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05055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47 大小:10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新.docx

《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新.docx(1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新.docx

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新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本细则。

本市城市规划区即本市行政区,含市辖各区和各代管县级市的全部区域。

第三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工作,组织实施本细则。

市辖各区、特定管理区的城市规划部门,受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负责本辖区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业务上受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

市、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各建制镇或者开发区设立派出机构,负责建制镇或者开发区规划工作。

建设、土地管理、房屋管理、环境保护、市政、公安消防、文化、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协同实施本细则。

第四条城市规划区按密度分区进行规划控制。

不同密度分区内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应当符合所在密度分区的规划控制指标。

(一)市区城市规划密度分区除特别控制区外分为4个密度区:

密度1区:

市中心区内环路以内,番禺区市桥镇中心,花都区新华镇中心。

密度2区:

广园路以南、华南大道天河区段和广州大道海珠区段以西与新窖南路以北的地区,以及芳村区芳村大道的如意坊大桥至鹤洞大桥段以东地区和黄埔区的广深铁路以南、茅岗路以东、石化路以西、港前路以北的城市副中心地区。

番禺区市桥镇、花都区新华镇除密度一区以外的其他地区、番禺区洛溪、大石、石楼、增城荔城镇、从化街口镇中心区。

密度3区:

芳村区的花地河以东及石围塘地区;海珠区的新洲、赤岗、南洲地区;黄埔区、天河区的环城高速路—广深高速公路以南地区及天河区的龙洞地区;白云区的华南大道以南及江高城市副中心地区。

番禺区东涌、灵山城市副中心,花都区新华城市副中心。

密度4区:

密度1、2、3区以外的规划建设地区(含不可建设区)。

各密度分区的具体范围详见表1—1《广州市市域规划密度分区图》。

(二)特别控制区:

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区,华侨新村、天胜村、东皋大街、昌华大街、新河浦、农林上路、西关大屋等具有传统风格和地方特点的民居保护区,沙面近现代建筑保护区,上下九路、第十甫路、北京路、长堤大马路、长洲岛、芳村区聚龙村古民居建筑群、番禺区眉山寺、番禺区沙湾紫坭鳌山群庙、番禺区留耕堂、番禺区宝墨园、番禺区石楼镇贞寿之门、番禺区龙津桥、番禺区陈氏大宗、番禺区大魁阁塔、花都区洪秀全故居等历史文化街区和保护区,城市传统中轴线、珠江广州河段两岸、新城市中轴线、城市广场等城市空间景观保护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海珠果园保护区、芳村花卉保护区、城市公园、水源保护区等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珠江新城、二沙岛、领事馆区、白云新城、黄村地区、新机场地区、大学城、番禺区大夫山森林公园、番禺区滴水岩保护区,番禺区大刀沙、番禺区观音沙、番禺区海鸥岛、番禺区沙湾水道、从化温泉自然保护区与旅游度假区、花都区芙蓉嶂水库、水源林保护区与芙蓉嶂旅游度假区、广州新危险品仓库区等保护区;省、市党政领导机关和驻军领导机关驻地的控制区、大中院校等城市特定规划功能区,城市组团空间过渡区和开敞区。

(三)各密度分区和特别控制区内由市政府制定并公布了规划法定图则的地段,规划和建设按法定图则执行。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五条编制城市规划,一般按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阶段进行。

根据城市不同区域和建设发展需要的不同情况,应当编制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

(一)根据不同时期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需要,应当编制与之相适应的城市总体规划;

(二)城市规划发展区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城市规划发展区内的建制镇,应当纳入分区规划,原则上不需编制镇的总体规划,若确需编制镇的总体规划的,应当符合分区规划;特定管理区和县级市,根据需要可编制分区规划;

(三)城市近期建设地区,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者法定图例;

(四)净建设用地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建设项目,在实施建设前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五)城市重要地区和重要建设项目,应当编制专项规划;

(六)村庄应当根据城市的发展和农村各项建设需要,编制村庄规划。

第六条为了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体现社会公平,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公开展示城市规划方案,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实现公众参与。

规划方案公开展示期间,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可以向城市规划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对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纳并修改方案。

第七条编制城市规划的内容、深度和成果文件要求,应当符合国家、省、市的有关规范和本细则的规定。

城市规划的审批,应当遵守《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中没有明确的,由本细则规定。

第八条承接城市规划设计任务,应当符合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的有关规定;非本市的规划设计单位应当经本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后,方可承接本市城市规划设计任务。

