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经验总结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6238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经验总结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经验总结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经验总结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经验总结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经验总结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经验总结2.docx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经验总结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经验总结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经验总结2.docx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经验总结2

润物细无声

——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经验总结

摘要:

本文通过对农村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座谈及本课题组调查研究,认为当前广大农村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主流发展呈积极、健康、向上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发展的问题。

本文认为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逐步形成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期,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是一个人成长中的最关键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情况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加强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经验总结

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议问题,2004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重庆市委、铜梁县委也拟定了贯彻落实中央意见的具体实施意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认识,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这表明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也为我们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逐步形成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期,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是一个人成长中的最关键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情况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在当前新形势下对中学生思想教育问题进行调查与思考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对我校的100名学生的随机调查,主要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个别调查与座谈,获取以下结论。

一、调查结果分析

1、主观上认同和维护社会公德,但主动性不够强,并且在基本公德素养上存在着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淡薄的倾向。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当前社会提倡的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

有60.3%的学生表示能够遵守,37%的学生表示基本能做到,说明广大中学生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

在关于“在公交车上是否给老弱病残乘客让座”及“是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方面,83.7%的学生表示会主动让座,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一比例呈递减趋势。

“在公共地方看到有人破坏公共设施时,你会怎样做”,有近85%的学生认为“在公共地方看到有人破坏公共设施时,上前劝不听就算了”。

应当肯定的是农村中学生在自觉履行公共道德方面还是好的,只是在卫生习惯上有些欠缺,同时在实际行为与道德观念上也略有偏差。

另外,农村中学生的家庭参与意识较强,有80%的学生对家庭中的事能主动参与并发表意见,有55.3%的孩子希望与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愿意以朋友的身份与父母沟通。

有56%的中学生愿意帮助父母做家务,特别是农村农忙季节,但家长不让做,有35%的中学生想参与家庭中的事并发表意见,但父母反对,特别对女孩子的意见反对更多。

这说明许多父母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较大,习惯用专制的教育方式,不能接受孩子与自己“平起平坐”,尤其是隔代教育中的祖父母辈,封建思想更严重。

或者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认为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而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家庭相关事务。

这样便影响了中学生家庭美德的行为实践,长此以往,必将削弱中学生家庭美德的养成。

2、理想多样化,“利己”“功利”思想比较突出。

在回答“人生的理想是什么”问题时,18%的学生认为个人理想在于追求个人的名誉和地位,22%的学生认为在于获得更多的财富,追求个人最大的满足,有45%的学生认为个人理想在于满足自己欲望的前提下为社会和他人服务。

在“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最容易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有近10%的学生赞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观念,43%的学生赞同“公私兼顾,先公后私”观念。

25%的学生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念,有近10%的学生表示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在回答“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问题时,36%的学生认为在于做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25%的学生认为在于为社会多作贡献(比例相对较低),17%的学生认为在于有一个温馨的家庭,25%的学生认为在于身体健康,10%的学生认为在于富有。

调查显示:

一是当代中学生的理想、人生价值观已呈现多样化趋势,务实及功利化倾向开始在他们身上显现。

他们年纪虽轻,但在其心中“利己”已摆到同“利公”同样重要的认识位置上。

在与学生交谈时,有学生还谈到“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穿名牌服饰等等;二是当代农村中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立足自我突出,兼顾他人和社会,行为方式更多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他们在假期中到父母打工的城市,体会到了城乡差距悬殊太大的现实和残酷,片面地认为金钱和财富才是人生最大的追求和人生的目标,于是把个人利益摆在最主要的位置,目的是想与城市同龄人一样过上富裕的生活,在经济上平等才能真正实现政治意义上的平等。

3、接受公平竞争,注意团结合作。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农村中学生更加体会到团队精神对事业成功的积极作用。

