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方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05140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方法.docx

《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方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方法.docx

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方法

第五章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方法

第一节害虫管理策略及其发展简史

人类对害虫的管理策略大致分4个主要的发展历程:

一、初期防治阶段: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40年代。

提出综合防治(integratedcontrol)的原则。

农业技术防治(灌溉、轮作、选用抗性品种等)+农药或引用天敌,配合人工捕捉等机械方法。

此阶段强调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的研究。

二、化学防治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1946年开始大面积使用DDT,相继六六六、氯丹、毒杀芬等一系列高效、持久的有机氯杀虫剂在害虫防治上发挥巨大作用。

62年美国生物学家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农药合并症”。

虫害损失并未因大量使用农药而下降。

三、害虫综合管理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很多害虫防治的新策略,主要包括害虫综合管理、全部种群管理、大面积种群管理等。

(一)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

Stern等于1959年最早提出害虫综合防治(integratedpestcontrol,IPC),1972年将IPC改为IPM。

定义:

在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指导下,以园林技术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因地因时制宜,合理使用生物的、物理的、机械的、化学的防治方法,坚持安全、经济、有效、简易的原则,把害虫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以达到保护人畜健康、增加生产的目的(马世骏,1979年)。

特点:

1、生态学观点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综合考虑生态平衡、社会安全、经济利益和防治效果,立足于整个生态系统。

2、经济学观点不要求彻底消灭害虫,只要求将害虫数量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净活动收益=挽救资源的价值-活动费用。

3、容忍哲学允许一定数量的害虫存在。

强调各种防治措施的协调,强调自然控制因子,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力求少用或不用农药,不造成环境污染。

IPM的局限性:

(1)综合管理着重强调多种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包括生物的、化学的及经营管理措施,对如何提高系统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强调不够,主要是考虑害虫发生时如何防治,而不是强调如何使其不发生或少发生.

(2)综合管理中的经济阈值是基于害虫发生危害引起经济损失时的虫口密度,没有考虑害虫的发生趋势,相当于火燃起来了才救火,而不是消灭每一个火星.

(3)综合管理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着重压低虫口密度于经济允许的水平以下,没有考虑这些措施的长期作用,没有把每一个措施都作为增加系统稳定性的一个因子,所以出现年年防治,年年有虫灾的现象.一些生物剂或天敌被当成农药一样使用,Tshernyshev(1995)认为大量释放天敌,对系统稳定性是有害的。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上述局限性,使它不能满足森林有害生物持续控制的需要.

(二)全部种群管理(totalpopulationmanagement,IPM)

其哲学基础是消灭哲学

昆虫学家张宗炳(1988)曾比较IPM和TPM:

⒈TPM主要针对卫生害虫,也针对少数危害严重的大害虫,如光肩星天牛,杨干象。

对多数农林害虫实行IPM。

⒉对化学防治的态度。

都反对单纯使用化学农药,TPM主张化学防治为主,辅以不育技术;IPM则考虑尽量避免使用化学防治。

⒊对生物防治的态度。

IPM强调自然控制,生物防治助增自然控制。

TPM不反对生物防治,但怀疑态度。

⒋费用和收益上,TPM更注重长期效益,IPM多考虑短期效益。

⒌TPM注重消灭技术,,而IPM着重于生态学原则。

四、森林保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90年代以来提出的主要策略有森林保健FHP、害虫生态管理EPM、害虫可持续控制SPM、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SPFM等。

(一)有害生物生态管理(EPM):

为了满足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需要,Tshernyshev(1995)提出了有害生物的生态管理(EPM).

