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解说词修改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8034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解说词修改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解说词修改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解说词修改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解说词修改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解说词修改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解说词修改稿.docx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解说词修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解说词修改稿.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解说词修改稿.docx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解说词修改稿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参观流程及解说词

一、入园(枣乡红韵牌坊下车):

<庄重严肃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学员来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请各位学员列*路纵队(地面标注数字、根据参观人员数量列2-6路纵队)。

我是讲解员***,现在进入教学时间,请把手机调至震动或静音状态。

<深情地>冀鲁边区是全国著名的抗日根据地,是抗战初期山东省委领导的6个战略区之一。

7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悍然侵我中华,铁蹄所至,山河玉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在这里,英雄的冀鲁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抵御外侮,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冀鲁边区形成了“英勇无畏、敢为人先;团结一心、大爱为国”等冀鲁边精神。

<平和地>冀鲁边精神和遍布冀鲁边大地的枣树的品格十分相似。

这一棵棵朴实无华默默生长的枣树,“根不争地、冠不争天、叶不争春、花不争艳”,但生命力极其顽强。

在平原游击战中,茂密的枣林还是掩护我军民的天然屏障。

为铭记在这里战斗过、流过血的革命前辈,铭记在这里长眠的革命先烈,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区的发展,我们把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选在乐陵市万亩枣林进行建设,这里枣林环抱,绿水围绕,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以表达对先烈的崇高敬意。

整个纪念园分三期进行建设,总规划面积2200亩,计划总投资10亿元,建设期限为4年,到2017年底全部完工,形成一个大型红色文化综合体。

目前,我们完成了占地186亩的一期工程,主要有5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渤海广场(入口牌坊、主题雕塑);第二部分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第三部分烈士碑林;第四部分纪念广场(英雄纪念碑、烈士墙);第五部分常大娘展馆(体验式地道)。

纪念园是“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

请学员随我参观。

二、广场主题雕塑前

<平和地>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纪念园主题雕塑。

雕塑由昂首并肩的工人、农民、军人三个人物形象组成,雕塑的寓意是:

我们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引领着中国前进的方向;我们的国家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革命的胜利离不开武装斗争,冀鲁边的军队来自人民,依靠人民,并为人民利益而斗争。

雕塑下方浮雕,是发生在冀鲁边区的四个历史故事。

西侧是乐陵籍抗日名将宋哲元所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1937年7月7日打响全中国全面抗战第一枪的故事。

东侧是黄夹起义的故事。

1937年8月13日,杜步舟和山东省委派来的老红军干部周凯东领导当地民众在黄夹镇扛起抗日大旗,宣布起义,这是山东省最早的抗日武装起义。

南侧雕刻的是肖华挺进冀鲁边的故事。

1938年秋,年仅22岁的“娃娃司令”肖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来到乐陵,这是最早来山东创建根据地的八路军主力部队。

北侧是万人挽留牟宜之的故事。

国民政府乐陵县长牟宜之举一县之人、财、物力支持八路军抗日。

他与肖华司令员,密切合作,共同抗日,堪称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经典之一。

请学员跟我继续参观,共同追寻那逝去的战火硝烟,共同领略那撼人心魄的动人事迹。

三、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

各位学员,请整理队形(停2分钟)。

各位学员,前方这座气势恢弘的仿古建筑就是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该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馆名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将军亲笔题写。

纪念馆于2014年9月16日正式开馆。

自开馆以来,已接待社会各届前来参观的群众万人次,受到广大参观瞻仰者的广泛好评。

请随我入馆参观,进入馆内请保持安静。

(一)序厅

【中央雕塑前】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座党徽下的雕塑。

雕塑前半部分展示的是冀鲁边区英雄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拿起武器奋勇杀敌的场景;特别是挥舞大刀的战士,威风凛凛,英气逼人,形象展示了边区作者郭澄清名著《大刀记》中所体现的冀鲁边区人民英勇不屈、爱家爱国的侠义精神。

后半部分展示的是边区人民男女老少全力支前的场景,展现了军民一家的鱼水深情。

作为整幅雕塑背景的老枣树是冀鲁边区的特有元素,冀鲁边区各县大都有种植枣树的传统。

枣树黝黑坚硬的树皮、虬劲有力的枝干、布满树身的坚刺、甘甜怡人的果实,正是冀鲁边人民善良淳朴、英勇顽强、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的写照。

