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5528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3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动物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动物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动物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动物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学1.docx

《动物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1.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学1.docx

动物学1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名词解释:

1.伪足:

——变形虫体表临时形成的原生质突起,随时形成伪足

2.包囊:

是大多数的原生动物遇到不良环境时,体表的鞭毛、纤毛、伪足等细胞器缩入体内或消失,虫体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圆形的包囊。

3.动物性营养:

吞食其他微小生物或有机碎片为营养,如变形虫

4.裂体生殖:

核先分裂成很多子核,然后胞质分裂形成新个体.也叫裂殖子。

这种方式可迅速产生大量的后代。

5.接合生殖:

2个虫体暂时附贴在一起,其细胞质可以互相沟通,并且两者互换小胞核,小胞核的结合与受精相仿,然后分开并进行分裂。

如:

草履虫的有性生殖。

1、原生动物们的主要特征

1.整个身体由单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

2.身体微小

3.原始性(无论是形态结构还是生理功能在各类动物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反映了动物界最早祖先类型的特点。

4.包囊特殊的适应性

5.群体单细胞动物

2、四个纲的主要特征(了解)

(1)鞭毛纲以鞭毛为运动器官,它是能运动的细胞表面突起,受核控制。

1、具有鞭毛

2、营养方式:

光合营养,也称自养。

如:

眼虫;渗透营养:

寄生种类或无光条件下;吞噬营养:

吞食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

3、繁殖:

无性繁殖:

纵二分裂、出芽生殖;有性生殖:

同配、异配、产生包囊

(2)肉足纲以伪足为运动器,伪足有运动和摄食的机能,且形态各异。

1.体表无坚韧的表膜,仅有极薄的细胞质膜,结构简单,只有较少的细胞器。

2.胞质分为外质和内质,内质包括凝胶质和溶胶质。

3.具有运动和摄食胞器—伪足。

4.虫体有的种类裸露,有的种类具几丁质、胶质+沙粒、石灰质的外壳

5.无性生殖通常为二分裂或包囊,少数种类如有孔虫、放射虫可行有性生殖。

6.分布在淡水、海水和潮湿的土壤中,少数寄生。

(3)孢子纲无运动器,或只在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以鞭毛或伪足为运动器。

1.营寄生生活,无取食胞器,渗透营养。

2.身体构造较简单,无运动胞器,仅在生活史的某一阶段出现鞭毛或伪足。

3.具顶复合器(含顶环、类锥体、棒状体及微线体)

4.生活史复杂,在生活的过程中有两个阶段,即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包括三个时期:

1)裂体生殖;2)配子生殖;3)孢子生殖

(4)纤毛纲以纤毛为运动器,纤毛比鞭毛短,数目多,运动时节律性强。

1.运动胞器为纤毛。

2.体表具有表膜下纤维系统。

3.胞质分内、外质,外质中有刺丝泡,内质中有细胞核、食物泡、伸缩泡等。

伸缩泡能调节渗透压、排泄废物的机能。

4.具有由原生质分化来的摄食胞器。

5.细胞核一般分化为大、小核。

6.生殖:

无性是横二分裂,有性是接合生殖。

7.生活在淡水、海水中,也有寄生的。

3、草履虫的结构形态特征(了解)

1.形态:

似倒置的草鞋,全身密布纤毛。

2、结构

(1)细胞膜即表膜(3层)表膜泡

(2)细胞质:

分化为内质、外质

(3)细胞核:

分为大核,小核

(4)细胞器:

①纤毛——运动细胞器;②刺丝泡——有防御作用;③消化胞器:

口沟、胞口,胞咽,食物泡,胞肛;伸缩泡:

由主泡和收集管组成

4.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了解)

1.生殖

1.1红细胞外期

子孢子随蚊唾液→入人血→肝实质细胞→裂体生殖→裂殖子→破坏肝细胞而出→侵入红血细胞,开始红血细胞内期的发育,一部分可被吞噬细胞吞噬,还有一部分又继续侵入其它肝细胞,进行红血细胞外期发育。

1.2  红细胞内期

裂殖子→入红细胞→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红细胞破裂裂殖子散到血浆中→部分侵入其它的红细胞,重复进行裂体生殖。

2.配子生殖:

红血细胞内的大、小配子母细胞→被按蚊吸去→在蚊胃中进行有性生殖→大、小配子母细胞形成配子→合子

3.孢子生殖:

在蚊体内进行

动合子(ookinate)→穿入蚊胃壁→卵囊,卵囊细胞核及胞质经多次分裂→数百至上万的子孢子→子孢子成熟后卵囊破裂,子孢子逸出→入蚊体腔(血腔)→大多到蚊的唾液腺中(最多可达20余万个),当蚊叮人时子孢子进入人体→入人血→红细胞前期裂体生殖。

第四章刺胞动物门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辐射对称,少数已发展为两侧辐射对称,如海葵。

2.具有两胚层及原始的胃循环腔。

3.具细胞与组织的分化

4.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

5.刺细胞:

攻击和防卫

6.水螅型和水母型

7.生殖和世代交替,浮浪幼虫

2.掌握水螅的基本结构。

体型及生活方式:

圆筒型,固着生活,多形成群体。

中胶层:

薄,多数无细胞

口部:

向上,有垂唇

骨骼:

有些种类有石灰质骨骼

神经及感觉:

神经系统不发达,感觉器官简单

生殖:

多行无性出芽生殖

形态:

圆柱状,5~11条触手,触手上有刺细胞,触手的主要功能为捕食、运动器官。

3.刺胞动物门依据哪些特征进行分纲?

根据以下特征进行分纲:

口道、缘膜、生殖腺、隔膜、刺细胞、生殖(有性、无性)

4.名词解释:

辐射对称:

通过动物身体从口面到反口面的中轴,有两个以上的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

是一种原始的对称方式。

P55

细胞外消化:

固着生活,用刺细胞和触手捕获食物,食物进入消化循环腔中,由腺细胞分泌消化液,将其消化。

此种消化形式称细胞外消化。

世代交替:

无性生殖很有性生殖交替进行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

群体多态:

即在同一个群体上有多种不同形态和生理功能的个体。

第五章扁形动物门

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

两侧对称:

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

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

头部:

神经和感觉器官向前端的头部集中

背面:

具有保护作用

腹面:

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

2.形成中胚层

扁形动物首次形成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引起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使动物体结构进一步复杂完备,使扁形动物达到器官系统水平。

实质组织:

为合胞体结构的柔软结缔组织,也称间质

分布:

充满在各组织器官之间,使体内无明显的空隙,扁形动物也称为无体腔动物

功能:

●贮存水分和养料

●提高机体抗旱和耐饥饿的能力

●分化和再生新器官

3.具皮肤肌肉囊,出现肌肉组织,与表皮相互紧贴组成的体壁

4.具有不完全的消化管,即有口无肛门。

5.具有原肾型的排泄系统,排泄器官是原肾管。

6.具有梯形的神经系统

7.生殖系统比较发达,有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

2.皮肌囊的概念与结构

皮肤肌肉囊,简称皮肌囊:

指由外胚层来源的上皮组织和中胚层的各种肌肉所组成的囊状物。

在皮肌囊内,为中胚层形成的实质组织所充填,实质组织有利于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储存,同时还有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体内搜有的器官都包埋于其中。

3.两侧对称体型形成对动物的进化有何重大意义?

两侧对称的出现,促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出前、后、左、右及背、腹。

背面主司保护功能,而腹面承担爬行与摄食。

向前的一端由于经常首先接触外界条件而使神经系统和感官向前端集中逐步出现了头部,使动物能作定向运动和主动地摄取食物,使其适应范围更加广泛。

为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发展创造了条件;

4.中胚层出现的意义

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

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特别是运动机能的负担,并引起一系列组织器官的分化,为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如:

肌肉的复杂化增强了运动机能,取食范围更广,另外运动的加强还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

中胚层的出现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5.原肾管的组成及功能

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组成的,

原肾管的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平衡及排出一些代谢废物,而含氮废物则由体表排出。

6.华枝睾吸虫、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如何防治?

