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峪东金矿普查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6675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69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稍峪东金矿普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稍峪东金矿普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稍峪东金矿普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稍峪东金矿普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稍峪东金矿普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稍峪东金矿普查报告.docx

《稍峪东金矿普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稍峪东金矿普查报告.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稍峪东金矿普查报告.docx

稍峪东金矿普查报告

 

甘肃省西和县

稍峪东地区金矿普查报告

 

陇南民福西和铅锌采选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O年十月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地区

金矿普查报告

 

编写单位:

甘肃省核地质二一九大队

项目负责:

陈健

技术负责:

李国柱

编写人:

陈健、李国柱、刘凤武、毛路明

审查人:

张智兴

大队行政负责:

李岳

大队技术负责:

段晓华

提交报告单位:

陇南民福西和铅锌采选有限责任公司

提交报告日期:

二O一O年十月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地区金矿普查地质报告》

初审意见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地区金矿普查”项目由陇南民福西和铅锌采选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核地质二一九大队实施,勘查许可证编号:

T62420090902039865。

2006年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在该区地质勘查工作为本次奠定了基础,本次野外工作时间为2010年6月29日至2010年9月25日,十月份编写地质报告。

2010年10月26日,甘肃省核地质二一九大队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报告及附图、附件进行审查,形成如下意见:

一、矿区基本概况

1、勘查区地理坐标:

东经05°20′00″—105°25′15″,北纬34°00′45″—34°07′00″,面积84.53km2。

勘查区位于甘肃省西和县东北650方向约6—33km处,行政区划属于西和县石堡、稍峪、兴隆、长道和芦河五乡镇管辖。

距天水火车站运输距离约120km交通较为方便。

2、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属西秦岭褶皱区的礼县—柞水冒地槽褶皱带的西段,处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与天水—武都隐伏基底深断裂的交汇部位断裂构造发育,为金成矿有利地区。

出露地层主要中上石炭统月亮寨组(C1-2yl),金矿化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化断裂规模较小,矿化稳定性较差。

矿化主要与褐铁矿化、辰砂化、硅化等蚀变有关。

3、该项目从2010年6月开始实施,现已告一段落,达到预期目的,本次普查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如下表:

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项目名称

单位

设计工作量

完成工作量

备注

1:

1万地质测量

km2

84.53

82.53

1:

1万土壤测量

km2

10

10

网度100×40m

1:

1万磁法测量

km2

10

10

网度100×50m

1:

5千地质剖面测量

km

20

20.58

2条

平硐地质编录

m

200

148.5

探槽地质编录

m3

2000

2130

常量金、银分析样

300

231

包括内外检样品

微量分析样品

2200

2194

包括内外检样品

光、薄片鉴定

20

17

薄片鉴定

通过本次工作,共发现金矿带1条,金矿化点7处。

估算金矿资源量(3341)20.87kg,矿石量25146t。

为今后勘查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二、报告的优点:

1、基本查明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热液蚀变及脉岩特征空间变化情况,大致阐明了它们与金矿化的关系和找矿意义,对该区矿体控制因素和成矿规律进行总结。

2、总结了区内金成矿规律、控制因素和找矿标志,认为粉砂质板岩或斑点状粉砂质板岩发育地段,是区内找金的标志部位,对该区今后找矿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3、普查工作采用的方法得当,工程布置合理,得出的数据及资料质量可靠。

开展的物化探工作对下步勘查具指导意义。

探矿工程及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样品采集及分析质量较高。

4、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和矿山建设进行了概略性研究,可作为下步矿山开发建设的依据。

5、报告章节安排合理,符合详查报告编写规范;文字通、简练,表述清楚;附图、附件基本齐全。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对所发现的金矿(化)点工程控制不够,个别矿体尚未封闭。

编录的坑探工程与地表槽探不对应。

通过本次工作该区银含量较低,今后勘查対银元素不用单独分析。

2、未开展小体重、湿度样品的测定。

3、报告中对区内化探工作描述偏简单。

对区内的地质研究不够,成矿规律分析依据不足。

四、结论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地区金矿普查基本查明了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特征,工作程度达到普查地质工作基本要求,勘查工作方法部署合理,各项工作获得的数据可靠,得出主要认识和结论正确,附图、附件资料较为齐全可靠,同意上报。

