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2482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x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x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这三个条件适合进行实验研究。

研究“水”:

在两个种植盒(杯)内部垫上纸巾,再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保持干燥。

研究“土”:

在一个种植盒(杯)中加一些土,一个种植盒(杯)内部垫纸巾。

研究“光”:

这一条件的小组可把一个种植盒(杯)放在窗台上,另一个用盒子或黑色塑料袋罩起来(留有气孔)。

研究“温度”:

这一条件的小组可把一个种植盒(杯)放在常温下,另一个放到冰箱里。

种子发芽分四个阶段:

吸胀、萌动、伸长、发芽。

种子发芽需要两方面的条件:

种子自身具备的发芽能力和适宜的外部环境。

种子自身发芽能力即种子必须是活的。

比如干炒过的种子就没有发芽能力。

外部条件主要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

2、“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发现的现象是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3、香蕉、松树、仙人掌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

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我们还知道哪些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

香蕉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子宽大。

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针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

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同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这三种植物的形态说明植物的器官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4、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明亮的环境里还是黑暗的环境里”:

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盖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

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蚯蚓会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

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还是干燥的环境里”:

找一个盒子,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

将捉来的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反复多做几次。

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湿土的一边。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当环境不合适它们生存时,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同时,动物在形态、构造和习性上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

企鹅生活在冰冷的南极,非洲象生活在潮湿炎热的热带森林,长颈鹿生活在炎热干燥的热带平原等。

蜘蛛——液压腿。

北极熊——光电管。

海豚——声纳系统。

萤火虫——发光细胞。

海鸥——海水淡化器。

狗、猫等动物换毛主要原因,不外乎保温和保护作用。

5、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生物的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地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俗话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泥底”,就生动而形象地比喻了这种相依为命的食物链关系。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能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6、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制作生态瓶的步骤:

(1)、找一个大油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一部分。

(2)先在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小石子这时就可以放几块),再装入大半桶自然水域中的水。

(3)、往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先放植物,是因为植物是生产者,它可以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等。

(4)、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动物。

7、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群落的变化。

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氧气量减少,水少的生态瓶中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应该多些。

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由于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如果小鱼增加两倍或四倍,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因缺氧而死亡。

由于水草增多,产生的氧气量增多,一般情况下,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减少。

但是,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

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群落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8、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有四个主要的组成成分:

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近年来,沙尘暴在我国北方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影响我国其他地区。

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非法采集发菜的现象十分猖獗,严重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

2000年6月20日国家已将发菜列为一级保护植物。

在我国西北地区猎杀、猎捕和走私猎隼的情况非常严重。

猎隼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引发鼠害泛滥,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

猎隼现在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我国的几个主要自然保护区。

它们分别是:

红树林保护区(左上图);三江源保护区(右上图);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左下图);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右下图)。

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1872年3月1日成立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1956年成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

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月亮就不是光源。

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投影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

大街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皮影戏,投影仪等很多地方用到了投影画,可以说这是一种简单形象的标志。

另外在我们的工业生产和设计中也大量地采用了投影制图。

2、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呢?

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

早上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

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

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

至于影子的长短,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中午12点,可能并不是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

这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各地的经度不一样,昼夜到来的时间也就不一样,正午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古人利用影子计时,是因为影子每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3、光是直线传播的。

每秒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

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

沈括用光的直进的道理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

“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

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正对最前面卡纸上的小孔把光射进去,光线能够前进到最后的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而教科书中右图,因为不是所有的小孔都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射进第一个小孔,就被挡住,所以光屏上没有光斑。

实验结果明显地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可以用直管和弯管对比的方法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如果用直管,光从这头射进去,就会从另一头射出来,我们的眼睛在另一头能看见光亮。

如果用的是弯管,光从这头射进去,就不会从另一头射出来,我们的眼睛在另一头就不能看见光亮。

这证明了光是直线传播的。

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医院里的无影灯为什么无影?

由于无影灯的灯泡数量多,发光面广,光线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射来,物体相对于某一灯光的影子会被其他的灯照亮,所以就看不到影子了。

闪电过后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快,很快就能到达地面,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过一会儿才会传到大地上来,所以就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了。

4、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汽车反光镜能看到车窗外的情景,因为它是一种凸面镜,也叫凸镜(和凸透镜不同)。

射到凸镜上的光,经凸镜反射后不能会聚于一点,而是变得发散开来。

这样一来,它比尺寸相同的平面镜观察的范围大,可使驾驶员从镜中观察车后侧较大范围的空间,保证行车安全。

有的城市在马路交叉处和拐弯处也常常安装一个大的凸镜,使交通民警和行人看到较大范围内的车辆行驶情况,保证交通安全。

五官科医生用的额镜是一种凹镜,就像手电筒小电珠后那个银亮的反光碗,它能把灯泡发出的光集中反射到病人的耳中,使医生能看清楚耳道中的情况。

照明装灯罩、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都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

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

科学家利用激光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用到了光的反射,美国物理学家麦克尔逊在测量光的速度时,也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反光有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不便和危害,目前很多建筑广泛使用玻璃幕墙就给人们带来了光的污染。

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

光污染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我们的眼睛也有一个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这就是瞳孔。

教科书的左图显示了光太弱时瞳孔放大的情况,右图显示了光太强时瞳孔缩小的情况。

5、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光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热光源,发光又发热,如白炽灯、点燃的蜡烛、酒精灯等,而有的光源是冷光源,发光不发热,比如萤火虫、水银灯、日光灯等。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对于同一种热光源,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凹面镜是球面镜的一种,又叫凹镜。

它能利用光的反射原理会聚光线。

把凹面镜对着太阳,太阳的平行光射到镜子上,被凹面镜反射后,会会聚在一点(教科书第34页的图1),如果把一块小纸片放在这点上,过一会儿,亮点处的纸就会被烧焦,这一点就是凹面镜的焦点。

我国古代就发现了凹镜的这个特点,把它作为取火的工具。

凸透镜是一类中央比边缘厚的透明的镜子,我们平常用的放大镜就是凸透镜。

凸透镜也能会聚光线,只不过和凹镜的原理不同。

让一束平行光射在凸透镜上,可以看到,光通过凸透镜发生折射以后会会聚于一点(教科书第34页的图2),这一点也能点燃小纸片。

公元前2世纪,就有人用冰作透镜,会聚太阳光取火。

使用太阳灶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普里斯特列是18世纪英国著名化学家,1774年,他得到了一个大型凸透镜(当时叫火镜),开始研究某些物质在凸透镜聚光产生的高温下放出的各种气体,从而发现了氧气。

6、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平整无褶皱的黑色蜡光纸因为反光较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