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08998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解析.docx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解析.docx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仔细观察下图后回答问题。

(1)此图人物是谁?

(2)你怎样评价他的事迹?

【答案】

(1)郑成功。

(2)评价:

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片关键信息:

“旗帜上的郑字”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图人物是郑成功。

(2)依据所学可知,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

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至此,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

郑成功对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

材料二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出自我国哪个朝代的哪部科技著作?

其作者是谁?

(2)这部著作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哪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这部书有什么地位?

(3)请列举出两部同时期的优秀科技著作及作者。

(4)这些科学家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①明朝②《天工开物》③宋应星

(2)①农业、手工业②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①《本草纲目》李时珍②《农政全书》徐光启

(4)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观点正确,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明朝的《天工开物》;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可知,《天工开物》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依据所学可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是明代著名的科技著作。

(4)开放性题目,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等。

3.育才中学七年级某班在学习了《盛唐气象》一课后,做了一期历史黑板报,请你完成相关内容。

(1)看图学史

唐朝时期出现了新型农业工具,图一是:

________;图二是:

________;图三是唐朝瓷器的精品,其造型精美,色彩艳丽,它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表归纳:

领域

代表成就或人物

地位或特点

建筑

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对称,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诗歌

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被称为“诗仙”

诗风淳朴厚重,大多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故有“诗史”之称。

书法

字体端正劲美,雄浑敦厚,被称为“颜体”

绘画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图》

(3)通过上述探究并结合相关知识,你认为唐朝是怎样的一个朝代?

【答案】

(1)曲辕犁;筒车;唐三彩。

(2)长安;李白;杜甫;颜真卿;吴道子。

(3)唐朝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和谐、科技发达、文化成就辉煌的朝代。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片可知图一是农具——曲辕犁;图二是灌溉工具——筒车,结合课本所学,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代表作品由唐三彩骑驼乐舞佣。

可知图三属于唐三彩。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建筑方面的代表是长安,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长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居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诗歌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被称为“诗仙”;杜甫的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大多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故有“诗史”之称;唐朝时期,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颜真卿的字体端正劲美,雄浑敦厚,被称为“颜体”;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图》。

(3)依据前面的材料,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科技文化等角度反映了唐朝的繁荣,进步。

由此可知,唐朝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和谐、科技发达、文化成就辉煌的朝代。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二从贞观年间开始,就任用蕃将节度方镇,边疆安定,夷狄归附,边将大多入朝为相。

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入朝,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十四年不得升迁。

杨国忠又与安禄山交恶,遂引发安史之乱。

——新浪网×××博客

(1)结合课本与你的课外知识,写出与材料一有关的三位人物。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3)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杨贵妃)、杨国忠。

(2)①唐玄宗晚年贪图享乐,怠于朝政。

②李林甫、杨国忠奸佞误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③唐玄宗后期的政策失误,节度使权力过重,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加强权力监督,防止专权乱政。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材料一有关的三位人物是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杨贵妃)、杨国忠。

(2)结合材料二“就任用蕃将节度方镇,边疆安定,夷狄归附,边将大多入朝为相。

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入朝,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十四年不得升迁。

杨国忠又与安禄山交恶,遂引发安史之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唐玄宗晚年贪图享乐,怠于朝政;李林甫、杨国忠奸佞误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唐玄宗后期的政策失误,节度使权力过重,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3)本题是开放式试题,只要学生能够从史实出发,结合史实总结教训和启示,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例如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得到的启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加强权力监督,防止专权乱政。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

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

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

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

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

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

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編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

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

(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前期:

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

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后果:

社会危机严重;认识:

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

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

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

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

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等内容可知,唐玄宗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是社会危机严重,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据此得到的认识是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6.宋代经济蓬勃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新高峰。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改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兴盛的宋代手工业

 

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制瓷业

造船业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举出来代制瓷业和造船业的主要成就

(3)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宋代商业的哪些重要表现?