EPM在充分吸收IPM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强调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不断地收集有关信息,随时对系统进行监测、预测的基础上,以系统失去平衡时的虫口密度为阈值,于害虫暴发的初期虫口密度较低时采取措施,以生物防治措施为主进行防治。

由于EPM不采用昂贵的化学农药和大规模释放天敌,防治费用将比IPM更低.实施EPM必须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及自然调控机制有深入的了解,就目前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实施EPM,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

害虫生态管理以保持整个系统稳定性为目标,不局限于某一种害虫.所有害虫都应处于被控制状态,否则必须采取措施.采取的措施不能危害整个系统稳定性,导致其它害虫的发生.当害虫的天敌不足以控制害虫的大发生时,通过人工饲养释放或助迁天敌是必要的,但这些天敌应该做为增加系统自然控制力的一种手段,而且应在害虫虫口密度还较低的上升阶段使用.这时只需要释放一定数量的天敌,而不是将天敌当成农药一样使用。

害虫的生态管理不采用化学农药,主要应用生物农药,如病毒、细菌、真菌、线虫等微生物农药和昆虫生长调节剂、植物性农药、信息素等新型农药。

EPM与IPM的区别主要在于:

管理的基础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害虫发生初期采取措施,避免害虫的大发生;EPM的实施必须具备能对信息进行不断收集、处理的系统,并不断地对害虫及天敌的发生趋势进行预测;由于EPM不采用昂贵的化学农药和大规模释放天敌,将会比IPM更经济;能提高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如农林技术措施、抗性利用技术等)将得到加强和发展,对那些能在害虫暴发初期起作用的捕食性天敌和多食性寄生天敌的应用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就目前人类对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的认识水平和害虫防治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实施EPM,只能一方面在IPM的基础上向EPM发展,一方面加强有关的基础研究,该研究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系统生态学研究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研究害虫的自然控制机制,系统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子等。

(2)天敌对害虫的控制机制从生物学、行为学、生态学等不同方面研究天敌与害虫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类型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什么样的天敌才能在害虫暴发的初期起作用,天敌释放的最佳方式、最佳时间、最佳数量等。

(3)防治指标研究 研究系统失去平衡的临界点及其确定方法和指标。

(4)生态管理信息系统及预测系统研究 研究适用于生态管理需要的信息系统和预测系统,以便随时对系统的动态进行监测和预测。

(5)生态管理技术研究 在系统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人工生态系统设计,并研究能增加系统稳定性和降低害虫增长率的经营管理措施和生物防治技术。

总之,害虫持续控制是一种原则和指导思想,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有害生物生态管理是具体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实行生态管理,但这是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二)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SPMF):

SPMF以森林生态系统特有的结构和稳定性为基础,强调森林生态系统对生物灾害的自然调控功能的发挥,协调运用与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相和谐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可持续控制的效果.简言之,SPMF是融技术、生态、社会和经济因素于一体的有关森林有害生物的协同御灾策略。

SPMF是以森林生态系统特有的结构和稳定性为基础的一种有害生物控制策略,它与某一类具体的控制技术(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灾情监测和营林技术等)比较而言,是一种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结构的复杂性和时空上的稳定性是其特色,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系统内物种之间紧密关系及复杂性、物种群落结构的动态平衡、对有害生物和自然灾害极高的耐害能力和补偿能力等方面.这是实施森林有害生物持续控制策略的重要生态学基础,也恰恰是农业有害生物控制不可企及的优势或有利条件。

在“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森林健康的思想,将森林病虫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更加体现了生态学的思想。

森林健康就是要保持森林健康,恢复森林健康,建立和发展健康的森林。

一个理想的健康森林应该是在这样的森林中,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森林的影响(如病虫害、空气污染、营林措施、木材采伐等)不会威胁到现在或将来森林资源经营的目标。

这里的森林资源管理的目标不仅仅指的是商业产品,还应包括森林的多种用途和价值,包括森林游憩、野生动物保护、木材资源、放牧和水源涵养等。

在健康森林中并非就一定没有病虫害、没有枯立木、没有濒死木,而是它们一般均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存在,它们对于维护健康森林中的生物链和生物的多样性,保持森林结构的稳定是有益的。

人类对森林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一个健康的森林对于人类的有限活动的影响应该是能够承受或可自然恢复的。

森林健康的实质就是要使森林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并保持其系统稳定性的能力,从而使其最大、最充分的持续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作用。

第二节害虫管理的原理及技术方法

一、森林害虫种群数量调节的基本原理

1、生物潜能: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生物间的繁殖达到相对稳定,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生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的力量称之为生物潜能。

