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杂剧的创新重点.docx
《明杂剧的创新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杂剧的创新重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杂剧的创新重点
明杂剧的创新
重点:
明杂剧的创新;徐渭的成就;
明代戏曲由两大部类组成:
即杂剧和传奇,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二个高潮。
以传奇为主流。
明杂剧总的来讲,缺少了元杂剧那种磅礴粗犷的气势和博大内容。
虽然逊色于元杂剧,但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学样式,以自身的惯性向前发展,显示出自己特有的个性。
一、典雅化。
有了更精美的艺术形式。
其一,作家文人化、官吏化。
其二,音乐雅化,结合了幽雅的南方音乐。
其三,情调:
增加了士大夫、文人的情调。
二、时事剧。
有了更强的现实性、批判性。
第一节明初杂剧
一、特征:
1、题材:
宫廷剧。
以表现宫廷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杂剧。
明初杂剧最有代表性的是宫廷派杂剧,题材狭窄。
主要内容是:
其一,歌功颂德、风花雪月。
其二,伦理教化。
其三,神仙道化。
2、作家:
主要是以皇室人员为核心。
3、体制创新。
尝试对元杂剧体制全面突破。
二、代表作家。
1、朱权。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一说十七子),封为宁王。
酷爱戏曲、音乐和道家学说,是著名的戏曲家、戏曲理论家。
这也是出于政治上自我保护的需要。
其成就主要有:
其一,戏曲理论专著《太和正音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北杂剧曲谱。
为古代戏曲保留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其二,创作剧本十二种,现存两种。
《冲漠子独步大罗天》是借剧抒怀,写的是“生于帝乡”的冲漠子,看破尘世,抱道养拙,远离富贵功名,埋名于白云之野。
主人公正是作者的自况。
《卓文君私奔相如》写的是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却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卓文君守寡后,不要守节,不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过琴声传情,结成美满因缘。
为了自由,放弃锦衣玉食,宁愿卖酒度日。
2、朱有燉。
朱元璋的孙子,嗣位为周王,也是戏曲爱好者和高产作家。
他的剧本在当时风靡一时。
沈德潜称其剧“有金元风范”。
剧本今存三十一种,是保留杂剧最多的作家。
(一)内容上:
主要四类:
其一,喜庆剧:
即歌舞升平的。
有十个如《八仙庆寿》、《牡丹仙》。
其二,神仙剧:
度脱入道的。
有十个如《十长老》。
其三,节义道德剧:
有九个,其中六部是写妓女死不可摧的节操的,把妓女写成“有羞耻、有志气生成知道三纲五常的人,简直是道德的楷模。
如《烟花梦》、《香囊怨》。
《香囊怨》就是写妓女的对情忠贞不二的高洁品质的。
妓女刘盼春与秀才周子敬有情。
其四,英雄剧:
两个。
如《仗义疏财》《豹子和尚》。
对水浒英雄有歪曲有肯定,表现出作者的贵族立场,散发出浓重的宫廷气息。
《仗》剧写李逵等路见不平,救出被官府欺压的李撇古父女,并代交公娘,又假扮李女嫁与强娶的赵都巡,乘机打他一顿。
后来张叔夜出榜招安,李逵在李撇古的劝说下,翻然悔悟,并劝说宋江接受了招安。
剧中的李逵成了一个变节分子,与小说很不同。
《豹》剧把鲁智深时僧时俗时盗的角色。
幼时为僧,戒行不精,被责还俗,娶妻生子,后又上山落草。
(二)艺术上:
追求创新。
其一,剧中采用旦、末、外均唱,对唱、齐唱的形式。
其二,南北合套。
《吕洞宾》末唱北曲,旦唱南曲。
其三,五本二楔子。
《牡丹园》、《曲江池》。
3、杨讷。
《西游记》六本二十四出。
明中后期杂剧
一、特征:
(一)作家:
大都是为社会名流文坛巨擘,如康海、王九思、徐渭。
徐渭代表了明杂剧的高潮。
(二)题材:
不断拓宽。
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讽刺剧、爱国题材剧、爱情题材剧,还有影射剧,借戏曲进行人身攻击。
(三)艺术:
南杂剧。
(四)戏剧理论迅速跟进。
其一,吕天成,沈璟的弟子。
其成就主要在戏曲评论方面。
作《曲品》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戏曲批评专著。