(了解)

华枝睾吸虫生活史:

成虫在宿主的胆管内受精→受精卵入水,形成毛蚴→穿入螺肠壁形成胞蚴→移至淋巴腔及肝,形成雷蚴→大部分移至肝间隙,其余部分移至淋巴间隙,形成尾蚴→入水游泳,入第二中间宿主,形成囊蚴→入终宿主→肝胆管孔→肝胆管→成虫→产卵。

防治:

防治原则首先考虑切断华枝睾吸虫生活史的各个主要环节。

由于华枝睾吸虫病是经口感染,囊蚴集中在鱼、虾体内,因此不吃生的或不熟的鱼虾,包括喂给猫、狗的鱼虾,也应煮熟。

因为囊蚴浸于70°C热水内经8秒钟即可死亡,但利用冰冻、盐腌或浸在酱油内的方法,均不能在短期内杀死囊蚴。

再有应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未经处理的新粪便落入水中;以及治疗病人和管理猫、狗等动物,对患病的猫狗进行驱虫治疗或捕杀。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人肠系膜的小静脉中,抱合、产卵,部分顺血流,经肝门静脉入脾→肝脾肿大

卵部分逆血流,入肠腔随粪便排出→13-28℃,入水孵化出毛蚴→纤毛脱落,迁入钉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入水游泳,穿入皮肤→成虫→产卵

防治:

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查病治病、查螺灭螺、粪管、水管及预防感染等几个方面,以切断血吸虫生活史的各个环节。

钉螺是血吸虫惟一的中间寄主,因此灭螺是防止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环节。

7.寄生虫的身体结构如何适应其寄生生活?

见第9、10题

8。

血吸虫的生活史(了解)

典型吸虫生活史分为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成虫等阶段。

卵:

呈卵圆形,多数具卵孔,有卵壳包围。

毛蚴:

生活史中第一个自由游泳时期,身体呈现梨形,披有纤毛,毛蚴很活跃,在水中自由游泳,寻找中间寄主。

胞蚴:

毛蚴进入螺体后脱去纤毛形成一囊状物,保留毛蚴的体壁和原肾,靠体表吸收寄主的营养,可进行无性繁殖。

雷蚴:

长圆形,后端较钝,具口、咽,及不分枝的肠,通过肠道或体表吸收寄主的养料,可进行无性繁殖。

尾蚴:

生活史中第二个自由生活阶段,有一长形尾,有口、口吸盘,肌肉质咽及分枝的肠道,身体前端有穿透腺,也有原肾。

囊蚴:

椭圆形,无眼点,大多寄生于鱼类肌肉中。

成虫:

虫体柔软扁平,前窄后宽,形成口吸盘及腹吸盘,寄生于肝、肺及血液处吸取营养。

9.吸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吸虫纲的主要特征:

1.全部为寄生生活,多数内寄生。

2.身体为扁平叶状,少数象一片树叶。

3.由于营寄生生活,出现了一系列生理及形态的变化:

(1)体表无纤毛,无杆状体,具皮层。

(2)神经系统不发达,感觉器官一般退化。

(3)消化系统也趋于退化,一般只有口,咽,食道、肠

(4)具有吸附器,如吸盘及小钩等。

(5)呼吸由外寄生的有氧呼吸到内寄生的厌氧呼吸。

(6)生殖系统特别发达。

有更换寄主的现象。

10.绦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主要特点?

绦虫纲的主要特征:

1.全部为寄生生活

2.具有与寄生生活高度适应的特化的形态结构

(1)身体呈背腹扁平的带状

(2)体表纤毛消失,但具有很多微毛

(3)附着器官集中在口部。

没有特殊的感觉器官,有的种类有顶突的构造。

(4)消化器官完全退化,为渗透营养。

(5)一般进行厌氧呼吸

(6)繁殖力特别强,大多数雌雄同体,自体受精。

(7)生活史有幼虫期,大多数经过一个中间宿主。

11。

寄生生活的吸虫与自由生活的涡虫在形态及生理结构上有何异同点?

(了解)

体表

肠道

吸盘或口钩

生活方式

涡虫纲

有纤毛

发达

自由生活

吸虫纲

有皮膜

简单

寄生生活

第六章假体腔动物门

基本概念:

假体腔:

体壁中胚层和消化道之间的空腔,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份,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又叫原体腔,没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

完全消化系统:

发育为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如线虫消化道,新鲜食物由口进入,消化后的残渣由肛门排出。

孤雌生殖:

雌性个体产的卵不需受精,仍能发育为成熟的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

圆筒状神经系统:

咽部有一围咽神经环,由此向前向后各伸出6条神经,向前的6条神经分布在口、口唇、乳突等部位;向后的神经中背和腹神经最发达,嵌在背、腹线内。

背侧神经和腹侧神经各一对,嵌在上皮内,各神经间有横神经连接,构成了一个圆筒状神经系统。

各神经在尾端附近汇聚。

1.原腔(假体腔)动物比扁形动物较为高等的特征表现在哪里?

