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辽宁省鞍山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鞍山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鞍山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第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阅读是人类所有行为中最富有尊严和道德的行为,是人类追寻世界本源、反思生存意义、澄明不确定性、征服恐惧和无知的不二法门。
原始人类从动物最终演进成智人,进而成为人,就在于他们能够阅读。
那时,他们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
寂静的山峦,缓缓的溪流,蔚蓝的天空,狂奔的野兽,欢跳的小鹿。
总之,他们把目之所及、身之所触、体之所感的一切都当作阅读的对象。
孔子曾有遇水而观的习惯:
“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
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
”孔子这里所描述的正是他阅读自然的心得。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可见,阅读自然,就是道法自然,是人类在进化进程中的起点。
阅读对人类最大的启示在于,让我们知道了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对自己无知的认识。
孔子早就告诫我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轴心时代最伟大的思想之一,与伦理的黄金定律价值同等。
人生总伴随着知识的增长,但知识增长并不代表见识的增长,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觉悟的临界处,凭借此,我们才可以走得更远。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阅读史,人类是通过阅读来认识世界和自己的。
阅读是对人类历史真实的旅行。
每当我凝视着从殷墟中发掘出来的甲骨上那些刻凿的文字,突然觉得当年在这些兽骨上刻字或提供内容资料的人们,正穿着我并不熟悉,也可能永远无法再现的衣着,端坐在我的面前。
他们或许在进行简单的思索,或许正在进行一番今人完全不能理解的深邃复杂的思考,这顿时让我对他们生出无限的敬意。
有敬意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因为敬意来自对功利的摈弃,来自对动物性的远离,来自对内心的纯静观照。
没有阅读,不可能有这样的体验。
阅读,如果仅仅是一些社会精英的生活状态,这个社会就仍然处于蒙昧阶段。
道德对社会的统摄只能通过有最大公约的准则来实现,这是全民阅读之所以无比重要的原因所在。
只有大多数国民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常态,建立起对阅读的信仰,我们才能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
阅读带给人以愉悦,无论从什么角度讲,这都是我对阅读感到无限欣喜的原由之一。
愉悦是人生最美丽的境遇和欢乐。
叔本华讲过:
“愉快且喜悦的人是幸福的,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只因其个性本身就是愉快而喜悦的。
这类美好的个性可以弥补由于其他一切幸福的丧失所带来的缺憾。
例如,若一人因年轻、英俊、富有而受到人们的尊敬,你想知道他是不是幸福只需看他是不是欢愉,如果他是欢愉的,则背直、背弯、年轻、年老、有钱、无钱,这些与他的幸福又有何关系?
总之,他是幸福的。
”中国古代一个公认的成才路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环节全部是由阅读连贯起来的,缺了阅读,要走好这样的人生之路几无可能。
钱穆先生说得好:
“‘培养情趣,提高境界’,只此八个字,便可一生受用不尽。
只要我们肯读书,能遵循此八个字来读,便可获得一种新情趣,进入一个新境界。
”
阅读可以使我们习惯于独处,静思,换言之,阅读使我们能够在心智上成熟和独立,不再依赖别人的提携或点拨而快乐地活着。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有德有识的人亲切而又私密地交谈。
阅读也是学习沉默之道。
在喧嚣的社会生活中,人类的确需要更多的静默,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对自己的内心和灵魂进行观照。
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药愚”,可谓至理。
