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91347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建筑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建筑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建筑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建筑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docx

《中国建筑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建筑史.docx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先秦时期建筑艺术

中国的史前建筑分穴居和巢居两类。

大体上说,由于北方比较干旱,所以多穴居;南方比较湿润,林木多,所以多巢居。

据考古学家分析,最早人们是住在树上的。

开始时只是在一棵大树上居住,后来变成数棵树合一个居所。

最后发展成人工插木桩建屋,形成典型的巢居。

后来又演变成如今尚存的“干栏式”住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建筑的木构件(化石),发现多处都已用卯结合,无论梁、柱、行条等,上面都有犁头、卯眼,板与板之间也已用企口拼接。

【编者按】穴居时代积累了对黄土地层的认识和夯筑的技能,在搭盖穴口顶盖的过程中也积累了木材性能的知识和加工的经验技巧。

穴口周围堆土培实,以防地面水流入穴内;顶盖上留出洞口,以便排烟通风等等;这些措施,逐渐形成了某些固定的屋顶形式。

在南方某些低洼或沼泽地区,还从巢居逐步发展出桩基和木材架空的干阑构造。

这些可以看作建筑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等可以看到当时的聚居点已经是有规划的形式,半坡遗址中显然已能分出居住、烧制陶器、墓葬等区域范围;居住区的中心有一座“大房子”;居住区外围挖有宽而深的壕堑,作为防护之用。

可以认为,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建筑的特点已经开始萌芽。

半坡遗址中许多小房子全都以一个大房子为中心,这种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竟然如此深刻长久地遗传下来,后来发展成为集合若干单体建筑组成“组群”的总体布局原则。

我国的信使时代始于殷商。

都城营造理论——《考工记》中的王城营造制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河南偃师二里头的“一号宫殿”。

据考证这是殷带的宫殿。

中间一个院子是主体建筑,四周用回廊。

这种格局可以看出已是内向性的空间形式了,与后来的许多朝代的宫殿,在空间布局上是一致的。

而从主体建筑的形式来看,这种建筑形式就是“四阿重屋”,即殿二重檐形式。

二是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

这个遗址规模甚大,包括王宫居住部分、宫殿部分和祭奠部分等。

这里东面和北面有恒水,西和南设有壕沟,作为防御用。

这部分位于今小屯村的东北偶。

从图中可以看出,建筑群可以分为北、中、南三部分,据考古学家分析,北部为王宫居住区;中部似有庭院式布局痕迹。

基础下还有人畜葬坑。

这里应是宫殿和祠庙部分;南部建筑基址均比较小,可能是统治者的祭奠场所,后来的朝代有南郊祭礼之说,也许就来源于此。

三是墓葬。

那事奴隶主统治者死后的墓葬十分考究,河南安阳后岗的一个殷代墓,其规模甚大。

墓的平面近乎方形,墓深达8、4米,南北两端是墓道,北端的较陡,做踏级,南端的较平缓,为坡道,估计是安装灵柩时的通道,此墓连墓道全长35米。

西周都城丰镐及其建筑,根据不太充分的文献资料,知道城内有宫、馆、台、庙等多种形式的建筑。

另外,由于丰镐遗址久遭破坏,所以详情已经很难知道了。

从考古的角度来看,西周最详尽的建筑是今陕西岐山凤雏村的一处建筑遗址。

这是最早的四合院遗址。

这座建筑从平面布局来看很像后来的多斤四合院住宅,所以刚发掘此处遗址时,认为是一座西周住宅;但后来进一步分析,认为它是西周初期的一座宗庙,因为在这里又发掘到许多签卜甲骨文片,识读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宗庙。

不过我国古代的宗庙建筑形式,也很像住宅。

【编者按】周代遗留的一个铜器上表现出了当时建筑的局部形象,如栌头、门、勾阑。

尤其是东周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一件铜案,四角铸出精确优美的斗栱形象。

由此可知,周代建筑上已经使用斗和栱,并已有简单的组合形式。

中山王墓中出土的《兆域图》,不仅表明当时的制图水平,还告诉人们当时的建筑是先绘制出平面才施工的。

湖北蕲春发掘出的周代遗址,则明确地说明干阑结构已经普遍应用。

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建筑艺术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在建筑上,秦代的建筑史轰轰烈烈的,其主要有三个:

万里长城、阿房宫和秦始皇陵。

所谓万里长城,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整的长城。

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犯,把燕、赵、秦的北方边界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延长成西起临姚,东达辽东,长达万余里的“万里长城”。

