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英国批判现实主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37776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讲英国批判现实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五讲英国批判现实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五讲英国批判现实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五讲英国批判现实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五讲英国批判现实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讲英国批判现实主义.docx

《第五讲英国批判现实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英国批判现实主义.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讲英国批判现实主义.docx

第五讲英国批判现实主义

第五讲英国批判现实主义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潘纯琳

概述

⏹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因而,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浓厚。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于30年代产生,到40、50年代达到繁荣,在这一阶段产生了马克思所称赞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即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和盖斯凯尔夫人等。

⏹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逐步进入垄断阶段。

英国后期现实主义文学中代表性的作家有哈代、萧伯纳、高尔斯华绥,其中后两位属20世纪作家。

第一节狄更斯

⏹一、狄更斯的生平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前期和维多利亚时代前期的英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创作具有世界意义,被称为伟大的幽默家和杰出的小说家。

⏹狄更斯是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在英国古典作家中,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

他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本着艺术家的良心,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进行了坚决的揭露和批判,产生了巨大影响。

⏹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

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温厚的幽默

⏹出身下层

⏹狄更斯1812年出生在英国朴茨茅斯的波特西地区,父亲是海军军需处的一个小职员。

狄更斯10岁时,由于父亲调任,全家迁往伦敦,从此,狄更斯就与伦敦有了斩不断的关系。

⏹童工经历

⏹狄更斯只上了几年的学校,主要靠自学和深入生活来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16岁时他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广泛了解了社会。

后来在报社担任采访记者,熟悉了议会政治中的种种弊端,他在采访之余开始文学创作,他常常带着笔记本在伦敦偏僻的角落和乡村漫游,为日后的创作搜集了丰富的素材。

⏹他一生刻苦写作,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晚年他常常白天写作,晚上被邀请去朗诵自己的作品,因为他既是一个速写能手,也是一个知名的朗诵表演艺术家。

但繁重的脑力劳动、家庭和社会上的烦恼以及对改变现实的失望,使他的健康受到损害。

1870年6月9日在写作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时去世。

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中。

⏹诗人角

⏹举世闻名的伦敦“诗人角”位于泰晤士河畔古老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中,它是英国文豪们长眠之所。

⏹最早入葬该“角”的是《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作者、“英国诗歌之父”乔叟。

后来英国诗人约翰逊、布朗宁、丁尼生,小说家狄更斯、哈代等也葬于此地,以示对乔叟的仰慕和追随。

以后,这块墓地遂得“诗人角”(西俗泛称文学家为诗人)的美称。

⏹朗费罗是第一个埋入诗人角的美国诗人。

还有劳伦斯和亨利•詹姆斯。

⏹CatherineHogarth

狄更斯故居(伦敦)

狄更斯故居(伦敦)

⏹狄更斯使用过的文具

⏹《狄更斯的梦》

巴斯作

⏹二、狄更斯的创作

⏹狄更斯他一生刻苦写作,在他从事创作的34年中,一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

⏹1、狄更斯的早期创作

Ø《博慈杂记》(《博兹特写集》)(1836—1837)

Ø《匹克威克外传》(ThePickwickPapers,1836-1837)

Ø《尼古拉斯·尼克尔贝》(NicholasNickleby,1837-1838)

Ø《奥利佛·特维斯特》(OliverTwist,1837-1839)

Ø《老古玩店》(TheOldCuriosityShop,1840-1841)

Ø《巴纳比·拉奇》(BarnabyRudge,1841)

(1)《博慈杂记》(《博兹特写集》)(1836—1837)

⏹第一部作品,描写伦敦社会风貌和各阶层人物生活,显示了幽默和写作才能,

(2)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

⏹《匹克威克外传》是一部流浪汉小说体裁的作品,写老绅士匹克威克带领以他本人命名的俱乐部的三位成员——年迈多情的特普曼、附庸风雅的史拿格拉斯和纸上谈兵的文克尔走出伦敦,到英国各地漫游。

小说情节以匹克威克等人在旅途的见闻和遭遇展开,一些故事虽然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故事的进展又能自然地衔接起来,这正适合以分期连载的形式发表。

作者的艺术构思和发表形式决定作品的某些艺术特征。

这也表明《匹克威克外传》的创作还深受英国十八世纪流浪汉小说的影响。

⏹《匹克威克外传》的情节大体上有四条线索:

房东巴德尔太太状告匹克威克毁弃婚约;山姆·维勒的父亲同骗吃喝的伪善牧师史得金斯的纷争;俱乐部几位成员的爱情故事;匹克威克和山姆·维勒主仆同流氓金格尔的冲突。

全书以最后一条线索贯穿始终,金格尔因受到匹克威克的道德感化最后改邪归正,形象地宣扬善良战胜邪恶的道德信条。

⏹在默片时代就有人试图把《匹克威克外传》搬上银幕,但都末成功。

1954年一部由诺依尔·兰格里编剧和执导的《匹克威克先生外传》电影历经二年的筹划和摄制终于完成。

欧洲电影界把这部英国电影誉为“世界银幕上的宝珠”这部被公认的很难改编的小说最终拍摄成功。

电影基本上保留了原著情节的生动和诙谐,有五十多位著名喜剧演员参加演出,他们具有传统英国幽默风格的喜剧演技为这部电影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3)早期最重要的作品《奥列佛·特维斯特》

⏹早期代表作:

《奥立弗》(1838)

⏹《奥立弗》(也译作《雾都孤儿》)是他的第一部动人的社会小说。

这时他虽然还没有认识到社会罪恶的根源,但通过孤儿奥立弗的遭遇揭示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哀苦无边的生活画面。

奥立弗在贫民习艺所不堪忍受屈辱与饥饿逃亡伦敦又陷入贼窟,最后被“有德行”的资本家挽救出来。

狄更斯在这里也揭露了资产阶级伪装慈善的面目,显示出他当时创作思想的深度。

⏹《雾都孤儿》)这部作品曾多次被搬上银幕。

英国1948年出品的电影《雾都孤儿》是由英国著名导演大卫·里恩编导的,电影忠实于原著。

值得提及的是导演在片中充分发挥了电影摄影的表现力,由于作品有一大部分情节是通过一个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一个复杂、混乱的环境和社会,因此影片常用灯光和阴影在人脸上的强烈效果来表现一种神秘与幻想的色彩。

⏹英国1968年出品由卡洛尔·里德执导的电影《奥立弗》首次采用了70毫米胶片将狄更斯这部作品拍成彩色宽银幕电影。

他根据同名音乐剧改编这一题材“形成了一部充满英国气息的音乐巨片”。

这部影片获得1969年第四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音响和最佳音乐配乐5项金像奖。

⏹歌舞片《奥利佛》:

教唆偷钱袋

⏹艺术描写:

“再添一点儿”

⏹歌舞片《奥利佛》:

“再添一点”

⏹(4)《老古玩店》

⏹早期创作总结

Ø涉及重要的社会问题;

Ø相信善恶有报,恶有恶报;

Ø好心的资产者;

Ø大团圆结局;

Ø未摆脱流浪汉小说的模式;

Ø幽默与讽刺。

⏹2、狄更斯的中期创作

《马丁·朱述尔维特》

MartinChuzzlewit(1843-1844)

《董贝父子》

DombeyandSon(1846-1848)

《大卫·科波菲尔》

DavidCopperfield(1849-1850)

⏹《圣诞欢歌》

⏹中期代表作:

《大卫·科波菲尔》(1850)

⏹《大卫·科波菲尔》是半自传体的小说,其成就超过他所有的作品。

它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广阔的社会画面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司法界的黑暗和腐败及议会对人民的欺压。

作品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切的同情。

狄更斯希望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最后成功鼓舞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这部小说最后仍以一切圆满作为结局,表现了狄更斯的一贯思想。

⏹《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的中期创作总结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金钱与虚伪(这时期作品的重要主题)moneyandhypocrisy

⏹人道主义的加强;Forence

⏹悔改的资产者;Dombey

⏹人物塑造的成熟;Dombey

⏹讽刺的力量。

PicksniffandJonas

⏹小说结构严谨,克服了流浪汉小说的缺陷。

⏹3、狄更斯的后期创作

Ø《荒凉山庄》BleakHouse(1852-1853)

Ø《艰难时世》HardTimes(1854)

Ø《小杜丽》LittleDorritt(1855-1857)

Ø《双城记》ATaleofTwoCities(1859)

Ø《远大前程》GreatExpectations(1860-1861)

Ø《我们共同的朋友》OurMutualFriend(1864-1865)

Ø《埃德温‧德鲁德秘事》TheMysteryofEdwinDrood(unfinished,1870).

