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教学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4343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教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教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教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教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教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教学论文.docx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教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教学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教学论文.docx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

 

题目: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学校:

鲁甸县乐红中心学校

姓名:

马兰府

 

目录

 

1、生活化小学数学的重要性

2、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小学课数学堂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化”包围“数学性”,忽略了对数学知识本身的讲解,没能对数学性作出提炼和思索

(二)缺乏系统性地应用与评估体系

三、“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教材处理的基本策略

  

(一)、二度加工教材,突显数学内容的“生活原型”

(二)合理组织教学,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四、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施方法

(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启蒙数感

(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现实作用

(四)、更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优质课堂教学方式

(五)、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学习兴趣

(六)、练习形式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注重联系实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马兰府

[摘要]

根据多年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经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

缺乏想象力、对数字不敏感、感觉数学学科复杂而导致畏惧心理的困难现象,其实,小学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应该把数学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努力使数学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人数学观”。

然而,现实中对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运用却存在着诸多误区,通过在多年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在正确认识误区的同时也初步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高效课堂

一、生活化小学数学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这就要求,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更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设计和组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发现和总结规律,并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锻炼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努力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服务于生活。

首先应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找到如何将抽象的公式具体化、将枯燥的数字生动化的办法,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这个方法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小学课数学堂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化”包围“数学性”,忽略了对数学知识本身的讲解,没能对数学性作出提炼和思索

运用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固然是个好方法,然而如何处理好“数学性”与“生活化”的关系却是直接影响教学成果的一个因素,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关于“生活化”的理论阐述铺天盖地,课堂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似乎让我们淡化甚至忘却了对数学本身的思考。

作为长期致力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提倡走出误区正确的运用生活化的题组设计促进有效数学教学。

首先,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我们应当将数学教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儿童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其次,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注重实践第一,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整体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第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它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那么“生活化”与“数学性”孰轻孰重?

二者的关系该怎样处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对“数学性”与“生活化”二者关系的把握,出现了偏颇、偏激和偏差等三种不良的倾向——生活化”包围“数学性”,“生活化”覆盖“数学性”。

这种观点的偏差表现为教师把一切数学问题“生活化”,课堂上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数学思维的展开总是回到最原始的、甚至是杜撰的生活问题,这样做忽略甚至丢失了“数学性”。

通常教师的意图无非是想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学好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故事,编造这样的故事往往不但不能起到深化概念、提升“数学性”的作用,还可能由于远离教学,分散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关注,并没有拓展、深化对教学基本内容的认识。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

“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数学性”不能被“生活化”的情境完全淹没,应通过“生活化”这一手段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形成。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生活化”并不是形成数学思维及数学素养的惟一手段和必经途径;数学不只是需要生活的趣味,生活也并不需要用数学来作简单的注解。

“数学性”与“生活化”不是同一层面的,应从生活中“化”出“数学性”,又用数学去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数学性”应高于“生活化”。

从“数学性”回到“生活化”,不是对“数学性”的一次次生活实例重演。

此时的“生活化”,应是更高层次的,不仅是对“数学性”的感性检验,而且是对“数学性”的理性拓展,更是对“数学性”的创造性运用。

数学源于生活,而数学应用要高于生活。

即便是从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也不是一定要呈现生活的本原状态,更不是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从生活中引出。

要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角度出发,让他们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意义。

(二)缺乏系统性地应用与评估体系

客观的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其作用是积极有效的。

然而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至今仍普遍停留在各地区各学校各位教师各自运用与发挥的阶段,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目前在教育界基础教育领域中对于在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作用认识还不够统一,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去系统地研究发掘它。

在呼吁教学改革多年的今天,我们可以听到看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意见,有围绕语文教材争论为何金庸的小说入选而狼牙山五壮士却被删除的;有各地以提高孩子英语听力和口语的黄金英语培训班遍地开花的;但却好象还没有针对数学教育有什么新鲜话题的。

其实,回过头来仔细看看却不难发现,多少年来数学教学无论是在教材编写上还是在各种练习题的内容表述上几乎都是在使用孩子们能理解的生活中有原型的内容,可见实际上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孩子们的认知特点,然而教材是可以统一的,课堂教学中各位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统一呢?