2、反馈和负反馈机制:

如天敌和寄主的关系。

3、森林昆虫的生态对策

生物有机体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演化:

K对策和R对策

4、经济阈值和经济危害水平

Stern等人于1959年对经济阈值的定义为:

“经济阈值是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时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种群达到经济危害水平”。

而对经济危害水平的定义则是,“将会引起经济损失的最低种群密度”。

害虫数量总是在一般平衡水平(EP)上下,可将昆虫分为4大类:

非害虫、偶发性害虫、周期性害虫、主要害虫。

二、昆虫种群的生态对策

    昆虫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方式,称为生态对策(bionomicstrategy),又称为生活史对策(1ifehistorystrategy)。

昆虫的生态对策是其对生态环境适应能力的体现。

(一)生态对策的类型

昆虫的生态对策反映在昆虫身体的大小、繁殖周期(世代数)、生殖力、寿命、躲避天敌能力、迁飞扩散能力、分布范围等方面,以使其最大限度地适应环境和合理地利用能源。

昆虫和其它生物一样,在能量分配上有一定的协调性,在生殖上耗去的能量较多,在生存机能上耗去的能量相对较少。

如昆虫有很好的照顾后代的能力,其本身繁殖能力就相对较小;昆虫迁飞型个体具有远距离迁飞能力,则其繁殖能力也相对较小。

    昆虫种群的大小和变化速度主要取决于昆虫种群的内察增长率(r)和环境容量(K)。

种群的内票增长力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种群的最大瞬间增长速率。

环境容量是指在食物、天敌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下,种群可能达到最大稳定的数量。

r反映了昆虫种群的增长速率,K反映了昆虫种群发展的最大范围。

所以,当K值保持一定时,r值愈大,种群增长速率愈快,种群愈不稳定;当r值保持一定时,K值愈大,种群发展的范围愈大,种群愈趋向稳定。

根据r值与K值的大小,可将昆虫种群基本上分为两个生态对策类型。

1、K—对策者

K—对策者(K—strategists)类型的r值较小,而相应K值较大,种群数量比较稳定。

属于此种类型的昆虫,一般个体较大,世代周期较长,一年发生代数较少,寿命较长,繁殖力较小,死亡率较低,食性较为专一,活动能力较弱,常以荫蔽性生活方式躲避天敌。

其种群水平一般变幅不大,当种群数量一旦下降至平衡水平以下时,在短期内不易迅速恢复。

其中典型的昆虫种类如金龟类、天牛类、麦叶蜂、十七年蝉、舌蝇等。

2、r—对策者

r—对策者(r—strategists)类型的r值较大,K值相应较小,种群数量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变幅较大,易于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

一般种群数量下降后,在短期内易于迅速恢复。

属于此种类型的昆虫,一般个体较小,世代周期短,一年发生代数较多,寿命较短,繁殖力较大,死亡率较高,食性较广,特别是活动能力较强。

其活动能力强(如扩散、迁飞)不仅有利于摆脱种群密度过大而造成食源不足,去寻找新的食源,而且有利于躲避天敌。

其中较典型的如蚜虫类、螨类、沙漠蝗、棉铃虫、小地老虎、家蝇等。

实际上生物的生态对策从K—对策型到r—对策型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称为r—K连续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按照K类选择和r—类选择的不同程度排列着各种各样的生物,除极端的K—对策型和极端的r—对策型外,存有许多过渡的中间型。

所以这两种对策型的划分也是相对的,如在大的分类单位中,可把脊椎动物作为K—对策型,把昆虫作为r—对策型;蚜虫在昆虫中属于极端r—对策型;但在蚜虫类中,杏蚜和松蚜的体型大,繁殖力小,就倾向于K—对策型。