⏹后期代表作《远大前程》

⏹英国著名导演大卫·里恩根据《远大前程》(1861)编导了电影《孤星血泪》(1947),影片在艺术处理上极具特色,注重使用完整的画面构图与透视感来营造戏剧效果和时代气氛,这部忠实再现了狄更斯原著的主题和人物性格的影片获1948年第20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摄影两项金像奖。

⏹电影改编《远大前程》:

孤儿和逃犯

⏹狄更斯的后期创作

⏹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

⏹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寓意深刻的象征)

⏹题材丰富,体裁多样。

(自传,历史,现实,寓言)

⏹忧郁感伤代替了早期的诙谐幽默。

⏹情节紧张富有戏剧性。

⏹《狄更斯作品三百图》/狄更斯著,张炜改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9月版

书中选取狄更斯《戴维·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双城记》、《董贝父子》、《老古玩店》、《小杜丽》等10部作品,撷取英文原版中300余幅精美插图,配以简明文字,连缀成一组组再现英国十九世纪各个社会生活层面与各色人物形象的风俗长卷,较之阅读汉译文本,更添形象直观而赏心悦目的神韵,实为鲁迅油印《死魂灵一百图》之后最有份量的图版名著。

书中插图印刷非常精美,其作者如克鲁克香克、约翰·利奇、哈·布郎(笔名菲兹)等均为狄更斯指定的英国著名画家,美中不足的是书中对画作介绍比较少,不过亦是瑕不掩瑜。

⏹三、狄更斯与伦敦

⏹狄更斯的伦敦(Dickens’sLondon)究竟是何番模样呢?

英国学者亚历山大·威尔士的《狄更斯的城市》[1]一书中有着详细的描绘。

⏹[1]AlexanderWelsh.TheCityofDickens.Cambridge:

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1.

⏹而当代英格兰小说家,狄更斯研究专家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Ackroyd,1949-)的《狄更斯的伦敦》[2]会提供给我们一个完整的直观印象。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书中把狄更斯笔下的所描绘的伦敦及其插图加以整理,并附上详细的说明。

下面几幅图片就来自该书:

⏹[2]PeterAckroyd.Dickens'London:

AnImaginativeVision.London:

Headline,1987.彼得•阿克罗伊德的三部有关伦敦和狄更斯的作品都被改编为电影:

TheMysteryofCharlesDickens(2000)、Dickens(2002)和London(2004)

⏹《狄更斯的伦敦》(Dickens’sLondon)

⏹戴维•裴顿(DavidPerdue)制作,只要你点击地图上的地名,就可以链接到狄更斯书中的相应内容:

⏹陈晓兰《腐朽之力:

狄更斯小说中的废墟意象》(载于《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第135-141页。

)一文:

⏹狄更斯天才的爆发正是在伦敦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19世纪处于急剧变化中的伦敦是狄更斯灵感和天才想像力的源泉,而狄更斯也给这个城市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他对伦敦的描述使读者体验了这个古老城市的声息,透过声音、气味、大街、建筑、风景所传达的强烈的地方感,使读者沉浸于特定的时空之中。

⏹尽管狄更斯所描写的地方大部分已经在伦敦的地平线上消失,或者只成为有心的读者或游客探访、缅怀的地方,尽管他所深恶痛绝的那些城市弊病也随着时间的进程和科技的发展得以改善,但是,狄更斯的“文学伦敦”已经成为19世纪“现实伦敦”的组成部分。

⏹而作为最具时代和民族特色、最具影响力的作家,狄更斯想像世界中的伦敦也影响了他同时代及后几代人对于伦敦的想像和认识。

正如夏伦·马尔库斯所说,“想像19世纪的城市,如果进人你脑海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在你眼前就会浮现出在污秽、衰朽的房屋中与贫困搏斗的穷人,以及那些表面上满足实则焦虑不堪的中产阶级,站在安全的距离以慈善家、公务员、业余人种研究者的身份观察着穷人。

”[1]而伦敦的这种形象首先得归功于狄更斯,正是狄更斯在表现伦敦时所用的可以清点的词汇,一系列不断重复的意象,以及那些浓墨重彩加以渲染的“断裂的空间”、戏剧化的场景塑造了伦敦的典型形象。

[1]SharonMarcus,ApartmentStories:

CityandHomeinNineteenthCenturyParisandLondon.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9.p.XI.