其次是阿房宫。

这座建筑是秦代都城咸阳以南的上林苑中的朝宫。

这座建筑规模甚大,据《三辅黄图》记载:

“……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搁到通骊山八十余里。

表南山之巅,络樊川为池。

”其实秦始皇在世时此建筑还未完全建成,还没有给它取名。

最后说秦始皇陵。

此陵位于今西安附近的骊山。

秦始皇即位不久,就开始建筑这座陵墓。

这是一座伟大二神秘的皇陵,它的内部构造,据《史记》记载,墓的底部在很深的水层以下,整个墓室融铜灌注以加固,墓室内有宫殿及百官位次,各种奇珍异宝充塞其间,墓内点着鲸鱼油脂制成的长明灯,墓中设有防止盗掘的弩弓暗箭。

墓顶上绘有日月星辰,下面是九州山河的模型,奇异的机械装置去世水银在江河湖海的模型中不停地流动。

整个陵墓封土高达50丈,周围近五里,俨然一座小山。

据考古调查探明,秦始皇陵园原建有内外二城。

内城平面呈方形,周长2、6公里,外城南北向长方形,周长6、3公里。

20世纪70年代,在秦始皇陵东侧首次发现兵马俑,为之震动全国,被誉为世界古代“第八大奇迹”。

汉承秦制”,秦汉两个朝代,对于建筑文化影响很大,中国古代建筑有许多定制都是这一时期所定。

汉朝都城长安,位于今西安市的西北。

这座城市为世界古代之大都市,比当时的古罗马城大数倍。

长安城内街道宽畅,又值行道树,形态壮观又很有情态。

城内宫殿占去几乎一半面积。

未央宫在城西南,长乐宫在城东南,北面还有桂宫、明光宫等。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城内大乱,从此长安衰落;东汉建都洛阳。

长乐宫位于汉长安城的东南。

此宫是汉高祖五年在亲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重加修葺二成的,以前殿、宣德殿、临华殿、温室殿等14座殿宇及鸿台等许多建筑组成。

这里是汉高祖时期的政治中心,是汉代最初的朝里之地。

未央宫位于长乐宫之西,建于汉高祖七年。

据统计汉代的未央宫内著名的建筑有40余座。

未央宫主要的宫门有东门北门,立东阙、北阙,阙内还有司马门。

未央宫前殿为“大朝”,前面设端门。

殿之东有宣明、广明两殿,西有昆德、玉堂两殿,殿西还有白虎殿,汉成帝时曾在这里接见匈奴善于。

汉长安还建造的皇家苑囿,位于城西郊的上林苑最为有名,其中建章宫是苑内主体。

苑之北有太液池,池周围建筑十分奢华。

汉武帝晚年喜神仙道术,所以太液池中有三个小岛,分别叫蓬莱、方丈、瀛洲。

说是象征“海外仙山”,后来造园有“一池三山”之法,即处于此。

东汉洛阳南宫正门,即京城南面之正门。

位于洛阳城偏北东处。

北宫在洛阳之东北。

南北二宫相距七里。

东汉宫殿虽比长安的宫殿小但其精致、富丽,也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汉代的住宅,早已消失殆尽,但在一些文献资料中有所记载。

四川成都的一块汉代肖像砖,图中画的是一座大型住宅,其主人也许有一定得官衔。

这座住宅的布局分左右两部分:

图的左侧有门、堂,是住宅的主要部分;右侧是附属性建筑。

左侧的外部有大门,上装有栅栏,图绘的很详细而具体。

门内分为前后两个院子,均用回廊绕之,很有生活情趣。

后面的院子正面,绘出三开间的正屋,屋上梁架也画的很清楚,属悬山式单檐屋顶。

室内还画出两个人席地而坐,似谈笑风生,院中有双鹤起舞。

屋前有台阶,可能是堂屋。

另一个院子里有两只鸡在争斗,可能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右侧也分前后两院,有回廊。

