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11978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31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docx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docx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编号:

1651SS11059

 

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培养的探索研究

课题负责人:

吴艳红

课题组成员:

潘小非

王平

肖洪

杨彪

 

二〇一三年八月三十日

摘要……………………………………………………………………………………1

一、前言……………………………………………………………………………………2

1.课题的提出……………………………………………………………………2

2.研究现状………………………………………………………………………………2

3.研究目的…………………………………………………………………………………6

4.研究方法…………………………………………………………………………………7

二、对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认识………………………………………………………8

1.对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识………………………………………………………8

2.对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识………………………………………………………13

3.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关系辨识……………………………………………………17

三、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及指导工作比较(以四川省为例)…………………………19

1.总量对比………………………………………………………………………………19

2.人员基本特征对比……………………………………………………………………21

3.指导工作对比…………………………………………………………………………24

四、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现状比较(以四川省为例)…………………………………31

1.两类培训机构与主管部门……………………………………………………………32

2.两类培训对象分析……………………………………………………………………33

3.两类培训经费来源……………………………………………………………………34

4.两类培训内容、形式和学时…………………………………………………………35

5.两类培训考核…………………………………………………………………………37

6.两类培训师资情况……………………………………………………………………38

7.两类培训的组织与管理………………………………………………………………38

8.再培训(继续教育)…………………………………………………………………39

五、对当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培养存在的问题反思……………………………………39

1.公益粗放与职业错位: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标准的思考…………………39

2.理性与盲目:

关于有效培训的教育学思考………………………………………42

3.大政府、小社会:

如何减轻培训主管部门不堪承受之重………………………44

4.理论脱离实际:

社会体育指导领域科研明显滞后于实践需要…………………45

六、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培养体系………………………………46

1.根据社会需求,建立精细、动态的培养分类标准………………………………46

2.构建与分类相适应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和培训形式………………………………47

3.提倡参与式培训,创新培训教学模式……………………………………………48

4.整合资源,建设适应动态需求的培训师资人才库和研究团队…………………49

5.理顺两类培训管理机构职能,建立“政府主导、协会承办(主管)、社会参与”的培训管理长效机制………………………………………………………………49

6.改革学历教育、强化岗位培训,加快高等体育院校双证书制度实施步伐……50

参考文献……………………………………………………………………………52

附件:

社会体育指导员问卷…………………………………………………………55

培训机构与教师问卷…………………………………………………………59

 

摘要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是我国全民健身事业不断深入推进的重要保障。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初步形成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培养格局。

课题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和理性分析,揭示了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

由于分类标准的粗放与错位,两类培训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需求;教学模式明显违背成人教育的基本规律,导致培训效率低下;两类培训管理体制不顺,行政化倾向明显;由于缺乏科研支持,培训内容脱离实际现象明显。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措施:

1、根据社会需求,建立精细、动态的培养分类标准;2、构建与分类相适应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和培训形式;3、提倡参与式培训,创新培训教学模式;4、整合资源,建设适应动态需求的培训师资人才库和研究团队;5、理顺两类培训管理机构职能,建立“政府主导、协会承办(主管)、社会参与”的培训管理长效机制;6、改革学历教育、强化岗位培训,加快高等体育院校双证书制度实施步伐。

以期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培训体系,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健康发展。

关键词:

社会体育指导员公益型职业型分类培养

 

一、前言

1、课题的提出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为为群众体育健身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体育场地、设施和法规制度一起被称为社会体育的三大支柱。

为了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1994年6月,简称《制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2001年8月,简称《标准》),分别就在非营利性社会体育指导活动中从事指导工作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在营利性体育场所的劳动岗位从事指导工作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了规范。

2005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按照公益与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规律、特点和需要,分类制定工作规划,分别进行政策法规的引导与规范,采取不同的培训考核与任用管理方式,富有特色地建设和发展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工作模式和队伍体系。

2009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对社会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做出规定,即:

“国家对不以收取报酬为目的向公众提供传授健身技能、组织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技术等级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免费为其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建立档案”;“国家对以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以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进一步确认了两类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性质与作用。

但是,目前人们对《制度》和《标准》关系在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误区,不少学者认为职业体育指导员替代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观念亟需得到进一步的澄清;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笼统、混沌和效益较低的状况。

这成为制约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有效、深入推进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2、研究现状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不断深入,作为全民健身活动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日益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篇名,查阅到各类文献500余篇,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社会体育指导员概念与称谓

1994年原国家体委颁布的《制度》将其界定为:

“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

”199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写道: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依工作性质的不同,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具有经营性质的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具有公益性质的非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两大类。

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对这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内涵与区别的研究甚少。

对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称谓,学者们基本认同,但对非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说,则观点不一,主要包括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张晓琳,2008;于善旭,2007)、志愿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李建国等人,2004)和业余社会体育指导员(戴俭慧,2003)等多种提法。

(2)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地位和作用

《制度》的第一条指出: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三大因素之一。

人们也认识到其重要性,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实际地位,并不乐观。

李树怡认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体育中还不能处于主导地位,而只能起辅助和促进作用。