⏹狄更斯被认为是典型的伦敦佬,他与伦敦融为一体。

狄更斯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对伦敦的观察上,在伦敦的大街小巷中行走成为他体验城市、洞察人性的方式。

他的足迹遍布伦敦的大街小巷,繁华的商业金融中心、肮脏破败的贫民区、偏僻荒凉的郊外、混乱不堪的城乡结合部、积满淤泥的河滨、机关办公楼、律师事务所、监狱、地窖、坟场墓地……,无处不留下狄更斯的足迹,无处不激起狄更斯的想像。

“他常常接连几个小时伫立街头,或者探头窥视阴沉沉的庭院,或者凝神注视阴暗发臭的小巷里的居民。

”[1]

[1]MargaretDrabble,AWriter'sBritain:

LandscapeinLiterature,London:

ThamesandHudsonLtd,1979,p.6.

⏹狄更斯洞悉这个城市的底细,他为自己熟知这个城市的背街小巷、阁楼地窖、货栈码头而深感自豪。

他在一封书信中写道:

“我是多么惦记街道啊,街道仿佛给予我的大脑在工作时不能缺少的某种东西。

在偏僻的地方,我可以好好地写作一两个星期,之后,在伦敦呆上一天,我就可以再次上阵,重新迅速地拿起笔杆来。

但是假如没有这盏魔灯,日复一日地劳累和写作,那是非常可怕的。

”[1]

⏹[1]弗兰茨·梅林《查尔斯·狄更斯》,见罗经国编选《狄更斯评论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94页。

⏹四、《双城记》

⏹1)(英)狄更斯著,《双城记》,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8月版。

⏹2)(英)狄更斯著,《双城记》,石永礼,赵文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双城记》情节梗概

Ø时间:

Ø18世纪后期(1757——1793)

Ø地点:

Ø巴黎伦敦

Ø人物:

Ø马奈特路茜查尔斯·代尔那劳雷

Ø得伐石夫妇

Ø卡顿

Ø厄弗里蒙

⏹3、《双城记》的写作缘由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双城记》开篇第一句话被无数次引用。

“---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

”这句话其实解释了上述经典句子的两个问题:

为何这么说,对谁而说。

这也就是小说问世的原因之一。

⏹《双城记》是部历史小说,但处理的却是现实问题。

狄更斯深切地感受到当时英国社会矛盾的尖锐、贫富的悬殊,下层群众中普遍存在着的愤懑与不满,觉得情况与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国有些类似。

他担心英国爆发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革命,故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写出《双城记》,向英国统治者提出警告,要求缓和社会矛盾。

一段革命史,两座分别代表两个国家的城市,几个风雨飘摇中的人,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素。

⏹4、《双城记》的思想内容

⏹革命前夜法国贵族和平民佃农之间尖锐的对立。

☐贵族的穷奢极侈与贫民的赤贫

⏹法律和监狱反人民的罪恶本质。

☐以伦敦监狱开始,以法国监狱结束

⏹大革命必然要到来,革命的正义性。

☐贫民和佃农长期受压迫及激起的反抗

⏹宣扬了以仁爱为核心的圣诞精神。

☐用爱消灭恨,用仁爱宽恕和解来代替阶级对抗,也是作者创作《双城记》的意图

⏹5、狄更斯的历史观

⏹由于《双城记》明确提出这段革命背景是法国大革命,于是书中对革命的表现就被认为是作者的历史观。

而这正是对小说无数争议的焦点。

⏹小说探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正义性,描绘了人民在大革命中攻陷巴士底狱、惩治压迫者的场面;但却反对革命暴力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用宽恕的精神、自我牺牲的理想与革命暴力作对比,把革命单纯看作一种报复行为,而多少有些忽视它的社会改革内容和历史意义。

(1)对暴力革命的批判

⏹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性的破坏。

他认为,革命是一种压迫取代了另一种压迫,一场直接浓重的血腥暴动替代了另外一场血腥。

对攻占巴士底狱以及对暴动民众的一系列描写——血腥,残忍,狡诈,恶毒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

狄更斯把在描写暴民邪恶之处倾心了大量的笔墨,展示了他对暴民的痛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革命的痛恨。

(2)对人道主义的推崇

⏹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狄更斯指出了拯救世界的良药:

爱。

这种爱,体现在小说中的包括亲情,爱情,友情这种私人间的感情,也包括抛弃贵族,拯救苍生的那种博爱。

其中,最为出彩的是对卡顿之爱的描写。

⏹卡顿:

人道主义化身

⏹卡顿就是狄更斯的化身,狄更斯正是首先想到了卡顿这个人和他身上的某种精神进而构思成这本小说的。

那么,卡顿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小说中描述:

“太阳悲悲切切,切切悲悲的冉冉升起,它所照见的景物,没有比这个人更惨的了。

他富有才华,情感高尚,却没有施展才华流露情感的机会,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谋取自己的幸福。