 

甘肃省核地质二一九大队技术管理科

二0一0年十月二十六日

 

文字摘要:

勘查区行政隶属于甘肃省西和县管辖,探矿权许可证面积84.53km2。

2010年7月开展野外工作,完成主要工作量:

1:

1地质测量82.53km2、1:

1万土壤测量10km2、1:

1万高精度磁测10km2、1:

5千地质剖面20.58km、槽探2130m3、硐探编录148.5m、化学基本分析样品204件、土壤化探基本分析样品1954件、薄片鉴定17件。

位于西秦岭褶皱区的礼县—柞水冒地槽褶皱带的西段,处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与天水—武都隐伏基底深断裂的交汇部位,属礼县—柞水地层小区。

出露地层主要中上石炭统月亮寨组(C1-2yl),金矿化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化断裂规模较小,矿化稳定性较差。

矿化主要与褐铁矿化、辰砂化、硅化等蚀变有关。

通过本次工作,稍峪东地区金矿地质工作基本达到普查程度,对发现的矿化点带揭露力度不够,应进一步加大勘查力度。

 

正文目录

附件目录

1、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金矿普查样品分析结果登记表1册

2、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金矿普查样品检测报告单1本

3、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金矿普查样品送样清单1本

4、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金矿地质普查

1:

10000土壤测量采样记录卡1册

5、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金矿普查探矿工程编录图册1本

6、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金矿普查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1册

7、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金矿地质普查

1:

1万地球化学样品加工质量检查登记表1册

8、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金矿普查磁法原始数据1本

9、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金矿普查激电测深原始数据1本

10、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金矿普查激电测深曲线图册1册

附图目录

序号

图号

图名

比例尺

1

1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区域地质图

1:

50000

2

2-1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地区地质实际材料图(北幅)

1:

10000

3

2-2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地区地质实际材料图(南幅)

1:

10000

4

3-1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地区地形地质图(北幅)

1:

10000

5

3-2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地区地形地质图(南幅)

1:

10000

6

4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地表工程取样平面图

1:

500

7

5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地下工程取样平面图

1:

500

8

6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土壤测量金元素地球化学图

1:

10000

9

7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土壤测量银元素地球化学图

1:

10000

10

8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土壤测量铅元素地球化学图

1:

10000

11

9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土壤测量锌元素地球化学图

1:

10000

12

10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土壤测量铜元素地球化学图

1:

10000

13

11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土壤测量汞元素地球化学图

1:

10000

14

12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土壤测量砷元素地球化学图

1:

10000

15

13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地区综合成果图

1:

10000

16

14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A-A′实测地质剖面图

1:

5000

17

15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B-B′实测地质剖面图

1:

5000

18

16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磁异常ΔT等值线平面图

1:

10000

19

17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磁异常ΔT化极等值线平面图

1:

10000

20

18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磁异常ΔT水平一阶导数等值线平面图

1:

10000

21

19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磁异常ΔT向上延拓50m等值线平面图

1:

10000

22

20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Ⅰ号测深剖面视极化率断面等值线图

23

21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Ⅰ号测深剖面视电阻率断面等值线图

24

22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Ⅱ号测深剖面视极化率断面等值线图

25

23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Ⅱ号测深剖面视电阻率断面等值线图

26

24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Ⅲ号测深剖面视极化率断面等值线图

27

25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Ⅲ号测深剖面视电阻率断面等值线图

第1章绪论

1.1目的和任务

根据甘肃省核地质二一九大队与陇南民福西和铅锌采选有限责任公司所签订的《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金矿委托勘查合同书》,本次勘查工作的目的任务是:

在已有的勘查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以地质、物、化探及工程揭露为主要手段的系统普查地质工作,大致查明委托勘查区内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矿石特征等。

