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19819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明节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清明节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清明节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清明节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清明节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明节教案.docx

《清明节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节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明节教案.docx

清明节教案

清明节教案

篇一:

中国民俗文化——清明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选修课“中国民俗文化”之清明节主题:

生与死的欢会

设计者:

钦州市第二中学语文组张晋

教学目标:

通过对清明节的习俗讲解与诗文鉴赏,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迁移。

教学重点:

诗文阅读,鉴赏其间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民族文化中对生死大事的态度。

一、导语设计(课前播放朴树的歌曲《旅途》)

“我梦见一个孩子,在路边哭泣,

他丢失了他的气球,在遥远的山谷。

老爷爷把它系在屋顶上,等着爸爸带你去寻找,

有一天爸爸走累了,就走失在茫茫的那个山坳,

像那只气球,再也找不到。

我们路过森林,路过湖泊,

路过沙漠,路过荒原,

路过人们的城堡和花园,

路过幸福,路过痛苦,

路过一个女人的温暖和眼泪,

路过生命中漫无止境的寒冷与孤独?

?

这首歌充满了预言和暗示,大家读懂了吗?

哈姆雷特发出永恒的质疑:

Tobeornottobe,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但是在某个时刻,生存与死亡,竟然同时被纪念,这就是清明节。

二、民俗文化基本知识介绍

1、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2、清明节的活动

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心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例如:

(1)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2)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3)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

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4)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三、诗文鉴赏

出示三首风格各异、时代不同的诗词,请学生概括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并比较其中的区别。

(1)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明确:

描述人们游春的欢乐情景,语言清新明丽,主要手法有设问和拟人。

(2)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明确:

写出了作者凄凉贫寒的读书生活,语言朴实无华。

(3)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明确:

描述了历经战乱、民生凋敝以至于无人上坟的清明凄惨景象,写出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

小结:

清明节是一个很有文化价值的节日,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冲和”与“平衡”。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伫立在冰冷的坟茔之前追悼死去的亲人,尽情地表达着平日里故作漠然而无法流露的哀思;同时又愉悦地走进生机勃勃的春天原野以种种载歌载舞的欢乐形式歌颂着生命的美好。

欢乐与悲伤、生与死,竟然都和谐地共存在这个时空间隙,融合成一个圆满。

(播放陈奕迅的歌曲《最后派对》,这首歌以死者口吻表述对生命的留恋和对死亡的宁定,曲调和缓,歌手沙哑的声线充满沧桑和沉思。

四、讨论:

还有哪些文化元素体现这种“平衡”?

1、八卦图

2、冯友兰的“既出世又入世”

3、故事“塞翁失马”

五、图文卡片鉴赏

1、展示写有短诗的图画,并略作点评。

(1)清明雨上(图片主色调为绿色,缀有乌篷船和柳树)

月影憧憧烟火几重烛花红

红尘旧梦梦断都成空

雨打湿了眼眶年年倚井盼归堂

点评:

清明时常伴随细雨,黄梅时节更添离人愁绪。

几个短句言简意远。

(2)记录(图片中有一个胶片折成的心形,用硬笔楷书配诗如下)

有时候?

?

瞳孔是相机

距离是焦距

你是我的主角

我是你的配角

而生活的点滴就是相片的故事

2、由此诗引出“图文卡片”这个专题

有这样一种文学作品,几句简短的诗一样的句子组合在一起,配上意蕴丰富的图画,表达细腻的情感,这些句子类似日本的俳句,经得起咀嚼,也容易让人过目不忘。

(1)Thisisastoryaboutyoung(图为某大学的露天影院,配文如下)

露天影院的台阶

我来这里弹过吉他

记得那晚月亮很大很圆

露水很湿很重

他们笑我傻

但我知道我为谁而傻

很多年后,我都会记得那个晚上

(学生安静地默读短诗,其后播放苏打绿的歌曲《你在烦恼什么呢》唤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

3、布置清明节作业

做一份“图文卡片”,即配图文案。

要求:

使用一张16开的硬质卡片,自主排版,有文案,有配图(照片、绘画、剪报及其他),作品力求启迪观众文化思考。

并举办图文卡片展览。

文案主题,任选其一进行创作:

第一组:

20XX年?