但随着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和质量的增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的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高,成为群众体育发展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国家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中指出,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开展群众健身活动,进行现代体育观念的传播和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不但通过逐步提高社会体育发展水平而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直接增进群众的体质与健康,而且有利于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对于群众陶冶情操,增进友谊,提高文化修养,树立道德新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树怡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归纳为:

进行体育活动及各种身体练习的基础指导;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专项技术指导;负责体育保健指导;负责制定体育锻炼计划;负责健康测定评价;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群众体育研究;宣传发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健康管理和安全管理九个方面。

李相如等人对我国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进行比较后认为《制度》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而《标准》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除了《制度》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之外,还具有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渠道、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规范和工作质量等。

(3)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研究。

研究数量较多,内容涉及社会体育指导员人员队伍结构、使用配置、培训、管理等多个方面。

有全国性的调查研究(李树怡,1999;何敏学,2005;李相如,2007),也有对不同省市、不同区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调查研究(如何亚辉,2004;肖莲花,2007;丁宁等,2007;张雪莲等,2007;金黄斌,2009)。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数量与结构,李树怡等对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

1997年,我国20398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7007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社会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较小,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较大,男性高于女性,年龄结构不甚合理,中年的比例较大,老年也占相当比例,30岁以下的比例较小,总体来看,从事体育工作的年限不长;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偏低,学习过体育专业的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更低;我国体育活动点、晨晚练点、体育活动辅导站中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但数量较少,兼职和离退休人员比例较大,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的比例很低;经营性健身娱乐中心和俱乐部中体育指导员的比例更低,缺乏技术指导以成为影响群众体育活动的三大因素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何学敏等的研究,2003年底我国人均社会体育指导员约为1/3994,在1997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其他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数量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学历层次低,非体育专业比例大;劳动性质,以无偿服务为主;工作环境以非体育场所居多。

李相如等人的研究指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8个方面的不平衡:

社会体育指导员各级别之间的比例不平衡;两种类型(管理型和技能指导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不平衡;指导员的现有数量与全国总人口及城乡体育指导站发展速度不平衡;城乡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不平衡;各省市间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公益型和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不平衡。

上述研究从整体水平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状况。

根据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做的一些区域性的现状研究,结果与全国的状况基本一致。

(4)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培训。

鉴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专门性和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办学条件,研究者一致认为高校应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基地(王素平1996;齐占霞,1998;戴俭慧,2000;邓星华,2001;舒为平,2004)。

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研究者从培训的对象、内容、时间、形式、考核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建立培训基地,分类、分级培训,以实践能力和专项技术培养为重点完善培训课程,改进培训方式,增加培训次数,建立统一的考评制度,定期认定和登记等诸多建议。

霍红等人(2000)对我国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进行调查后提出,学员参加培训的态度不够主动积极,培训方式单一、难以照顾学员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培训内容有一定缺陷,培训的教育模式未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建议增强培训的外部激励机制,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建构以学员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黄胜(2000)认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要分级分类培养,培训内容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也要重视专项技术与实践指导能力的培养,增加培训时间,大力提倡和培植业余、兼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战略实施;朱寒笑、余健(2000)指出,应尽快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水平,取消资格终身制,定期认定和登记,增加培训课程和培训时数,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固定的培训基地,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韩会君、沈建华(2005)提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进行分类指导,管理型和技能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其培训内容应有不同。

庄永达(2004)认为,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的同时应重质量,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该更加细化,运用创新教育来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议送体育下乡,把培训点建在乡镇。

继续教育(又称岗后培训)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过程中一个薄弱环节,对此问题的解决,研究者提出应发挥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制度,划拨专项经费,采用多种培训形式,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张学纲,1999;李建国,2001;李明,2000;李相如,2002)。

(5)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研究。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倪云同(1999)通过对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提出应强化政府行政部们的宏观管理职能,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社会体育管理中的作用。

李树怡(1999)认为需要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系统,建立起国家和地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组织,社区应相应建立体育管理委员会、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指导中心等组织,以利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分发挥他们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作用。

庄永达(2004)提出了运用行业管理模式来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观点。

李建国(2001)提出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派遣制度,更大程度发挥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作用。

按照依法治体的观点,张学纲(2001)认为要尽快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法规,建立一支体育市场执法队伍,对其经营行为进行严格管理。

不少学者提出,要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化管理力度。

(6)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发展研究。

主要观点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是并轨论(赵栩博,2006)。

认为应该把《制度》中涉及的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逐步并入《标准》的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系列,使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合二为一,有利于统一认识,全部推向市场,集中发展。

第二种观点是重点论(赵灵峰,2010)。

即主张保持《制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现有状态,着重发展《标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发展中根据全民健身的实际进程逐步解决两者之间最后走向。

