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1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8432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1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1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1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1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1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1组.docx

《最新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1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1组.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1组.docx

最新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1组

最新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1组

1文言文两则

编写教师:

单位: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掌握故事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朗读、背诵课文,掌握故事内容。

2.体会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了解孟子、孔子的生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预习探究

1.教师谈话。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了解孔子、孟子、列子的生平资料。

二、合作交流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在小组内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通顺。

2.释题:

“弈”指什么?

“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两小儿辩日》中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

3.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教师归纳整理:

谁学下棋?

怎么学下棋?

学得结果怎么样?

4.《两小儿辩日》一课主要讲了什么事?

教师归纳整理:

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3、品读体验

(一)《学奕》

1.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①教师范读。

②师生一起归纳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读准字音;停顿适当;语速稍慢。

③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2.鼓励学生在“之”字上批注字的意思或者在译文中画出对应的意思。

3.汇报交流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①引导学生对照译文,说说句子的意思,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释义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②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①交流对每句话的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

②大家读通了课文,现在又读懂了课文。

那么,同样是跟弈秋学棋的两个人?

为什么一个人学得好?

另一个人学不好呢?

生:

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生:

一个人学得很专心,另一个人想着怎么把天鹅射下来。

师:

能读出他们各自的表现吗?

(文中)

生:

找句子读

师:

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嘛?

---------------为是其智弗若与?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③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一问一答的形式)

4.他们俩对待学习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学弈》一文,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他们两人的表现?

专心致志----------心不在焉

一心一意----------三心二意

聚精会神----------心猿意马

一丝不苟----------东张西望

5.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6.表演读。

7.孟子的名言。

(二)《两小儿辩日》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太阳是远是近)他们的观点各是什么?

找出文中的句子。

①齐读。

②你有过与别人争论的经历吗?

当时你的语气和神态各是怎样的?

让我们再来读读他们争论的话,注意语气。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

5.孔子的观点又是什么呢?

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孔子不能决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孔子为什么不能决呢?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什么品质?

(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6.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表演课文。

9.关于谦虚的名言警句。

满盈者,不损何为?

慎之!

慎之!

——朱舜水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谭嗣同

四、巩固延伸

1.课文学到这儿,对你们来说一定有了很深的启迪,说一说吧。

2.搜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读一读。

扩写或者创编故事。

(假如两个人都专心致志,结果会如何?

3.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板书设计:

 

学弈两小儿辩日

专心致志,学有所获谦虚谨慎事实求是

三心二意,一无所得

态度决定一切

教学反思:

 

2匆匆

编写教师:

单位:

教学目标:

1.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并尝试表达。

3.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要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预习探究

(一)揭题。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正确,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2.围绕文题谈话,学生交流自己对文题的理解。

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把握情况。

3.指名按自己的理解读课题。

(二)初步了解作者,为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1.学生谈谈预习中对作者朱自清的了解。

2.出示幻灯,教师介绍朱自清。

二、合作交流

1.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他轻灵、细腻、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课件出示读书建议:

选择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

作者发出了什么人生感慨?

划出有关句子反复读一读,和同学们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生自读交流,师巡视辅导。

3、品读体验

(一)叹——时光飞逝。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的来去匆匆?

快速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

“于是——洗手的时候,……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深情朗读。

指生读。

2.在这几句话,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日子的来去匆匆?

小组内交流。

汇报:

作者从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天黑时以及和太阳再见时这几个方面写出了日子的来去匆匆。

作者还从伸出手遮挽时和掩着面叹息时这两个方面来写出日子的来去匆匆。

师小结:

作者从七个方面写出了日子的来去匆匆。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这几句话。

3.找出你认为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预设:

  生

(1):

我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好。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从我脚边飞去了。

这句话写出了日子很灵活地逃得无影无踪了。

  师: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个意思?

  生

(2):

伶伶俐俐、跨、飞。

  师:

读着这句话,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什么画面?

