.此法的关键是抓住“力是成对出现的”,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反向”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

注意: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因此,判断摩擦力方向时一定明确“相对”的含义,“相对”既不是“对地”,也不是“对观察者”.“相对”的是跟它接触的物体,所以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也可能相同,也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成一定的夹角

4.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1).滑动摩擦力由公式

计算.最关键的是对相互挤压力

的分析,它跟研究物体在垂直于接触面方向的受力密切相关.

(3).静摩擦力

①其大小、方向都跟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密切相关,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

无直接关系.因而静摩擦力具有大小、方向的可变性,变化性强是它的特点,其大小只能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计算,若为平衡状态,静摩擦力将由平衡条件建立方程求解;若为非平衡状态,可由动力学规律建立方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

是物体将要发生相对滑动这一临界状态时的摩擦力,它的数值与

成正比,在

不变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略小于

,而静摩擦力可在

间变化.

六、共点力平衡规律

(一)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几种解法

1.力的合成、分解法:

对于三力平衡,一般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的关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手段求解;或将某一个力分解到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上,得到的这两个分力必与另外两个力等大、反向;对于多个力的平衡,利用先分解再合成的正交分解法.

2.相似三角形法:

相似三角形法,通常寻找的是一个矢量三角形与一个结构(几何)三角形相似,这一方法仅能处理三力平衡问题.

3.正弦定理法:

三力平衡时,三个力可以构成一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则可用正弦定理列式求解.

4.正交分解法:

将各力分别分解到x轴上和y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的条件

,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对x、y轴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x、y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不宜分解待求力.

(三)平衡物体动态问题分析方法

解动态问题的关键是抓住不变量,依据不变的量来确定其他量的变化规律,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解析法和图解法.

解析法的基本程序是:

对研究对象的任一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出应变物理量与自变物理量的一般函数关系式,然后根据自变量的变化情况及变化区间确定应变物理量的变化情况.

图解法的基本程序是:

对研究对象的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若干状态进行受力分析,依据某一参量的变化(一般为某一角),在同一图中作出物体在若干状态下的平衡力图(力的平形四边形或三角形),再由动态的力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边的长度变化及角度变化确定某些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变化情况.

(四)物体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

1.临界问题

物理系统由于某些原因而发生突变(从一种物理现象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从一种物理过程转入到另一物理过程的状态)时所处的状态,叫临界状态.临界状态也可理解为“恰好出现”和“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平衡物体的临界问题的求解方法一般是采用假设推理法,即先假设怎样,然后再根据平衡条件及有关知识列方程求解.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要注意“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

2.极值问题

极值是指平衡问题中某些物理量变化时出现最大值或最小值.

牛顿运动定律

知识背一背

1.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①指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

②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惯性

①量度: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②普遍性: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牛顿第二定律

(1)物理意义:

反映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与所受合外力的关系,且这种关系是瞬时的.

(2)适用范围:

①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相对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②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

4.牛顿第三定律

四同:

(1)大小相同

(2)方向在同一直线上(3)性质相同(4)出现、存在、消失的时间相同

三不同:

(1)方向不同

(2)作用对象不同(3)作用效果不同

5.超重与失重和完全失重

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比较

技能+方法

一、如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即不能由实验直接加以验证,它是在可靠的实验事实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抽象思维而推理和总结出来的.

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牛顿第二定律的比较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也就是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而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由实验直接总结出来的,是以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为基础,通过对大量实验现象的思维抽象、推理而总结出来的.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物体在不受力的理想情况下的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指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F=ma.

三、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大小关系是F合=ma,只要有合力,不管速度是大还是小,或是零,都有加速度,只有合力为零时,加速度才能为零,一般情况下,合力与速度无必然的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的联系.

2.合力与速度同向时,物体加速,反之则减速.

3.物体的运动情况取决于物体受的力和物体的初始条件(即初速度),尤其是初始条件是很多同学最容易忽视的,从而导致不能正确地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

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

五、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

1.解答问题时,不能把整体法和隔离法对立起来,而应该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从具体问题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取对象,恰当地选择使用隔离法和整体法.