第三种观点是双轨论(于善旭,2010)。

认为应该让《制度》和《标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按其自身的规律和方向分别发展。

(7)中外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及培养问题的比较研究。

随着国外大众体育兴起和发展,大众体育日趋科学化、组织化。

以日、美、英、德等国体育指导员发展经验受到我国研究者的关注(戴俭慧等,2003;张永龙等,2008,戴俭慧等,2008),其中以日本尤甚(丛宁丽,1995;倪同云,1999;黄胜,2000;李相如,2002;陈琳,2004;丛宁丽,2005)。

通过多角度对比,研究指出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存在政府包揽、类型粗放单一、培训不重实效等问题,提出要强化社团作用,实行分类培养,打破体育指导员终身制、实行定期认证等诸多建议。

总体来看,上述研究为本课题选题立意提供了依据,在具体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上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但存在一定的不足:

比如,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发展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升华;对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内涵与区别的研究甚少,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的调查指标雷同、较为笼统,结论有泛化现象,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对国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不多,难以提供借鉴等等。

发现问题是本课题研究的起点,解决问题将是本课题研究期待的结果。

3、研究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肯定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建设、分类发展的积极意义为前提,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对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社会需求和人员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查找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革目前培养体系的基本构想。

在理论上,课题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制度》和《标准》的关系,明确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双轨运作的发展路径,为国家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有关法律法规提供依据。

从预期实践应用价值来看,课题研究将明确公益型和职业型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特征,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举措,对于促进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检索和网络平台检索,查询有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职业培训等方面理论文献,有关研究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的论文以及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文件,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2)问卷调查与访谈法

以四川省为主要范围,对获取资格的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与管理机构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的主要场所(包括晨晚练点、体育健身俱乐部)进行调查。

了解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情况、社会需求和接受培训现状。

问卷调查。

利用成都体育学院国家级社体培训班开班和四川省体育行业鉴定中心组织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学员进行资格鉴定的契机共发放260份问卷。

其中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问卷250份(针对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放150份,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100份)和10份培训机构调查问卷。

有效回收指导员问卷217份,有效率为87%。

培训机构调查问卷回收10份,回收率为100%,10份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访谈调查。

对四川省体育局社体中心、四川省体育行业鉴定站负责人、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考评的教师共计10余人次进行访谈,访谈对象情况详见下表。

访谈内容主要包括目前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法规制度和执行情况、培训政策和培训工作组织情况。

表1.访谈对象一览表

序号

姓名

基本情况

1

陈万鹏

四川省体育局社体处处长

2

张平

四川省社体培训中心主任

3

杜娟

四川省社体培训中心工作人员

4

张文硕

四川省体育行业鉴定站负责人

5

杨荣

四川省体育行业鉴定站工作人员

6

丛宁丽

成都体育学院教授、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主讲教师、国家职业资格证游泳项目培训师和考评员,从事社会体育研究工作,成果涉及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发达国家体育志愿者培养等

7

杨红

成都体育学院教授,专项健美操,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主讲教师

8

邱建钢

成都体育学院教授,专项健美操,成都市健美健美操协会副主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主讲教师

9

徐明

成都体育学院教授,从事运动生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长期承担各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任务

10

蒋徐万

游泳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成都体育学院游泳教研室主任

11

苏公科

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师、考评员,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成都德西体育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

12

谢江林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四川劲锐先锋体育运动俱乐部有限公司副经理

(3)数理统计

  对问卷调查结果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对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认识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人才类型,他们与体育教师、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一样,承担着一部分体育工作。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两类。

对此,《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体群字[2005]94号、《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2009年9月颁布)等法规、文件等都给予了确认。

1、对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识

(1)定义

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过程中,通过与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比较提出的一个概念。

2001年《标准》出现“职业社会体育指员”称谓。

为了进一步理清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关系,在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文件中首次提及“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但没有定义。

李建国把主要是在业余时间志愿从事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并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被政府认定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称为志愿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他们一般没有工作报酬。

李相如认为:

《制度》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公益事业,其性质主要是义务从事社会体育的指导工作(也可进行适当的有偿服务),不进入国家系列的劳动管理体系。

于善旭将在非职业岗位上,以志愿、业余的方式在非营利性社会体育指导活动中从事指导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称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

上述表述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对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识。

《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国家体育总局第16号令,2011年11月9日起实施,同时《等级制度》废止)总则第二条明确指出:

“办法所称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不以收取报酬为目的,向公众提供传授健身技能、组织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以下简称志愿服务),并获得技术等级称号的人员。

”尽管仍没有明确提及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称谓,但是《办法》是针对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做出的管理规范,因此以上表述可以认为是对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较为全面的界定。

根据《办法》,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称号与1994年公布的《等级制度》一样,共分国家级、一级、二级和三级4个等级。

而各级别的申报条件和时限则有调整。

其中特别强调了申报者要有参与志愿服务的工作经历,申报国家级的年限由取得一级满5年缩短为4年,目的是进一步扩大该级别的人员数量,优化整体结构。

(2)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特征

①公益的涵义与特征

“公益”是一个外来词汇,在我们的传统汉语言体系中并没有“公益”这样的固定用语。

与诸多现代词汇一样,“公益”是经由日本人转译而来,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