阅读就是为了培养人对自己内心和灵魂的反省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感悟能力,而所谓矜持、高贵,书卷气、儒雅感,都不过是副产品而已,而且是不经意、无法事前规划的副产品。
(节选自2017年第13期《新华文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追寻世界本源、反思生存意义、澄明不确定性、征服恐惧和无知都要仰仗于最富有尊严和道德行为的阅读。
B.原始人把目之所及、身之所触、体之所感的一切都当作阅读的对象,最终原始人类从动物演进成智人,进而成为人。
C.阅读是人类在进化进程中的起点,孔子“遇水而观”、许慎“道法自然”也遵循了这一规律。
D.人类通过阅读来认识自己的世界,对功利的摈弃,对动物性的远离,对内心的观照,只有通过阅读才会有深刻的体验。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对自己无知的最有价值的认识,知识增长代表见识的增长,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可以走得更远。
B.“他们或许在进行简单的思索,或许正在进行一番深邃复杂的思考”,意在说明有敬意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C.只要大多数国民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常态,建立起对阅读的信仰,我们就能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
D.钱穆先生说“‘培养情趣,提高境界’,能遵循此八个字来读,便可获得一种新情趣,进入一个新境界”,意在说明阅读可以带给人愉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愉悦是人生最美丽的境遇和欢乐,我对阅读感到无限欣喜是因为阅读可以带给人愉悦,缺了阅读,人生之路几乎不可能走好。
B.阅读带给人以愉悦,一个人愉快且喜悦就是幸福的,与他背直、背弯、年轻、年老、有钱、无钱没有关系。
C.阅读使人能够在心智上成熟,读一本好书,就是与有德有识的人亲切地交谈,从而培育宽容的德性。
D.阅读就是培养人对内心和灵魂的反省能力和对社会和自然的感悟能力,而矜持、高贵、书卷气、儒雅感,也是阅读带给我们的不经意的次要的“产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
复仇巴金
一
这年夏天老友比约席邀请我到他的别墅去度假。
我去的时候,那里已经有了几个客人。
一个是医生勒沙洛斯,一个是新闻记者福拉孟;还有一位比叶·莫东,是一个中学教员,我们几个人都是单身汉。
比约席的别墅在一个风景优美的乡村。
一条河流把全村围抱在里面。
岸边有一带桦树林,点缀着许多家房屋。
我不曾去过教堂。
不过礼拜日早晨开始做弥撒时的钟声,我无一次不听见。
严肃的、悲哀的声音从不远的地方传来,又慢慢地落进水里,好像被碰碎了似的,分散在水面,这样的音乐我非常喜欢。
有一次我们不知道怎样谈到幸福上面来,莫东先生却发出了奇怪的议论,他引了英国诗人布郎宁的话,说人生的至上善就在于跟少女一吻。
“人生的最大幸福就是看见正义胜利的时候。
”比约席说。
他是学法律的人,说这种话也不无理由。
后来轮到医生发表他的意见了。
做医生的人总是以救人为幸福的,我这样想。
“复仇——”医生慢腾腾地说出这两个字。
“复仇?
”我们都惊叫起来。
“是,我说最大的幸福是复仇。
”他镇静地说。
但是他又闭了口,好像静静地等候着我们的反驳。
我们都不发言,只是默默地带了疑问的眼光望着他。
他似乎在沉思。
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开口解释他的意见。
他的声音很镇定,但是里面仍旧有一点痛苦的味道,这说明他说的话曾经给了他很深刻的印象。
二
在两年以前,我到过意大利,有一天晚上,我已经睡了,忽然一声枪响惊醒了我。
我开了房门,看见房东惊惶的面孔。
她告诉我下一层的房间里有一个房客自杀了。
地上躺着一个瘦弱的青年。
他的胸膛露了出来,偏左一点有一大团血迹,脸色白得像一张纸,喉咙不住地响。
我俯下去听了他的脉,知道已经无望了。
我刚刚站起来,他忽然睁开了两只血红的眼睛,口里说了一句:
“我是福尔恭席太因。
”喉咙里再吼了几下,便死了。
我听了房东的话,才知道这个自杀的青年就是刺杀鲁登堡的凶手。
我想他也许是另外的一个福尔恭席太因吧。
但是这时候我无意中看见他的衣袋里露出了一个纸角,我便把它抽出来。
原来是一束文件。
我只瞥见“福尔恭席太因的自白”几个字,便把它塞在寝衣的袋子里。
“有些人也许会说我的死是在忏悔我的罪恶。
其实我对于杀死鲁登堡的事,并不后悔。
我所杀过的人除了鲁登堡还有一个叫做希米特的军曹。
”
“三年前,我还在家乡。
那时我刚同我的吕贝加结婚不几月。
我们开设了一家杂货店,两人过活得也还幸福。
”
“然而在这个城里发生了大规模的烧杀抢劫。
”
“有一天我因事出去了,留下吕贝加在店里。
我回来时远远地看见一个军官匆忙地从我的店里出来。
他的脸上有抓破的地方,军服也很凌乱。
我便加速了脚步,跑进店里。
”
“天呀!