载明天启以前传奇、散曲作家一百五十人和作品一百九十二种的名称。
对嘉靖以前的作家作品分成四个品级,隆庆以后的分成九个品级,各加短评。
大抵以音律为标准。
其二,王骥德,徐渭的弟子,沈竟的朋友。
他的《曲律》是我国最早而又全面的戏曲理论著作。
此书全面论述了南北曲源流、宫调、作曲和演唱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浑等方面,资料价值很大。
二、作家作品:
(一)王九思和康海:
两人都是著名的文人,进士和状元出身,属于前七子之列,因与张谨是同乡,最后削职为民。
1、王九思,剧本有两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开创意义。
其一,《杜甫游春》。
此剧的意义有二:
一是以杜甫自况,借剧抒愤写怀。
借杜甫痛斥李林甫事来攻击放归自己的李东阳。
二是,开写文人逸事剧之先。
其二,《中山狼院本》。
开一本一折短剧之先。
2、康海的《中山狼》。
其一,影射剧。
是影射李梦阳忘恩负义,由此发端,使杂剧成为了一种富有战斗力的文体。
其二,确立了中山狼主题。
3、徐复祚的《一文钱》继承了元杂剧《看钱奴》吝啬鬼的题材传统,描写了一个吝啬鬼卢员外形象,使富有和吝啬形成巨大的反差,产生了一种可笑可叹的荒唐感。
剧中的卢员外已经富甲连城了,他还认为“财便是命,命便是财”,“见了钱财,犹如蚊子见血”,为了积聚财富,连家中的妻子儿女不免受冻挨饿。
有一次检到一文钱,生怕别人发现,决心要用掉它,他买了一文钱芝麻,躲到山上偷着享乐。
4、吕天成的《齐东绝倒》,是中国文学史上十分难得的一部反腐败、讽权威的作品。
此剧矛头直指中国公认的圣君尧舜,对中国古代政治腐败,官官相护,权比法大进行了讽刺。
舜帝之父犯下杀人大罪,为了使父亲逃脱法网,舜置国家而不顾,背着父亲逃至海滨。
后经已禅位的尧出面疏通,主法大臣皋陶答应免去其父之罪,舜才回来治国。
5、冯惟敏擅长表现爱情题材,写得有新意。
他的《僧尼共犯》写的是特殊对象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为世俗所不容的爱情,表现了明代的人性的张扬和包容。
徐渭
是多才多艺的作家。
其诗文书画和戏曲都进入了一流境界。
他的杂剧被誉为“明曲之第一”(澄道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王骥德)。
一、作者:
浙江山阴人。
是一个才情极高,个性极强,命运极差的人。
其一,才情极高:
是天才的艺术家,诗文书画、戏曲无一不精、无一不奇。
他自己说,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其二,个性极强。
他经常处于一种狂态之中。
离经叛道、不拘礼法、愤世嫉俗、追求个性自由,很不得志的浪漫文人。
其三,命运极差。
八次参加乡试,没有考中举人。
后为浙闽总督胡宗宪的幕僚,屡出奇谋为抗击倭寇立下战功。
胡宗宪出事后,屡遭迫害,一度精神失常。
从此就生活在佯狂与真狂之间。
九次自杀未果,一次杀妻却成,入狱七年。
出狱后更加放浪形骸。
晚年以卖字画为生,穷困潦倒以终。
死后四年,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才发现他的价值,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四声猿》:
是徐渭创作的一组杂剧,也是最早的杂剧组剧。
既《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和《女状元》。
其名出于郦道元《水经注》中“猿鸣三声泪沾裳”,四声更甚于三声,其取意为断肠之歌。
其一,《狂鼓史》和《玉禅师》是对黑暗政权和虚伪神权的抨击和戏弄。
《狂鼓史》只有一折,仅三千字,其实是一篇漫骂秀,所以此剧又名《阴骂曹》。
此剧构思巧妙,生前被曹操害死的祢衡,死后击鼓骂曹。
这是影射忠臣沈炼对严嵩罪状的控诉。
《玉禅师》以漫画式的轻松笔调,揭示政权与神权的冲突。
临安府尹柳宣教由于玉通大师不参拜,便记恨在心,设美人计陷害。
妓女红莲受命前去,以肚疼要捂为由,破了和尚的色戒大防,致令玉通大师羞愧自杀。
和尚为报此仇,死后投身为柳的女儿柳翠,成为柳的掌上明珠。
柳翠长大后,先是为妓女,后又为尼姑,让柳府尹受尽耻辱。
其二,《雌木兰》和《女状元》是对女性的赞歌,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挑战,也是对人才埋没的惋惜和哀叹。
木兰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巾帼压倒须眉,却敌安邦、建立奇功,归来后只能重返闺房;黄崇嘏假扮男子,轻取状元,笑获高官,为女子扬眉吐气,身份暴露后,只好嫁鸡随鸡。
剧中大打抱不平地说:
“裙钗伴,立地顶天,说什么男子汉!