规划设计图纸中的图章、图签及设计、校对、审核、审定人的签名应当齐全,规划成果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和质量要求。

第九条城市规划部门对申请规划设计条件,应当自正式受理之日起在二十日内提供;对报审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申请,应当分别自正式受理之日起四十日内批复。

第二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十条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和配合编制工作,并提供所需的基础资料。

第十一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城市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科学分析预测城市远期发展需要,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与广东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三)县级市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与广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四)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各项内容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其中城市规划发展区内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同时应当符合相关的分区规划。

第十二条城市建设的专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各专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编制,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十三条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

(一)本市城市总体规划,提请省人民政府审查后,报国务院审批;

(二)县级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由其审批的镇城市总体规划,经所在地县级市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或者经省人民政府授权后,由市人民政府审批;

(三)市区建制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报请所在区人民政府审查后,由市人民政府审批;

(四)县级市内其它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级市人民政府审批;

(五)特定管理区的总体规划,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总体规划提请上级人民政府审查前,应当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第十四条总体规划上报审批的成果文件和图册应当包括:

(一)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二)规划图册,包括:

1、市(县)域城镇体系分布现状图;

2、城市现状图;

3、工程地质评价图;

4、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5、城市总体规划图;

6、近期建设规划图;

7、各项专业规划图;

(三)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

上述图纸比例市区为1/20000,县级市为1/20000-1/10000;建制镇为1/5000;其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的比例由组织编制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三节分区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十五条市区、县级市的分区规划,由其城市规划部门负责组织编制;特定管理区的分区规划,由特定管理区城市规划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编制分区规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分区规划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对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城市基础设施和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保护等各专项规划予以深化;

(二)城市规划发展区内分区规划的编制宜同步开展,保证各分区规划相互协调,使城市总体规划得以完整、系统地深化;

(三)分区规划范围内有已批准的村镇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应当经协调和合理调整后纳入;

(四)分区规划的界线划分,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组团布局,结合城市的区、镇、街等行政界线,以及河流、道路等自然界线确定;

(五)编制分区规划,应当能有效地指导编制详细规划、村镇规划及规划管理。

第十六条分区规划上报审批的成果文件、图册应当包括:

(一)规划文本;

(二)规划图册,包括;

1、规划分区位置图;

2、分区规划现状图;

3、分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4、道路交通规划图;

5、绿地系统规划图;

6、分区建筑容量规划图;

7、地块划分编号图;

8、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图;

9、各项工程管网及其设施规划图;

(三)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

上述图纸中规划分区位置图的比例由编制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现状图和规划图比例为1/10000-1/5000。

第十七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对分区规划进行局部调整,报原批准机关备案。

但涉及分区规划的性质、人口规模、土地利用与布局、市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主干道网络等重大变更的,必须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四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十八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地块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做到能够有效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城市规划管理。

第十九条编制市区和特定管理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规划设计条件;编制县级市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由其城市规划部门提供规划设计条件。

规划设计条件内容包括规划范围、用地性质、人口规模、主要道路红线、土地开发强度、建筑保护、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公用设施等。

第二十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详细规定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详细规定各类用地内允许建设、不允许建设或者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二)确定各级道路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道路横断面;

(三)规定各地块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建筑高度和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物与规划道路退让距离、建筑间距及城市设计等要求;

(四)确定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定位、用地规模和建筑规模;

(五)确定各类市政公用工程的容量、标准和用地,管线走向和规格;

(六)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七)编制城市设计专项内容,制定设计导则,其中区内重要地段应当进行环境景观设计。

第二十一条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报审批的成果文件、图册应当包括:

(一)规划文本;

(二)规划图册,包括:

1、位置图,图纸比例不限;

2、用地现状图,图纸比例1/1000-1/2000;

3、土地使用规划图,图纸比例1/1000-1/2000;

4、地块划分编号图,图纸比例1/5000;

5、绿地系统规划图,图纸比例1/1000-1/2000;

6、道路交通规划图,图纸比例1/1000-1/2000;

7、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图纸比例1/1000-1/2000;

8、各项工程管线与设施规划图;

(三)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汇编。

第二十二条控制性详细规划一经批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调整;若因上一层次规划依法变更或者发生其他法定调整情形的,应当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重新确定规划设计条件,重新编制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第五节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二十三条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规划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为依据,其深度应当达到有效地指导各项工程建设。