1)具有假体腔

2)体表具有角质膜和环纹

3)发育完善的消化管,完全消化系统,有口有肛门,

4)排泄系统:

为外胚层演化而来的原肾管

5)循环系统和专门的呼吸器官

原体腔的产生对动物体的影响

为内脏器官系统发展提供了空间

能更有效地输送营养和代谢物质

体腔液能调节及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以维持体内稳定的内环境

在体壁与内脏之间形成静水压使身体保持一定体形,辅助动物身体的运动。

2.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含哪些门?

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

1.具有假体腔

2.体表具有角质膜和环纹

3.发育完善的消化管,完全消化系统,有口有肛门,

4.排泄系统:

为外胚层演化而来的原肾管

5.循环系统和专门的呼吸器官

门(7):

线虫动物门、线性动物门、动吻动物门、轮虫动物门、棘头动物门、腹毛动物门、内纲动物门

3.简述蛔虫的结构、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1.外形

长圆柱形,向两端渐细。

虫体前端为口、3片唇、唇上具乳突;具排泄孔、肛门、背腹线和侧线

雌虫:

较大,尾端尖直,肛门在距体后端0.2Cm的腹线上,生殖孔在身体前端约1/3的腹线上

雄虫:

较细且短,尾端呈钩曲状,肛门和生殖孔合二为一,称为泄殖孔。

二根交接剌从泄殖孔处伸出

2.体壁和假体腔

蛔虫的体壁是由角质膜、表皮层和肌层组成

▲角质膜:

最外层,厚而光滑

分为三层:

皮层、均质层、纤维层

功能:

保护身体,抵御寄主体内消化液的腐蚀

▲表皮层:

为上皮细胞组成的合胞体,即细胞界限不清,具多核。

在身体两侧和背、腹中央,上皮细胞层加厚形成侧线和背、腹线

背、腹线中有背、腹神经索

侧线中有排泄管

3.消化系统

具有完全的消化道,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肠:

由前端体壁外胚层内陷而成,包括口、口腔、

咽。

▲中肠:

由内胚层形成,是食物的主要消化吸收部位。

▲后肠:

由后端的外胚层内陷而成,包括直肠和肛门

消化道简单,由口、咽、肠、直肠和肛门组成

取食宿主体内的半消化物质,可不需进行消化就可直接吸收利用,无特殊的消化腺

肠腔内有微绒毛,可增加吸收面积

4.呼吸

无专门的呼吸器官,适应寄主体内的低氧环境,进行厌氧呼吸。

5.排泄系统

由一个原肾细胞衍生而成的

H形排泄系统,埋在侧线中

排泄物汇集到体腔液内,再随体腔液通过侧线的表皮细胞渗透入排泄管内,从排泄孔排出体外

6.神经和感觉器官

圆筒状的神经系统:

咽头周围的围咽神经环向前、后各发出六条神经,各有横神经相连

感觉器官:

不发达

唇和泄殖孔周围有感觉乳突,有感觉功能

7.生殖与发育:

发达,生殖力强

1)雌性:

双管型(Y型);细管状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1对,1短阴道

2)雄性:

单管型,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及泄殖孔

生活史:

寄生部位:

小肠感染途径:

经口感染感染虫态:

感染性虫卵

生活史:

(图表形式:

顺时针看!

)(了解)

体内移行途径:

肺泡蜕皮2次

右心室气管

支气管

右心房咽喉

心脏食道

肠系膜淋巴管肠系膜血管胃

十二指肠小肠蜕皮1次

(孵化)发育为成虫

受精卵(无感染性)

经口感染

感染性虫卵(感染性)

防治原则:

防止蛔虫病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查治病人或带病虫者,无害化处理粪便、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等。

但对病人和带病虫者进行驱虫治疗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

常用的驱虫药物有肠虫清、丙硫咪唑、左旋咪唑、甲苯咪唑等。

对于并发症的患者,应几时送医院诊治,不可盲目自行用药,以免贻误病情。

4.简述寄生线虫对寄生生活方式的适应性.