【前言】<深沉地>(背诵《前言》)

冀鲁边区是抗战初期形成的山东六大战略区之一,是山东抗战的“先行区”,华东战场的“后方基地”。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是山东最早的抗日武装,黄夹起义是山东最早的抗日武装起义,乐陵县民主政府是山东第一个民主抗日县政府,流坡坞阻击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抗战第一枪。

冀鲁边军民英勇顽强、百折不挠。

八年抗战期间,冀鲁边区对日伪作战近千次,歼灭日伪军数万人。

在抗战前期,先后转移出部队15000人开辟鲁西、鲁南根据地,对开创华北敌后抗战新局面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冀鲁边军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

抗日战争期间,有90多名县团级干部、10多万战士、民众牺牲。

在国家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中,有共产党员143名,其中8名牺牲在冀鲁边区;解放战争期间,输送了10万人参军、出动了50万人次支前,成为整个华东战场的后方基地。

减租减息、土改等工作在这里探索实践、率先实行,成为探索新中国农村政策的“实验田”。

【序厅浮雕】这面浮雕墙展示的是冀鲁边区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冀鲁边区区域图】我们来了解一下冀鲁边区的具体位置。

(辅以激光笔教具)冀鲁边区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当时人口约600万人。

刘少奇曾说:

冀鲁边南临济南、北迫天津、西胁津浦铁路、东据渤海海岸,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按现在区划,涉及2省(山东、河北)、4市(济南、德州、滨州、沧州)、24个县市区。

这一带又称鲁北、津南地区,是天津、济南两大重镇南北相夹的沿海平原地带。

这里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是山东抗战六大战略区之一。

(二)第一单元:

漫漫黑夜星火燎原

〈舒缓地〉这一单元主要展现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即冀鲁边区域党组织的建立和革命活动情况。

正因为这一地区党的组织成立早、活动好,群众觉醒早、基础好,从而为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冀鲁边区域的沧县二中、惠民四中、德县博文中学等都举行了罢课游行。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靠近天津、济南,且交通方便的冀鲁边区域人民纷纷成立党的组织,开展革命活动。

早期党的组织活动是分津南、鲁北两个区域同步进行的,这一地区的革命基础非常扎实。

【津南地区党的活动】在津南地区,不得不提到3位早期的共产党员:

张隐韬、刘格平、贾震。

【张隐韬】南皮县人,黄埔一期毕业,1922年由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津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

1922-1924年,曾先后与邓中夏、王尽美、张国焘等早期党的领导人共同组织开展革命斗争。

1925年12月,他组织成立了津南农民自卫军,在泊头镇宣布起义,与反动军阀和土豪劣绅开展斗争,这是在我国北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向北洋军阀打响的第一枪。

队伍发展到1200余人,纵横驰骋鬲津河两岸五、六个县。

1926年2月,起义遭到军阀镇压,张隐韬壮烈牺牲。

【刘格平】孟村县人,1922年加入共青团,1923年建立了津南第一个共青团支部,1925年与张隐韬共同发动了津南农民武装起义,1926年经张隐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仅24岁的刘格平建立了沧县二中党支部,这是津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

随后不到半年时间,津南地区党支部发展到25个。

1927年3月,建立了津南特委,刘格平任书记。

1934年4月,他亲自领导了三四万人参加的马颊河暴动,人数、规模、影响均史无前例。

建国后,刘格平曾任中央民委党委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北京军区政委等职。

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2次被捕,13年牢狱生活,都没有摧毁他的顽强的斗志。

他像一把火种,把他洒到哪里,哪里的革命斗争就如火如荼蓬勃开展。

【贾震】贾震,盐山县人,1909年出生,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夏秋之交,他先后建立了荣庄等3个党支部。

其中,荣庄党支部是乐陵第一个党支部。

同年初秋,在孙七村建立中共乐陵县工委,贾震任书记。

1935年8月,乐陵县委改建为中心县委,贾震仍任书记,负责领导周围6个县党的工作。

【鲁北地区党的活动】1926年9月,在平原县成立了中共鲁北地委,负责人李宗鲁。

在鲁北地区党的活动,贾乃甫起到重要作用。

【贾乃甫】齐河县人。

1921年9月,在济南读书的贾乃甫参加邓恩铭与王尽美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鲁北最早的共产党员。