80%的农村中学生愿意接受公平竞争,不赞成“竞争可以不择手段”;有95.6%的农村中学生对“冒名顶替现象要如实反映”表示赞成。

但也有3%的同学认为能有机会和能力顶替也不错,但不切实际,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他们希望与城市同龄人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但现实是他们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多少农村中学生,从小因家庭经济条件等多种原因,不可能如城市同龄人一样在假期中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城市孩子一到假期,家长便送他们到各种培训班进行培训,而农村孩子则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和条件,不少农村中学生比较自闭,艺术特长对农村学生而言是个奢侈品,对团队的活动没有信心,他们担心出丑,被人取笑,因而对各种艺术活动的参加表现不甚积极。

4、社会评价和交往方面表现出农村中学生质朴的人际交往观。

对自己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农村中学生态度是坦然的。

如“你对自己是一个农村学生感到自卑吗”,有90%的学生选择了否定答案;“你对自己农村生活状况满意吗”,有70%的同学回答“基本满意”。

对自己的诚信度回答,有近75%的学生回答“非常好”或“比较好”,只有25%对自己的评价较差。

认为现在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真诚协作关系”的占56%,认为“竞争对手关系”的有42%;“同学向你请教时,你会怎样做”这一问题中选择“详细讲解”的占46%,“简单说明”的占48%,有6%的学生不愿解答,叫同学去问老师或其他同学。

这些数据反映出农村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单纯、热心和真诚。

5、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多数农村学生的家长在外打工,受社会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地位较低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眼中看到的是金钱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的尊严,部分家长由此也产眼里只有金钱,忽视了对子女的良好品德教育,有的家长更是直接给子女传授金钱在上的人生价值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思想的改变,农村家庭的离婚率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农村中学生里单亲家庭也越来越多,还有的农村中学生因父母离婚后都再婚后又生子女,对原来的子女更是疏于教育和管理,这种学生便成了祖辈们管教的对像,确切的说,这种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家庭教育远远跟不上;农村学校的学生,虽然不如城市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但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前提下,远程教育在农村学校的利用,和数字校园的建设,许多农村学生也接触到网络,在学校时,有教师的管理和约束能做到文明或者健康上网,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互联网的普及,网吧、小碟屋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的快速发展,一些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乘隙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腐蚀部分未成年人的心灵;农村学生周末一回家,祖辈对网络的不知,导致农村中学生私自到网吧上网,或者用手机上网,一些腐朽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也就对部分农村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全员、全程、全面关心和支持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形成;在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隐患和主要原因。

二、影响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原因

1、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城乡差距没有根本性的缩小,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趋向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更加凸显,这种思想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及其子女的影响相当大,精神文明建设让位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在社会上有着一定的市场,特别是城乡物质生活水平的特大差距,曾报到,一个贫困山区的穷学生与城市学生在假期中互换体验生活,假期完了,农村这个穷学生不愿再回原来的家了,送回去后又从穷的山区逃出来了吗?

这些都助长了农村中学生的享乐主义、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消极思想的滋生。

2、社会影晌

从社会环境来看,尽管农村相对城市而言有点封闭,但各种不良风气无孔不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等,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场面充斥,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

3、学校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中学生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但同时,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着力不从心的难题。

隔代教育较普遍,家庭教育不力,社会教育不到位,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较大,学校的正面教育很难抵挡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从而使学生对学校的正面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认为教师讲的是书上的大道理,在社会上根本行不通。

此外,“应试教育”也导致学校一定程度上重智育而轻德育。

在农村,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以及老师都把读好书考上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看成是将来有出息的唯一出路,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到城镇择校者不断增加,家长进城买房热、高消费,加重了农民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从而使教育的内容片面化,部分家长、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4、家庭影响

当前农村中学生中半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沉湎于生活享受,父母外出打工,对子女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不得力,祖辈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及思想存旧。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在他们眼中,往往分数代表着一切,有的在外打工的父母,在与教师联系时首先问的不是表现而是成绩,在他们眼中只要成绩好了就行了,同时他们也觉得亏欠子女的,就尽量在物质上给子女以补偿,造成子女大把花钱也认为父母欠他们的,理所当然。

调查显示70%的农村家长身体力行不够,个别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道德水平低下,对子女的负面影响较大。

5、留守儿童增多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同时,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成为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据统计,中国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每年递增人数10%,留守儿童已达5800万之多。