前院可能是个杂院,较小,里面绘出厨房、水井及晒衣架等。

后院内画出一个高楼,可上楼远眺,高楼的屋顶用无殿式,檐下有斗拱。

最后说的是阙,四川雅安的高颐墓阙,这是一座建于东汉的石阙,其一边有子阙,不对称,其实这种阙有左右两座,对称布置,形成墓道中轴线。

这种阙的形态是仿建筑的,主阙顶上有屋脊,下面似重檐屋顶,做出瓦楞状。

下面还有石浮雕斗拱等,作为装饰,底下有甚座。

从建筑造型来说,可谓比例匀称、形态稳定、细部繁简得体。

阙也是一种象征,相传是“阴间”的望楼。

所谓望楼,其作用是登高望远,如上面说的成都出土的汉画像砖上所绘的望楼。

图中所示是山东高唐出土的一座望楼名器,是墓内的象征物。

【编者按】门阙是塔楼状建筑,置于道路两旁作为城市、宫殿、坛庙、关隘、官署、陵墓等入口的标志。

外观大体分为阙座、阙身与阙檐三部分。

阙身依数量有单出、双出与三出(仅天子可用三出),形体多带有较大收分。

阙檐有一、二、三层之别。

檐下多以斜撑或斗拱支承,又是重点装饰所在。

建阙的材料可用土、石、木材,实心的土阙和石阙不可登临。

有时在两阙之间联以短檐,以强调其出入口的效果。

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再说曹魏的邺城。

此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

如今此地大部分已在黄河底下了,只有城西的铜雀台一带,还位于张赫岸上,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

”当时一尺约0、245米,故此城东西为3087米,南北为2205米。

“西北有三台,皆因为之基”,“中曰铜雀台,西侧金虎台,北曰冰井台。

”其中铜雀台最有名。

曹魏时分裂时期之国家,所以其都城规模不大。

但邺城的最大特点在于形制创新。

邺城是一座扁矩形的城市,中轴线之北端是宫城,其东为一组官署,官署后部为后宫,是曹操的宫室。

后宫和官署的东西,为皇家贵族的住所,叫“戚里”。

佛教是在东汉传入中国的。

当时建造佛寺白马寺这是我国建造最早的佛教寺院。

此寺至今尚存,但其建筑已是后来重建的了。

后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就大量涌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魏晋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了,佛寺虽多,如今却都不存在了。

现存最古的佛寺是唐代所建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不过,始建于魏晋南北朝的寺院留存至今的不少,只是建筑已是后来重建的了。

嵩岳寺塔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的嵩岳寺内,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密檐式砖塔,这里群山环抱、山林掩映、泉水淙淙、鸟语和鸣、景色清幽雅致,一派人间仙景。

嵩岳寺塔始建于公元509年,原来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

当时的嵩岳寺规模宏大,盛极一时,武则天游嵩山时,曾把这里作为行宫。

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是中国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大塔整个外形呈现出优美的抛物线形,设计绝妙,堪称密檐式塔的经典之作,大塔高39.8米,周长33.7米,壁厚2.45米,塔身平面为等边十二角形l5层密檐,是中国现存各类古塔中的孤例,全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四部分组成,用青灰条砖垒砌,塔身中空,呈筒状。

各塔层之间均有壶门,棂窗,雕兽等,精巧独特,雄伟壮观,形制独特。

嵩岳寺塔高近40米,历经1400多年,气势高危的古塔可谓鬼斧神工,整座大塔运用了地质、几何、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原理,所用的建筑材料系小青砖、糯米汁、粘结牢固,嵩岳寺塔以它独有的造型成为中国古建史上的千古绝唱,在建筑学上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编者按】塔平面十二角形,阶基之上,立高耸之塔身。

塔身之下为高基,平素无饰,叠涩出檐,塔身各隅立倚柱一根,柱头饰垂莲。

东西南北四面砌圆券门,其余八面,各作墓塔形佛龛一座。

各券面砌出火焰形尖拱,塔身以上出叠涩檐十五层,顶上安砖刹,相轮七层,塔外廓略如炮弹形,轻快秀丽。

塔内部作八角形内室,共十层,但楼板已毁,自下可望见内顶。

塔身柱及券面,均呈显著之印度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中,还有一类是石窟。

石窟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这种形式来自印度佛教建筑。

它本是佛教徒修行、生活和举行佛事的场所。

印度佛教石窟叫“支提”,如著名的卡尔利支提,为一长方形洞窟,洞底部呈半圆形。

在半圆形空间的圆心处有一佛塔,用于佛事纪念活动,外部多用来做功课、讲经、说法等。

石窟有多种形式,大体可以分为平顶、小窟、覆框形方窟、覆斗顶方窟、中心柱窟等。

但从内容来说,石窟又可以分为僧院窟、塔庙窟、尊像窟三类。

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

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A.D.493年),嗣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在这里行船那嘎了南北长达一公里、具有两千余座窟龛和十万余尊造像的石窟遗存。

