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4534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docx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docx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

牛宝宝文章网>醒脑开窍>中医诊断学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浅析之一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300193)李军李妍卞金玲“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1972年设立的治疗中风病的大法。

历经三十余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经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的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

该体系充分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

国内外数十家医疗机构广泛应用,为中风病患者创造了更优越的治疗方案。

认真总结,深入探讨石学敏院士设立“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为中医针灸临床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1.“醒脑开窍”针刺法的设立,还中医诊断学的全貌1.1中医院校和中医临床均强调中医的“辨证施治”,辨证施治确实是中医宝库中的奇葩,很多疾病在辨证施治的指导下获得良好的疗效。

因此,近年来现代医学也提出“个体化医疗”的观点来修整自身的医学理论。

但是,现代医家对“辨证施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临床中的缺陷。

临床重复性差;不利于总结;不利于传授;非常不利于中医针灸临床研究。

1.2中医诊断学是否仅以“辨证施治”理论。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经证中共设立了16个处方,8个处方治疗太阳中风(表虚);8个处方治疗太阳伤寒(表实)。

张仲景抓住太阳中风(表虚)证发热、恶寒、有汗的主症设立了“桂枝汤”为主方,8个治疗表虚的处方均是在“桂枝汤”基础上衍生而来。

同样抓住太阳伤寒(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的主症设立了“麻黄汤”为主方,8个治疗表实的处方均是在“麻黄汤”基础上衍生而来。

充分体现了将疾病共性病机和个性病机相结合的整体诊疗观。

因此,张仲景应该是中医诊断学的范例。

1.3中医证与症的不同。

中医的证是指证侯群,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病;中医的症是指症状。

因此,中医诊断学应该是辩病(证)与辨症相结合的整体诊疗观。

1.4中风病是病因、病机非常复杂的一种疾病。

痰浊、肝风、瘀血等病理因素均可导致中风病的发生。

但是,无论什么病因;无论什么体质均出现共同的临床症侯既喎僻不遂。

石学敏院士认为既然有共同的病症表现,必定存在共同的病理机转。

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及深厚的理论基础归纳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发为中风。

2.清楚阐述中医“神”的概念2.1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神”,仅指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认知能力等;广义之“神”,则泛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同时,广义之“神”,也主宰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2.2石学敏院士确定的中风病基本病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中之“神”,即为广义之“神”,因此,中风病无论有无神志障碍均可视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2.3中风病病机中“神”的定位。

明代·李时珍曰:

“脑为元神之府”。

元者,气始也。

说明:

古人已经认识到脑与神的关系密切。

中风病从现代医学角度已经确定为:

脑神经细胞迟发性坏死所造成的病症。

因此,中风病病机中之“神”是“元神”、“脑神”。

石学敏院士在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治法中直接定位为:

“醒脑开窍”。

3.对中风病传统针刺治疗原则的修正中风病传统针刺治疗原则是急性期“平肝潜阳、镇肝息风”;稳定期及后遗症为“疏通经络”。

取穴方面多沿用“风取三阳”、“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以取阳经穴为主。

通过大量的临床对比研究和基础实验证实:

传统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确实对稳定病情,改善肢体功能有一定的疗效。

但是,在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改变脑功能等方面作用则不明显。

石学敏院士设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则以阴经穴为主;以督脉穴为主,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

4.对“醒脑开窍”针刺法配伍腧穴的操作进行量学规范4.1古人针灸的量化指标。

古医籍中记载了很多针灸的量化指标和手法规范。

例如:

“针三呼”、“灸五壮”、“拇指向前为补,拇指向后为泻”等等。

充分说明古人对针灸治疗的量化指标和手法规范是非常重视的。

因为古今文化的差异及历史进程中古典医籍的遗失,针灸操作的量化指标及手法规范后世没能完整的继承。

4.2石学敏院士将“醒脑开窍”针刺法配伍腧穴操作进行量学规范。

为此,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逐一确定了腧穴位置、进针深度、针刺方向、施术手法、施术时间、针刺效应及针刺最佳间隔时间等。