1924年,贾乃甫在家乡建立了中共鲁北第一个党支部——齐河县后里仁庄党支部,这也是冀鲁边区域最早的基层党支部。

至此,津南、鲁北两地区党组织的建立,都走在了全省乃之全国的前列。

这一时期的党组织,虽然只是星星之火,时刻受到反动势力镇压,但都表现出极为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积蓄起强大的燎原之势。

(看图版讲解)

(三)第二单元浴血奋战抵御外侮

第二单元主要展现抗日战争爆发后,冀鲁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全力打击日本侵略者,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冀鲁边区在抗战时期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蓬勃发展期(抗战爆发——八路军挺进冀鲁边)。

【宋哲元雕塑前】1937年“七七事变”,面对日军的挑衅,驻守宛平城的国民革命军29军将士奋起还击,打响了中国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时任29军军长的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宋哲元,就是乐陵人。

宋哲元一贯主张抗日,抵抗侵略。

1931年“九一八”事变第三天,宋哲元通电全国,发出“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怒吼,他在士兵吃的馒头上印着“勿忘国耻”,以示警示。

他组建了大刀队,将乐陵形意拳掌门人尚云祥大师请到部队传授一招毙敌的五行刀法。

1933年3月,日军进占热河。

宋哲元指挥29军将士在长城要隘喜峰口、罗文峪与日军展开血战。

全军将士挥舞大刀,浴血拼杀,经过激战,消灭日军6000余人,获喜峰口大捷,震动全国。

当时我们的武器装备极为落后,大刀成了我军近距离突袭和夜袭的利器。

喜峰口战役,是中国政府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寇侵略的首次胜利,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延缓了日军全面侵华的步伐。

同时,29军大刀队的威名也远扬天下。

作曲家麦新受29军感染,连夜谱写了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歌曲迅速唱遍了全中国。

1940年宋哲元因病逝世后,毛泽东曾称他为“真正之抗日英雄”。

各位学员,让我们共同聆听那首铿锵激昂的《大刀进行曲》,重温那段荡气回肠的岁月。

(播放歌曲录音)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救国军】1937年7月15日,七七事变仅过去一周时间,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就在旧县镇宣告成立,大会推举周砚波为救国会会长。

至10月,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1500余人的武装。

这是山东省最早成立的抗日民众团体。

【乐陵县抗日民主政府】1937年10月,救国军占领乐陵,建立了以周砚波为县长的乐陵县抗日民主政府。

这是冀鲁边区第一个,也是山东省建立最早的抗日民主政府。

【黄夹起义】由杜步舟、周凯东领导的黄夹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山东省最早的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乐陵的杜步舟按照津南工委的指示,组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六团,口号:

“是好男儿上前线,武装抗日保家乡!

”。

很快,队伍发展到130人,步枪60支。

武器不足,他仿效宋哲元的大刀队,决心自己锻打。

很快,100把锃亮的大刀顺利出炉。

他又请来形意拳大师尚云祥的弟子传授五行刀法。

时机成熟,1937年8月13日,杜步舟和延安派来的红军干部周凯东,在黄夹镇北街举起抗日义旗,此后,这支队伍一直活跃在乐陵、宁津抗日前线。

冀鲁边区所体现的这种热血报国,敢为人先的精神,至今仍闪耀着光芒。

宁津籍作家郭澄清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刀记》体现了宁乐边界军民大刀抗日的情景。

现在在宁津县些胡店镇崔杨村仍存有4台为八路军打造大刀的红炉。

【冀鲁边工委的建立】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派于文彬来到冀鲁边区,建立了冀鲁边区统一的党组织——中共冀鲁边工委,于文彬任书记(1938年2月因枪支走火牺牲),马振华任组织部长。

冀鲁边三个字首次出现在党的机构名称中,我们通常以此作为冀鲁边区形成的起始时间。

第二阶段:

辉煌高峰期(八路军挺进冀鲁边——挺纵主力转移前)

