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文史资料第十九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86153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432 大小:19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崇州文史资料第十九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2页
崇州文史资料第十九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2页
崇州文史资料第十九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2页
崇州文史资料第十九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2页
崇州文史资料第十九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崇州文史资料第十九辑.docx

《崇州文史资料第十九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崇州文史资料第十九辑.docx(4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崇州文史资料第十九辑.docx

崇州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文史资料内容元数据

序号

元数据逻辑名称

元数据物理名称

备注

1

题名

汉代江原县及其相关问题

——读《崇庆县志》札记

2

作者

周九襄

3

正文

(一)

《县志》说,崇庆县在夏、商、周三代属古蜀部和蜀国,崇州地区为成都附近之乡邑。

前206年,西汉王朝在蜀郡大江(金马河)以西和大邑苏场以北地区,设立了江原县,这是崇州地区建县的开始。

《县志》的叙述是正确的。

不过,任乃强先生认为,江原地区在秦代,属临邛县,西汉从临邛县区划出,设置江原县,不知当否,供参考。

我想王莽执政时,曾改江原县为邛原县也许与此有关吧。

﹝1﹞

班固在《汉志》蜀郡条下,叙述所属15县顺序:

①成都②郫③繁④广都⑤临邛⑥青衣⑦江原……“江原,●水受首江,南至武阳入江。

莽曰邛原”﹝2﹞。

武阳在彭山地区,江水至此,内外二江合流了。

谭其骧先生说班固写《地理志》有两个特点:

一是在各郡或县的条目下,或介绍户口数字,或叙述水道源流,山岳陂池之方向,祠庙古迹,工矿企业等等。

二是对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有总括的介绍。

﹝3﹞。

“●(音寿)水”是哪条河呢?

《县志》说,金马河系岷江之正流,从灌县都江鱼嘴与内江分流后,南流经崇庆、温江、双流、新津。

金马河又名外江、南江、皂江、●江。

《县志》又指出,从灌县大兴乡黑石河起水之羊马河,为岷江排洪道之一。

《县志》认为金马河古名“●水”是正确的。

似应说明羊马河在古代也叫“●水”。

任乃强先生说:

“羊摩江,今云羊马河。

为自外江分水灌灌县西、崇庆、新津之一大干渠。

此带地方均在外江之西。

外江从来被认为是江水之正流,故蜀人称这一带为江西也”﹝4﹞。

《市水利志》:

“羊马河历史上曾为岷江之正流,后演变为外江系统干渠之一。

”﹝5﹞

古人认为,岷江水流出岷山后,从都江鱼嘴分水,首先接受江水的主河道(金马河与羊马河),理应叫做“●水”,在这首受江水的地区,设置的第一个县,理应叫做江水原头的县,“江原县”。

江原的“原”字之本义,“原,水泉之本也。

”“原”字象水从石穴流出,向下流淌之状。

段玉裁说:

“后人以‘原’代高平曰●之●﹝6﹞,而别制‘源’字为本源之原,积非成是久矣。

可见,“江原县”,并非江边有大平原而得名。

站在石羊场或徐渡,感受江原县,会十分亲切。

站在江源镇说江原县,似乎又远一点了。

这是今人之感受。

古代都江堰流域形成以前,成都平原的开发是逐步开展,并非一日之功。

《水利志》对此作了简要的概括说:

“成都古称蜀国,水利事业历史悠久,春秋之际,蜀民已由山区迁入平原,由渔猎而务农,由游牧而定居。

杜宇先称蜀主,后称望帝,建都郫邑,当时都江堰尚未建成,岷江洪水不能控制,成都平原上,水至则一片汪洋,水退则遍地沼泽。

杜宇后期,又出现严重洪水,令丞相鳖令(开明氏)治水。

因其治水有功,杜宇禅让帝位给开明氏,称丛帝”。

“开明王朝经历十二世,继续治水,并随着治水中心的转移,三迁都城,由郫邑而新都,由新都而广都,由广都而成都”。

﹝7﹞

任乃强说:

“盖杜宇时,成都平原尚属大泽,卑湿不宜营邑。

营邑必在较高之黄土丘陵地带。

”到了“汉时,成都平原已全为陆土田畴。

”杜宇时之郫城在九陇,秦汉时才移至今之郫县城。

﹝8﹞

从李冰创建都江堰,开发文井江地区(前250年)到西汉初年(前206年),近50年的发展,在金马河羊马河文井江流域建立江原县,说明这一地区的农业文明有了长足发展。

这一时期也正是蜀郡确立封建文明的时期。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二百年的发展,到了西汉末年,在成都平原八千平方公里地区,有蜀郡的成都、广都、繁、郫、江原、广汉郡的新都、什邡、绵竹、雒和犍为的武阳等县,合计至少有85万人口,每平方公里有人口百人以上﹝9﹞。

汉代主要农耕区为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华北平原和成都平原。

江原县恰恰是在成都平原的主要农耕区。

西汉作为二级行政区的县,一般情况下地区方圆不过百里,民户口数大约万户,一县之内地理环境有较多相似之处。

西汉末年共有县级单位“千五百八十七”。

江原县是一大县,是地域广大的新建县,它的户数也许有两万吧,那人口数有10万人之多,不知当否?

经济有一定发展,但才起步,估计不应过高。

当时整个中国,北中国有户948万户,口4320万人。

南中国有户292万,口1464万人。

中国经济中心在北方。

蜀郡是南中国最具有特色的地区,全国五大都市,北方四个,南方一个就是成都,江原县正是成都所依赖的重要地区。

(二)

《县志·概述》依据《华阳国志》和郦道元《水经注》引来敏的《本蜀论》所述,认为传说中古蜀国的杜宇时代,望帝杜宇和江源女子朱利结为夫妻的事,是可以成立的。

﹝10﹞

传说史料具有口传性、传承性、集体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古蜀国的文字较原始,迄今无更多的发现,当杨雄、谯周、来敏、常璩等人,在后世记载杜宇和朱利事时,必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点,见仁见智,无伤大雅。

老一辈的和当代的学者,对杜宇时代的蜀国文明程度的估计,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

由于古蜀国遗留的文字史料缺乏,因此我们很难用“二重证据法”将三星堆文化遗存,金沙文化遗存及成都平原发现的许多占城文化遗存,与文字史料结合起来,进行考查研究。

我只能据《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所保存的史料,进行分析探索,推测。

我在讨论夏禹问题时,曾说过“我们不能用虚无主义的态度,来轻易否定自己知之不多,自己并不熟悉的历史文化现象”﹝11﹞。

徐中舒先生同任乃强先生关于古蜀文明的意见有相同之处是:

“只有在排除水患以后”,成都平原才得以“陆处”,这一点和古代盆地的基本地理,完全符合。

江源女子朱利与望帝,是两个互通婚姻的半部落或胞族,当为一个族属﹝12﹞。

如果说“朱利文化”不同于“杜宇文化”,或生产各有特色,文化不同类型,这些都需要更多的史料来加以论证的。

江原县地区,既然是古蜀国的组成部分,我同意,我们江原人的老前辈常璩在《华阳国志》中的看法,江原县人的老祖宗是人皇,是蚕丛,是鱼凫,是望帝、朱利、开明……这是常璩的看法,我想把江原地区人的祖先局限在朱利时代,是否有多大意义?

上海在1292年才建县,1927年建市,深圳市成立才三十年,我们的江原县已经有2210多年了,历史够悠久古老了,如果要上溯,应追述到人皇时代。

恕我直言,发掘旅游文化资源,并不是越古越好!

(三)

《县志·备考》列举了古代崇州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首推常璩(约291年—361年),认为他著的《华阳国志》,“在中外史学界被视作中国地方志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之一。

这一评价是正确的,但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颗“明珠”的价值。

崇州是克己好客尊重文化名人的。

你看在崇州生活不到一年的陆游,崇州人为他塑了大山一样的雕像,为他设置了纪念馆。

其实他爱崇州,但更喜欢成都,喜欢整个都江堰流域。

他的好明友范成大也是这样。

两千年来,崇州能引以自豪的文化名人,就是杰出的爱国主义史学家常璩。

虽然,十七年前在他的故乡,乡人为他建了一个集体纪念堂——“肇志堂”。

在三元街也有常璩广场。

但是人们对《华阳国志》的价值还认识不够深,宣传也不够多。

因而产生“舍己之田,而耘人之田”的现象。

当然这个比喻是跛足的。

说得形象点,常璩的塑像,应比陆游的大一点,常璩的纪念馆,至少不亚于陆游纪念馆。

我们不应该放弃实实在在的常璩,而去追求朦朦胧胧的“朱利”。

现介绍学术界对常璩《华阳国志》的评价如下:

王仲荦先生说:

“从这部书的书名看,好像是地方志,其实是一部地方性的通史。

”“叙述有法,材料丰富,是研究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数兄弟民族以及蜀汉、成汉政权较好的史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王老先生说:

“因为它是一部地方性的通史,有时不免流露出地方民族主义的色彩。

”对此,我却有不同的意见﹝14﹞。

这是“左”的思潮下的评价。

杨文衡先生从《地学志》学科角度指出:

中国古代区域地理学知识包括:

一、地方志,二、边疆地理知识,三、域外地理知识,四、地理游记。

《华阳国志》开了地方志综合记载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地理、科技等内容的先河,开创了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和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的先例﹝15﹞。

瞿林东先生说:

“《华阳国志》在编撰上有成体系的格局,它把三州地区的历史面貌,政治变迁,不同时期的人物的传记,由远而近,由广而微地编撰成一书,集中地记述了东晋初年以前梁、益、宁三州的历史(包括今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及甘肃、陕西、湖北三省之部分地区)。

瞿林东先生指出,常璩是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进行写作的。

他“担心家乡的历史遭到湮没的命运”,他“方资腐帛于颠墙之下,求余光于灰尘之中,(史料)糜灭者多,故虽有所缺,犹愈于遗忘焉。

”为保存家乡的历史,是其著史目的,通过修史,“防狂狡,杜奸萌”,反对黑暗政治,“显贤能,著治乱”,表扬好的,宣传真善美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总之,浓郁的桑梓情感和明确的政治说教,交织成他的撰述旨趣”。

“《华阳国志》历1600余年独放异彩,使今人阅读,可以想见我国古代西南地区文明发展的进程。

它是地区文明发展在历史撰述上的标志。

”瞿先生意见十分中肯。

我认为,常璩一不是夸耀自己的家乡,二不是地方民族主义,而是如实地记录了自己乡土的文明发展的状况,与“五胡十六国”时期社会失衡,战乱连年,民生痛苦的局面,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16﹞。

《中国通史》说:

“《华阳国志》开创了地方志综合记载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地理、科技等各项史实的先例,资料非常丰富。

比如,关于使用天然气煮盐和凿井采盐的记载很具体,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文献,关于李冰开发蜀地经济所作的贡献,也以此书记载最详细。

此外还有温泉、盐池、矿冶、纺织等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的记载。

”﹝17﹞

应当指出如果没有《华阳国志》的记载,我们对李冰创建都江堰,开发成都城市水利工程等方面的认识,将是很不清楚的。

这一方面,常璩的记载优于班固。

都江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与《华阳国志》保存的史实有关。

仓修良先生说:

“总之,采录民间谚谣,以及各地的风俗习惯、自然风光以及人民生活,乃是当时地记编写的内容的一大特点,作为历史学家的常璩,在编撰《华阳国志》中,表现尤为突出。

”﹝18﹞常璩通过记录的民歌,反对黑暗腐败政治,希望社会安宁。

他列举一百多种高尚的美德,希望人人效法,做到至孝、清白、克让、忠正、明廉、义士、述作,……等等。

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它可心表现为对祖国山河、家乡土地的爱恋,也可以表现为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常璩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努力搜集史料,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地方史志体载,为中国优秀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影响深远。

如我们《崇庆县志》所言,《华阳国志》为中外文化界所肯定赞赏。

陆游与常璩没有可比性,然而如以陈寿与常璩相比,则是伯仲之间,无高下之分,而常璩更有开创之功。

《三国志》是在班固开创的断代史示范下形成的。

如今南充人民为陈寿修纪念馆,展示三国场面。

为什么崇州人、成都人、四川人不给常璩修个纪念馆,建成展现古蜀历史的文化阵地,以示来者,那么望帝与朱利的历史佳话,开明治水,五丁开山,都江古堰,二江七桥,黄润细布,火井煮盐等将会展现其中,让这颗明珠光芒四射。

如果与耗费巨资的金沙遗址博物馆相比,举办常璩《华阳国志》纪念馆,展示古蜀历史文化,是一项惠而小费的文化建设工程。

请问,离开《华阳国志》你能阐释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吗?

