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94163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

《过秦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任务一【知识导学】

1.“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是采取的一种,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

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2.第二段中相关人物介绍:

苏秦字季子,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

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被诸侯重用,相传最多时,曾身挂六国相印。

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

吴起  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

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

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田忌  生卒年不详,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市南),故又称徐州子期。

战国初期齐国名将。

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

廉颇 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

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时期。

任务二【基础演练】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通②威振四海通

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尊贤重士()会盟而谋而弱秦()

追亡逐北()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以弱天下之民()

却匈奴七百余里()以愚黔首()

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因①蒙故业,因遗策()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③相如因执壁却立()④因利乘便()

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②蒙故业,因遗策()

制①覆至尊而制六合()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致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延①秦人开关延敌()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北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

信①明智而忠信()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

任务三【合作探究】

1.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2.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②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

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

③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④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任务四【巩固提升】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合从缔交,相举为一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C.外连衡而斗诸侯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为)

B.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一体) 奋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D.将数百之众(率领)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防)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会盟而谋弱秦弱:

使……弱B.天下云合而响应云:

像云一样

C.序八州而朝同列序:

控制,统治D.外连衡而斗诸侯斗:

对……斗争

4.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B.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秦论》第二课时

任务一【知识导学】

连横;分散六国,使他们各自与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合纵;张仪;苏秦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从通纵②振通震

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尊贤重士(形容词作名词,贤才)会盟而谋而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约从离衡(动词使动用法,使……离散)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败北的军队)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当帝王)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边)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

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因①蒙故业,因遗策。

(沿袭)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凭借)

③相如因执壁却立。

(趁机)④因利乘便(凭借)

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鞭子)②蒙故业,因遗策。

(策略)

制①覆至尊而制六合。

(统治)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制服)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规模)

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器)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军队)

致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发展到)。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招纳)

延①秦人开关延敌(迎接,迎战)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续)

北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败北的军队)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向北)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往北走)

信①明智而忠信(守信)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张)

【合作探究】

1.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答案:

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

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

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

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

“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这是第一次合从。

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

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

这是第二次合从。

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

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2.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答案:

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答案:

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

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

如要实写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③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

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说明秦守天下“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答案:

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⑤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

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巩固提升】

1.【解析】选B。

A.“从”通“纵”,“举”通“与”;C.“衡”通“横”;D.“弊”通“敝”。

2.【解析】选D。

A.因:

凭借;B.余烈:

遗留下来的功业;C.揭:

高举。

3.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解析】选D。

省略的成分应为秦始皇。

.翻译下列句子。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

①各国诸侯十分害怕,(于是)集合结盟,来图谋削弱秦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珠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致天下的贤士,采用合从的策略缔结盟约,彼此结交成为一体。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译文:

②秦国没耗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困顿不堪了。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译文:

③秦国有足够的力量控制他们并(乘着他们的)困顿来制服他们,追击逃兵败将。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9月18日美方宣布自24日起将对华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为10%,2019年1月1日起上升至25%,“此外,如果中国对我们的农民或其他行业采取报复行动,我们将立即实施第三阶段,即对大约2670亿美元的额外进口征收关税。

”随后,中国商务部发表声明,“中方将不得不同步进行反制”。

这是继7月6日正式打响第一枪、8月23日美对华160亿美元进口商品征税生效之后,双方再度强力交手。

对于中美双方如此快速、如此强硬、如此大规模开打贸易战,一开始超出了国内外媒体和市场的预期,甚至出现了集体性误判。

直到最近,市场开始正视并接受现实,持久战、放弃幻想之类的理性观点开始逐步被认可,呼唤加快改革应对的积极声音渐起。

在中美贸易战开打之初,我们就提出了一些与市场流行观点不同但被后续形势演化所不断验证的判断:

“中美贸易战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这是打着贸易保护主义旗号的遏制”

“中美贸易战,我方最好的应对是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冷静和战略定力。

笔者自2010年以来便开始研究《大国兴衰的世纪性规律与中国崛起面临的挑战及未来》。

自美国大选开始,我们便系统研究并持续跟踪美国经济社会发展背景、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背后的经济社会基础、特朗普新政主张及进展等,推出了23期“中美贸易战”系列研究报告。

只有深入研究大国兴衰的世纪性规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的经济社会背景,清醒认识特朗普新政的核心、诉求和底牌,才能避免战略误判,放弃幻想,着眼长远,沉着应对。

(选自2018年10月5日搜狐网《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

本质、应对和未来沙盘推演》)

材料二:

(选自2018年10月5日搜狐网《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

本质、应对和未来沙盘推演》)

材料三:

首先,就美发动贸易战向WTO起诉。

在多边场合和机制框架下阐明中国维护多边自由贸易规则的立场和主张,谴责美国依据国内法律对他国实施单边贸易保护的错误做法,阐明这种做法极大破坏了国际贸易规则和秩序,也对两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第二,制定反制清单和谈判清单。