【八路军先头部队挺进冀鲁边】随着冀鲁边区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八路军津浦支队(队长孙继先)和永兴支队(队长曾国华)奉命向冀鲁边区挺进,1938年7月8日到达乐陵县城,与三十一支队会师。

会师当日,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马国瑞任书记,将三十一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冀鲁边区游击支队”(后又改为平津支队)。

【传奇司令肖华挺进冀鲁边】〈热情洋溢地〉1938年9月,为了进一步开辟和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壮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奠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斗争中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发出了“派兵去山东”的号召。

在这之前,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兼三四三旅政委肖华,带着巩固和扩大冀鲁边区根据地、搞好统一战线和组织好对敌作战的三大任务,已经奉命行进在东进的征途上。

肖华率旅机关及直属队300余人晓行夜宿,日夜兼程,跨太行,越津浦,于1938年9月27日抵达冀鲁边区中心县--乐陵。

肖华来到冀鲁边,重新调整了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由肖华任书记。

收编各路地方武装,统一整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简称“挺纵”)。

【肖华】肖华,又名肖以尊,1916年出生,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曾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鲁边军政委员会书记。

当时年仅22岁,边区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娃娃司令”。

建国后,曾任空军政委、总政治部主任。

1983年6月,肖华当选为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5年逝世,享年69岁。

整编后的“挺纵”下连三个支队,孙继先的津浦支队为四支队,曾国华的永兴支队为五支队,邢仁甫的平津支队为六支队。

之后“挺纵”迅速发展,至1938年底,发展到15000人,并且在冀鲁边区各县全部建立了县委、县抗日政府。

【创办抗日军政学校】肖华成立了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后更名为教导营),由“挺纵”政治部主任符竹庭任校长。

这所学校是仅次于延安抗大的军政学校。

从1938年9月到1940年3月,从军政学校到后来的教导营,总共举办了5期,培养学员2000余人,大都成为冀鲁边区党政军干部的中坚力量,如,学员辛国治建国后曾任南海舰队副政委等职,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学员王猛建国后曾任武汉军区副政委,国家体委主任等职,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开展既团结又斗争的统一战线工作】肖华在冀鲁边区将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他把思想进步的抗日县长牟宜之发展成了亲密同志和战友,极力团结左右摇摆的高树勋、吴化文,使其转到合作抗日的道路上来,对顽固不化的反共势力,则予以坚决打击。

【智斗沈鸿烈,打击反动势力】1938年11月底,八路军以抗日大局为重,尽力争取沈鸿烈共同抗日。

肖华到惠民城向沈鸿烈阐明了共产党八路军的观点,批驳了沈的防区地域筹措粮款困难之辞,严正指出,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守土抗战,人人有责。

在民族危亡之际,彼此应去掉成见,精诚团结。

不久沈鸿烈致函肖华,要肖华到乐陵洽谈政事,其实是企图再次同八路军较量,把“挺纵”赶出山东;另外,想带走国民政府乐陵县长牟宜之,另派顽固分子来乐陵同八路军搞“磨擦”。

肖华接信后,认为这又是一次对沈鸿烈进行争取的好机会,便同意会谈,并做好了准备。

【万人挽留牟宜之,团结进步势力】牟宜之,1909年生于山东省日照市牟家庄村。

1925年,他在济南读书时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8年春,在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的帮助下,牟宜之来到乐陵任县长。

执政期间,他大刀阔斧,先后办了几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一是枪杀了旧政府内一个长期敲诈勒索草菅人命的捕头,二是消灭了境内一股打家劫舍、无恶不作的匪徒,三是处决了一个长期贩卖毒品的日本浪人,四是判决了一个平日横行乡里、罪恶深重的豪绅。

牟宜之的“亲共”举动,惹怒了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他亲赴乐陵,以另有任用为名妄图将牟宜之带走。

对于沈鸿烈来乐陵,我八路军早已做好全面准备。

沈鸿烈的汽车刚刚开到县城南关,便遇上我党发动的上万名群众的阻拦,将汽车围得水泄不通,并高声呼喊:

“拥护牟先生主政乐陵!

”“牟县长抗日无罪!

”“牟县长不要走,反对破坏抗日分子!