【答案】

(1)优良品种、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农民辛勤劳动、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浙江哥窑生产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使用可以起伏的桅杆,发明了密封舱技术,装配了指南针。

(3)宋代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可知,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原因有:

占城稻是优良品种、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农民辛勤劳动、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浙江哥窑生产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等。

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使用可以起伏的桅杆,发明了密封舱技术,装配了指南针。

(3)分析图片可知,三幅图片分别体现了宋代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宋朝经济发展状况。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

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

—《宋史·高宗本纪》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

该事件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事件?

该事件有什么意义?

(3)谈谈对材料一、二事件的看法。

【答案】

(1)澶渊之盟。

(1分)北宋与辽。

(1分)

(2)宋金和议。

(1分)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2分)

(3)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3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大宋和契丹”,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北宋和辽之间的议和,双方在澶州城下议和,内容是:

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这在历史上称之为澶渊之盟,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

(2)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金国、盟书、淮水”,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南宋与金议和的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这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澶渊之盟和宋金议和不论是对北宋还是对南宋来说,都是屈辱性的和约,但是却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8.

材料:

“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些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

(2)加上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是经何人传入欧洲的?

(3)谈谈这些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答案】

(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阿拉伯人

(3)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的“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些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第一种在文学上,指的是活字印刷术。

第二种在战争上,指的是火药。

第三种在航海上,指的是指南针。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

我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人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识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认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9.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如下图文字说明:

这是1974年泉州市后渚港出土的南宋中型远洋商船。

该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吨以上。

材料二: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外国商人是中国海船的常客。

材料三:

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市舶:

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

亦指海外贸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当时外国商人成为中国海船常客的原因。

(2)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造船业的发达,请利用材料二、三,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

(1)原因:

中国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抗风力强,能战胜惊涛骇浪;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意思接近即可)

(2)原因:

政府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获利丰厚.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该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吨以上”和图片,反映了宋代造船业发达,船只的结构和性能很好,加上有指南针作为航海的辨别方向,这是这些诸多优势,很受外国商人的欢迎。

(2)根据材料二“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由此得出:

宋代的造船业发达一方面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依据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其意海外贸易的利益最大,若措施设置得当,所得利益数百万计。

由此得出:

宋代的造船业发达另一方面是海外贸易获利丰厚,这些因素都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点睛:

(1)问海船的外观,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吨以上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得出宋代造船技术的发达;

(2)问材料二“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是解题的关键,理解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的意思是关键。

由此确定答案。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

(1)材料一中所说的“最早的考试制度”由谁创立?

指的是什么制度?

(2)材料二说明了当时的一种什么现象?

(3)这一“最早的考试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大约多少年?

(4)这一“最早的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哪些进步作用?

【答案】

(1)隋文帝。

指的是科举制。

(2)材料二说明当时的进士科影响很大,被视为一种很高的荣誉,收到时人的重视。

(3)这一“最早的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

(4)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所采用的考试制度正式确立于隋炀帝在位时期,指的是科举制度。

(2)根据材料二“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当时的进士科影响很大,被视为一种很高的荣誉,收到时人的重视。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正式废除了从隋朝的进士科到光绪(1905年)的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制度的实行,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政府办事效率;激发了士子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诗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11.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

“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

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相权,财权,兵权;措施:

相权:

在中央,削弱和分割相权.兵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财权:

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和转运使.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安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权”“钱”“兵”,分别指的是相权,财权,兵权。

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

在中央,削弱和分割相权。

在兵权方面: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在财权方面:

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和转运使。

12.材料论述。

材料:

十五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种极为壮观的远航,充分证明了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中国的造船枝术和航海能力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的,达到了古代航海史上的鼎峰。

——摘编自李约品《中国科学技术史》

(1)材料中的“远航”指的是什么事件?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

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答案】

(1)郑和下西洋。

(2)观点:

世界航海史的壮举﹣﹣郑和下西洋;论述: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郑和所率船队满载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这些物品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十五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和所学知识,可知“远航”指的是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依据材料信息“十五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种极为壮观的远航,充分证明了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中国的造船枝术和航海能力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的,达到了古代航海史上的鼎峰。

”,可以提炼出的观点是世界航海史的壮举﹣﹣郑和下西洋。

论述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可从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概况和影响等方面予以分析回答,如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

从1405年到1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