提出找矿标志,对已知矿体和新发现矿体进行地表工程揭露(尽量利用群采坑、群采硐)。

圈出勘查区内矿体及找矿有利地段。

并对发现的金矿初步估算氧化矿资源量,进行经济意义概略研究,提出进一步工作建议。

1.2位置、交通

勘查许可证地理坐标为:

东经105°20′00″—105°25′15″,北纬34°00′45″—34°07′00″,拐点坐标:

A:

105°20′00″、34°07′00″;

B:

105°25′15″、34°07′00″;

C:

105°25′15″、34°03′15″;

D:

105°24′00″、34°03′15″;

E:

105°24′00″、34°00′45″;

F:

105°20′15″、34°00′45″;

勘查许可证号T62420090902039865,其面积为84.53km2。

探矿权首次为2004年陇南民福西和铅锌采选有限责任公司从甘肃省国土资源厅拍卖获得,2008年取得面积约为8km2的采矿权,对其余范围探矿权进行了探矿权延续(探矿权延续变更情况见表1-1表)。

表1-1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金矿地质普查探矿权延续情况表

探矿权

名称

延续或

变更

有效期限

面积

(km2)

证号

探矿权人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金矿地质普查

首次取得

2004.9.3-2007.9.3

94.00

6200000410289

陇南民福西和铅锌采选有限责任公司

延续

2007.9.4-2009.9.3

94.00

6200000730277

延续

2009.9.4-2010.9.3

84.53

T62420090902039865

勘查工作区面积较大,位于西和县城东北650方向约6—33km处。

行政区划属于西和县石堡、稍峪、兴隆、长道和芦河五乡镇管辖。

勘查区范围北界西起马安沟东至乔山村,南界由芦河乡到水全村。

西和—马元、西和—黄渚的县级公路从测区中部和南部通过。

北东距天水火车站运输距离约120km,测区内各村庄之间都有大路相通,

小型载重车辆可通行,但雨雪天行车困难,交通便利,矿山生产主要物质需从天水运入。

见交通位置图(图1)。

1.3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勘查区属于西秦岭中山区,南部地势为东高西低,北部为中部高、东西两边低,海拔1650—2121.8m,相对高差200—400m,地形切割较强烈,地形坡度30—40度,起伏变化较大,其中南北部较陡、中间较缓。

沟系较发育,属于长江系,南部和中部水系向西汇入漾水河、北部水系向北汇入漾水河流入西汉水。

勘查区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6℃,其中一月份平均-3.3℃,七月份20.9℃,无霜期180天。

年平均降水量479mm,七至九月份为雨季,多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

区内植被不太发育,主要为草地,仅东北角有部分灌木丛。

大部分荒坡和部分坡地现已退耕,栽种了落叶松。

勘查区归属天水地震带,国家地震局划分为地震烈度80区。

北部地区未发现金矿等矿产,西和县近几年对云华山至塔子山一带白垩系红色砂砾岩丹霞地貌进行旅游开发,退耕还林,使地形保存

 

照片1:

云华山-塔子山丹霞地貌照片2:

勘查区中南部地貌特征

较好(照片1)。

而南部地区因多年民间乱采乱挖金矿的结果,勘查区内部分地段地形已支离破碎,原有地貌已强烈破坏,可谓“废渣漫坡”。

中南部第四系覆盖较广,黄土厚处达30余米,均为农田(照片2)。

勘查区属农业区,有居民点多处,区内无工业设施。

当地居民主要种植小麦、土豆,其次为少量为玉米,无其他经济作物,农作物为一年一熟。

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外出打工,其次为农作物及采挖少量中草药。

但仍较贫穷。

经济文化较落后。

西和—马元的农用10kv高压电线由测区通过,能满足农业生产及矿山开发对电力的需求。

1.4以往地质工作简述

1968年陕西省区调队开展了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对该区的地层进行了划分,建立了地质构造格架,并出版了1:

20万天水幅地质图和矿产图,为该区的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1991—1995年甘肃省地矿局第一地质队完成了包括该区在内的1:

5万地质测量工作,为该区的地质工作提供了较丰富的地质资料。

1986年甘肃省化探队开展了1:

20万水系沉积物区调,圈出了金异常范围。

1995年甘肃省地矿局第一地质队在冉家湾、半山里等地进行金异常检查,发现了数处金矿化点。

同一时期,甘肃省有色106队在东边邻区开展找金工作,发现了马元乡的石家沟金矿点。

2004年甘肃省核地质二一九大队在萝卜山一带开展金矿普查,提交了《甘肃省西和县马家河地区金矿普查报告》。

2006年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在马家河金矿西侧的史家山至居于家开展金矿普查找矿,提交了《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东地区金矿普查地质报告》,办理了该区的金矿采矿权。

1.5本次勘查工作情况

陇南民福西和铅锌采选有限责任公司与我队签订委托勘查协议后,大队积极组织力量,成立了项目勘查分队。

项目分队根据甲方及大队主管部门的意见认真收集、研究有关地质、矿产资料,编制有关图件,编写了项目设计书,完成项目实施前的技术准备工作。

很好地完成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甲方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下,本次勘查工作自2010年6月29日项目分队进入野外现场,按照甲方及项目设计要求首先开展了1:

1万地质测量及土壤化探测量(分析Au、Ag、Cu、Pb、Zn、As、Hg七种元素)工作,根据取得成果选定10Km2进行1:

1万磁法测量和激电测深,对原以形成的部分探矿及采矿坑道进行编录取样,到2010年9

表1-2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项目名称

单位

设计工作量

完成工作量

备注

1:

1万地质测量

km2

84.53

82.53

1:

1万土壤测量

km2

10

10

网度100×40m

1:

1万磁法测量

km2

10

10

网度100×50m

1:

5千地质剖面测量

km

20

20.58

2条

平硐地质编录

m

200

148.5

探槽地质编录

m3

2000

2130

常量金、银分析样

300

231

包括内外检样品

微量分析样品

2200

2194

包括内外检样品

光、薄片鉴定

20

17

薄片鉴定

月25日顺利完成野外生产工作,转入资料最终整理、报告编写阶段。

本次勘查工作投入的实物工作量见表1-2。

通过本次工作,共发现金矿带1条,金矿化点7处。

估算金矿资源量(3341)20.87kg,矿石量25146t。

为今后勘查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第2章区域地质概况

勘查区位于西秦岭褶皱区的礼县—柞水冒地槽褶皱带的西段,处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与天水—武都隐伏基底深断裂的交汇部位(图2),属地壳构造变异部位。

2.1地层

区域上出露地层以石炭系为主,其次为泥盆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

泥盆系西汉水群(Dxh)分布于勘查区南边,为西汉水群的诸葛寺组

和龙鳞桥组,主要岩性为灰岩、砂岩、板岩夹凝灰岩。

石炭系(C)呈向斜展布于礼县—徽县麻沿河一带,与泥盆系舒家坝群为连续沉积,与西汉水群为断层接触。

出露月亮寨组和界河街组。

月亮寨组(C1-2yl)为测区主要地层,岩性为砂岩、粉砂质板岩、粉砂岩、铁白云岩、生物灰岩、硅质岩,该组下部主要发育细粒陆源碎屑低密度浊流沉积,碳酸盐岩浊流及切割水道沉积;上部滑坡碎屑流增多,局部地段发育浅水雨痕、对称波痕构造,板岩中发育波状纹层等。

本组总体沉积环境由半还原的封闭深水海湾过渡为浅水沉积。

界河街组(C1j)主要分布于勘查区北边,岩性以灰岩为主,含生物泥晶,具完整或不完整的鲍马序列和细粒浊积序列。

岩石中多含星点状黄铁矿等。

下伏舒家坝群为一碎屑浊流岩系。

本组属封闭较好的深水沉积。

白垩系(K)分布于北边的石堡—包集沟—鲍家河—马元一带,呈近东西走向,角度不整合于较老岩系之上,为一套湖相粗碎屑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紫色砂岩、砂砾岩、夹煤线和粉砂岩。