不急于采取反制行动,但要研究反制清单,评估对美国汽车、飞机、大豆等产品加征关税的影响,评估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对美制裁的可行性。

准备谈判清单,预估美国的要价,根据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现实需要,在扩大服务贸易开放、降低关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透明度等方面研究可行措施,争取尽快展开对话和谈判,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第三,针对美国加税领域,分领域进行影响评估,提出化解之策。

从长计议,研究自由贸易区的中国模式,为全球贸易新规则贡献中国智慧。

继续完善自由贸易区网络,可以以中美谈判为契机启动中美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

(选自2018年3月27日环球网)

1、下列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出口占全球贸易比重在逐年加大,在2014年达到高峰。

B.美国、日本的出口占全球贸易比重在总体趋势上均略有下降。

C.2017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中国,远超其他国家数倍。

D.从材料中可得到中国的贸易对美国及世界影响很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9月18日美方宣布自24日起将对华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中国将采取措施。

B.最近,市场开始正视并接受现实,呼唤加快改革应对的积极声音渐起。

C.只有深入研究大国兴衰的世纪性规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的经济社会背景,才能避免战略误判,放弃幻想,着眼长远,沉着应对。

D.要根据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现实需要,在扩大服务贸易开放、降低关税、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透明度等方面研究可行措施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3、请结合材料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中美贸易战问题。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信一口

明嘉靖十三年,被流放云南,“永远充军烟瘴”的大诗人杨慎来到建水拜访他的朋友,西南边睡的建水城令他大吃一惊并留下了数篇文字。

令我惊讶的是,杨慎诗里描写的建水,并未隔世,我几乎以为,杨慎才搁笔走了不久。

杨慎笔下的这个建水城大体上还在着,“少年社火燃灯寺”,燃灯寺还在,依然在响着木鱼。

寺院门口的那口井依然清冽,杨慎如果在燃灯寺喝过寺僧沏的茶,茶水应当就是这口井里的水。

如今建水县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送水的马车。

马车上绑着一只铁桶,里面装着井水。

马车驶进小巷,将井水送给各家各户。

在自来水已经普及的今天,城市里还有送井水的人,除了建水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

这是一份古老的工作,我三十年前来建水的时候,就见过这些送水的马车。

现在,马车已经被汽车包围了,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在汽车中间,没有被取缔,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送水的人骑在桶上,吆喝着湿淋淋的马车跑过建水城,就像童话里的人物。

马车一到,接水的人们心怀喜悦,开门出来,提着一桶芳香四溢的清水回家去。

井水渗入人们的生活习惯中,没有这桶水,一天的生活便无法开始。

马车送来的水,取自水板井。

建水民谣说:

“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

”如果没有这口井,建水城不会建在此,文明不会兴起。

至今,大板井的水依然清冽甘醇,一位前生产队的老会计守护着它,老伯已经70多岁了,终日坐在井后面的小庙里,他后面是供着龙王的神龛。

水井对于建水人来说,不仅仅是水源,而且是来自大地的保护神,每一口水井都具有神的地位。

许多井的旁边,都盖着庙,里面供奉着龙王、水神,终年香火不绝。

建水立城以来,一直靠井水滋养。

喝井水的人,已经死去无数,运送井水的人,也死去无数。

但新一代的送水人仍通过送水而生活,这是一种故乡经验。

井水是一种“信”,这不仅是源于生活习惯的依赖,更是祖传的“信”,每个建水人都收到过这个“信”。

井水令一代一代建水人信任大地,安居乐业。

生生之谓易,送水人不会怀疑,跟着祖先送水就行了。

这一眼,令他成了一个保守派。

破旧立新、怀疑旧物是这个时代的风气,改天换地,人们已经不再信任大地,不再道法自然了。

送水的人必须守旧,大地之水是旧的,从来没有进步过一滴。

这个时代的目标是“先富起来”,送水的人像井一样,天然地自甘落伍。

送水只能维持温饱,年复一年地送水,做这个活计更得不为所动。

但是,只要水在,他就不会失业,也不必担心成本。

人们信任他,只要他的马车一到,各家各户就提着桶走出来,仿佛他是一个大地派来施水的使者。

井水维系着这座小城中人与人之间的“信”。

建水的送水人诚实地信任着祖传的井,就像祖先们信任大地之水、开始之水。

他通过日复一日运送这口唯一的井里的水,立其诚。

送水的人像写诗一样,送的是大地的现成,大块假我以文章。

这个工作微不足道,没有技术含量,有力气就能干。

但是,必须有人干,不能须臾或缺。

他的职业精神,就是每一次送水都要恭恭敬敬的,忠实于一口井。

看建水人如何取水,送水人站在马车上,用瓢将桶中的水慢慢舀出,车旁的人双手捧着盆,捧至眼前,瓢里的水跃入盆中,如天地孕育出的精灵。

送水人与取水人不说话,但凭借青色的一缕完成了最神秘的交流。

偶尔,水沾湿额头,有一点凉,这是确定无疑的,大地之凉。

说实话,大板井的水与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没有多少区别,如果用技术检测的话,成分也不会有多大差异。