”“世间好事属何人,不在男儿在女子。
”
三、地位:
其一,杂剧。
代表了明杂剧的最高水平。
其二,创新意识。
第一,开讽刺杂剧新路。
他的杂剧对正统和权威勇于揭露、善于讽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第二,浓郁的民间文学的色彩。
有较多的世俗观念和市民精神。
第三,精通声律,《女状元》五折全用南曲创作,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南杂剧从此大兴。
第四,突破南北戏的界限,运用传奇体制于杂剧之中,写成最早的杂剧合集。
第五,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短剧的剧作家,《四声猿》三个是短剧,从此短剧大为盛行。
其三,理论。
他的《南词叙录》一书,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为戏曲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
明代文学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代戏曲在元杂剧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戏曲品种纷繁,分为两大系统:
既有从元杂剧发展而来的明杂剧,又有从宋元南戏发展而来的明传奇。
元杂剧虽然在元末已经衰微下去,但杂剧剧本作为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学样式,还是以其文体的惯性在明代文坛上占据着一席之地。
明代作家所创作的五百多种杂剧,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写下了杂剧史上相对低沉但又具备自身个性的新篇章。
明代杂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前期从明初至成化年间(1368—1487),紧承元杂剧余绪,出现过短暂的繁荣,随即渐趋萧条;中期从弘治至隆庆年间(1487—1572),作家作品不多,但在内容和体制上表现出新的变化;后期从万历至崇祯年间(1572—1644),则出现繁荣的形势。
1.明代前期杂剧
明初杂剧由于明初的几个皇帝,如太祖、成祖、宣宗等人的爱好,曾出现多繁荣。
但在文化专制政策的压制下,所取得的成就却很有限。
明初杂剧作家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由元入明者,著名的有王子一、刘东生、贾仲明等,他们杂剧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没有什么成就,非庸即弱,影响不大;二是明初长成的,主要是两位藩王朱权和朱有燉。
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从而形成了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
两位藩王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同时也是借此表明自己胸无野心异志、只爱吟风弄月。
作为政治韬晦的艺术展示,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成为宫廷派杂剧作家的主要创作类型。
朱有燉创作杂剧三十一种,以游赏庆寿、歌舞升平、神仙道化为题材的约有二十多种,是典型的富贵人家的消遣娱乐之作。
另有十余种牵涉社会生活,也有意识地灌注了统治者所要求的道德思想。
不过,朱有燉杂剧结构匀称,语言俊爽,音律谐美,在形式上也颇多创新,如打破一本四折的惯例,采用对唱、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采用南北合套的体制,促进了杂剧形式的演化,深受称赞,当时在开封一带演唱,风行一时。
2.明代中期杂剧
明中期杂剧处于转变时期,作家与作品均不多。
著名的作家有康海、王九思、徐渭、冯惟敏等。
这时杂剧的体制变化很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等元杂剧的常规已被打破,甚至出现南北曲混用的情况。
康海著有《中山狼》,是一本讽刺世情的寓言剧,对社会特别是官场上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好心遭恶报的变形描绘,剧中流露出很强烈的愤世疾俗的情绪,但剧情和剧中形象的刻画相对薄弱些。