第三系(N)布于勘查区的西边,角度不整合于老岩系之上,为一套山间盆地相的碎屑岩建造,主要为紫红色砾岩、砂砾岩和粉砂岩。

第四系(Q)分布面积广,主要为黄土,其次为残坡积物、洪冲积物。

2.2构造

区域上褶皱及断裂构造均较发育。

2.2.1褶皱构造

区域上褶皱构造主要有:

孟家林—刘家湾里复式向斜和杨家河—玉泉村向斜。

前者由第三系构成,轴向北西西,轴长32km。

后者亦由第三系组成,轴向北西西,轴长16km。

此外还有位于勘查区东的罗卜山向斜。

2.2.2断裂构造

勘查区位于区域性近东西向柏家庄—麻沿河、隈子坝—黄渚关和近南北向的白关—牡丹断裂、麦积山断裂构成的菱形夹持区(图3)。

受其影响,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按展布方向可分为近东西、近南北、北西向三组。

其中近东西向断裂最为发育。

2.3岩浆岩

区域上岩浆岩不太发育,主要有印支期闪长岩脉、岩株。

南边有石英闪长岩体(δo51)、董河辉长岩体(ν),北边有老人山花岗闪长岩(γδ)。

岩体接触带普遍发育较强烈的围岩蚀变及黄铁矿化、磁铁矿化等。

2.4矿产

矿区域矿产种类较多,有金矿、铅锌矿、锑矿等。

金矿主要有西边的马泉、金山、庙山,南边有安家岔、后川坝、剡家河,东侧有马家河、石家河,北边有陈家沟金矿点等。

此外,西南边有崖湾锑矿床、南边还有西成铅锌矿西段的邓家山、尖崖沟、六巷、花桥子等矿床。

第3章测区地质

3.1地层

该区地层属秦岭地层之中秦岭分区,为礼县—柞水地层小区。

出露地层有中上石炭统月亮寨组(C1-2yl)、白垩系(K)、第三系(N)和第四系(Q)。

3.1.1中上石炭统月亮寨组(C1-2yl)

其下部主要为粉砂岩、细砂岩和粉砂质板岩,上部主要为粉砂质板岩、斑点状粉砂质板岩和泥质板岩,夹极少量钙质板岩。

为该区主要含矿地层。

该段地层自下而上特征如下:

土黄色、浅褐黄色细砂岩及少量灰色—绿灰色粉砂质板岩、细砂岩。

细砂岩主要成分为石英和长石,细砂状结构、块状构造,局部见平行层理,其中多沿裂隙发育白色石英脉,单层厚度0.30m—2.20m(照片3)总厚度可达42m。

往上为绿灰色粉砂岩、绿灰色粉砂质板岩夹紫红色粉砂质板岩,粉砂岩单层厚度薄者≤0.25cm,厚者≥2.0m,总厚度可达81m。

在绿灰色粉砂岩中发育交错层理、波痕构造和重荷模构造(照片4)粉砂质板岩,

 

照片3:

细砂岩裂隙充填白色石英脉照片4:

波痕构造

板理不太发育,局部地段在绿灰色粉砂质板岩中夹有薄层粉砂岩(粉砂岩层厚0.3cm—2.0cm)。

浅紫红色粉砂质板岩主要出露于西部地区,板理比较发育,厚度可达54m。

再往上为土黄色粉砂质板岩,局部夹细砂岩薄层。

再往上为灰色斑点状粉砂质板岩、灰色粉砂质板岩,斑点成分主要为铁质,板理相当发育。

往上为绿灰色粉砂质板岩,其中夹紫红色粉砂岩薄层(层厚一般0.1mm—0.2mm,平行于板理发育,层间距0.3—2.0cm,多数在0.3—1.5cm),板理相当发育,板理面可见少量绢云母矿物,该岩石中含一定量的粘土成分。

再往上为泥质板岩(风化后为土黄色泥质板岩),泥质板岩夹钙质板岩,泥质板岩略带绿灰色,原岩为页岩,单层厚≤3.0mm,泥质板岩厚度0.2m—1.2m,局部呈紫红色,较软。