这历时500多年的营造过程中,包含北魏和盛唐两个造像的高潮阶段。

至今,保存在伊阙两山的这数以千计的像龛,绝大多数都是这两个时代的文化遗产。

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的价值。

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佞佛的历史情态。

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石刻作品,代表着石窟寺艺术流入洛阳以后最早出现的一种犍陀罗佛教美术风格。

因此,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余域外文明交汇融和的珍贵记录。

  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卢舍那像龛一组尺度宏伟的艺术群雕琢最为著名。

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畅开式像龛,以雍容大度、气势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流韵绵长。

  由于石窟雕刻恢弘壮观、博大精深的艺术气象感染着祈求人生幸福的芸芸众生,以佛教造像为主体的龙门地区便吸引着众多善男信女慕其名望的留连。

今日龙门东山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的香山寺即是武周时代封建王朝为安置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遗身而建立的佛教院寺。

在以后地一百年中,香山寺法音绵力、香火炽盛,以致中唐时代享誉中外的地文化名人白居易竟以居士情节与满和尚等人结为“香山九老”唱酬余该寺的堂上林下、晨烟夕蔼。

会昌六年白居易卒于洛阳履道里故居,遗名葬于香山寺和满大师塔侧。

今日香山寺北侧的白居易墓园,便是各界来宾凭吊这一历史文化名人的最佳场所。

  龙门石窟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产,其极具异域格调的外在形态和充斥着人文意识的内在涵养,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祈求意愿的物质折射。

是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绝的创造力,透过这一遗响千载的人文景观可以得到透彻的解说。

【编者按】石窟在艺术构成上是建筑、雕刻、壁画的综合整体。

三者都围绕着石窟的主题:

佛陀的涅槃。

雕刻和壁画所表现的内容:

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都是讲述佛塔的主题:

释迦牟尼是如何通过一世又一世的坚定不多、锲而不舍的修行而达到超脱轮回的最终目标的。

在这一意义上,石窟与塔是一样的,矗立蓝天下的塔或是把雕刻和绘画安排放在塔前四围的门楣上,如山奇大塔;或是雕刻、绘画在塔基和塔身上,如阿玛瑞(Amaravati)塔。

而把塔置于其中的石窟是将雕刻、绘画安排在窟内的所有壁画上。

石窟建筑在塔中心和塔崇拜上与露天之塔没有什么差别,但它却为雕刻和绘画提供了完全不同于塔的艺术表现空间。

正是这一差异使佛教艺术具有了产生名响世界的雕塑和壁画的辉煌的基础。

而使这一基础成为可能的印度石窟发展中,也是印度佛教艺术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演变:

佛像的出现。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艺术

隋唐时期的陵墓,其型基本上承前朝,皇陵规模也相当大。

在此说唐乾陵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二陵,即钦陵和顺陵。

唐乾陵是唐代高宗和武则天合葬之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是“唐十八陵”中最有代表性,而且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座陵墓。

南唐三代皇帝,末代皇帝李熠被掳去北方,死后葬在洛阳的北邙山。

钦陵和顺陵相距仅50米。

这里的地形有“王气”,三面抱山,形似“太师椅”。

正面对远处的云台山峰,背后又有牛首山双峰相托,历史上称“背椅双阙,面矗云台。

隋唐时期在工程技术上也有好多成就,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史隋代建造的赵州桥。

赵州桥是俗名,其实是叫安济桥,位于今河北赵县。

此桥由李春李通等人建造。

安济桥建成于隋代大业初年,至今已达1400余年。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离城五里的绞河上,是一座敞肩式单孔圆弧弓形石桥。

此桥净跨37·2米南北桥逸距离共长51米,桥面宽近10米。

大拱两端,各肩有两个小拱,不但结构合理,而且造型优美。

桥侧有石栏,共24块栏板,上刻龙兽等浮雕,形态逼真,雕工精美,亦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之上品。

中间栏杆和龙门石上,分别装饰着栩栩如生的龙首和莲花。

这座桥整体造型稳重又轻巧,雄健而秀美。

桥形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称得上是科学与艺术之结晶。

【编者按】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

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桥,这是世界造桥史上的一个创造。

四、两宋时期的建筑艺术

北宋的建筑,在我国的建筑历史上也有很多,祠庙建筑占有相当高的地位。

祠庙建筑有一定的形式,从其平面布局来说,早期的祠庙形式较为简单,用一间或多间的单体建筑,从宋代起,祠庙的形式更多,大小也很不一。

比较小的庙只有一进,前后殿,中间院子,两边厢晤。

更大的祠庙则形式多进的建筑形式。

山西万荣汾阴后土祠是一座典型的祠庙。

此祠位于万荣县城西南约40公里黄河东岸的庙前村土洹上。

西汉后元元年,立汾阴庙,汉武帝“东幸汾阴”,立后土于上,即后土祠之雏形。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说:

“汾阴城西南偶瞿邱上有后土祠。

”今之祠为清代同治年间重建。

现存有山门重楼、戏台三座、献亭三间、后土大殿五赢及钟鼓楼、配殿等,雕刻富丽,琉璃鲜艳,布局完整。

后院廊下有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赵恒祭后土时亲书的萧蔷壁,为河水溢祠后移来。

这组建筑群中最有名、形态最美的是“秋风楼”,为我国古代“三大奇楼”之一。

北宋最有代表性的祠庙,为太远的晋祠。

晋祠原来是栎春秋时晋侯的始祖唐叔虞的祠庙,坐落在悬翁山下,这里是晋水之源头,山清水秀,风景很美。

晋祠始建于何时,说法不一,最早记载是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

“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晋祠经历代多次修葺、扩建,词中殿宇、楼阁、亭台等,达百余座。

这些不同时代建造的建筑,组成了一个紧凑而精美的建筑群。

圣母殿这座建筑,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

此殿高19米,屋顶为重檐歇山式。

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近方形。

殿四周有围廊。

殿内粱架用减柱做法,所以内部空间很宽敞。

圣母像庄重威严,两边泥塑侍女像亭亭玉立,空间和谐。

殿的正面有八根木雕盘龙柱,雕工精美,姿态自然。

汴梁城西还有金明池,池面广大,不但可游可赏,而且还可以操练水军。

北宋的私家园林,多集中在洛阳。

北宋庆历年间,在朝廷做官的文人苏舜钦退居苏州,购得苏州城南的一个费园,将它重新修整成园,此园山水俱丽,林木廊轩,错落有致。

假山顶上造一亭,名曰沧浪亭,园应亭名,也叫沧浪亭。

北宋的佛教建筑不但数量多,而且留存下来的建筑也远比隋唐及五代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正定隆兴寺。

此寺位于河北正定县城内东部,相传始建于隋初开皇二年,当时称龙藏寺。

北宋初改称龙兴寺,并扩建。

清康熙年间赐名隆兴寺。

寺为南北中轴线布局,轴线长达380米。

自南至北:

琉璃照壁、石桥、山门、大觉六师殿、摩尼殿、牌楼、戒坛、韦驮殿、大悲阁及左右联建的集庆阁和御书楼,最后是弥陀殿。

轴线两侧分别布置其他建筑。

这些建筑组成大小不等的六进院落,建筑主次分明,布置有序,后部以大悲阁为中心,三殿并列,是宋代佛教寺院的一个特点。

隆兴寺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摩尼殿,此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建筑平面较特殊,略呈方形,四面均出抱夏,设门,其他均为墙。

主入口在南,前有月台。

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四面抱夏为单檐歇山,外形和谐统一。

寺内还有两座古建筑:

转轮藏和慈式阁。

转轮藏和慈式阁形式基本上相同,均为两层阁楼,楼上单檐歇山顶,上下二层之间设腰檐,并有回廊栏杆。

室内中空佛像贯通两层,里面当然也设回廊。

此二建筑不但具有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而且形态玲珑秀美,很有人情味,体现出中国佛教的世俗性精神。

大悲阁即佛香阁,是隆兴寺中最高大的建筑。

今之大悲阁是1940年重建的。

阁内有千手观音像,高24米,是北宋开宝四年所铸铜像。

此建筑高33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观三层,重檐歇山顶,下面设两层腰檐,一层廊檐,形态富丽而雄伟。