但这是一种“信”,这种“信”非常古老,这是对起源、开始的“信”。

人们迷信的是这个开始,通过对开始之水的迷信,人们永远记着祖先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定居。

从科学的观点来看,这是迷信。

科学只看到水的分子构成:

水(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

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科学不知道这种“信”来自时间、经验、细节,井是文明照亮的,水不是一般的水。

水中有“信”,是人们对于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态度,水井唤起的是感激和敬畏。

大板井的旁边不仅有龙王庙,还有无数的传说、诗歌,无数来自祖母们的自生自灭的箴言……没有人会为自来水公司建一座庙,虽然它的有无也生死攸关。

人们喝水管里的水只是因为契约、抵押、担保、制度,所以不会对一个水表、一份供水合同恭恭敬敬。

人们提心吊胆,担心着毁约。

大地不会毁约,大地就是诚实。

人们与大地的关系是“信”,不是契约。

黎明,马蹄嗒嗒响起,送水的人来了,这是一个喜讯。

有部电影叫作《都灵之马》。

大风,灰沙弥漫,疯狂之马,最后几颗土豆,一群吉普赛人在荒野中找到一口干了的井。

在整个世界上,井越来越少,一口接一口地少下去,现在,井就像诗一样卑贱而金贵。

许多井已经不被信任,封了填了。

有一次我在苏轼老家的井边跪下去,像信任他的诗那样信任着,捧起一口来喝掉,旁边的导游大喊:

“喝不得!

”他不信了。

大地藏着毒药,不再信任井,这是一种新的觉,人类从来没有如此觉过,耶稣、佛陀、庄子、老子等的觉都是:

井是好的,井就是诚实,可以信任、依靠。

井藏着毒药,这种可怕的想法已经萌生。

黑暗是什么?

是送水的人不再来了。

建水城可以信任,看啊,送水的马车来了!

马车从我身边经过,我坐在燃灯寺前,像五百年前的杨慎一样,端起茶碗,品着井水,品着“信”的滋味。

(选自于坚《建水记》,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描写了云南小城建水,以井为主体,让读者感受到了小城的传统与淳朴。

B.文章引用民谣“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说明了大板井的悠久历史以及对建水城的重要作用。

C.作者强调人与井的关系是感激和敬畏,而人与自来水的关系是契约,从中可以明确看出作者对当下契约文明的反对。

D.本文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如将井水与自来水作比较,将建水人对井水的信任与导游对苏轼老家井水的怀疑作比较,使主题更加明确,引人深思。

E.作者用一部电影中的场景来写水井干涸带来的绝望,他认为环境恶化使井越来越少,使人们丧失了对世界万物的信任。

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你如何理解倒数第二段中“黑暗是什么?

是送水的人不再来了”这句话。

5、作者结尾说“品着‘信’的滋味”,“信”包含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我国保存了大量的纸质文献典籍。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古代文献收藏的大国,一向以人文荟萃、典籍浩繁著称于世。

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均有数量不等的古籍收藏,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献大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是民族之魂,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与凝聚力。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认同,正是今天及未来我国文化工作的精神支撑与理论基础之一。

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面对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挑战,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其意义则显得更为重要。

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自信写入党章,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全新拓展和深化,是对文化战略地位的全新认识和升华。

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代中国文化虽然有现代文化因素和外来文化因素,却离不开中国文化传统这一根本和根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与来源。

早已有学者发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并非偶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例如,梁漱溟先生谈到:

“无产阶级精神既有高于我们习俗之处,同时又和我们的固有精神初不相远,中国人很容易学得来。

”古代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中国文化偏重人与人之间的情理,这使得中华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

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这与资本主义社会重视人与物的关系截然不同,但与马克思主义却有一定的相容性与一致性。

今天,我们谈及文化自信,就是希望建立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博弈争夺理念的规则与价值”,这是一种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文化发展方向。

其中的源泉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总结与传承的民族。

早在汉代,中国的书籍就已经“积如丘山”。

历史上大多数朝代对全国的书籍都进行过大规模和全面的整理,二十四史中的《经籍志》展示的就是千万学者前赴后继的壮观成果。

这些群书目录及书志,使得中国古代的书籍像一支军队般整齐有序又蔚为壮观,对我们今天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留存于海内外的大量古籍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扎实的文献基础。

当前,我们对中华典籍的现代保护与整理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

我们应通过对中华古籍资源的开发,让留存于中华古籍中的理念、技术、故事通过现代视角、现代技术的梳理与转化,回答当代问题,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之中,为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助力。

(选自谷敏《中华典籍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