他深知自己的症结所在,却听天由命,任凭自己年复一年的虚度光阴,消耗殆尽。

⏹6、《双城记》的艺术特色

(1)多元整一的网状结构

(2)构思巧妙,紧张生动,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

(3)粗笔勾勒与精雕细刻相得益彰

(4)塑造了狄更斯式的扁平人物,“怪人”形象。

(夸张漫画)

(5)对比手法

(1)多元整一的网状结构

Ø五条线索既独立平行发展,又相互联系,交叉渗

Ø马奈特一家的故事

Ø得伐石夫妇的故事

Ø厄弗里蒙家族的故事

Ø卡顿的故事

Ø克朗丘的故事

Ø人物:

往往不局限在一个叙事单元内

Ø情节:

互为因果

Ø线索:

马奈特的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将五个故事联为一个整体。

(2)构思巧妙,紧张生动,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

Ø侦破小说手法,设置悬念,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复活”“复生”造成神秘效果

(3)粗笔勾勒与精雕细刻相得益彰

Ø在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中选取几类有代表性的人物细细勾勒

(4)塑造了狄更斯式的扁平人物,“怪人”形象。

(夸张漫画)

Ø容貌与内心不协调(普洛斯)

Ø性格行为(卡顿)

(5)对比手法

Ø人物

Ø情节安排仁爱与复仇

Ø主题的表达

⏹7、《双城记》电影

⏹此版《双城记》基本忠实原著,基调忧郁而悲凉,沉重而压抑,虽然或许是由于当时拍摄条件及资金所限,原本书中关于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景在片中只做了较为简单的处理,无法令人叹为观止、热血沸腾,但对法国大革命前贵族阶级的麻木不仁、荒淫残暴以及贫民大众困苦不堪的悲惨生活等种种小细节却作了生动细致的刻画,尤其是贫民小女孩无辜惨死在贵族马蹄下的桥段更是处理得令人触目惊心,使观众不禁为之动容。

⏹五、英国发行的狄更斯邮票

⏹1970.06.03《匹克威克外传》

⏹1970.06.03《大卫·科波菲尔》

⏹1970.06.03《奥列弗·退斯特》

⏹1988.09.05小本票封面,内容《奥列弗·退斯特》

⏹1988.09.05小本票封面,内容《尼古拉斯·尼克贝尔》

⏹1989.01.24小本票封面,内容《大卫·科波菲尔》

⏹1989.04.25小本票封面,内容《远大前程》

⏹1993.11.09《圣诞欢歌》

⏹1999.12.07世纪纪念-艺术家的故事:

有关狄更斯的内容

⏹附录:

⏹(英)皮尔逊(Pearson,H.),《狄更斯传》,谢天振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狄更斯《奥立弗·退斯特》,荣如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狄更斯《荒凉山庄》(上),黄邦杰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RichardLehan,TheCityinLiterature:

AnIntellectualandCulturalHistor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8.

⏹附录:

⏹英文在线阅读:

⏹http:

//www.kirjasto.sci.fi/dickens.htm

⏹附录:

⏹中文在线阅读:

⏹:

81/authorengine.php?

nameok=狄更斯

⏹http:

//www.chinese-e-

⏹伦敦西敏寺

⏹富丽堂皇的西敏寺是英国历代国王的加冕之地,也是国王、名人、英雄的墓地。

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科学家牛顿、达尔文,大文学家狄更斯、乔叟都安葬在寺内。

⏹荷兰:

“狄更斯节”(2007年12月15日)

⏹人们穿上狄更斯笔下人物的服装参加在代芬特尔举办的“狄更斯节”。

⏹思考题

狄更斯的人物刻画

狄更斯的儿童描写

狄更斯的喜剧人物

狄更斯的幽默特色

狄更斯的城市象征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与雨果人道主义比较

第二节托马斯•哈代

⏹一、托马斯·哈代其人其作

⏹二、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

⏹三、《德伯家的苔丝》

⏹四、哈代与电影

⏹一、托马斯·哈代其人其作

⏹1、托马斯·哈代的文学地位

(Thomas Hardy,1840-1928),“维多利亚时代的最后一位作家”,也是“现代派的先驱”。

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用自己的创作开辟了农村题材的文学。

多样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使他成为独树一帜的英国作家。

⏹从表现形式、创作方法、结构技巧来说,他是现实主义作家;

⏹从作品反映的思想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