  生(3):

我觉得时间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似的,从我身边溜走了。

  师:

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作者有哪些感受呢?

  生

(1):

无奈、留恋。

  生

(2):

伤心。

  生(3):

失望。

  师:

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读呢?

  生(齐):

想。

  师:

谁来建议一下,该怎样读?

  生

(1):

速度稍慢。

  生

(2):

怀着留恋、无奈、伤心、失望的心情来读。

  师:

请大家一起来读读吧。

  

(二)悔——碌碌无为。

1.同学们,面对匆匆流逝的八千多个日子,作者曾留恋过,无奈过,也痛苦过。

但更多的是他对人生的深深思索。

请一名同学朗读第四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找出作者在思索哪些问题?

(1)作者在思索哪些问题呢?

课件出示:

“在逃去如飞……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指生读。

(2)从作者思索的这些问题中,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

我感受到作者对时间的流逝很惋惜。

作者还在自责自己。

作者希望自己会珍惜时间。

(3)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思索呢?

你知道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吗?

老师查到了有关资料,大家来读读吧。

课件出示: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

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

他认为:

“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

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以求得“段落的满足”。

相信大家读了这段文字后,会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的体会。

2.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作者认为不能虚度此生,应该有所作为,他是在告诫自己,更是在唤醒人们。

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一起来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劝——珍惜时间。

1.古今中外,有许多伟人,正是因为他们懂得珍惜时间,利用时间,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辉煌的成就和感人的故事。

谁愿望与大家一同分享这些伟人惜时如金的故事。

指生讲述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师适时补充鲁迅《要赶快做》和《徐特立守时不违》的故事

2.伟人的故事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同学们,面对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面对作者一次次的提问,你们,作为21世纪的主人,作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应该交出怎样的答卷呢?

3.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我们必须珍惜时间。

课件出示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四、巩固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下朗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

3.以“日子”为主题,自创一首诗或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板书设计:

匆匆

一去不复返

时间来去匆匆要珍惜

留下痕迹

教学反思:

 

3桃花心木

编写教师:

单位: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预习探究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教师及时补充介绍:

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的图片:

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

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学生可能会问:

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

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

5.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6.学生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

3.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品读体验

(一)了解浇水事实。

1.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桃花心木的?

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

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有时”说明了什么?

说明种树人来的时间不确定,浇水量也不确定,照顾树苗不规律。

(板书:

浇水不定时、不定量)

2.他这样种树你觉得怎么样?

作者也觉得奇怪,找一找“奇怪”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把它所在的句子划下来,体会着读读。

3.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得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

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二)聆听浇水道理。

1.同学们的疑问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困惑,于是,作者终于忍不住问种树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2.学生默读种树人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种树的人说种树不像种稻子,那你知道稻子或菜是怎么栽种的吗?

出示“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

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不确定”指的是什么?

(下雨的时间不确定。

指下雨多少不确定。

3.从种树人的话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出示:

“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什么是“依赖“?

种树人在说这段话是心情是怎样的?

让我们有感情朗读这段话,体会种树人的心情。

(三)感悟人生哲理。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你读懂了什么?

这里的“不确定”又指的是什么?

(指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你能想象到生活中会遇到哪些“不确定”吗?

(板书:

在不确定中生活)

这些不确定往往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但是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又是怎么来看待它的呢?

(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才能锻炼自己,不断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

板书:

经得起考验)

2.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谈一谈吗?

3.反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会是怎样的?

(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4.引读,加深理解。

(听了种树人这番意味深长的话,“我”心中无比感动,“我”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

5.出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这是为什么呢?

6.总结:

是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正如俗话说得那样:

“不经风雨,难成大树。

”“自古雄才多磨难”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四、巩固延伸

1.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

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

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树:

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考验

借物喻人

教学反思:

 

4*顶碗少年

编写教师:

单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2.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教师谈话:

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杂技吗?

