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8.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19599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8.docx

《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8.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8.docx

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8

2017—2018学年上学期2016级

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2018年2月1日

一选择题:

(本大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吕氏春秋》载:

“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伐不义也。

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百姓)利莫厚焉。

”此观点直接反驳的是:

A.老子的“无为”思想B.墨子的“非攻”思想

C.荀子的“王道”思想D.孟子的“仁政”思想

2、汉代儒学家认为“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这一观点:

A.体现了君主专制源于原始宗教权威B.继承了汉以前传统文化的精髓

C.说明了儒家以探讨天人关系为目的D.迎合了汉武帝强化君权的需要

3、《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但汉唐儒家崇奉的是《诗》、《书》等“五经”,《论语》并不在其中,直到北宋中期以后才把《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列为“四书”,并抬高至“五经”之前,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汉唐儒学与孔子思想背离B.科举取士制度的逐渐僵化

C.现实需要借助于儒学原典   D.理学已开始成为统治思想

4、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

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

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这反映了当时:

A.道家放弃了无为主张                            B.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

C.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                            D.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

5、董仲舒将人的资质分为三等,指出“圣人”不经教化便可从善,“斗筲”之人天生性恶,虽经教化亦不能为善,占多数的“中民”须经教化后方可为善。

这一学说:

A.实现了儒学发展的思辨化B.说明应德治为先且刑罚为主

C.迎合了汉初无为而治政策D.为九品中正制提供思想借鉴

6、葛兆光先生指出:

“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7、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8、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

“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A.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B.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C.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D.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9、顾炎武说:

“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

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这反映了当时:

A.小说改变了儒释道的伦理观念            B.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

C.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            D.佛教批评儒学败坏了社会风气

10、“哲学家治国”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社会政治建构的独创,他把理想国家的实现寄托在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

柏拉图的这一主张旨在强调:

A.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B.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C.将一切教育赋予政治意义D.人的品性是良好政治的基础  

11、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

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

3。

这一选举法: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12、新教徒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从通过理解自然发现上帝揭示给他们意图的职责,这好比他们身负通过阅读经文获取上帝意愿的知识的职责。

”这说明新教伦理:

A.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B.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C.颠覆了基督教神学                                D.促进了新兴君主国的形成

13、在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时,代表议会的审判长布拉德.肖说:

“……这就好像一条纽带。

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

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

”这段话主要体现的是:

A.君主立宪的主张                                    B.自由平等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议会至上的特点

14、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

“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

……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15、孟德斯鸠曾指出:

英国革命把封建贵族打垮以后处于最危险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实际上是专制产生最可怕的一个契机。

材料反映出孟德斯鸠:

A.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

C.违背了三权分立精神                            D.同情英国的封建贵族

16、1861年1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

“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这说明达尔文进化论:

A.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B.影响到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

C.成为了社会革命的理论武器D.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17、艺术家们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

这里的“艺术家们”:

A.注重人物真实刻画B.追求微妙色彩变化

C.表现手法比较抽象D.追求神韵意趣结合

18、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

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19、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

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20、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以下言论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2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里说:

孙中山思想早期倾向于卢梭、林肯等人,1913年以后,思想转变,甚至对卢梭的天赋人权也大加诟病;论调无形中与列宁的(武力统一)已渐趋一致。

这突出反映出:

A.人的思想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B.三民主义理论得到了发展

C.中国尚不具备民主法治的条件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

22、晚清驻英公使薛福成称英国贫孩院“绰有三代以前遗风”,“不甚背乎圣人之道。

”郑观应也认为西方的福利慈善事业“意美法良,实有中国古人之遗意。

”这表明他们:

A.希望复古“三代”  B.主张中体西用

C.认为“中西同源”  D.主张效法西方

2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            B.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

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D.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24、费正清在评价毛泽东的一篇报告时说:

“此文有令人信服的总结。

……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要求在政治领域扩大地方的权力和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性,以利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经济领域,他提出减少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对重工业过多的优先权。

他认为一味重视重工业会拆自己的台。

”以下对于毛泽东这一报告的说法正确的:

A.此报告应为《新民主主义论》B.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C.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D.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25、一位老工程师回忆文革时说:

“由于当时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报章上连篇累牍地严厉指责各种管卡压和专制学阀作风,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以权威和老子自居,在研究队伍内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风气。

”当时这种现象推动科技突破的成就有: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④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4小题,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

26.(14分)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

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二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

(6分)

 

(2)材料二中,陈独秀又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

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4分)

 

(3)材料三中福泽谕吉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遵循了这一主张吗?

说明理由。

(4分)

 

27、(12分)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论

史实

1517年爆发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①1517年,路德张贴《论赎罪券的功效》,发起反对罗马教皇的宗教改革。

②1520年,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宣布与教皇决裂。

③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出版,他在《圣经》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建立路德新教在德国广泛传播。

德意志的启蒙运动,可视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④莱辛(1729—1781):

反对诸侯的背弃祖国和鄙陋的分裂状态。

⑤康德(1724—1804):

赞成在现存政权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完成。

⑥1864年,普鲁士对丹麦战争。

⑦1866年,普奥战争。

⑧1870年,普法战争。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民族主义发端的政治、经济因素。

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8分)

 

(2)作者认为:

“德国统一之路具有革命和保守的双重属性,这种历史两重性在统一的后果中有明显的反映。

”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简介(部分)

人物

籍贯

思想主张

黄宗羲

浙江

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

江苏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

湖南

循天下之公

康有为

广东

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

梁启超

广东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严复

福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孙中山

广东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有关中国民主启蒙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要求:

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论据准确、逻辑严密。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

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

”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

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选自宋代话本

(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分)

 

(3)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2分)

2017—2018学年上学期2016级

期末考试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选项

B

B

C

B

D

C

C

A

B

D

D

B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选项

C

B

B

B

C

B

A

C

D

A

C

D

二非选择题:

26题14分

(1)态度:

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

(2分)

说明:

仿效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分)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2分)

(2)对待:

完全肯定西方文明。

(2分)影响: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但使运动带有偏激性,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分)

(3)观点:

学习西方文明,要先学思想、后学制度、再学技术。

(2分)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主张,是先学技术、后学制度、再学思想。

(2分)

27题12分

(1)政治:

罗马教皇的压榨使得德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分)经济: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

(2分)原因:

与教皇彻底决裂,摆脱了罗马天主教的控制,形成了民族在政治上的认同感;通过宗教改革,建立起民族教会,规范了德国语言文字,形成了民族在文化上的认同感。

(4分)

(2)革命性:

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德国的现代化。

(2分)

保守性:

统一后德国的政治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2分)

28题12分

答案示例一:

信息:

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多集中于沿海地区(3分)

分析:

明清时期江南沿海地区率先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末清初出现的反君主专制思想,在一定意义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反映,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近代中国沿海地区最早遭到列强入侵,较早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较多接受了西方民主观念,所以中国的民主启蒙思想家多集中在沿海地区。

(9分)

答案示例二:

信息:

明末清初的反专制思想,为近代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提供了思想武器(3分)

分析:

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些进步思想家提出了限制君权、实行众治等主张,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批判,为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近代中国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要求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的继承。

(9分)

29题12分

(1)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稳定市场,抑制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

(4分)

借鉴:

均输法、市易法(平准法)。

(2分)

发展: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

(2分)

(2)青苗法、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分)

(3)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