使“醒脑开窍”针刺法日趋规范化、剂量化、科学化。

5.“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组成与操作5.1治则: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5.2组成与操作:

醒脑开窍针刺法之所以有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有严格的组方原则,尤其在操作上有着特殊的规定。

临床上应用中主穴是最为重要的,起到醒神开窍;通调元神的主要功效,也是醒脑开窍针刺法区别于传统针刺法的核心之一,临床上将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分为两个组方,分别用于脑卒中的不同临床阶段。

下面分别作以介绍。

在长期大量的脑卒中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如果每日针刺内关、人中穴时间过久,随着病情的好转、病人意识、运动及感觉功能的恢复,有些患者因为疼痛而拒绝再继续针刺内关、人中穴,同时如果针刺次数过多,上述二穴的局部皮肤、肌肉组织增生,局部变红变硬,更加重针刺时的疼痛,也影响施针。

于是石学敏教授又提出醒脑开窍的第二组主穴,主要作为主穴之方I的替换穴位使用。

因此,醒脑开窍针刺法规定:

脑卒中发生后任何时期(包括:

中风先兆、中经络、中脏腑、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

只要没有系统地接受正规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的患者,开始治疗的前3天均必须使用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之方I。

主穴之方I的醒神开窍、通调元神的作用比主穴之方II作用强,3天以后如果患者意识障碍尚未解除,主穴之方I应该继续应用;如果意识障碍解除,但主动运动尚未出现,则主穴之方I和主穴之方II可以交替使用;如果意识障碍解除,主动运动出现,仅是力量不足或精细动作差,可以用主穴之方II代替主穴之方I。

比较而言,主穴之方Ⅱ更多用于中风的恢复期、后遗症期及非器质性的心悸、疼痛、遗尿、阳萎及遗精等证。

5.2.1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之方I5.2.1.1腧穴组成:

双侧内关(PC6;手厥阴心包经)、人中(Du26;督脉)、患侧三阴交(SP6;足太阴脾经)。

5.2.1.2规范操作:

先刺双侧内关,位于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两筋间,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

内关穴捻转法,采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

配合提插,双侧同时操作,施手法1分钟。

继刺人中,位于鼻唇沟上1/3处,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

针体刺入穴位后,将针体向一个方向捻转360°,使肌纤维缠绕在针体上,再施雀啄手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再刺三阴交,位于内踝直上3寸,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o角斜刺,进针0.5~1.0寸,针尖深部刺到原三阴交穴的位置上,采用提插补法,即快进慢退,或者可以形容为重按轻提。

针感到足趾,下肢出现不能自控的运动,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三阴交仅刺患侧,不刺健侧。

5.2.1.3方义:

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功。

人中,为督脉、手足阴阳之合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巅,故泻人中可调督脉,开窍启闭以健脑宁神。

三阴交,系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之交会,该穴有补肾滋阴生髓的功能。

髓主精,精生髓,脑为髓海,髓海有余与脑有益。

5.2.2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之方II5.2.2.1腧穴组成:

印堂(EX-HN3,经外奇穴)、上星(Du23,督脉)、百会(Du20,督脉)、双侧内关(PC6,手厥阴心包经)、患侧三阴交(SP6,足太阴脾经)。

5.2.2.2规范操作:

先刺印堂:

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继刺上星:

选3寸毫针沿皮刺透向百会,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

内关穴、三阴交穴操作手法同主穴之方I。

5.2.2.3方义:

印堂为经外奇穴,属于头面,位于督脉循行线上,具有醒神清窍之功能。

中医认为人头形圆象天,上星穴居头上,如星在天而得名,与百会穴同属督脉,百会穴在头的巅顶部,是足三阳经、肝经、督脉等多经之交会部位。

督脉循行入脑,上巅与肝经相会,且督脉与任脉相接与冲脉同出一源,故针上星透百会可调阴阳,平肝熄风,填精补髓,益气养血,醒神开窍。

5.2.3醒脑开窍针刺法辅穴5.2.3.1腧穴组成:

患肢极泉(HTl,手少阴心经)、患肢尺泽(Lu5,手太阴肺经)、患肢委中(BL54,足太阳膀胱经)。

5.2.3.2规范操作:

极泉,部分古籍记载极泉穴为禁针穴,究其原由有以下几点:

①极泉穴部位腋毛茂密,不易消毒;②极泉穴部位汗腺丰盛,细菌容易滋生;③极泉穴部位组织疏松,对穴位部位中的血管缺少压迫,容易出现皮下血肿。

根据极泉穴的解剖特点,醒脑开窍针刺法将其延经下移1~2寸,避开腋毛,在肌肉丰厚的位置取穴。

直刺1~1.5寸,施用提插泻法,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取法应屈肘为内角120o,术者用手托住患肢腕关节,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泻法,针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或手动外旋,以手外旋抽动3次为度。

委中,取仰卧位抬起患肢取穴,术者用左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以术者肘部顶住患肢膝关节,刺入穴位后,针尖向外15o,进针1~1.5寸,用提插泻法:

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

5.2.3.3方义:

正如前文所述。

我们认为脑卒中的关键性病理改变在于中风所致的“窍闭神匿”。

内关、人中、上星、百会、极泉、尺泽、委中等穴可开窍醒神通络,补三阴交即可生髓醒脑,又可滋水熄风,补泻兼施,则收到标本兼顾、相得益彰之效。

醒脑开窍针刺法穴位腧穴组成的精华在于主穴和辅穴的配伍。

主穴之方I、方II,侧重于醒脑开窍;滋补肝肾,通过调元神、利脑窍、补肝肾、充脑髓,达到以神导气;以气通经的功效。

辅穴则侧重于疏通经脉,调和气血,通过经络通畅、气血顺调,达到气行血和、神安窍利,以利于萎废功能的康复。

所以,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主穴方I、方II和辅穴适用于脑卒中的各个阶段,也适合用于脑卒中的各种证型。

从安全性角度上,除人中穴在出血性脑卒中早期(24小时之内)应视其血压水平慎重选用外,(因为,针刺人中可以短时间的提高血压30~40mmHg)其它腧穴安全实验均为良性导向。

5.2.4醒脑开窍针刺法配穴配穴是根据脑卒中的不同临床表现或合并症、并发症针对性的选穴,醒脑开窍针刺法的配穴体现了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传统原则,是个性化治疗的具体应用。

5.2.4.1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椎-基底动脉系统是颅脑供血的一部分,负责颅内1/3的血供,与颈内动脉系统有丰富的吻合支。

是脑卒中病人侧枝循环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5.2.4.1.1腧穴组成:

双侧风池(GB20,足少阳胆经)、双侧完骨(GBl2,足少阳胆经)、双侧天柱(BL10,足太阳膀胱经)。

5.2.4.1.2规范操作:

双侧风池,向对侧眼角直刺1~1.5寸,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

要求双手操作同时捻转,留针20~30分钟。

双侧完骨、双侧天柱,直刺1~1.5寸,手法同风池。

5.2.4.1.3方义:

风池、完骨,均为胆经近脑的腧穴,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胆之经气升则十一经脉经气随之而升。

风池、完骨既是近脑的腧穴,又可率十一经气血上升濡脑养髓,髓海充实则元神安使。

天柱为足太阳膀胱经近脑的腧穴,太阳为阳中之最,阳气者柔则养筋;精则养神。

天柱穴即为太阳膀胱经出入脑的部位,具有非常显著的健脑养神的作用。

大量的临床实验证实:

风池、完骨、天柱规范手法操作有非常显著地改善椎基底动脉血运的作用;对颅内血液动力学具有良好的调整功效。

5.2.4.2吞咽障碍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最多见的并发症之一,吞咽障碍即包括双侧皮质延髓束损伤后,上运动神经元性的假性延髓麻痹;也包含脑干延髓梗塞,疑核本身功能减退后,下运动神经元性的缺血性延髓麻痹,现在统称为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至今为止仍然是现代医学无法积极治疗的疑难病症,消极的支持疗法,不能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往往因为感染、营养等多种原因,导致患者死亡。

但是,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其配穴的应用有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临床观察住院病历521例,临床治愈率达64.68%;显效率达19.39%。