此剧出现后,剧坛上许多作家都以中山狼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形成了以康海为代表的中山狼题材创作热。
从中山狼题材热发端,以徐渭为主将,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以社会伦理批判等讽刺性杂剧作为重要内容,使杂剧成为一种极富于战斗力的文体。
王九思的代表作为《杜甫游春》,写了一位大诗人的激愤,作者借古写今以抒身世之慨,骂当道之黑暗,感个人之不遇,显得较有现实性。
中期杂剧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是徐渭。
他的杂剧《四声猿》是彻底摆脱封建说教的迂腐,闪耀着新的思想光彩的杰作。
《四声猿》包含四种剧:
《狂鼓史》(一折,写祢衡骂曹)、《翠乡梦》(二折,写月明和尚度柳翠)、《雌木兰》(三折,写木兰从军)、《女状元》(五折,写黄崇嘏男装应试中状元事)。
《四声猿》都是写历史题材,借古喻今,攻击当时社会丑恶阴暗的。
《狂鼓史》以想象手法,写祢衡在阴司遇见曹操,再度击鼓责骂这个奸贼,后来曹操下了地狱,祢衡却升了天。
这里作者对那些看起来是尊严权贵、实则是窃国大盗的严正声讨。
全剧写得激情喷涌,读来畅快淋漓,当为《四声猿》之首;《翠乡梦》剥开了庄严佛国和正经官场的堂皇外衣,描写了其欲火烧身的尴尬场面。
既写出了政权与佛权之间的勾心斗角和相互算计,又写出佛徒的生理欲望与佛门戒律的尖锐冲突,暴露了封建政权和神权的某些不甚体面的难堪。
《雌木兰》、《女状元》是对女性的赞颂,也是对人才遭受埋没的惋惜与哀叹。
也从中部分地表达了作者抱负难展、徒叹奈何的辛酸和悲哀。
传为徐渭所作的《歌代啸》是一本四出的市井讽刺杂剧,每出故事相对独立。
全剧充满了冷嘲热讽的市井情味对作假坑人者深为鄙夷,对直接酿成冤假错案的糊涂州官大加嘲笑。
鄙谈亵事尽皆入戏,于嬉笑怒骂之中,也不乏油滑庸俗之处。
徐渭在明代剧坛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杂剧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呈现出陈规尽扫、独具一格的气度。
他的作品从不避人间烟火与市井气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有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他对所谓的巍巍正统与赫赫权威勇于揭露、善于讥刺,嬉笑怒骂,开辟了讽刺杂剧的新路。
《四声猿》在杂剧体制上也有不少创新。
长短无定制,所用曲调,有时为北曲大套,有时为南北兼用,还采用《鹧鸪》等民间小调,在形式上就表现出不受陈规束缚的革新精神,它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杂剧了。
首先,他大胆突破南北戏界线,运用传奇体制于杂剧中,写成最早一部杂剧合集,影响很大。
其次,他开始大量写作短剧,影响比以前开辟了明代单折短剧先河的王九思《中山狼》院本更大,从此短剧大为盛行。
再次,《女状元》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南杂剧从此大兴。
由此可见,徐渭不仅在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形式上,都独树一帜,成为“明曲之第一”(澄道人《四声猿引》)。
3.明代后期杂剧
明代后期杂剧创作又出现了相对的繁荣,今知作者姓名可考的杂剧剧目近二百种,保存至今者尚有九十多种。
明杂剧的体制和风格至此才算完备。
本时期以徐复祚《一文钱》、王衡《郁轮袍》为代表的讽刺杂剧,以陈与郊《昭君出塞》、《文姬入塞》为代表的爱国杂剧和以冯惟敏的《僧尼共犯》、孟称舜的《桃花人面》为代表的爱情杂剧在戏曲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作家,有的主要写南杂剧,如徐复祚、陈与郊、沈璟等,也有主要写北戏的,如孟称舜、王衡等,但多数作家是既写北曲,也写南曲的,这可以叶宪祖、吕天成、王骥德为代表。
元杂剧的一些重要规则,几乎都被明人打破,杂剧体制获得了最大的改进,但不少杂剧已成为文人抒写个人情感的工具,许多作家照谱填词,并不完全了解甚至全不熟悉戏曲创作要求,不少杂剧成为案头之作,反映现实的功能和舞台功能受到了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