钙质板岩厚度1.5cm—4.0cm,呈浅灰色,较完整,钙板岩总厚度不超过3.0m。

该岩性段中,细砂岩在横向上变化较大,具有西少东多、西薄东厚、西细东粗的特点。

在兴隆乡以南出露一套灰岩厚度850m,该套灰岩西厚东薄逐渐尖灭。

关于该岩性段地层的归属问题,目前尚有不同认识。

西北大学地质系张复新教授在该区东边的马家河金矿考察时在灰岩中发现重结晶珊瑚等化石,并依据该金矿与西部延伸方向上的金山、马泉大型金矿床属同一金成矿带(金山、马泉大型金矿床赋存地层为泥盆系西汉水群)和该区处于西成古生代沉积盆地北东部边缘(他认为盆地边缘沉积地层相对较早,中心沉积盆地萎缩封闭,时代相对较晚,盆地中心沉积为石炭系和二叠系,其边缘应为泥盆系较为合适)将该区地层定为泥盆系。

二一九大队在东边的马家河填图时在石灰岩中发现多处腕足类化石,而珊瑚类化石未被发现,未发现特定的化石组合。

根据上述三条将该区地层厘定为泥盆系依据尚不充分,故这次仍沿用前人资料将其划归为中上石炭统月亮寨组。

3.1.2白垩系(K)

出露于测区北部大部分地区,分布面积较广。

岩性为紫红色砾岩、紫红色—浅灰色砂砾岩、紫红色—浅灰色含砾砂岩,砾石成分主要为灰岩和板岩、其次为少量石英等,砾径在0.8×0.8cm—20×25cm之间,多数≤10×10cm,磨圆度较好,多为浑圆—次棱角状,分选性差,胶结物主要为泥质,较少量为粉砂质。

3.1.4第三系(N)

分布于勘查区的西边,角度不整合于老岩系之上,为一套山间盆地相的碎屑岩建造,主要为紫红色砾岩、砂砾岩和粉砂岩。

3.1.4第四系(Q)

第四系在测区分布较广,面积相当大,主要分布于南部兴隆—稍峪及其以西大部分地区。

主要为黄土,黄土厚度普遍较大,最厚处大于30m。

其次为残坡积物。

此外,在兴隆河、大雁河等几条河沟中有少量洪、冲积物。

在黄土中多发育有钙质结核(俗称“水锈石”),厚度0.3cm—40cm不等。

局部黄土中还发育厚度不等的次生碳酸岩薄层,厚度≤30cm。

3.2构造

该区第四系和第三系的广泛分布,致使中上石炭系月亮寨组出露范围相当小。

构造明显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区域断裂构造总体呈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在该组构造活动中,派生了一系列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的次级构造,组成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格架。

其中断裂构造比较发育,褶皱构造发育一般。

3.2.1褶皱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局部地段层间褶皱较为发育,主要赋存于砂质板岩和泥质板岩互层出露地段(照片5)。

照片5:

砂板岩和泥质板岩互层形成的层间褶皱

3.2.2断裂构造

(一)近东西向断裂或北西西向断裂:

该组属区内主干断裂,以区域断裂F0为代表:

规模最大,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活动期次多。

勘查区内出露于生地湾北至白杨树村以北,地表可见长度大于5000m,宽500-600m,总体呈北西西走向,倾角330—820,构造岩石主要为破碎粉砂质板岩,碎裂岩,还有少量的破碎石英脉及炭质构造角砾岩(照片6、7),厚度30-50m不等。

主要蚀变为褐铁矿化,其次有硅化、辰砂化、碳酸盐化等,热液脉体主要为石英脉及方解石脉。

与矿产关系密切,为导矿、容矿构造,该断裂具金矿化显示,拣块取样金品位一般在0.1-0.3×10-6,构造多次活动叠加处具不均匀的团块状金矿化,可达1.29×10-6。

与之平行规模较

照片6:

碎裂石英脉及板岩照片7:

炭质构造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