(二)昆虫的生态对策和防治策略

根据上述K—对策型和r—对策型的特点,可供制定农林害虫防治策略时参考。

一般r—对策害虫其繁殖力较大,大发生频率高,种群恢复能力强,许多种类扩散迁移能力强,常为暴发,性害虫,虽有天敌侵袭,但在其大发生之前的控制作用常比较小。

故对此类害虫的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并重的综合防治。

单纯的化学防治,则由于此类昆虫的繁殖能力强、种群易于在短期内迅速恢复,特别是容易产生抗药性,因而往往控害不显著。

但在大发生的情况下,化学防治可迅速压低其种群数量。

应研究保护利用和释放r—对策型的天敌昆虫;充分发挥生物防治的控制效应。

对K—对策型害虫,虽然其繁殖力低,种群密度一般较低,但常直接为害农作物和林木的花、果实、枝干,造成的经济损失大。

故对其防治策略应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视化学防治,采用荫蔽性、局部性施药,坚持连年防治,以持续压低种群密度,因其种群密度一旦压低,不易在短期内恢复;当其种群密度处于相当低时,应重视保护利用天敌,或进行不育防治或遗传防治,以彻底控害。

    对于一些属于中间型的害虫,利用生物防治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推论利用化学防治这些害虫很可能造成再猖獗。

    目前,对昆虫生态对策的研究,尤其是利用害虫生态对策作为制定防治策略的一项依据尚处于起始阶段。

但随着对害虫和天敌昆虫种群生态对策的研究,必将推动害虫综合防治进一步的发展。

三、害虫种群数量调节的技术方法

(一)植物检疫

也称法规防治。

就是根据国家法令,设立专门机构,采用各种检疫及其他措施,严禁危险性病虫的输入、传出和传播,严格封锁和就地消灭新发现的新害虫和病害。

植物检疫分对内检疫和对外检疫。

如我国的苹果棉蚜、葡萄根瘤蚜、梨圆蚧、桃小食心虫等都是从日本传入的,棉铃虫是从美国传入的,美国白蛾是从朝鲜传入的。

摸清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及其分布区,是进行检疫工作的基础,同时,还要掌握有关国家或地区各种危险病虫害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然后根据:

(1)是否有人为传带的可能;

(2)本地区是否有该虫的分布,或者是否具备适于该虫分布的自然条件;(3)危险性病虫害的危害性质及防治的难易程度;(4)根据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要求等等,制定输出输入植物危险性病虫害检疫名单和具体检验办法,划定疫区和保护区,设立专门机构,实行检疫,对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商品和物贸,分别采取禁运、就地销售、立即烧毁等强制性措施,使病虫不能传入或传出。

(二)农林业防治法

利用农林业栽培管理及生产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因子,避免或减少害虫的发生。

优良的农林业技术不仅保证林木、果树对生长发育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同时还可以创造和经常保持足以抑制害虫大发生的条件,使害虫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一)苗圃方面

1.注意圃地选择,除注意苗木生长方面外,还要注意苗木地下害虫。

必要时消毒。

2.选择无病虫种子、插穗、插条、接穗。

3.轮作。

4.合理施肥。

5.加强苗木出圃检验,严禁带虫苗木携出圃外。

二)选育抗虫品种

在自然界,不同种树种或同种不同品种,对同种害虫受害程度往往不同,这常常是抗虫性差异引起的,应用植株的抗虫性选育抗性品种,在害虫防治中占重要地位。

近来,抗虫基因转移有很多人在做。

三)造林、建园及管理

1.坚决贯彻“适地适树”的原则,各项造材设计都应把病虫害问题考虑在内。

2.正确选择造林树种,合理搭配,尽量营造混交林,加强苗木出圃检验。

建果园时也要考虑到树种与害虫的食性的关系,避免相同食料树种混栽,如避免苹果、梨桃、李等混栽,可减少以后防治梨小食心虫的许多麻烦。

3.合理抚育、清除带病虫枯枝落叶,在果园中刮除翘皮、扫除落叶,摘掉僵果,可大量消灭越冬害虫。

4.加强水肥管理。

增强树势,防治果树超载,合理修枝修剪。

5.清除严重被害的虫源木,可防止蛀干害虫进一步扩散。

四)采伐运输及贮藏

合理采伐、运输、储藏:

及时采伐更新,防止过熟林导致次生性害虫的发安生,为防治小蠹虫进行卫生伐,及时处理采伐剩余物,采伐木及时运出林外;储木场木材及时进行除虫处理。

(三)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是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以防治害虫的方法。

如:

以虫治虫,以微生物治虫,以鸟治虫、以其他动物或植物来治虫等。

1、优点:

对人畜植物安全,没有污染,不会引起害虫的再猖獗和抗性,对一些害虫的发生有长期的抑制作用。

2、缺点:

成本较高,效果缓慢,有一定局限性。

一)以虫治虫

利用天敌昆虫来消灭害虫,我国早在公元304年就有广东一样蚂蚁(黄#蚁)防治柑枯害虫的记载,为世界上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的最早的国家。

一))天敌昆虫类型

天敌昆虫又可依其取食方式分为捕食性天敌昆虫和寄生性天敌昆虫。

捕食性天敌昆虫,以害虫为食,有的咀嚼吞下,有的吸食,如瓢虫、草蛉、蚂蚁、蜻蜓、步甲、螳螂等。

有的在害虫防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瓢虫防治蚧虫和蚜虫。

寄生性天敌昆虫,这类昆虫寄生于害虫体内,以其体液和组织为食,使害虫致死。

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

寄生蜂是专门寄生在其他昆虫体内为生的蜂类。

是目前生物防治中以虫治虫应用教广、效果显著的天敌。

如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梨小食心虫等。

寄生蝇多寄生在碟蛾类的幼虫或蛹内,以其体内养料为食,使其死亡。

二))天敌昆虫的途径和具体方法

1、当地天敌的保护和利用

(1)移放大量采集其他天敌昆虫,移置于害虫的发源地或必须增加天敌数量的作物栽培地上,或者将旧的害虫发生基地上大量发育起来的天敌昆虫收集起来,运送到新的害虫发生基地上去。

如河南移瓢治麦蚜、广东移黑蚂蚁治松毛虫。

(2)提高天敌昆虫越冬存活率天敌昆虫种群,常常由于冬天的不良环境条件而大量减少提高其越冬存活率,不仅可以增加天敌数量,而且可以提前发挥其对早期严重危害的昆虫的抑制作用。

如辽宁保护七星瓢虫越冬控制棉蚜,收到良好的效果。

(3)改善天敌昆虫的营养条件。

如浙江常山县,于林间缺乏松毛虫卵的4-5月,将松毛虫卵分3批,人工挂于林间,结果处理区1代松毛虫卵的自然寄生率为对照区的143%。

再如美国有人用牛奶制产品补充天敌食物,波兰在林区种源植物补充天敌食物,均收到良好效果。

(4)保护天敌,使之免遭化学防治或其他防治措施的损害,选用选择性强或残效期短的杀虫剂,局部施药,饲养害虫保护已寄生的天敌。

2、人工大量繁殖释放天敌昆虫

要大量繁殖首先要有合适的、稳定的寄主来源,或有人工半人工饲料,成本低、容易管理。

第二,天敌及寄主都能在短期内大量繁殖满足释放之需。

第三,在连续的大量繁殖过程中,天敌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寻找寄主能力、抗逆性等)不致有重大不利的改变。

如:

赤眼蜂,用柞蚕、蓖麻蚕、米蛾等卵可大量饲养,然后田间释放,但要注意蜂种选择及复壮。

3、从外地或国外引进天敌昆虫

自1888年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成功地防治了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吹绵介壳虫以来,世界各国近100种害虫或杂草的严重危害,已经完全或大体上为引进的天敌所消灭。

我国也有成功之例,如澳洲瓢虫消灭吹绵介。

但此项工作不能盲目进行,需要有专门人员首先要认真考察需防治害虫的经济价值,掌握其天敌情况,来决定是否引进,从哪里引进,要去当地考察天敌对害虫的控制情况,决定应引进哪种天敌。

如检疫,引进后先在室内观察。

注意:

(1)是否带有其他有害生物

(2)和本地天敌的相互关系(能否杂交,杂交后对性能提高还是降低)当一切都符合要求时,还要能否定居,防治作用如何等。

二)以菌治虫

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原生动物)防治害虫。

以菌治虫具有繁殖快,用量少,不污染环境,与少量农药混用可增效,药效一般较长等优点。

但有些病原微生物由于对害虫的致病速度较慢对湿度条件要求较高,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细菌:

如苏云金杆菌、无污染、无残毒、稳定性较好,可与农药混用,杀虫范围广,此菌进入昆虫消化道后,很快停止取食,开始麻痹,虫体软化,组织溃烂,从口及肛门流浓臭液而死。

真菌:

目前世界上主要用白僵菌和绿僵菌等防治害虫。

白僵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能寄生于200种害虫。

白僵菌对害虫的感染主要经过皮肤,当空气湿度较大时,病菌孢子极易粘附虫体,遇适宜湿度即发芽侵入。

使虫体感病,僵硬而死。

菌丝从虫尸伸出,布满于体表。

以后产生白色粉状孢子向外扩散。

真菌要求湿度70﹪以上才不被抑制。

另对家蚕﹑柞蚕﹑蜜蜂等也要注意。

病毒:

对害虫有较严格的专化性,在自然情况下,往往只寄生一种害虫,不存在污染或公害问题。

病毒病的显著特点是虫体感染病毒后几天至十几天食欲减退,行动迟缓,最后爬向高处,腹足扒紧枝梢,尸体下垂,皮肤脆而易破,触之即流出白色或褐色脓液。

无臭味,这是与细菌病的显著差别。

病毒主要是通过口腔感染。

病毒制剂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杀虫剂,但目前还不能大批生产,主要是因病毒不能脱离活体繁殖,不能如细菌、真菌那样用培养基发酵罐生产。

三)以鸟治虫

利用各种食虫鸟类来防治害虫,各国各地都十分重视,由于人工饲育大量鸟类有困难,各国大都采用一系列保护或招引措施来达到利用目的。

大山雀在哺育雏鸟时期,一对成鸟一天喂雏百余次,每天扑捉1000多个幼虫。

一只山雀一昼夜捕食的昆虫等于它自己的体重。

四)激素类治虫

昆虫的内激素、外激素,都可用于治虫。

一))内激素的利用,主要有脱皮激素和保幼激素。

1.脱皮激素在昆虫幼虫期施用,可使昆虫立即蜕皮,过量则致死亡,用于蛹则可使蛹再次脱皮不能成活,对成虫可造成不育。

目前虽能人工合成,因成本高,不能用于生产。

2.保幼激素可人工合成,但主要用于蚕业生产。

各种保幼激素对昆虫的作用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阻止正常变态或导致异常变态。

(2)打破滞育,昆虫不适环境而亡。

(3)导致昆虫不孕或使卵不孵化。

保幼激素活性高、无污染,但选择性差、成本高,要求作用时间严格。

二))昆虫外激素的利用

按作用分有性外激素、集结外激素、追踪外激素,及告警外激素等。

目前用于害虫防治的主要有性外激素。

不用昆虫性外激素的释放与性别有关,大多数昆虫只有♀具有性外激素,有的两性皆可分泌,性外激素腺的位置,各类昆虫也有不同。

♀蛾往往位于腹末数节,接受性激素的感受器,大都位于触角上。

一般昆虫在性成熟时期就可分泌性激素。

性激素的应用目前有多种方式。

(1)、利用释放性激素的昆虫活体。

(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

我国利用人工合成白杨透翅性激素效果良好。

(3)、利用性激素抽提物

(4)、性诱剂和其它防治法结合杀虫(sexpheromone)和黑光灯、不孕剂、保幼激素及其它杀虫剂合用效果更佳。

(迷向法、诱杀法)

(5)、昆虫不育性的利用。

利用控制害虫的遗传机制以防治害虫,是早在50年代就已经取得成功。

1952年首次在美国离佛罗里达海岸3.22km的逊尼尔岛上进行,该岛面积41.44km2,冬天,该地螺旋蝇估计2.59km2为10只,在每2.59km2每周释放不育蝇200个,3个月后,虫口几乎减少到零。

利用不孕剂防治害虫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