清明明年今日十年

第二组:

给另一个世界失与逝长相忆

第三组:

踏歌清明生于春天幻?

第四组:

自拟?

?

备教手记

这个教学设计用于高二年级的选修课“中国民俗文化”,用时为两个课时,但因为是连堂上,所以并没有严格区分课时节点。

设计构思是介绍民俗与文化精神,并通过哲学意味较浓的流行歌曲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属于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结合教育的一次尝试。

图文卡片的点子是由网络图说而来,改变网络图说支离破碎的语词习惯,要求学生写成短诗,并寻来恰如其分的配图,考虑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个文案主题分别指向“回忆”“死亡”“生命”,学生可选的余地较大,可以尽情展开联想与想象。

篇二:

清明节教案

《清明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及发展

2.通过活动认知清明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结合现实分析祭扫的弊端,形成“文明祭扫”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对现代清明祭扫的正确认识

教学准备:

PPT、视频、鸡蛋、水彩笔、颜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导入:

【唐】杜牧《清明》

师:

“清明时节雨纷纷”,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佳节。

关于清明节,大家已经知道的有哪些呢?

它怎么来的?

有哪些习俗?

生:

(自由发言)

师:

(根据各班情况进行及时的指导说明)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系统了解关于清明节的相关知识。

(二)清明节的起源及发展

师:

说到“清明节”,不得不提一个节气——注意,是“节气”,24节气,而非“节日”。

那么,大家知道的24节气都有哪些?

生:

(自由发言)

师:

24节气,一首诗歌可以全面囊括——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配以图片)

【播放视频链接1:

24节气】

春夏秋冬四季每季6个,具体如图所示。

(学生若有不了解或感兴趣之处,教师可拓展说明)大家可以看到,“清明”是一个节气,而我们的“清明节”清明二字就是出自此处。

最初,它只是一个节气,并没有特别的习俗意味,什么时候它开始成为一个大家熟知的烧香祭祖扫墓的节日呢?

生:

(自由发言,选取知识面广的学生进行提问)

【播放视频链接2:

清明节的形成及发展】

明确:

起源:

寒食节·“介子推”的故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形成:

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

发展:

20XX年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XX年开始设定法定节假日。

(三)清明习俗

师:

清明节在长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衍生出各式各样的习俗。

可能大家知道的就只是祭拜逝去的亲友、上坟扫墓,难道清明节就只是一个沉重的节日吗?

生:

(自由发言)

师:

从我们本周启动的“清明文化周”,大家不难发现,里面有很多比较轻松、休闲的项目,比如放风筝、种向日葵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清明节本来就有的习俗。

或沉重、或悠闲,古人在字里行间都记录了下来(PPT展示诗词)

除了诗词记载之外,我们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更好的方式——蛋画。

(展示图片)这是我们去年清明节时师兄师姐们做的蛋画。

今年,看你们的!

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鸡蛋和颜料,开始动手——

【学生活动:

蛋画记清明】

(四)祭祖与“文明祭扫”

师: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们往往把清明节作为一个单纯的祭祖节日,都会在这时候祭拜逝去的亲友。

当然,人们也不是只在清明节才会进行祭拜活动,不同地区的祭祖节日也有所不同,大致来说,中国总共有四大祭祖节——

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

(可根据学生情况做扩充说明,不赘述)

祭拜祖先,缅怀亲人,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

可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图片展示)

生:

(据图回答或自行补充说明)

师:

环境污染、铺张浪费、形式主义···一系列日益暴露的问题总能给我们一些警示,我们该怎么办?

生:

(自由发言,抽取提问)

师:

这是物质现实层面的问题,告诉我们要文明祭扫。

还有一个情感层面的新兴事物——“网上祭扫”

【播放视频链接3:

网上祭扫】

师:

这种方式,大家怎么看?

可不可取?

有没有可操作性?

生:

(自由发言)

(此处不硬性统一观点,鼓励学生说自己独到的见解,客观、言之有理有据即可,教师做好方向引导)

(五)本课小结

师: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清明节的得名、起源发展以及相关习俗文化,大家对它有了全面的认识。

在周

末清明节的时候可以陪同家人或踏春出游,也可以祭拜先人,当然祭拜先人的时候,要做到文明祭扫。

让我们在传承古老文化的同时,也能兼顾现代的低碳环保!