第二十四条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建设条件分析,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综合考虑地段区位、周围交通条件、环境质量、配套设施状况及地块内建设现状等因素,进行建设条件分析;

(二)总平面规划,依照规划设计条件和建设条件分析,进行总平面规划设计,明确下列主要内容:

1、规划总用地和各类用地范围及其面积;

2、道路系统和各级干道宽度以及主要控制点坐标、标高及转弯半径;

3、建筑布局、建筑层数与高度控制;

4、建筑物与规划道路退让距离和建筑间距;

5、建筑物及停车场(库)的主要出入口;

6、绿化布局和各类绿地的位置及其范围;

7、各项用地及用地平衡,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8、各幢建筑的使用功能、基底面积和建筑面积;

9、主要建筑的标准层平面;

(三)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包括道路等级系列、交通组织方式、6米以上主要道路的断面形式、控制点坐标和标高、转弯半径,以及与区外道路的衔接等;明确停车场(库)的具体位置、面积、泊车位及出入口;

(四)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各类绿地的功能和面积以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并进行绿化初步设计;

(五)竖向规划,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标高和主要坡度及地台标高等;

(六)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包括供水、排水、供电、电讯、煤气等工程管线的综合平衡规划,明确各类管线的容量、外部接驳、站点设置和其规模、走向、位置、标高;

(七)投资效益分析,估算工程量和总造价。

第二十五条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划图册,图纸比例1/500-1/2000;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总平面规划图,并在图上列出用地平衡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项目一览表,建筑设计指标表及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2、道路交通规划图;

3、绿地系统规划图;

4、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图;

5、竖向规划图;

6、属大、中型或者重要建设项目的,还应当有体现规划设计构思的透视效果图;

(二)规划说明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规划地段位置和周围环境、道路交通等现状条件分析;

2、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3、用地布局和用地平衡;

4、建筑布局与设计;

5、空间环境和景观特色设计;

6、道路交通和绿地系统规划;

7、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及其一览表;

8、各项工程管线综合;

9、竖向规划;

10、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当包括总用地和分项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和住宅建筑、商业建筑、配套设施建筑、其它建筑等各项面积,规划居住人口、居住户数、居住毛密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并列表说明;

11、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第二十六条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按初步规划设计方案和正式规划设计两个阶段进行。

在初步规划设计方案阶段,宜侧重于总体构思和总平面规划布局以及各项用地与用地平衡、公建配套、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等规划内容;在向城市规划部门报送初步规划设计方案初审后半年内,应当按初审意见进行深化,并按标准规划成果的要求,编制正式规划设计报城市规划部门审批。

第二十七条送审修建性详细规划初步设计方案应当报送下列的材料:

(一)申请初审报告一份;

(二)城市规划部门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及有效附件、附图复印件各一份;

(三)总平面规划图一式两份,图中应当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各项用地及用地平衡表、公建配套一览表。

第二十八条送审修建性详细规划正式设计应当报送下列材料:

(一)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申请表一份;

(二)城市规划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及其附件、附图(含提供有道路、河涌等内容的地形图)及初审意见复印件各一份;

(三)绘制在1:

500实测地形图上的总平面规划图一式三份;

(四)总平面规划图一式六份;

(五)道路交通规划图一式六份;

(六)绿地系统规划图一式六份;

(七)竖向规划图一式六份;

(八)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图(规划设计条件中明确要求报送的有关专业管线规划图)一式六份;

(九)说明书一式六份。

第二十九条修建性详细规划一经批准,应当严格按规划实施,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或者调整规划内容。

修建性详细规划自批准之日起一年内,除有下列情形外,城市规划部门不予受理同一建设用地重新编制的规划报审:

(一)因上一层次规划已经依法变更,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法进行变更的;

(二)建设用地权属发生变更的;

(三)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况。

修建性详细规划批准一年后,可因前款原因按照原审批程序依法调整。

但因建设用地权属人要求进行调整的,不得突破原城市规划部门核定的各项规划指标。

第六节其他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三十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可以组织编制城市整治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规划或者其它专项城市设计,并依法进行审批。

编制上述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其深度应当达到直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能有效指导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各项工程建设。

第三十一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当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和基础资料;规划设计条件应当对规划的目的、技术要求、内容、深度、成果作出明确规定。

