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12179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师版.docx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师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师版.docx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师版

语文选修一·第二单元导学案

执笔人:

李伟国校核人:

刘忠良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学习目标】

一、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二、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

三、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重点学习课《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扬州慢》 

二、自主赏析课《菩萨蛮(其二)》《积雨辋川庄作》《旅夜抒怀》《新城道中(其一)》《长相思》 

三、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单元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

1、把握古典诗歌意象,发挥联想和想象。

二、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自学引导】

一、学习方法

1、从意象入手,品味意境

2、借助联想和想象

3、炼字传神,一字而境界全出

二、学习指导

1、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2、什么是意境?

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作了如下界定: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中国诗歌、绘画、书法、戏曲都讲究意境。

如何能体会意境?

置身诗境,联想想象,缘景明情。

试着将意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细心体会,领会文字细微处的精神。

3、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

诗不象散文那样直说,以含蓄蕴藉见长,诗有空白,需读者自己去相象和填补,这就必须发挥联想和相象,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感受,沿着文字通道,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从而体会诗句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联想的渠道有“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

当读《长恨歌》时,为贵妃的命运唏嘘,为爱情的挫折惋惜;当读《湘夫人》时,为湘君的望眼欲穿,如痴若狂而心动神摇,流连扼腕,和诗句共震,与诗人共鸣,是因为读者在头脑中联想和想像了当时的背景和现实的情景,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自己融了进去而不自知。

就象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在梨香院墙角上听《牡丹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只听唱道: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

‘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如果在读诗的过程中,能进行联想和相象,调动个人感受和体验,把文字作为媒介和通道,还原诗人所处之境,体会诗人所抒之情,再假以各种方法,如改写、仿写、续写等,玩味把玩诗句的妙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会逐步提高,审美体验会逐步丰富。

第二课时《春江花月夜》

【学习目标】

一、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三、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自学引导】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清商曲辞、吴声歌。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

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

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

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 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

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四、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导: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问:

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3、学生描绘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五、课文译文

   月亮出来了!

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

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

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

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

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

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

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

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

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

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

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

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

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

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

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

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

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六、赏析: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

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

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

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

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

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

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

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第三课时《夜归鹿门歌》

【学习目标】

一、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二、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三、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自学引导】

一、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它的题目叫什么?

它的作者是?

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

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

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①读并分析第1句  

师:

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②读并分析第2句  

师:

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

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③读并分析第3句师:

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

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后汉书•逸民传》载 :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④读并分析第4句  

师:

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三、迁移练习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第四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

一、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二、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三、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自学引导 】

一、导入新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

“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

梦游,梦中游历。

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

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

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

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

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

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板书:

第一段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

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下清丽之景——1至3句(飞:

夸张,形容心情急切。

送:

拟人) 

       梦游天姥  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胜之景) 

第二段            

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

作动词用。

栗、惊:

使动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    烟霞如仙人 

           梦醒——14、15句 

2.品味重点字词:

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明确:

“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

梦醒)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意讲解:

第三段  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1.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

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确: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 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

(板书:

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

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3.联系全诗小结: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

“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

”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

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

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

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

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

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五课时《登岳阳楼》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自学引导】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

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相关链接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

“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

“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

“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

儒耶?

吏耶?

仙耶?

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

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

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第六课时《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学习目标】 

一、了解花间词 

二、.学习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三、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自学引导】

一、知识链接 

1.关于词人 

温庭筠 (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唐代诗人、词人。

 

温庭筠才思敏捷,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