教学反思:

岁岁年年有今日,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现代人的清明节似乎已远不如杜牧诗歌里所说的“路上行人欲断魂”,更多的倒是类似王磐的“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尤其是在它被确立为法定假日之后,清明节除了保持祭祖扫墓这一重要习俗外,也扮演了休闲度假的角色。

此次清明节的课程,在了解节日发展演变之余,我们把它设定为一个活动课:

画蛋。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于在鸡蛋上作画这种形式兴趣盎然,我们也收集了一批相当出彩的作品。

期间暴露出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蛋画的保存。

无论生鸡蛋还是熟鸡蛋都无法长期保存,只能用照片保存,这是一个莫大的遗憾,此次画蛋,在一些班级出现了“假鸡蛋”模型,在这上面作画可以长期保存,经年累月不会变质。

明年的画蛋或动画,将会全部采取模型,以利于我们作品的收集保存。

篇三:

综合实践课教案《清明节》

综合实践课教案:

《清明节话风俗》

一、确定主题

清明是一年里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节日,当地有不少清明节的风俗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我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传统文化习俗今日在学生心目中已渐渐开始模糊。

这次我们选取了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作为研究对象,对家乡的清明做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和归纳。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加深对家乡清明节习俗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风俗习惯。

2.在探究过程中,增长见识,发挥个人特长,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总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谈话交流法,小组合作法,展示法,调查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选题分组

(一)谈话引出研究课题

同学们,清明节快到了,你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你喜欢在清明节里做什么?

那么当地人过清明节又有哪些习俗呢?

这节课开始就让我们走进清明共同研究清明习俗吧。

板书课题:

清明时节话风俗。

(二)提出问题,确定研究内容

1.学生提出研究问题

当地人过清明有哪些习俗?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1)祭扫

(2)饮食

(3)活动

2.成立3个学习活动小组,选出组长,合作选择研究内容第一组:

清明节的饮食习俗调查小组

第二组:

清明节祭扫习俗调查小组

第三组:

清明节活动调查小组

(三)确定主题,制定活动计划

1.回顾制定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活动计划,活动时间由今天起两周的时间,先请同学起来说一下制定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1)所制定的计划、时间、内容安排一定是合理,切实可行。

(2)小组分工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来分配任务,达到分工合作的目的。

(3)小组计划应多征求别人的建议,不断修改完善。

2.学生开始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格和访问记录表。

组员分工,商讨,在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以饮食习俗调查小组为例:

调查表

访问记录表

1.您知道清明节的食品有哪些?

2.您知道当地过清明的饮食方面的习俗吗?

3.各小组汇报活动计划(师生共同点评)

4.教师小结

5.学生修改完善计划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照计划开展活动,相信咱们同学的调查访问活动会圆满完成,二周后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进行成果汇报交流。

第二课时活动成果汇报与延伸

教学过程

(一)总结上节课任务

1.整理沟通个人调查访问,小组内沟通。

2.小组整理要求:

分析调查访问结果并对活动所获得的资料认真做好记录。

3.小组整理调查访问结果,完成探究记录表。

(二)小组汇报,师生评价。

1.饮食习俗调查小组汇报

a.将调查好的资料图片制成手抄报,把收集到的清明节的食品展示出来。

(供大家品尝)

b.一名学生扮演导游介紹家乡清明节饮食习俗。

小组评价,引导学生评价学生的研究过程。

2.清明节祭扫习俗调查小组汇报

a..教同学们做小白花寄哀思

b.《文明祭扫》小品

小组评价,引导学生从研究成果来评价。

3.清明节活动习俗调查小组

组长总结介绍(现场知识问答比赛)

师评:

同学们能从不同方面来评价,真了不起。

(三)总结收获

汇报结束了,在整个研究50px"width="450px"alt="清明节教案"title="清明节教案"/>

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来谈:

探究手段探究成果探究体会

(四)拓展延伸

请父母参与提出意见,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清明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