这恐怕很难,也不一定有必要,但是最起码自觉运用有利于孩子们理解接受的生活化教学观点是完全可以统一的,现在缺乏的也就是这个。

我们经常安排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去其它学校听课、讨论,这很有助于学校、教研组、老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探讨提高教学水平,希望关于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方法能引起重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系统性的教学方案,完成从观点到方法的演变,有了系统性的方案就便于推广运用,也就会有普遍的实际教学成果和大面积的检验,有了比较和评价的依据。

三、“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教材处理的基本策略

  

(一)、二度加工教材,突显数学内容的“生活原型”

  一线的教师,往往只把自己放在教学实践者的地位,认为学科教师的任务只是把教材中的概念、规则等,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不敢也不会对教材进行增删与重组。

而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是参照数学科学体系进行编排,大多内容是以数学知识为中心,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此,必须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对现行的教材进行二度加工。

  1、对教材内容的反思

  从“生活化”的标准分析教材,教材中的大部分教学内容存在两个缺点。

一是题型单一,如应用题极大多数均是用文字叙述,且是“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题。

而现实生活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世界,在解决现实问题或制订方案、作出决策时,条件是复杂而隐蔽的,需要选择或挖掘;答案是多向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二是教材中现实性的题材滞后于现实生活。

主要是一些计划经济下的生产劳动、商品买卖等方面的旧题材,缺少信息科技、旅游消费、投资房产等新兴产业方面的新题材,这无疑阻碍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对现实生活的了解。

  对于教材的瑕疵,一线的数学教师不能坐等编者对数学教材的改编,而应该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增添“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内容。

  2、凸显“数学原型”的措施

  针对教材中存在的缺陷,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现行教材进行改进,即“改编教材中的教学材料”与“增加即时信息”。

 

(1)改编教材中的学习材料,使学习材料更贴近生活

 有一位数学教学研究者下学校搞调研。

一位三年级的数学教师向这位专家诉苦,说他班上有五、六位学生两步计算应用题一点也搞不懂。

专家要这位教师叫来他认为应用题基础最差的学生。

专家交给这位学生10元钱,请他到学校边的文具店去买2块橡皮和3支铅笔。

这位学生不一会儿就回来了。

专家问它有没有把钱找错。

这位学生流利地把找钱的过程说了一遍。

他说一遍的过程,是解答四步计算"应用题"的思考过程(找回的元数=10-橡皮的单价ⅹ2-铅笔的单价ⅹ3)。

 为什么学生对生活中的四步计算“应用题”能“做”,而课本中的二步计算应用题不会“做”呢?

这是因为思考这两类“应用题”的思维起点不同。

生活中的四步计算“应用题”以可视的生活画面为起点(即以直观形象思维为起点);而课本中的二步计算应用题以抽象的符号为起点(即以抽象逻辑思维为起点)。

前者顺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对所谓的“后进生”。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与生产中可能的呈现形式,进行适当的改编。

(2)添加即时数学信息,使数学更具有时代感

  学习数学的价值之一在于运用数学。

增加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应用数学。

如《填写现金收支单据》,《利息》、《保险费》、《税收》等。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一线的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中的日常生活问题会有滞后于现实的可能。

  这些联系生活的内容,由于社会的变革,有些内容已不符合实际。

如许多刊物上都提到的《利息》一课,课本中求利息的公式是“利息=本金ⅹ利率ⅹ时间”,但从实行增收20%的利息税后,实际可得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ⅹ利率ⅹ时间ⅹ80%”。

教材不可能包括现实生活中所有的数学问题,甚至是一些很有应用价值的数学问题。

如,人口普查与我们的统计知识有密切地联系。

怎样进行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的意义是什么?