2.在使用隔离法解题时,所选取的隔离对象可以是连接体中的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连接体中的某部分物体(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物体),而这“某一部分”的选取,也应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3.在选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时,可依据所求的力进行选择,若为外力则应用整体法;若所求力为内力则用隔离法.但在具体应用时,绝大多数的题目要求两种方法结合应用,且应用顺序也较为固定,即求外力时,先隔离后整体;求内力时,先整体后隔离.先整体或先隔离的目的都是为了求解共同的加速度.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时,若研究对象为一物体系统,可将系统的所有外力及系统内每一物体的加速度均沿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分解,则牛顿第二定律的系统表达式为:

ΣFx=m1a1x+m2a2x+…+mnanx

ΣFy=m1a1y+m2a2y+…+mnany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系统表达式解题时,可不考虑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即内力),这样能达到简化求解的目的,但需把握三个关键点:

(1)正确分析系统受到的外力;

(2)正确分析系统内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确定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并列方程进行求解.

六、牛顿运动定律应用规律

(一)、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的求解思路

两类基本问题中,受力分析是关键,求解加速度是桥梁和枢纽,思维过程如下:

(二)、用牛顿定律处理临界问题的方法

1.临界问题的分析思路

解决临界问题的关键是:

认真分析题中的物理情景,将各个过程划分阶段,找出各阶段中物理量发生突变或转折的“临界点”,然后分析出这些“临界点”应符合的临界条件,并将其转化为物理条件.

2.临界、极值问题的求解方法

(1)极限法:

在题目中如出现“最大”、“最小”、“刚好”等词语时,一般隐含着临界问题,处理此类问题时,应把物理问题(或过程)推向极端,从而使临界现象(或状态)暴露出来,达到尽快求解的目的.

(2)假设法:

有些物理过程中没有明显出现临界问题的线索,但在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临界问题,也可能不出现临界问题,解答此类题目,一般采用假设法.

此外,我们还可以应用图象法等进行求解.

(三)、复杂过程的处理方法——程序法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对题目给出的物体运动过程(或不同的状态)进行分析(包括列式计算)的解题方法可称为程序法.用程序法解题的基本思路是:

1.划分出题目中有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多少个不同的状态.

2.对各个过程或各个状态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正确的结果.

3.前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后一个过程的开始,两个过程的分界点是关键

曲线运动

知识背一背

一、平抛运动

1.定义:

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

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2.性质:

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3.基本规律:

以抛出点为原点,以水平方向(初速度v0方向)为x轴,以竖直向下方向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

(1)水平方向:

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x=v0,位移x=v0t.

(2)竖直方向:

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vy=gt,位移y=

.

二、斜抛运动

1.定义:

将物体以速度v斜向上方或斜向下方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性质:

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三、离心运动和近心运动

1.离心运动

(1)定义: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外力突然消失或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的情况下,所做的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

(2)本质: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本身的惯性,总有沿着圆周切线方向飞出去的倾向.

(3)受力特点.

①当F=mω2r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②当F=0时,物体沿切线方向飞出;

③当F

2.近心运动

当提供向心力的合外力大于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时,即F>mω2r,物体将逐渐靠近圆心,做近心运动.

技能+方法

一、小船渡河问题的规范求解

1.总结

(1)不论水流速度多大,船身垂直于河岸渡河,时间最短.

(2)当船速大于水速时,船可以垂直于河岸航行.

(3)当船速小于水速时,船不能垂直于河岸航行,但仍存在最短航程.

2.求解小船渡河问题的方法

求解小船渡河问题有两类:

一是求最短渡河时间,二是求最短渡河位移.无论哪类都必须明确以下四点:

(1)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

正确区分分运动和合运动,船的航行方向也就是船头指向,是分运动.船的运动方向也就是船的实际运动方向,是合运动,一般情况下与船头指向不一致.

(2)运动分解的基本方法,按实际效果分解,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按水流方向和船头指向分解.

(3)渡河时间只与垂直河岸的船的分速度有关,与水流速度无关.

(4)求最短渡河位移时,根据船速v船与水流速度v水的情况用三角形法则求极限的方法处理.

二、斜面上的平抛问题

斜面平抛问题的求解方法

(1)物体在斜面上平抛并落在斜面上的问题与实际联系密切,如滑雪运动等,因而此类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有两种分解方法:

一是沿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二是沿斜面方向的匀加速运动和垂直斜面方向的类竖直上抛运动.

(2)此类问题中,斜面的倾角即为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可以根据斜面的倾角和平抛运动的推论确定物体落在斜面上时的速度方向.

三、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的分析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