都看过哪些杂技表演?

2.师小结:

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准备一个节目要经过几年的训练,真可以说是“台上1分钟,台下十年功。

”今天我们就来跟随作者的文笔,去欣赏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二、合作交流

1.学生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

读音:

一摞(luò)屏[bǐng]住气附和[hè]

3.说说看,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可以用文中或自己的话概括,比如:

惊心动魄、令人难忘、精彩、高难度等等。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体验

(一)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难度很大的杂技表演。

1.第一次表演:

(1)“在轻松幽雅的……忽而跃起……”

①你体会到什么?

(少年表演的柔美动作,技艺高超。

②请大家用称赞的语气同桌一起读一读。

(2)“在一个大幅度……掉了下来!

这时,观众的反应怎样?

少年呢?

(观众惊呆,少年没有慌乱)

(3)“台上并……鞠了一躬。

①从“微笑”、“不失风度”可以看出什么?

(板书:

镇定、充满信心)

②引导学生想象:

这时少年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怎么会这样?

平时训练都没问题,不用紧张,这次肯定成功,别怕。

③请你们带着镇定的语气读一读。

(4)教师小结。

2.第二次表演:

(1)“少年很沉着,不慌……在他的表演之中。

“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

①四人小组朗读,体会少年的镇定自如。

②指生朗读。

(2)“台上,顶碗少年呆呆……不知所措了。

①从“呆呆地”、“汗珠”、“不知所措”可以看出少年怎样?

(板书:

沮丧、信心顿失)

(3)“观众们屏住……拍响了巴掌。

“场子里一片喧哗。

“观众中……附和着喊起来。

①观众在场的反应让你体会到什么?

(少年的杂技表演惊心动魄)

②引导学生想象:

少年第二次表演又失败了,“场子里一片喧哗。

”人们在喧哗什么?

当时的少年会想些什么?

(4)教师小结。

(二)作者看到的是一场体现老者对少年的宽容和关爱的杂技表演。

第三次表演:

(1)“一位矮小结实的……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①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着重抓住“微笑”、“抚摩”、“摇了”、“说了”等词语体会老者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②引导学生想象:

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2)教师小结。

(板书:

镇定、充满信心)

(三)品读描写少年的语句,体会少年内心活动的变化过程。

四、巩固延伸

1.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2.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

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镇定、充满信心沮丧、信心顿失镇定、充满信心

(失败)(再失败)(成功)

“失败乃成功之母”

教学反思:

 

5*手指

编写教师:

单位: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2.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

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出示阅读要求(因为是阅读课文,所以以学生自学为主):

反复阅读,力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内容,可在书上空白处写一写点评;还有哪些内容你读不懂或有疑问,做上标记。

二、合作交流

1.口头完成填空:

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然后分别具体写___,最后总结写___。

2.自学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五根手指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三、品读体验

(一)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重点理解:

(1)大拇指:

短处:

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

最肯吃苦。

(2)食指:

短处:

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

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

短处:

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

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

短处:

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

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2.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书上画出各个手指的样子和特点。

4.小组交流感受。

5.每个手指真是够特点啊。

这些手指中一定有你喜欢的情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一个认真读一读。

现在把你自己变成你最喜欢的那个手指,说一说自己,一会儿向同学介绍。

6.学生交流

7.五个手指的演说真精彩啊。

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

请同学们再浏览一遍课文,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同学们的交流。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如果联想到民间的俗语,你你用哪句话说。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二)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1.我们有喜欢的,但是作者和我们感受却不同,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作者告诉我们什么?

你感悟到了什么?

理解句子:

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当我们只顾自己的时候永远都不能达到完美,但当我们团结一起的时候,就会坚不可摧。

2.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小组准备。

汇报表演。

全班评议。

四、巩固延伸

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

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

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手指

大拇指:

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

窈窕,工作复杂

中指:

养尊处优,工作略为扶衬

无名、小指:

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