是切合实际的一个教学内容。

  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能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情况,及时修正教材,适当添加一些新的数学信息。

 

(二)合理组织教学,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教学过程,指教学活动的展开形式。

教学过程“生活化”,指教学活动能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展开。

它有别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1、对传统教学过程的反思

  当前,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极大多数数学教师已经意识到数学贴近学生生活的意义。

但笔者在平时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并未能真正做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有部分教师把“贴近生活”只当作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

当学生“进入”情境之后,就说: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了这堂课的某某内容后,我们就会解决了。

再重新出示例题进行教学。

把传授数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分离,认为掌握了数学知识,才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在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中学习数学知识。

这显然是对“情境学习”的扭曲。

  二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过分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把本来简单的数学问题复杂化。

这显然是忽视了数学固有的抽象性与符号化,使学生难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对“现实数学”过于强调“现实”的一面,就使数学课缺少了“数学味”;如果过于强调“数学”的一面,就只能使“数学”与“现实”呈“两层皮”。

所以,教师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使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进入数学本身的学习之前、之中以及之后,都能在不同的事例中遇到所学的数学规律与关系”。

  2、数学教学过程“生活化”的课堂实践

  有些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如果处理不当,容易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对此可以更深入地挖掘该知识点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联系。

有些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如《利息》,利息的计算公式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囿于公式的推导与应用,而忽视其数学原理的探究。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在学生的感性经验与教材的理性知识的联结点上做文章,实现“形式学习”与“实质学习”的有机统一。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把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数学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或推理的现实材料,创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氛围,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是一个生动、能动的生命个体,能把数学学习过程变为数学生成、创造与实践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施方法

(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启蒙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了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粒葡萄、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

几根小棒是一捆?

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粒葡萄)。

这样便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学起源于问,问题是创新的基础。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中我们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例如:

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比如276+98=?

既可以妈妈买饮水机用了276元,买了一件衣服用了98元,问一共用了多少钱?

如果买衣服用的是100元,那还要找回2元,即276+100-2;再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到学校要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出外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用等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即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

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梁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现实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

如:

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

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味袋和包装重5克。

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留心观察,敢于质疑,大胆探索去获取知识,不仅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又是一件对生活的适应。

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中导入时,安排了一段小插曲:

你们知道人体的许多有趣比例吗?

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

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

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

1…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同时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更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优质课堂教学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

”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他们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

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

比如在教学《认识米》时,我带领学生去操场走一走、跨一跨、测一测、量一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800米的长度;教学重量单位时,我带了几包盐、一块铁块、一些苹果、一袋黄豆等物品,课上让学生亲自称一称,感受一下,课间还带他们到医务室称称自己的体重……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数感的启蒙。

(五)、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学习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

“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

如:

在教学“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

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

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

妈妈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算一算大约要

多少钱?

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有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估算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论中,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又如:

在教学乘法后,我让学生猜一道题:

有两对父子去吃饭,可是服务员却给了他们3双筷子,这是为什么?

再问:

同学们都知道4×5=20,现在只有10盆花,要求摆成5行,每行4盆,该怎么摆?

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激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

(六)、练习形式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和“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以及门窗和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

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

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七)、注重联系实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基础教育”指出,应把数学课堂看作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向的信息传递,而且要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这样,学生既能学到规定的数学知识,又能在精神满足的基础上发展个性。

如:

认识“人民币”后,把课堂变成“小商场”,让学生模拟买东西。

学生兴致高涨,有的“柜台”还模仿商场打出了“八折”、“九折”,一些学生就向我讨教“八折”、“九折”的意思……只有在这样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情感与智慧交织的数学课堂,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发展,才能获得各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化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地结合起来,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那么学生会把我们所提供的东西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

只有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五、结束语

国外对于学校教育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提倡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和谐教育思想。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建构性学习,并要求赋予学习的个人意义。

同时,生活学习一直是国外中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领域之一。

同样的,国内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倡导了“生活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九十年代,由北师大裴娣娜,华师大叶澜教授倡导了“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教学。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大力发展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人民教育也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新的、更好的的教学方法,为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平《基础教育改革新模式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2]刘彭芝《数学思维教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1月

[3]黄文华《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7年7月

[4]马清玲教学活动中形成自己的风格2006年1月

[5]《数学课程标准》2003年2月

[6]《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杂志社2007年4月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