掌握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蛔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特点

1.具有发达的角质膜(保护作用)位于体表,由上皮分泌形成

结构:

皮层、中层(基质)和基层(斜行纤维)

2.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后肠

前肠、后肠由外胚层内陷而成,内壁具有角质层。

中肠由来源于内胚层的一层细胞构成

3.排泄系统:

原肾管,无纤毛和焰细胞,有两种类型:

腺型、管型

4生殖:

♂♀异体,雌雄异形孤雌生殖

5.神经系统:

圆筒状的神经系统——围咽神经环、侧神经节、腹神经节

感官不发达,头端有刺毛、唇乳突(触觉器官);头感器。

尾端有尾乳头、尾感器等。

基本掌握腹毛动物和轮虫动物的主要特点(了解)

腹毛动物:

1、外形:

体呈圆筒状,被角质膜,背常有刚毛、鳞片、棘等,腹面具纵行或横排纤毛。

2、上皮细胞之间界限清楚,具纵肌束,原体腔退化。

消化管完整,排泄器官为一对具焰球的原肾管,具1对脑神经节和1对侧神经。

多数雌雄同体,直接发育。

轮虫动物:

1、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水生的小型动物

2、体壁:

角质膜;上皮(合胞体);环肌及纵肌成束;

3.消化:

消化管分为口、咽(咀嚼囊)、食道、胃、肠、肛门等。

消化腺有唾液腺和胃腺

4.排泄器官:

一对由排泄管和焰茎球组成的原肾管,位于体两侧。

5.生殖系统雌雄异体,雄体为雌体的1/8-1/3。

雄性:

精巢、输精管及阴茎组成。

雌性:

卵巢、输卵管、卵黄腺等一般只有一个。

6.神经系统:

双叶状脑神经节及伸向体后的2条腹神经。

感觉器官:

轮盘处的感觉毛、眼点、触手。

第七章环节动物门

1、环节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的特征?

(掌握)环毛蚓的形态结构(掌握)

1.身体分节

2.形成真体腔

3.出现刚毛和疣足形式的附肢

4.闭管式的循环系统

5.排泄器官为后肾管型

6.链状神经系统

7.海产种类出现幼虫期(担轮幼虫)

蚯蚓外形对土壤穴居生活的适应:

(了解)

头部退化、触手、眼点等感官消失,有口前叶,作掘土工具,吞食泥土

刚毛着生在体壁上,支撑身体在地上蠕动;体表有丰富的粘液腺,分泌粘液,减少体壁和泥土间的磨擦

背孔排出体腔液,湿润体表,有利于呼吸和在土壤中行

生殖带(环带)形成蚓茧,能在较干燥环境里完成胚胎发育

2、分节现象和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何重要意义?

身体分节的意义:

1)环节动物的每一体节几乎等于一个单位。

对于加强身体的适应能力、机体新陈代谢是有很大意义的,并使运动更加灵活。

2)不同部位的体节进一步出现功能上的分工,对动物分化中形成头、胸、腹有重要的意义。

3)体节的出现是对有机结构和生理功能更高级方向进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性。

身体分节是高等无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标志。

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A、真体腔的出现使消化管壁出现肌肉,增强了蠕动,为消化系统的复杂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同时可在很大的“空间”盘转和蠕动,使消化率大大提高。

B、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

并与循环、生殖系统的关系也极其密切,也促使神经系统完善。

C、体腔内充满体腔液,身体有足够的硬度和抗压能力,有利于在土壤中运行。

3.从多毛类、寡毛类和蛭类的形态比较,试述其各自生活方式(了解)

三个纲的特征比较

多毛纲

寡毛纲

蛭纲

生活环境

海产

淡水或湿地

淡水

头部

明显,感官发达

不明显

无头部有前后吸盘

疣足

刚毛

着生在疣足上

体节上

生殖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雌雄同体体外(内)

雌雄同体

发育

间接,有担轮幼虫

直接

直接

常见种

沙蚕

环毛蚓

医蛭

1.)多毛纲:

全为海产,大多可为鱼类饵料。

特征:

以疣足为运动器官;无生殖带;雌雄异体。

2.)寡毛纲:

大多陆生,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其中4/5为各类蚯蚓。

特征:

以刚毛为运动器官;有生殖带;雌雄同体。

3.)蛭纲

多数生活在淡水中,少数生活在海水或陆地。

特征:

身体前、后有吸盘,身体扁平;体腔退化,雌雄同体,有生殖带。

名词解释:

同律分节:

身体各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基本相同,如蚯蚓。

真体腔:

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即真体腔。

闭管式循环:

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中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

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后肾管型的排泄器官是由中胚层的体腔膜形成的,具有两个开口:

在体内的开口为肾口。

向体外的开口为肾孔。

排泄物直接从肾口进入管,效率更高

第八章软体动物门

名词解释:

外套膜:

是由身体背侧皮肤褶状扩张,并向下伸展而成的一个或一对膜,常包裹整个内脏团。

P117

开管式循环系统:

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以组织之间形成的空隙相连,其空隙中充满血液,故称血窦。

即血液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了,以此类形式形成的循环系统叫开管式循环系统

钩介幼虫:

0.5-5mm,具有双壳;具有发达的闭壳肌;壳的游离端具有钩和齿;腹部中央有一条有粘性的细丝,称为足丝。

壳侧缘生刚毛,有感觉作用。

头足类动物为直接发育。

P120

1.试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掌握):

一、体制:

身体划分——头、足和内脏团三个部分。

二、外套膜:

身体背侧皮肤的一部分褶襞延伸为膜状,能分泌贝壳,保护功能.

三、贝壳:

角质层、棱柱层(含钙质)、珍珠层。

四、较发达的消化系统

五、体腔和循环系统

体腔:

真假体腔并存

循环系统:

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

(开管、闭管——头足类)

六.呼吸器官出现了专职的呼吸器官——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以肺呼吸

七.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八.不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九.生殖和发育——雌雄异体或同体,体内受精

2.软体动物分为哪几个纲,试述各纲的主要特征?

(了解)

一.单板纲

特点:

两侧对称,腹部有足,有一个帽状贝壳,全部海产

二.无板纲

海产原始软体动物,身体多延长,蠕虫状,没有贝壳,身体腹面常有一条腹沟,也称腹沟类

三.多板纲

通称石鳖,身体背面有8片复瓦状排列的贝壳,受刺激时身体可以卷曲成球状。

双神经。

四.腹足纲

多营活动性生活,多数具一螺旋状外贝壳,体分头、足、内脏团。

头部有眼、口及1-2对触角。

足发达,块状或叶状,位于身体腹面

五.掘足纲

全部海产,贝壳成管型,两端开口,形状似牛角,俗称角贝。

足呈柱状,可由壳口伸出,挖掘泥沙。

六.瓣鳃纲

主要特征

1、全为水生,身体侧扁,左右对称,又称双壳类。

2、头不明显,无触角及感官,又称无头类。

3、足多呈斧形,适于挖掘泥沙,又称斧足类。

4、鳃1-2对,多为瓣状,故称瓣鳃纲。

5、多为雌雄异体,海产种类发生时常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淡水蚌类则有钩介幼虫。

6、心脏为一心室二心耳,开管式循环。

7、排泄器官为一对肾。

神经节有脑、足、脏3对。

七.头足纲

主要特征

1、全部是海产种类。

2、肉食性,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体左右对称,分头、足、躯干。

3、头部发达,两侧有一对发达的眼。

4、原始种类具外壳,多数为内壳或无壳。

5、足着生于头部,特化成腕和漏斗,故称头足类。

6、羽状鳃,心耳和肾的数目与鳃一致。

7、神经系统集中,感官发达。

8、闭管式循环

3【.河蚌与埋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试述河蚌对环境适应的结构与机能特点。

1、体被两瓣贝壳保护柔软的身体,无明显头部

2、斧状足可挖掘泥沙

3、鳃发达,靠鳃丝上纤毛的摆动使水流川行,带进食物、氧气,其代谢废物、生殖细胞、幼虫则通过水流进出。

4、不活动,唇片激动水流取食;吃的食物小(滤食性),消化道不发达,胃、肠交界处具晶杆。

5、开管式循环,有血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