这部分患者均可以撤消鼻饲,正常饮食。

5.2.4.2.1腧穴组成:

双侧风池(GB20,足少阳胆经)、双侧完骨(GBl2,足少阳胆经)、双侧翳风(TEl7,手少阳三焦经)、咽后壁点刺。

5.2.4.2.2规范操作风池、完骨、翳风,均向喉结方向斜刺,进针2~2.5寸。

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

要求双手操作同时捻转,留针20~30分钟。

令患者张口,用压舌板将舌体压下,使咽后壁充分暴露,以3寸粗针或圆利针在患者咽后壁两侧点刺8~10点。

5.2.4.2.3方义风池、完骨、翳风三穴均为近脑腧穴,除具备前文风池、完骨、天柱的濡脑养髓作用外,三穴共为少阳,中枢之脉,具有通利枢纽之功。

所以,风池、完骨、翳风共奏养脑髓、通脑窍、利机关之效。

咽后壁点刺为局部刺激,有很好地提高咽后壁神经反应的作用。

5.2.4.3手指握固或手指功能障碍脑卒中后遗症的患者多由于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出现手指握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

脑卒中肢体功能康复,手指功能则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手指运动功能是康复疗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5.2.4.3.1腧穴组成:

患侧合谷(LI4,手阳明大肠经)、患侧上八邪(EX-UE9,经外奇穴)。

5.2.4.3.2规范操作合谷,针向三间穴方向(既第二指掌关节基底部)透刺,进针1~1.5寸,施用提插泻法,以握固的手指自然伸展或食指不自主抽动3次为度;再取1.5寸毫针1支,仍在合谷穴位置针刺向第一指掌关节基底部透刺,进针1~1.5寸,施用提插泻法,以拇指不自主抽动3次为度,合谷穴两针均留针30分钟以上。

上八邪,分别在2~3、3~4、4~5指掌关节上1寸,向指掌关节基底部斜刺,进针1~1.5寸,施用提插泻法,以各手指分别不自主抽动3次为度,留针30分钟以上。

5.2.4.3.3方义合谷和上八邪均属于局部选穴,有明显的疏理经筋、缓解拘挛的作用;较长时间留针,起到手指矫形的功效。

5.2.4.4语言謇涩或舌强不语语言是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交流工具,脑卒中病人的语言恢复亦是康复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语言恢复除了语言矫正和训练之外,针刺治疗也起到重要作用。

尤其是语言謇涩或舌强不语,以下的腧穴可收奏效。

5.2.4.4.1腧穴组成:

上廉泉(RN23,任脉)、金津、玉液点刺放血(EX-HN12、EX-HN13,经外奇穴)。

5.2.4.4.2规范操作:

上廉泉,位于任脉走行线上,舌骨上缘至下颌之间1/2处,向舌根部斜刺,进针2寸,施用提插泻法,以舌根部麻胀感为度。

金津玉液,用舌钳或无菌巾将患者舌体拉起,在舌下可见两支静脉,用三棱针点刺舌下静脉,以出血1~3毫升为度。

5.2.4.4.3方义上廉泉、金津玉液亦属于局部取穴,有刺激舌体、疏调经脉、改善舌肌血液循环的重要作用,语言謇涩和舌强不语的患者治疗即刻,就可改变语音状态,效果显著。

5.2.4.5足内翻足内翻也是脑卒中后遗症中多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足内翻将严重地影响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

5.2.4.5.1腧穴组成:

患侧丘墟透照海(GB40,足少阳胆经;KI6,足少阴肾经)。

5.2.4.5.2规范操作:

首先将患者内翻的患足强迫白放成正常的生理位,患者用砂袋固定;或者术者以手将其固定。

在患足处于生理位状态下自丘墟穴进针向照海部位透刺,透刺过程应该缓慢前进,从踝关节的诸骨骨缝隙间逐渐透过,进针深度为2~2.5寸,以照海穴部位看到针尖蠕动即可,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30秒钟,手法结束后,将针体提出1~1.5寸,留针30分钟。

注意:

在进针和施术的过程中,术者应控制患者下肢,避免出现患侧下肢出现三屈反射,将针体夹弯,甚至出现折针或断针。

5.2.4.5.3方义:

丘墟透照海亦属于局部取穴,足内翻的发生祖国医学认为:

是足踝部经筋失利;阴阳失和;阳缓阴急所致。

一针两穴,一阳一阴,疏理经筋;平衡阴阳,就是此组腧穴的主要功效。

5.2.4.6共济障碍脑干血管病共济障碍是非常多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临床表现以平衡运动、协调运动及震颤为主。

石学敏院士设定两个穴位,收到非常理想的疗效。

但是穴位针刺操作规范非常严格。

5.2.4.6.1腧穴组成:

风府或哑门(DU15;DU16,督脉)5.2.4.6.2规范操作:

风府、哑门两穴每次仅选其一,令患者坐位俯首(低头),以2.5~3寸针,针向喉结。

针体进入皮下后,以震颤手法逐渐进针,每次进针深度不得超过0.5毫米,至患者出现全身抖动立即出针,不留针,严禁针体捻转。

每周仅针1~2次即可。

5.2.4.6.3方义:

风府、哑门均为督脉近脑的腧穴,均有调阳气、通脑神、利机关的作用。

在改善共济障碍和缓解震颤可收奏效。

5.2.4.7症状性癫痫症状性癫痫又是一个脑卒中多发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额、顶、颞区皮层梗塞,并发症状性癫痫的机遇相当高。

症状性癫痫多发生于恢复期或后遗症,脑卒中患病1个月后或更长时间,3个月、半年后发作癫痫最为多见,发病早期发生癫痫的反而少见。

针刺治疗症状性癫痫有较好的控制症状;减少或停止抗癫痫药物的应用的作用。

5.2.4.7.1腧穴组成:

双侧大陵(PC7,手厥阴心包经)、鸠尾(RN15,任脉)。

5.2.4.7.2规范操作:

双侧大陵,位于内侧腕横纹中央,于皮肤呈75°角,稍向掌心斜刺,进针0.3~0.5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鸠尾,位于腹部正中线上,剑突下。

施术前必须认真触诊,患者是否存在剑突下肝大。

如果肝大,鸠尾穴应避免使用。

施术时令患者双手抱头,将胸廓提起,吸气时进针,直刺1寸,施用捻转平补平泻30秒钟,不留针。

5.2.4.7.3方义大陵心包经之原穴,具有调心神、安心志的功效;鸠尾任脉腧穴,任脉者血之海,针刺鸠尾可调气血,养心神;两穴配伍可以共奏安神益志、镇痉缓拘的作用。

5.2.4.8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多见的合并症之一,持续的超高血压,直接影响脑卒中的疾病转归,也是脑卒中再次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有效地调整和控制血压是治疗和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5.2.4.8.1腧穴组成:

双侧风池(GB20,足少阳胆经)、双侧头维(ST8,足阳明胃经)、双侧人迎(ST9,足阳明胃经)、双侧曲池(LI11,手阳明大肠经)、双侧合谷(LI4,手阳明大肠经)、双侧太冲(LR3,足厥阴肝经)、双侧三阴交(SP6,足太阴脾经)。

5.2.4.8.2规范操作:

双侧风池,向对侧眼角直刺,进针1~1.5寸,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双侧头维,向后斜刺,进针0.5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双侧人迎,位于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前缘,直刺1.5寸,视针体随动脉搏动节律而晃动时,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双侧曲池,曲肘90°,位于肘横纹桡侧端与尺骨鹰嘴连线1/2处,直刺1~1.5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双侧合谷、太冲,分别直刺0.8~1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双侧三阴交,位于内踝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与跟腱之间取穴,直刺1~1.5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补法,,即左侧顺时针;右侧逆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5.2.4.8.3方义:

风池、头维,高血压在祖国医学中归属于眩晕范畴,风池、头维均为近头腧穴,均有清头醒目,治疗眩晕的要穴。

人迎,阳明经之动脉,多气多血之乡,具有调和气血之功。

解剖学认为人迎穴下恰为颈动脉窦所在,颈动脉窦为人体的压力感受器,是人体血压调整重要部位。

临床实践证明:

针刺人迎确实对血压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高血压可以降低,低血压可以升高。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有泻热潜阳,利气通下的作用。

合谷、太冲,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为阳中之阳,主气在上;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为阴中之阴,主血在下。

两穴合用,具有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沟通上下的作用。

临床上不仅用于高血压有很好的疗效,在很多病症中合谷、太冲都是最佳的配穴。

三阴交,系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之交会,该穴有补肾滋阴的功能。

在高血压治疗配伍中其主要起到滋阴潜阳的作用。

5.2.4.9便秘由于脑卒中后排便体位改变和饮食结构、胃肠功能的紊乱,便秘也是脑卒中后的多见的并发症。

尤其在脑卒中急性期内,由于便秘引起腹压的增高,进而影响血压及脑压的调整。

祖国医学也认为:

在急性病证之时,通腹气是治疗的关键。

5.2.4.9.1腧穴组成:

双侧丰隆(ST40,足阳明胃经)、左侧水道、归来(ST28、ST29,足阳明胃经)、左外水道、外归来(自定腧穴)。

5.2.4.9.2规范操作双侧丰隆,直刺1.5~2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左侧水道、归来和外水道、外归来,左侧外水道、外归来分别位于水道、归来旁开2寸。

4穴均直刺,进针2.5~3寸,施用大幅度;低频率捻转泻法,即捻转幅度大于180°;捻转频率为40~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注意:

此穴虽属捻转泻法,担用力应轻柔,避免腹膜纤维缠绕于针体,造成牵拉,形成机械性腹膜炎。

5.2.4.9.3方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具有豁痰下气、宽敞通腹的功效。

水道、归来均为足阳明胃经的腹部腧穴;均有宽敞通腹的作用。

加上自定穴外水道、外归来,四穴共同分布于左腹部降结肠和乙状结肠附近,可以直接刺激肠道感受器,增强肠蠕动,达到通便的作用。

5.2.4.10小便失控脑卒中患者随着脑功能的蜕变,或部分小便控制中枢(旁中央小叶)的损害,常出现小便失控,老年患者更为多见。

小便失控包括小便失禁和遵尿潴留两类,也是脑卒中治疗中比较难以解决问题。

5.2.4.10.1腧穴组成:

关元(RN4,任脉)、中极(RN3,任脉)、曲骨(RN2,任脉)。

5.2.4.10.2规范操作关元、中极,直刺1.5~2寸,施用呼吸补法,行手法1分钟,针后加温针灸。

以1.5cm长度艾条插入针柄,点燃至燃尽。

注意:

温针灸时在针体与皮肤接壤处应该放置隔热垫,防止患者皮肤烫伤。

曲骨,直刺1~1.5寸,施用捻转平补平泻,行手法1分钟。

留针20~30分钟。

5.2.4.10.3方义关元任脉穴为人体强壮穴之一,对人体各脏器功能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中极膀胱之募穴,具有疏理膀胱,通调水道的功效;曲骨任脉穴,位于膀胱之门户,也是通利膀胱的重要腧穴。

5.2.4.11肩周炎脑卒中早期瘫痪的肢体没能及时地进行被动锻炼,就会发生多种骨关节、软组织病变。

肩周炎就是脑卒中患者最多见的软组织病变之一。

5.2.4.11.1腧穴组成:

肩髃(LI15,足阳明大肠经)、肩髎(SJ14,手少阳三焦经)、肩贞、肩中俞、肩外俞(SI9、SI15、SI14,手太阳小肠经);痛点啊是穴刺络拔罐。

5.2.4.11.2规范操作肩周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经筋发病,因此,所列腧穴并非重要,主要采用的是肩部经筋围刺。

肩部经筋主要是手阳明大肠经经筋;手太阳小肠经经筋。

以上腧穴均为此亮经经筋走行位置,针刺均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每穴行手法1分钟。

术者为患者做上肢被动运动,认真寻找肩部痛点。

在痛点位置上用三棱针点刺3~5点,加用闪火罐,视其出血状况。

一般出血5~10ml即可。

拔罐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5.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