所以我介绍了许多学者的评介,仅以此献给崇州故乡的朋友们。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请问,离开《华阳国志》,你能讲述古蜀文化吗?

附注:

﹝1﹞《华阳国志校补图注》l59页

﹝2﹞《汉书·地理志》

﹝3﹞《长水集》354页

﹝4﹞《校补图注》136页

﹝5﹞《成都市志·水利志》39页

﹝6﹞《说文解字注》,古原字

﹝7﹞《成都市志·水利志》(概述)

﹝8﹞《校补图注》120页

﹝9﹞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

﹝10﹞两段引文,请见《崇庆县志》1991版

﹝11﹞《大禹及夏文化研究》49页

﹝12﹞徐中舒《论巴蜀文化》222页

﹝13﹞《崇庆县志》836页

﹝14﹞《魏晋南北朝史》90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版

﹝15﹞《中华文化通志》第七典《地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6﹞《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7﹞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卷五931页

﹝18﹞《中国史学名著评介》,台北市,里仁书局1994年版

4

图书名称

崇州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5

所在页码

1

文史资料内容元数据

序号

元数据逻辑名称

元数据物理名称

备注

1

题名

王勃生前无蜀州

2

作者

周九襄

3

正文

初唐青年诗人王勃的那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五言律诗,究竟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还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呢?

“蜀川”与“蜀州”,仅一字差异,然而学者们却有不同的理解。

清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为《杜少府之任蜀州》。

清吴县蒋氏刊行本《王子安集注》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中华书局1960年版的《全唐诗》第三册,为《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的《全唐诗》为《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川》。

学者们认为,王勃生于公元649年或650年,卒于公元675年或676年(约当唐高宗永徽元年至唐高宗上元三年),在世共27年。

王勃20岁入蜀,22岁离开巴蜀。

当时他看到的益州成都府,领有成都县、华阳县、新都县、新繁县、双流县、广都县、郫县、温江县、晋原县、青城县、唐安县、新津县等地。

这个地区,在隋代叫蜀郡,唐代叫益州成都府。

这儿正是河川纵横的都江堰流域成都平原地区。

王勃诗中“风烟望五津”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四个渡口都分布在内江的都江堰市、郫县,而江南津渡口却在外江的新津县的南河附近(参见任乃强: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154页)。

因此“蜀川”,即指河川纵横的蜀地;也可理解为如“秦川”一样的西蜀平川地区。

我翻阅了许多学者对“蜀川”的解释,大致如此。

据《旧唐书·地理志》与《新唐书·地理志》记,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分益州部分县,设置蜀州,领有四县,即晋原县、青城县、唐安县、新津县。

蜀州的治所设在晋原县(今崇州崇阳镇)。

蜀州行政区的设置,在王勃辞世十年以后,所以我们说王勃生前无蜀州政区。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有些学者认为,王勃也可以称蜀地为蜀州。

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注释说蜀州即蜀地。

学者施蛰存先生认为,蜀州是以成都为首府的旧蜀郡(北京出版社版《隋唐五代文学研究》)。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蜀州即今日崇州市(崇庆县)。

其实,蜀州,包括今都江堰市、崇州和新津地区,注蜀州为崇州市仍是不够准确的。

南宋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担任蜀州通判时,当时蜀州还领有晋原县、新津县、永康县、江源县。

到了淳熙四年(1177年)陆游已离开蜀州,蜀州才更名为崇庆府。

南宋的蜀州也不能与崇州相等。

由于初中语文教材题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因此,各地出版的青少年课外读物,大多为“蜀州”,并注释为今日崇州市(崇庆县)。

有趣的是,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或唐代文学史,对王勃这首诗,则都题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注释均为:

泛指蜀地。

是“蜀川”还是“蜀州”呢?

