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9631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

《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

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

(1)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1)农业方面: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

内容

物生产;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

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1)

结果与影响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改革失败。

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苏共提出的“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2)改革缺乏全面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3)赫鲁晓夫本人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背景: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试图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主要内容

(1)工业方面: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领域:

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结果

(1)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改革趋于停滞;

(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框框,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勃列日涅夫后期,指导思想趋于保守;

(3)美苏军备竞赛的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1)1982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

(2)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改革。

主要内容

(1)经济领域:

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政治领域:

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结果

(1)经济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2)政治改革致使国内局势严重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失败原因

(1)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2)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弊端日益暴露,

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这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1953年,逝世,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2、内容

(1)农业方面:

允许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等。

(2)工业方面:

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原则”,通过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结果与影响

(1)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改革失败。

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苏共提出的“”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2)改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3)赫鲁晓夫本人,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试图,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2、主要内容

(1)工业方面:

推行,注意运用,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领域:

采取了扩大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3、结果

(1)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改革趋于;

(2)下半期,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

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勃列日涅夫后期,指导思想;

(3)的加剧,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5、赫氏与勃氏改革的异同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目的

改革时期体制的弊端

纠正政策的弊端

内容

从入手重点在

从入手重点在

体制

没有改变政治经济体制

没有改变斯大林政治经济体制

结果

都收到一定效果

都收到一定效果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2)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着手进行改革。

2、主要内容

(1)经济领域:

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领域。

对经济体制进行了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其“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上;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标,而代之以各种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2)政治领域:

后期,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改革。

提出了“”思想,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3、结果

(1)经济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2)政治改革致使国内局势严重失控,_______________年苏联解体。

4、失败原因

(1)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2)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四、注意问题&补充探究问题

1、苏联工业方面的改革

(1)赫鲁晓夫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2)勃烈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则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2、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

3、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

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答:

(1)同:

①指导思想: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②内容: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调整;

③结果:

都以失败而告终。

(2)异:

①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则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②结果:

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的经济改革在未见成效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

③失败原因:

前两者的改革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而后者虽从根本上变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5、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答;①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②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

6、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2)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7、苏联改革失败给中国改革的启示:

(1)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制或照搬苏联的政策;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方向;

(5)要实事求是,要注意从体制上解决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8、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五、巩固练习

【赫鲁晓夫改革】

1、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B、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C、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D、美苏军事竞争加剧

2、下列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述符合事实的有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④苏联工业增长,取得一定成效⑤尝试推行“物资利益原则”,人民生活有了改善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

3、下列措施中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的是①开垦荒地②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④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下列不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工业方面的措施的是

A.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B.推行新经济体制

C.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D.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5、下列对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B.改革中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C.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D.农业是其改革的重点

6、苏共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在

A.赫鲁晓夫时期B.斯大林时期C.勃列日涅夫时期D.戈尔巴乔夫时期

7、下列对赫鲁晓夫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B、大种玉米运动符合当时苏联的社会实际

C、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D、农业是其改革的重点

8、赫鲁晓夫改革的深远意义在于

A.取得一定成效B.提出了“建成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

C.迈出了苏联经济改革的步伐D.完全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9、.赫鲁晓夫改革的最大功绩在于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有所提高

C、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0%以上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10、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B、没有改变原有的体制

C、其作风急躁D、提出的口号不切实际

11、.以下对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②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③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④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勃列日涅夫改革】

12、下列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有①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②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③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是其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④改革中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3、提出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来提高经营效益的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列夫D、戈尔巴乔夫

14、勃列日涅夫在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是

A、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B、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D、通过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15、为加强与美国争霸的实力,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的主要成果是

A.人民生活普遍得到较大改善B.计划经济体制活力得以恢复

C.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D.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

16、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A.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B.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

C.改革后期逐渐陷于停滞状态D.彻底根除了原有的弊端

17、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这说明

A.国民收入水平高B.军备竞赛耗资巨大

C.国防实力愈来愈强D.经济力量日益增长

18、(2004.广东.)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得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在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19、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的共同点有①改革都导致了苏联政治局势的失控②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③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了改革④改革中都提倡开垦荒地,扩大粮食种

植面积

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③④

20、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A把重点放在农业上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戈尔巴乔夫改革】

21、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的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22、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的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23、下列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是

A、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B、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

C、推行与美国争霸的外交政策D、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24、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对苏联根本性变革和改造的措施是

A.“建成共产主义”的方针B.“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C.农业集体化的方针D.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方针

25、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开始于

A、经济领域B、政治领域C、国防领域D、外交领域

26、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的削弱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27、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A、导致苏联解体B、进行了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

C、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D、注意用经济方法进行改革

28、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的改革是

A.斯大林改革B.赫鲁晓夫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29、苏联解体是在

A.1989年B.1990年C.1991年D.1992年

30、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①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改革仍不够彻底②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③应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④改革中阻力太大

A、①B、①②C、②④D、①②③④

31、二战后苏联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也存在不少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暴露B.赫鲁晓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体制改革

C.勃涅日列夫执政后期改革陷于停滞D.戈尔巴乔夫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3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3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34、从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正确的认识:

①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没有规律可寻。

③改革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④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5、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36、材料一: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没有真正触动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例如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玉米运动”。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他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

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请回答:

(1)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原有的体制只是小修小补;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

(2)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围内进行,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相同点:

目的: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结果:

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失败的主要原因:

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不同点: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后者重点在工业领域。

(4)对比勃列日涅夫失败的教训,你能说说我国经济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吗?

我国在农村的改革,主要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这是苏中两国改革一败一成的根本原因。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

“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摘自《列宁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材料四“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

“后退”根本目是什么?

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5)结合材料归纳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得出什么结论?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

或: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教学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