这种形式,称“重檐五滴水”。

北宋年间所建佛塔,留存至今的较多。

龙华塔,此塔位于上海市西南,相传创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

现存之塔式北宋太平兴国二年重建,但仅为塔身部分。

此塔为砖木塔,宋塔型制。

塔为七层八角,高40米。

这是最典型的砖木阁楼式塔。

此塔内部空间方形各层铺有木板。

底层较为高大,上面各层向上逐渐收小。

每层四面设壶门,逐层转换门的方向如底层四面为正东、南、西、北四向,三层又回到底层的四向,如此类推。

这样做使塔身每面消弱均匀,不至于某面墙因为过多开门而消弱。

造成开裂。

木构部分除转身内室各层都有楼板、扶梯外,在砖身外面,底层又围廊,以上各层都有腰檐平座,飞檐高跷,平座上栏杆随塔身而转。

各层檐下铁马铜铃,每角一个,共56个,风吹灵动,铁马叮当清脆悦耳之声可传数里以外。

塔刹高8米,重约10余吨,由铁刹的覆钵、露盘、相轮、宝瓶等组成。

在塔刹尖端,还拖有四根铁锁,增加塔的抗风能力。

苏州罗汉院双塔。

此塔位于苏州城东定慧寺巷内,是苏州最具特色的古塔。

两塔一个叫舍利塔,一个叫功德塔。

据清同治编纂的《苏州府志》记载,此双塔是吴县王文罕兄弟二人所建,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后经过历代修缮,今仍保持宋塔风格。

双塔均为砖塔,八角七级,腰檐作反翘形。

每层四面开门,与龙华塔的做法相仿,上一层转一向,轮流而上,保证塔有较好的整体性。

此双塔顶铁制塔刹,高度占塔高的三分之一,特别高大,使塔形更显得挺秀而雄伟。

《营造法式》 宋代重要建筑著作,是建筑专家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

书中包含各种“作”(大木作、瓦作等等)的制度、工限、料例三个主要内容以及有关附图,系统说明当时建筑的分级,结构方法,规范要领,并按照“功分三等,役辨四时,木议刚柔,土评远近”的原则,规定劳动定额。

书中一个重要之点是提出“以材为祖”的材份制,即以与建筑规模等级相应的某一尺度作为建筑的空间尺度及构件尺度的模数。

这是建筑体系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这种模数制度或比例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

《营造法式》中国现存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建筑学著作。

北宋绍圣四年(1097)将作少监李诫奉令编修,元符三年(1100)成书,崇宁二年(1103)刊印颁行。

本书内容除行政管理上“关防工料”的要求外,侧重于建筑设计、施工规范,并有图样,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学,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典籍。

【编者按】通过书中的记述,还可以知道在现存古建筑中所不曾保留的、今已不使用的一些建筑设备和装饰。

例如檐下铺作用竹网防鸟雀,室内地面铺编织花纹的竹席,椽头用雕刻花纹的圆盘,梁栿用雕刻花纹的木板包裹等。

此书中许多专名术语,有的现在还不能理解,有待继续考证。

此书编写时因受制于工程管理部门核算工料的需要,以致重要内容有所遗漏。

例如虽详细记录了每一构件的材份数,而遗漏了更重要的间广、进深、柱高的材份数等。

近世只是对这部书中大木作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对其他各“作”则研究较少。

因此这部著作仍然是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对象。

五、辽、金、西夏及元代的建筑

元代都城元大都,即明清北京的前身。

元大都是13、14世纪世界上最宏伟壮丽、规划整齐的都城,在《马可波罗纪行》中有如此记载:

“城市如此美丽,布置得如此巧妙,我们竟不能描写塔了!

”元代于至元八年定国号“元”,第二年初,国都从上都迁至大都,即北京。

辽代和金代的宗教,均以佛教为主,当时寺院塔幢建筑多得不计其数,留存至今的也不少。

在天津市蓟县城内,建于辽统和二年(984)。

寺中现存辽代建筑有观音阁和山门。

这两座建筑在中国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中建造时间是较早的,而结构精妙,艺术超群,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典范。

山门 山门三间四架,总广16.16米,心间广6.06米,总深8.62米,平面长宽比近于2∶1,用四阿(庑殿)屋顶。

内部彻上明造,朴实无华,以结构的逻辑性表现出艺术效果。

观音阁 外观五间八架,下层总广19.93米,心间广4.67米,总深14.04米,平面长宽比约为3∶2,总高19.73米,与总广略成正方形。

使外形轮廓稳重而又轻灵舒展(见图)。

观音阁采用殿堂结构金箱斗底槽形式,分内外槽。

结构形式及其处理手法,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可以适应各种使用要求。

阁的外观立面和室内空间(包括塑像)的构图,是以结构为基础经过缜密设计的。

山西大同善化寺。

此寺又称开元寺、大普恩寺。

该寺创建于唐,辽末毁于兵火,金天会六年(1128年)有过一次大规模重建。

寺内中轴线上布置有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西侧有普贤阁。

其中大雄宝殿建于辽,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四阿顶,内部结构为殿堂与厅堂混合型。

殿内佛坛上供奉五方佛,为使谒拜空间开敞,将中部内柱减除。

三圣殿与山门皆金代遗构,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