她满身都是血——我认得那个军官是希米特军曹。
我马上跑了出去,到了司令部,要求见鲁登堡将军。
鲁登堡将军接见了我。
他听了我的请愿以后,并不说什么,只是微微一笑,就叫两个兵士把我带出去了。
”
“我被他们关了两天,等我回到店里时,我的东西被他们毁得精光。
”
“我没有家,我没有亲人,没有产业,连我所爱的妻子的遗体也没有了。
”
“忽然一个思想像一线光明似的射入了我的脑子。
复仇,复仇!
我似乎又找到一个生活的目标了。
”
“在一个大风雨之夜,我把车停在一家大咖啡店门前,在这微弱的马车的灯光下,我认出了我的仇人希米特。
”
“我对准他的胸膛把匕首刺了进去。
在车灯的微光下我看见他的痛苦的挣扎和脸上那种难看的表情,我抽出匕首,血跟了出来。
我把匕首放在嘴唇边,用舌舐着刀叶,我把血都吃了。
我不觉得有什么味道,只觉得热。
我藏了匕首,把那个垂死的身体拖到岸边,抛进河里去了。
”
“我赶车离了河岸,一路上我唱着歌,心里非常快乐,觉得我是世间最幸福的人。
”
“不久我就离开了这个城市,因为鲁登堡已经离开这里了。
”
“这三年来我到处跟着他。
我跟他到过来比锡,到过汉堡,到过柏林,到过维也纳,最后到了巴黎。
我买了一支手枪,我每天出门时总要把那支装好子弹的手枪吻许久。
有一天我果然找着他了。
”
“我连续发了三枪,我亲眼看见三颗子弹都打进了他的身体。
他只是呻吟着。
我却在一阵混乱中逃走了。
”
“没有人捉住我,我到过比利时,到过瑞士,到了意大利。
我的姓名响遍了全个欧洲,可是我自己却依旧困苦地、无名地而且像一只狗那样被人追踪地活着。
”
“我的精力渐渐地消失了。
从前因为有仇人在,有复仇的事做,所以我能够历千辛万苦而活着。
现在呢,生活没有了目标,复仇的幸福已经过去。
我没有家,没有亲友。
工厂里的繁重的工作和奴隶般的生活,我实在厌倦了。
我决定把我的生活结束,因为我一生再也不会有那样的幸福了。
”
三
医生惋惜地接下去说:
“我很对不起福尔恭席太因,不曾把他的遗书发表,因为他的话虽是真实的,我虽然也像他那样相信复仇是最大的幸福,但是人们互相仇杀的事在我看来终于是可怕的。
难道除了复仇以外,我们便找不到别的道路吗?
”
比约席开口了。
他严肃地、决断地说:
“在现在,除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外,还没有别的路。
”
路,我想是有的,不过他们不想走罢了。
我们都在思索……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描写了比约席的别墅,尤其是对教堂钟声的描写让人觉得十分灵动,作者意在通过本次度假的惬意的生活与后面复仇的故事作鲜明的对比。
B.本文观察角度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追忆性角度,从文本时间到故事时间,又回到文本时间,巧妙循环,叙述了一个关于幸福与复仇的故事。
C.本文在叙述几个人在比约席别墅度假时,补叙了医生所遇见的福尔恭席太因自杀的故事和福尔恭席太因的遗书,这些补叙起到了补充、衬托的作用。
D.《复仇》运用独特的叙事结构,层层渐进,令小说内容更加丰富,使小说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特色表现得鲜明而深刻。
E.巴金的《复仇》是一部短小而精悍的革命题材小说,用福尔恭席太因的自杀和他所经历的人间悲剧来阐明巴金的观点,探讨了革命的道路,人生的意义。
5.请结合文本,分析福尔恭席太因的性格特点。
(5分)
6.福尔恭席太因为什么自杀?
福尔恭席太因的死引发了人们对从未关注过复仇后人心的疲惫的思考,有人认为终究只有放下才是最好的放过自己灵魂的方法,你怎么看呢?