在全社会关注教育的今天,留守儿童成了家庭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盲区。

我校1200余学生,其中留守就占540人,并且还有增长趋势。

入学率底,学习成绩差,人格发展不健全,思想品德问题较多,是这些儿童的突出表现。

他们之中,有个别人还沾染了不良习气。

生活中留守儿童的60%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也因此成了教育这些孩子的主阵地。

三、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强化“三个到位”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并非新话题,问题在于如何适应新形势,扎实有效地做好这方面工作。

笔者建议,针对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因素,健全“三个机制”,强化“三个到位”。

1、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把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校长责任落实到位。

校长是一校之魂,德育是管理之要,育人之首。

首位必须有位。

能否放在首位,关键在于校长。

因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德育作为学校的第一目标、校长的第一职责、考核的第一要点,要像督查考核教学“五认真”环节那样,力求深、细、实,以至更严格,并加大德育在综合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强化“不抓德育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评价观点,促使校长将合格率百分之百的德育目标当作学校首要任务,真正摆上首要位置,切实抓上手,抓到位,抓出成效来。

针对农村中小学校长中勤于抓教学多、善于抓德育少的实际,还要通过定期培训、研讨交流等专题活动,不断提高校长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

2、健全学校考核机制,把班级管理、德育创新的基础工作推进到位。

班级是学校的重要基础,是德育的主要载体。

学校对各年级、各班级的德育工作要细化目标,明确要求,严格考核,坚持把德育列为班级管理的首要内容,作为考核评判班主任工作优劣的主要依据,并强化督查指导,促进他们研究和创新德育工作,改进和优化班级管理。

重在强化过程性督导和考核:

一是期初要督促和指导各班级研究制订贴近实际、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计划,并督促实施,跟踪考核,以克服德育工作无计划或有计划不实用的形式主义做法。

二是平时要督促和指导各班级开好主题班会或晨、夕会,进行针对性、系列化教育,做到一次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个角度,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一次自我教育,查纠一种不良表现。

三是学期末和学年末,还要督促和指导各班级进行德育工作专题总结。

同时学校组织专项考评,对文明班级和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并帮助其总结经验;对德育不重视、工作不到位的,则视为不称职,实施诫勉谈话,促其努力改进。

3、健全联合协作机制,把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位一体工作实施到位。

建议基层政府将此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之中,做到一起规划、部署、检查、考核。

要健全社区教育机构,充实社区教育人员,并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

学校与乡镇妇联、关工委、家长委员会联手办好家长学校,并与家长代表、社区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加强联系、沟通。

可由乡镇妇联、关工委牵头,定期组织相关人员专题研究青少年教育工作,从而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真正做到齐抓共管,形成三位一体、多方配合、共同协作的教育工作网络,让中小学生在校内校外都有人关心,有人监护,有人管教。

这样,青少年才会全面进步、健康成长。

四、将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纳入学校教育的重点。

1、开展相关法制安全讲座,减少儿童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年龄普遍较小,好奇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自制力较弱,对危险缺少预见性,易受到广播电视及犯罪团伙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

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事故频频发生。

学校开展一定层面的法制教育,可使儿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自己的那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从而大大减少各种违法犯罪事故的发生。

2、开设适当的心理教育课程  

据公安部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0.3%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儿童专家提醒: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帮助,这些孩子的性格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通常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断,致使这部分孩子性格多内向、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薄弱;或自私、任性、冷漠、脾气暴躁,冲动,叛逆、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懒惰等。

适时对这类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使之充满自信,学会理解,关心别人,与周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可充分利用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设置亲情话吧,亲情视频聊天室,让他们随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给与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照,消除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

3、教师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临时父母”  

留守儿童常年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了支持,常表现为内向不合群,孤僻自卑,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

教师要及时进行较色转换,不能只关心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里等问题的临时父母。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时时留心这些孩子思想的变化,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给与相应的关注,经常与其交流,给他们以精神上和知识上的解答。

  总之,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更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社会、学校、家庭更应同心同德,齐抓共管,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大胆创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