几百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老大娘,齐刷刷地横卧在沈鸿烈的汽车前,高喊着:

“要想带走牟县长,就先从俺们身上轧过去。

”沈鸿烈气急败坏,命令卫兵在汽车上架起机枪威胁群众。

但反动军阀的淫威吓不住正义的群众,有几个小伙子竟跳上汽车,要夺下架起的机枪。

沈鸿烈看到众怒难犯,只好让卫兵将牟宜之推下汽车,狼狈而去。

后来,牟宜之领导的乐陵县武装改编为八路军泰山支队。

对牟宜之,周恩来曾给予高度评价:

“倘若在抗日战争伊始,中国有十个牟宜之这样举一县之人力、财力、物力投身革命的县长,就会极大促进抗战事业的发展,使抗战全局有所改观。

【统战吴化文、高树勋,争取中间势力】1938年11月,肖华到商河同驻扎此地的吴化文会谈,达成了互通情报、互相联络、共同抗日的协议。

后来在1948年9月,任国民党某军军长的吴化文在济南高埠率部起义。

【驰援高树勋】1938年12月下旬,国民党将领高树勋率十军团暂编第一军开入冀鲁边区。

高树勋倾向于抗战,因此常受排挤。

肖华认为他是可以团结的对象,应争取其向抗日的方面迈进。

1939年7月11日夜,高树勋和他的部队在乐陵宁家寨被日伪军团团围住,处境十分危急。

高急向国民党地方武装吴桥张国基、德平曹振东发报求援。

张、曹为保存实力,袖手旁观。

高树勋无奈,只得向八路军“挺纵”求援。

肖华立即在接电当晚带部队于深夜1点多赶到宁家寨成功解围。

高树勋万分感动,不久,高树勋毅然率领部队撤离了冀鲁边区。

后来在1945年10月,任国民党第11战区副司令的高树勋于率部在邯郸前线起义。

随后我党开展了“高树勋运动”,高树勋也成为国民党军队中有爱国心、厌恶内战的广大官兵的一面旗帜,他们在此后的国民党内战前线大批倒戈起义,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歼灭孙仲文,打击顽固派】冀鲁边区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敌视。

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和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串通一气,密谋策划,制订了旨在反共的“冀鲁联防”诡计。

鹿钟麟收买了盘踞在盐山县四区大赵村一带的反动民团头子孙仲文,供给其枪支弹药,指使其大搞反共活动。

我“挺纵”在多次教育孙仲文放弃反共活动无果的情况下,决定予以狠狠打击。

1938年12月,杨靖远指挥一个中队直攻大赵村。

战斗中杨靖远不幸中弹被俘,英勇就义。

孙仲文将其头颅割下挂在寨门上向八路军炫耀。

几天后,肖华命周贯五率部队连夜开赴盐山,战士们抱着为杨靖远司令员报仇的决心,顽强战斗,很快就攻破大赵村。

孙部大半投降,少数顽抗者全部被消灭。

八路军趁势向北发展,建立了新海县抗日政权。

【坚持对日作战,粉碎日军扫荡】从1938年9月到1939年9月,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肖华运用游击战、运动战的战略战术,共击毙日寇1923名,击毙伪军3845名,俘获伪军1368名,粉碎了敌人的大扫荡。

著名的战斗有三打灯明寺、韩集伏击战、惠民沙窝战斗等。

其中,韩集伏击战受到了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同志的高度评价,称韩集伏击战是平原战斗胜利的光辉范例;惠民沙窝战斗也创造了平原突围战的范例。

肖华在冀鲁边区短短一年时间里,以其超前的政治智慧、灵活的军事思想、高超的领导艺术、崇高的人格魅力,迅速使边区抗战达到鼎盛时期,根据地面积达到最大,部队规模达到最大,歼灭敌人达到最多,培养干部人数最多,统一战线最为巩固,边区军民抗战士气高涨、信心坚定,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边区人民永远不忘肖华将军为边区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至今人们一提起“娃娃”司令都会产生无限的敬仰之情。

肖华将军在1975年,返回乐陵时,曾做一首《减字木兰.回乐陵》:

“兵强民壮,敌后烽烟高万丈。

巧阵齐排,日寇全遭灭顶灾。

重回旧地,浩荡东风春色丽。

万众欢欣,争赞干城八路军。

【挺纵主力转移】1939年9月,“挺纵”主力奉命开始分批转移,一部开往鲁南,一部开往鲁西。

为了缩小目标,便于行动,“挺纵”先后分9批从冀鲁边区转移出去15000余人,极大地加强了鲁南和鲁西的战斗力量,有力支持了整个山东抗战的局面。

充分反映了冀鲁边区军民的大爱为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三阶段:

艰苦奋战期(挺纵主力转移后——两区合并前)

【主力转移后边区形势与抗战方针】八路军“挺纵”主力转移后,边区仅有1600人的地方武装。

日军趁机向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

冀鲁边区处于日伪顽的夹击和包围之中,再加上1940年春季粮荒严重,形势非常严峻。

鉴于冀鲁边区严峻的斗争形势,中共中央北方局任命周贯五为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兼冀南区第六督察专员公署专员。

本已随部队第2批转移鲁南的周贯五临危受命,于1939年9月下旬重新回到冀鲁边工作,提出了恢复元气,振兴边区的总方针。

【周贯五】周贯五(1902-1987),江西省吉安县人。

是冀鲁边区继肖华以后最主要的领导人。

他在冀鲁边区坚持斗争5年之久,参与指挥了韩家集战斗和反顽、反“扫荡”作战,并积极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建设抗日政权,领导打通了与清河区的联系,为创建和发展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4年1月,冀鲁边和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任渤海军区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解放后一直在军队担任领导职务,曾任南京军区副政委等职。

【薛庄突围】1940年9月12日,津南地委书记马振华到宁津县柴胡店区薛庄检查工作,由于叛徒告密,被日伪军400余人包围,马振华等11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

后在宁津县召开追悼会,边区文救会编印了纪念册《血仇》,并谱写了《歌颂马振华》等歌曲。

为纪念烈士,1941年6月,经冀鲁边区党委批准,宁津县改为振华县。

【马振华】马振华,他是冀鲁边第一个抗日武装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救国军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是冀鲁边区从无到有的组织者、领导者之一,他被誉为“冀鲁边慈母”。

而就在马振华牺牲前不久的一天,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那天,他正在宁津县东部的一个村庄视察工作,他的妻子带着年仅4岁的儿子讨饭也到了这个村子。

一家人异地重逢,该是多么高兴,况且他们母子饿了一天也没讨到吃的东西,更应该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

可马振华只是亲了一下儿子的脸蛋,然后摸着孩子的头说:

“快和你娘要饭去吧,过了饭时,就不好要了。

”同志们埋怨马振华太无情,他却说:

“这是军粮,是让战士们吃了打鬼子的,总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去打仗吧?

马振华牺牲的噩耗传到家里,几个孩子都哭出了声。

他的妻子急忙捂上孩子们的嘴,说:

“别让你爷爷听见。

你爷爷岁数大了,经不住折腾。

一会咱到村后树林子里哭个够。

<感情饱满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至今仍在冀鲁边区流传。

马振华是地委书记,也算是一个高官,而他的妻儿却四处讨饭。

一家人异地重逢,他却没有匀给妻儿一口饭吃。

是他不爱自己的妻儿吗?

是他没有人情味吗?

恰恰相反,他非常爱他们,但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小家面前,国家利益更重要。

在亲情面前,党的纪律更重要。

这才是共产党员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廉洁本色,这才是共产党员大公无私、公而忘家的坦荡胸怀,这才是共产党员对国家对人民的无疆大爱!

【回民支队】1940年7月20日,冀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总会、回民抗日大队在宁津县魏家庵宣告成立。

1941年9月,升级扩建为边区回民支队,刘震寰任大队长,王连芳任政委。

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这支初建时人数很少、装备极差的队伍已发展到近2000人,进行较大战斗100多次,攻克敌人据点40多处,歼灭日伪军2300多人,成为一支强大的人民武装。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发展历史最长、活动地域最广的一支少数民族武装力量。

【打通与清河区的联系】清河区是抗战时期山东重要的战略区之一,位于冀鲁边区东南部。

冀鲁边区和清河区连成一片,不但可以互相支援,互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