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游学线路迅速升温,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游学的方式拓宽眼界。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暑假国内游学报名人数增长140%以上,是海外游学增长率的2倍。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参加游学的人数位居前列。
据携程发布的2017年我国城市家庭亲子游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70%,人均花费2.5万元。
而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2倍,人均花费在4000元。
从售卖城市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报名参加游学人数最多,一线城市排名靠前。
内蒙古、宁夏、贵州、甘肃等城市是国内游学热门目的地,沙漠徒步、草原亲子、文化自然游学等产品最为火热。
在海外游学市场方面,报告显示,海外游学增长达到70%以上,人均消费2.6万元,中产家庭是海外游学的主力。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位居十大海外游学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三甲。
报告预计,今年全国夏季海外游学市场规模达到80万人次,营收200亿元,国内外游学总体量预计超过300万人次。
材料二:
不久前,微信朋友圈里很火的文章《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里提到,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
可是,她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买了,原因就是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35000。
20000(美国游学)+5000(阿姨)+2000(钢琴)+2000(游泳)+6000(培优)=35000元。
这样养孩子的花费令人咂舌。
那么问题来了,在天津,孩子过暑假要花多少钱呢?
就此“津云”——前沿新闻记者做了问卷调查,共收到203份有效问卷,大多数网友选择了5000元以下,可以看出咱天津的家长们养孩子还是很淡定的。
1.有机会您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吗?
2.您认为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孩子暑期花费这一项,有70%以上的网友选择了5000元以下,仅有7%的网友愿意为孩子过暑假花费上万元。
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中不难看出,花费的大头是海外游学,这跟近两年中小学生出国游学热不断升温有关。
对于调查中,“您自己的孩子或者周围朋友的孩子参加过海外游学吗”一项,选择周围很多孩子参加过的网友仅20%,大多数人周围孩子参加过海外游学的没几个,或者干脆没有。
对于有机会参不参加海外游学,50%以上的网友认为孩子去不去海外游学应该视家庭经济条件而定,而有机会就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网友不足20%。
对于参加海外游学的目的,绝大部分网友选择为了让孩子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仅16%的网友认为是“同学都去,不去怕孩子有失落感”。
对于目前孩子的教育消费,过半网友认为偏高了,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认可放养式教育的家长寥寥无几。
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的意愿者不少。
从调查可以看出,天津的家长们还是比较理性的,更认同培养孩子量力而行,对海外游学这样的高端消费盲目跟风者不多。
——《北方网》
材料三:
何谓“游学”?
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
人有恒言曰:
“百闻不如一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游学之益在于体验,人世间有些知识,有些情感,有些体会,非亲历其境不能得其益。
游学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就有“游学博闻”之语。
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一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带领弟子读书、体验山水、感悟人生,并将一路的所闻、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进行整理,编成《论语》,传诵至今。
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漫游祖国各地,到处寻访古迹,采集传说,行迹所至,殆遍宇内。
壮阔的游记,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阅历,而且壮丽山水中的灵气,也赋予了他“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为他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顾炎武,这种传统代代相传,成就了中国古人知行合一的优良士风。
其实不仅仅在中国,游学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教育形式。
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学17年,其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奠定了新航路的开辟,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地理和历史的重要典籍。
18世纪,英国上层社会也兴起了一股赴欧洲大陆游学的热潮。
今天的日本,游学早已成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国家大力支持中小学学生游学,并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其费用。
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
2016年末,教育部、中国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和实行使游学获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
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磨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
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
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游学逐渐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
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
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要意识到游学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学生意志和提升境界的绝佳方法,尤其是那些在自然界中的游学,可以使学生在天地人的交融之中陶冶人格境界,感受天地的大气象。
游学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价值依然灿若明星,其精髓贵在知行合一,诚如青年毛泽东所言: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
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
——《光明时评》
7.根据图表,下列关于海外游学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54%的网友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表现得很理性。
B.多数网友并没有反对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但仅有20%的网友明确表示会参加。
C.多数网友希望孩子通过海外游学实现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的目的,主动性很强。
D.16%的网友因怕有失落感而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而多数网友并未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表明2017年暑假海内外游学人数大幅增长,并点出了游学的热门目的地,材料二以天津为例,指出家长们的选择还是很理性的。
B.材料三以较大篇幅谈及游学的内涵和中外游学的传统,并借阐释游学的意义与价值,深刻地揭示了游学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
C.针对游学融入过多的商业因素的情况,《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从制度上做出了保障,从而消除了家长“有游无学”的担忧。
D.面对游学热的现象,我们必须要学会摆正心态,客观冷静的加以对待;而新闻媒体的报道评论,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认知。
E.三则材料,虽然体裁不一,但是对象一致,都是对游学现象的报道与评论,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认识游学这一现象。
9.怎样才能正确地开展游学活动?