第三章城市专项规划管理

第一节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第三十二条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应当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不同功能区、不同建设项目的环境要求,控制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生态平衡;防止出现城市布局不合理、区域功能紊乱,环境质量恶化。

第三十三条旧城区改造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合理调整各项建设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快搬迁污染大、扰民严重的工厂、货运场、码头、仓库;

(二)加快新区建设,逐步疏散旧城人口,降低旧城区(主要包括越秀区、荔湾区、东山区和海珠区西北部地区)的人口密度;

(三)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大力提高旧城区城市绿化水平;

(四)逐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减少旧城区的交通压力,减轻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污染负荷;

(五)环境空气质量和声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功能分区的相应标准。

第三十四条城市新区的建设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以现代化城市为标准,以生态环境良好、工作和生活方便舒适为目标,大力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引导旧城区人口疏散,缓解旧城区的人口压力,使环境空气质量和声环境质量优于相应功能分区;

(二)高标准建设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有效控制机动车排气和噪声污染;

(三)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

(四)合理控制城市土地利用强度,避免人流、物流、交通流过度集中;

(五)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广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的要求;

(六)排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并配套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所有污水通过处理达标排放。

第三十五条工业区建设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合理布局,不得对城市中心区、居住区、文教区、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造成环境污染;

(二)工业区的建设应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明确界定区内适宜发展和不适宜发展的工业门类,防止交叉污染;

(三)按城市总体规划,成片集中建设工业区,便于实行集中供热和污染综合防治;

(四)有统一的管理和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引导新建工业项目和旧城区迁出的工厂进入工业区建设;

(五)工业区绿化建设应当符合《广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和环境保护要求,与其它功能区之间应当设置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防护绿地;

(六)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者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达到或者优于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三类标准。

第三十六条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均应当遵守国家、省、市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大型建设项目的选址和规划布局,必须由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批后,作为编制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定址和审批规划布局方案的依据之一。

第三十七条城市开发建设必须严格保护水环境,满足广州市水环境功能区的环保要求。

水环境保护以保护饮用水源为主。

饮用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水源保护区、二级水源保护区和水源准保护区,各级水源保护区的建设,应当遵守《广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条例》的规定。

第三十八条加强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按照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进行分类、分区管理。

加强对工业和第三产业废气治理,强化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防治,逐步提高居民燃料气化率,严格治理机动车排气污染,逐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第三十九条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一类、二类、三类、四类环境功能分区控制城市噪声污染。

声环境一类功能区禁止新建工厂和有噪声污染的商业娱乐设施,现有的噪声污染源应当限期治理或者搬迁。

声环境二类功能区内严格控制新建工厂。

 

第二节城市居住区规划

第四十条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者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三级。

居住区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如表3-1。

第四十一条居住区用地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四类用地构成,各类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当符合表3-2规定。

第四十二条居住区建设必须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合理确定土地开发强度,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按照城市不同密度分区和适建住宅层数,住宅组团、居住小区、居住区各级居住区人口密度和建设容量控制指标应当符合如表3-3、表3-4、表3-5。

第四十三条居住区应当配套建设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共九类公共服务设施,并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规模,必须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适应,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各级居住区应当按表3-6规定的公共服务设施分类综合千人指标控制;居住区级、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分类、分项控制指标应当符合表3-7、表3-8规定;

(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应当按用地所占比例划分后与住宅用地分开布局,公共设施的布局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原则上住宅用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得混杂。

在满足居住区内各类用地功能分区明确、建筑物规划布局合理的前提下,密度3区、密度4区新建居住区内20米以上道路两侧住宅,密度1区、密度2区内新建、改建的居住区15米以上道路两侧住宅,可建设裙房布置、无需独立用地的公共服务设施,除此之外居住区内其它地段住宅不得建设裙房;

(三)当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介于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或者居住小区与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当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外,还应当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现状或者规划设施条件,增设高一级的有关项目或者适当提高有关项目的面积指标;

(四)地处流动人口较多地段的居住区,应当根据不同性质的流动人口规模增设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或者相应提高相关项目的面积指标。

第四十四条居住区内应当设置相应的绿地及休憩地,以保证较好的居住环境。

(一)居住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级公园、小区级小游园和组团级集中绿地。

公共绿地的宽度不得少于8米,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且至少应当有一面临区内主要道路设置;公共绿地应当集中设置,集中设置的公共绿地面积占公共绿地总面积的比例应当不少于50%,并应当有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

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公共绿地人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