我觉得还是以“蜀川”为好。

_

4

图书名称

崇州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5

所在页码

7

文史资料内容元数据

序号

元数据逻辑名称

元数据物理名称

备注

1

题名

崇州境内行政区划沿革

2

作者

杨明春

3

正文

今崇州地域政区建置,实始于古蜀国时期。

清嘉庆、光绪两部《崇庆州志》皆明确记述:

“崇庆州,古蜀国也。

”2001年7月13日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距今4300年前6座“成都平原城址(新石器时代)”中,就有双河、紫竹、宝墩、芒城4座城址在今崇州市的前身——古江原县境内,证明今崇州地域其时确为古蜀国中心。

根据杨雄《蜀王本纪》及常璩《华阳国志》等古籍记载可知,崇州为蜀王杜宇“移治郫邑”前的古蜀国故都。

秦灭蜀后筑城置江原县,其时江原县疆域极广,大致同早期占蜀国相仿,辖今崇州、大邑全境及都江堰市、温江县地各半,这在旧州县志中都是有明确记载的。

东晋十六国后先后为郡、州、军、府及其部分辖县治地。

境内县级以下行政区划,宋代以前已无从稽考。

今有文字记载者,可追溯至宋,其时,今市境内有3县(分别为晋原、江源、永康县,详见《崇州市志·政区》篇),共辖4镇53乡。

元、明不详。

清末为2镇6乡1城区:

三江镇怀远镇集贤乡义兴乡道济乡中兴乡通议乡廖家乡县城城区

民国末年为3镇34乡:

城厢镇怀远镇元通镇城西乡合兴乡王家乡济协乡道明乡东关乡公议乡西山乡街子乡双河乡何家乡万家乡芶家乡三郎乡三江乡安阜乡羊马乡大划乡复兴乡石鱼乡江源乡中和乡牛皮乡隆兴乡安顺乡崇德乡金鸡乡太平乡安乐乡白马乡廖家乡梓潼乡观音乡崇江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全县划为1镇36乡:

城厢镇(1951年10月更名为城关镇)城西乡安乐乡金鸡乡元通乡公议乡双河乡何家乡怀远乡街子乡三郎乡西山乡芶家乡万家乡王家乡济协乡道明乡东关乡合兴乡隆兴乡安顺乡中和乡牛皮乡崇德乡三江乡复兴乡江源乡大划乡石鱼乡羊马乡太平乡崇江乡安阜乡廖家乡白马乡梓潼乡观音乡

1953年增建元通、怀远、三江、羊马4镇,新增和平乡(由三郎乡划出)、白头乡(由王场乡和东关乡划出)、胜利乡(由观音乡划出),年底撤销城西乡,分别划入安乐、金鸡、合兴三乡;至此,全县为4镇38乡。

1955年底,将观音乡并人胜利乡,三郎乡并入和平乡,王家乡并入白头乡,崇德乡并入安顺乡,石鱼乡分别划入江源、复兴两乡,崇江乡分别划入廖家、羊马两乡,改安顺乡为燎原乡。

全县变为5镇32乡。

1957年,撤销羊马镇并入羊马乡,合兴乡改名西江乡。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制,全县共划为25个公社:

城关、五江(羊马、太平、安乐三乡合建)、元通(元通镇和元通、何家两乡合建)、怀远(怀远镇和怀远、西山两乡合建)、万家(万家、芶家两乡合建)、白头(白头、东关两乡合建)、道明(道明、济协两乡合建)、三江(三江镇和三江、复兴两乡合建)、公议、街子、和平、双河、廖家、梓潼、胜利、白马、江源、大划、安阜、金鸡、隆兴、中和、牛皮、燎原、西江。

1959年,街子、和平、双河三社合并为上元公社。

1961年2月,五江公社分为羊马、太平、安乐3个公社,上元公社分为街子、和平、双河3个公社,白马公社改名锦江公社,牛皮公社改名集贤公社。

1962年至1963年,全县又划为4个镇和34个公社:

4镇:

城关怀远元通三江

34个公社:

三江江源安阜大划金鸡城关安乐羊马崇平廖家梓潼元通锦江胜利公议怀远上元何家街子和平西山万家芶家王场白头东关道明济协西江隆兴燎原崇德中和集贤

其间曾划城关镇一部分区域建南河公社,后并入城关公社。

1966年从三江公社中划出原复兴乡区域建复兴公社。

1980年10月双河公社更名为上元公社,太平公社更名为崇平公社,安顺公社更名为燎原公社,复兴公社更名为听江公社,城关镇更名崇阳镇。

1983年改人民公社为乡,乡名沿用原公社名。

至此,全县共有4镇35乡:

4镇:

崇阳怀远元通三江

35乡:

三江听江江源安阜大划金鸡城关安乐羊马崇平廖家梓潼元通锦江胜利公议怀远上元何家街子和平西山万家芶家王场白头东关道明济协西江隆兴燎原崇德中和集贤

1984年2月,为避免成都市属各县地名重复,将胜利乡更名为观胜乡,中和乡更名为桤泉乡。

1985年2月,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怀远、元通、三江三个乡,分别并入怀远、元通、三江三个镇,全县为4镇32乡:

4镇:

三江、元通、怀远、崇阳。

32乡:

听江江源安阜大划城关金鸡安乐西江羊马崇平梓潼廖家锦江观胜公议上元何家西山和平街子万家芶家王场白头东关道明济协隆兴燎原崇德桤泉集贤

1986年10月,撤销城关乡建制,其辖区并入崇阳镇。

1992年1月,撤销羊马、和平、道明、王场、隆兴5乡,分别改制为羊马镇、三郎镇、道明镇、王场镇、隆兴镇。

同年10月,撤销安乐、西江、何家、江源、白头、廖家、街子、万家、观胜、燎原、金鸡、崇平、西山等13乡;新建江源、白头、廖家、街子、万家、观胜6镇;扩大崇阳、怀远、元通、隆兴、羊马5个镇的行政区域:

原西江、安乐、金鸡3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崇阳镇管辖;原西山乡及何家乡的关渠、黄鹤、德通、泰安、天泉、共和、洪堰等7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怀远镇管辖;原何家乡的天文、玉圭、二江3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元通镇管辖;原燎原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隆兴镇管辖;原崇平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羊马镇管辖。

1997年8月恢复何家乡、西山乡建制。

1998年10月恢复崇平乡、燎原乡建制。

2000年1月恢复金鸡乡、西江乡建制。

至2000年底,全市共有15镇19乡:

15镇:

崇阳道明隆兴王场白头三江江源羊马元通观胜廖家怀远三郎街子万家

19乡:

桤泉集贤崇德济协大划东关听江安阜锦江公议上元梓潼西山何家芶家崇平燎原金鸡西江

2001年10月,听江、大划、梓潼三乡被批准撤乡建镇,所辖行政区域不变。

2002年7月,崇平、桤泉二乡被批准撤乡建镇,所辖行政区域不变。

2004年9月8日,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听江镇及西江、金鸡、西山、何家、安阜、上元、崇德、东关8个乡,将原听江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三江镇,西江乡、金鸡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崇阳镇,西山乡、何家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怀远镇,安阜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羊马镇,上元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街子镇,崇德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燎原乡,东关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王场镇。

至此,全市共辖19镇6乡:

19镇:

崇阳道明隆兴桤泉王场白头三江江源大划羊马元通观胜廖家崇平梓潼怀远三郎街子万家

6乡:

燎原集贤济协锦江公议芶家

4

图书名称

崇州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5

所在页码

9

文史资料内容元数据

序号

元数据逻辑名称

元数据物理名称

备注

1

题名

崇庆县乡镇志人物名录

2

作者

杨明春

3

正文

崇州是东晋史学家、《华阳国志》作者常璩的故乡,修志传统,代代相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盛世修志”的热潮在全国迅速兴起,崇庆县新县志编纂委员会于1981年应运而生,各乡镇及县级各部门、省市驻县单位相继成立了修志领导小组,崇州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地方志编修工作自此拉开序幕。

先后经历了小志编修、县志分志编写、县志总纂三个阶段。

在县志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各乡镇志编写人员在修志条件极其简陋、查阅历史资料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不辞辛劳,殚精竭虑,终于在1983年全面完成了全县39个乡镇志的编纂,加上县级部门、省市驻县单位所编志书,共编纂完成“小志”104部,为以后《崇庆县志》编纂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具有4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崇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各种人物,灿若群星。

在这些1983年前编纂完成的乡镇志中,皆以传、介、表、录的形式,收录了本乡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