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景字仲通,乐浪人也。
八世祖仲,好道术,明天文。
诸吕作乱,齐哀王襄谋发兵,而数问于仲。
及济北王兴居反,欲委兵师仲,仲惧祸及,乃浮海东奔乐浪山中,因而家焉。
父闳,为郡三老。
更始败,土人王调杀郡守刘宪,自称大将军、乐浪太守。
建武六年光武遣太守王遵将兵击之至辽东闳与郡曹共杀调迎遵皆封为列侯闳独让爵帝奇而征之。
景少学《易》,遂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
辟司空伏恭府。
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显宗诏与将作谒者王吴共修作浚仪渠。
吴用景堰流法,水乃不复为害。
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
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
“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
修理之费,其功不难。
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
”书奏,光武即为发卒。
方营河功,而浚仪令乐俊复上言:
“昔元光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
今居家稀少,田地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
且新被兵革,方兴役力,劳怨既多,民不堪命。
宜须平静,更议其事。
”光武得此遂止。
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
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
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
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
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
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
明年夏,渠成。
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
景由是知名。
王吴及诸从事掾史皆增秩一等。
景三迁为侍御史。
十五年,从车驾巡狩,至无盐,帝美其功绩,拜河堤谒者,赐车马缣钱。
建初七年,迁徐州剌史。
先是杜陵杜笃奏上《论都赋》,欲令车驾迁还长安。
耆老闻者,皆动怀土之心,莫不眷然伫立西望。
景以宫庙已立,恐人情疑惑,会时有神雀诸瑞,乃作《金人论》,颂洛邑之美,天人之符,文有可采。
明年,迁庐江太守。
庐江传其文辞。
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武六年/光武遣太守王遵/将兵击之/至辽东/闳与郡曹共杀调/迎遵皆封为列侯/闳独让爵/帝奇而征之
B.建武六年/光武遣太守王遵将兵击之/至辽东/闳与郡曹共杀调迎遵/皆封为列侯/闳独让爵/帝奇而征之
C.建武六年/光武遣太守/王遵将兵击之/至辽东/闳与郡曹共杀调/迎遵/皆封为列侯/闳独让爵/帝奇/而征之
D.建武六年/光武遣太守王遵将兵/击之至辽东/闳与郡曹共杀调迎遵/皆封为列侯/闳独让爵/帝奇而征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战国魏有三老,秦置乡三老,汉增置县三老,东汉以后又有郡三老,并间置国三老。
B.《易》,《周易》的简称,与《诗》《书》《礼》《孝》《春秋》并称“六艺”,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C.西京,中国历史上西安沿袭过几个朝代,长期被称作西京,是中国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首都、京师。
D.谒者,官名。
文中河堤谒者,掌防河事;将作谒者,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员,两者负责事务不完全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景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王景八世祖王仲、父亲王闳都曾得到西汉朝廷重视,父亲王闳为平定辽东叛乱建立了功劳。
B.王景博览群书,喜好天文术数,性格沉稳,多才多艺,当时有人举荐他能治理水患,他接受诏命与王昊共同修凿浚仪渠,采用“堰流法”,黄河才不再构成灾害。
C.杜陵杜笃想要让皇帝迁都会长安,年老士绅听说这件事,都触动了怀念故土的情感,没有不满怀依恋伫立向西遥望的。
王景写作《金人论》,赞颂洛邑之美好。
D.汴渠水患,皇帝又派王景与王吴修渠筑堤,王景虽然节约费用,然而还是耗资百亿之多。
水渠修成,皇帝亲自巡行,下诏设置河防官员,王景连升三级为侍御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
(2)且新被兵革,方兴役力,劳怨既多,民不堪命。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钓竿篇沈佺期
朝日敛红烟,垂竿向绿川。
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
避楫时惊透,猜钩每误牵。
湍危不理辖,潭静欲留船。
钓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贤。
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筌。
【注】“钓玉”即“钓玉鱼”,“玉”“鱼”指代皇帝赐给官员的玉带金鱼(佩饰)。
14.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联“敛”字写出了太阳能将灿烂的红霞聚敛来,又能将它收敛去。
“垂钓向绿川”,既切题“钓竿”,又点出了地点;既写出人物的动作,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