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附带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66697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附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附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附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附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附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附带案例.docx

《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附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附带案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附带案例.docx

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附带案例

拍摄计划与进展情况

一、目录:

(一)、拍摄主题

(二)、小组成员

(三)、小组任务完成进度

(四)、前期理论准备与形成的两个总结

(五)、案例设计

(六)、拍摄框架

(七)、存在的疑问与改进

二、详述

(一)、拍摄主题:

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

(二)、小组成员:

陈晓煊、张帆(组长)、黄惠暖(副组长)、杨丹琳、凌艺、张丽萍、陈莉、梁晓君、陈洪珍、刘溯。

(三)、小组任务完成进度:

阶段/时间

预期计划

完成情况

第一阶段

(5月8—14日)

1、进行首次会议,相互认识。

2、探讨对小组主题的理解(5月7日晚重新确定主题为“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

3、布置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搜集。

1、对主题研究的内容有一定认识,即“影响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而非原先的“教学中的非语言符号”。

2、对组内同学的分工意向有一定了解。

3、布置任务:

搜集“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的相关材料,于5月10日上交。

第二阶段

(5月10—15日)

1、进行小组第二次会议,QQ小组探讨。

2、对搜集到的两种角度的因素进行分析。

3、挑选角度,进行分工思考,寻找合适的案例。

1、5月11日,上交了第一阶段布置的搜索“影响对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的材料搜集。

2、5月15日,召开网络会议。

探讨选择分析的角度。

最后确定,选择“从主观和客观”这两个角度出发,当中包含了七因素所造成的对教学符号意义的理解。

(详见下文)

3、布置任务:

根据七种影响因素,构思合适的教学案例,5月18日上交。

第三阶段

(5月16—20日)

1、对上交的案例进行整合,分析和修改。

2、挑选合适的案例,形成拍摄的主体内容。

1、将上交的8个案例进行整合。

2、对案例进行修改,形成可供拍摄的7个案例。

3、撰写进度表,汇报小组工作进展情况。

第四阶段

(5月20—27日)

1、根据案例撰写DV剧本和分镜头脚本。

2、召开第三次会议,确定拍摄的分工。

3、根据分镜头脚本进行前期排练。

4、进行DV的拍摄工作。

未进行

第五阶段

(5月28—6月5日)

1、对DV作品进行剪辑

2、召开第四次会议,观看DV作品初稿,提出意见,进行进一步修改,形成最后作品。

未进行

(四)、前期理论准备与形成的两个总结

1、什么是教学符号

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先驱皮尔士解释说:

“一个符号(Sign)或者说是象征(Representation)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事物的某东西。

皮尔士从符号本身、符号与其对象的关系、符号在解释时的状态等三个层次进行分类,包括性质符号、通用符号、指引符号、词类符号等66个属。

符号大体上分为: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总结一:

基于上述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学符号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事物,这种事物作为另一种事物的代替者(代表),其目的是为传授某领域的知识或传达某种信息而服务的。

2、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

一般认为,不伴随非语言符号的教育传播活动是不存在的。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相互配合,为教学活动服务。

研究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影响因素的分类

①影响因素的分类一:

按传播者、受传者和传播情境三个因素进行分类。

在传播者意义中,传播者把需要传递的内心感受,思想,评论等通过符号来传达。

但是,传播者的意义未必能准确无误地传达。

所以因传播者本身因素的影响,传播者经常音表意不明白,不准确而无奈苦恼。

对于同一个或同一组符号,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组符号也有不同的理解,说明符号本身的意义和受传者的不同。

原因有:

不能准确把握符号系统,生活经历不同,文化程度的偏差,理解能力的差异等。

因而受传者的意义会不等于传播者的意义,也会不等于符号本身的意义。

符号本身并不提供传播活动的意义,而传播意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环境”影响。

环境包括a符号系统本身的情景b传播双方已知的信息背景c系统存在的社会背景。

因而,很多情况下,传播情景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意义,并对符号本身意义进行限制。

②影响因素的分类二:

按主观和客观进行分类。

即:

主观因素:

情感态度不同,个人经历不同,知识架构不同

客观因素:

时代背景差异,环境差异,符号本身意义和引申义,文化差异

(2)影响因素的理论支撑

①符号意义的二度性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分别用“所指”(signified)和“能指”(signifier)来指代符号的概念和音响形象,并指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

在实际运用中,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且,同一符号的不同使用者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会发生偏差。

我国传播学者李苓(2000:

162)十分关注语言符号意义的二度性。

她说,“虽然意义的获得有赖于符号与指示物之间的联系,但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语言符号所表示的真正的‘意义’,则要通过二次联系(secondaryassociations)才能获得,是对第一次联系(primaryassociations)后获得的意义的再一次延伸,是二度符号化的结果”(齐沪扬,25)。

首次联系获得的是语言符号的外延意义,而第二次联系获得的是内涵意义;内涵意义的获得往往与解码者的文化背景、个人经验、感情色彩等密切相关。

无独有偶,传播学者张国良(1995:

103)也强调,人们对语言符号的理解总是与主观倾向相联系。

这种主观倾向不仅与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有关,与其即时的心理特征也有关。

总之,符号内容永远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文化概念(昂贝多•艾柯)。

②语言符号的暧昧性与多义性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特征会给语言传播带来一定的障碍。

同音异义、同形异义、同义异形、双关、歧义现象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③语言符号的冗余性

冗余度是指超出所需最小量的信息量的大小。

语言符号的冗余性特点保证了语言在传播通道发生故障(如字迹模糊、声音嘈杂、吐字不清)时,信息能够继续传递。

而且,一定的冗余度还能为暂时遇到理解障碍的受众提供线索,同时还能为检验信息接收效果提供参照系。

所以说,“没有冗余度的语言符号缺乏抗干扰性”(齐沪扬,23)。

④传播情景与意义生成

(广义的)语境分为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合称为传播情境)。

脱离了具体的语境,人们是无法确定符号和文本的真正意义的;语境的改变能够部分或完全改变符号和文本的意义。

传播情境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使用符号和文本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与其意义密切相关。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语境对意义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符号和文本的深层内涵,深刻而全面地解读各种事件;同时还能灵活地通过对语境的置换来改变意义的传输,进而引导对象的认知和判断(这在消除歧见和误会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这一切对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毕研韬周永秀《符号学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总结二:

从上述的理论中可以看到,影响对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既包含了第一类中的传播者、受传者和传播情境,也渗透了主观与客观的各种因素。

所以,本小组在对“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分析中,将会把上述的两种维度进行相互渗透。

也就是说,在侧重第二种分类的情况下,会详细的分析传播者与受传者在情感态度、个人经历、知识架构、文化差异、时代背景差异五方面,以及传播情境在环境差异、符号本身意义和引申义差异两方面,所造成的对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影响。

(五)、案例设计

在前期理论准备与观点总结的基础上,本小组在阐述主题时将围绕情感态度差异、个人经历差异、知识架构差异、时代背景差异、文化差异、符号本身意义和引申义差异、环境差异七个因素来设计案例。

(1)案例一:

情感态度差异(该案例仍需再斟酌修改)

在情感态度差异中,我们将以“性格差异”来阐述该因素对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影响。

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A检查上节课同学完成作业的情况。

同学甲和同学乙都认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老师A非常满意。

于是,竖起大拇指,高兴地说:

“很好,你们的作业完成的很好”。

以表示对学生的鼓励。

同学甲和乙都笑了。

同样在上课过程中,教师B检查上节课同学作业完成的情况。

同学甲和乙认真完成学习任务,老师B也很满意。

但是,老师B只是轻轻点了点头,并无任何表情和语言。

同学甲和乙,相视一眼,乙担心自己的作业老师不满意。

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可以看到,教师A和B是两种不同性格的传播者,对于同样的感受采取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影响了学生对其情感的理解。

A乐观外向,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对学生的作业表示肯定和鼓励,学生直观感受到。

B安静内向,只是通过点头这一非语言符号进行表达,使学生无法了解其情感,甚至会曲解他的原意。

(2)案例二:

个人经历差异

在历史课上,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介绍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

课件上出现了粮票的图片。

老师:

“回想起小时候,我也常常拿着什么粮票啦、布票啦,跟着一大群人排着队换家里要的东西回去。

我们一个月能吃上一次肥猪肉就算是幸福的啦。

学生A(窃窃私语):

“粮票是什么东西?

学生B:

“我看可能就是我们今天用的钞票吧。

没什么区别啊。

买米要拿粮票去换?

我们现在买米还不是一样拿钞票去换嘛。

学生A:

“有道理。

”(向老师)“老师,你们那时候用粮票,我们现在用钞票,好像没什么区别嘛,而且你们那时候还有一群人抢着去买东西,看起来生活得挺不错的呀。

学生C:

“对啊,而且我们谁天天吃肥猪肉啊,营养专家不是建议我们多吃五谷杂粮么,一个月吃一次肥猪肉,我看也挺正常的。

老师(无奈):

“唉...看来你们是很难体会的了”

案例分析:

案例中,学生与老师的个人经历完全不同。

老师是成长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历了用粮票、肉票换购食物的过程。

因而对当时物资紧缺有深刻的了解。

但学生并未经历过这一过程,所以对于教学中出现的“粮票”,产生了不同于老师的感受,甚至对“凭票买肉”的艰苦环境感到雀跃。

(3)案例三:

知识架构差异

在思想道德教育课堂上,老师指着装半杯水的杯子问道:

“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半杯水中得到什么信息吗?

同学A担忧地说:

“半杯水被喝了,杯子空了一半。

同学B:

“别担心,杯子里还有一半水,渴了还有半杯水可喝。

“和你们不同,我看到杯子容积是水的2倍。

”老师说,“这里的水用个一半大小的杯子就能盛下。

用一只大杯子做一只小杯子能做到的事,是对资源的浪费,是低效率。

现在同学们的思维就像这个大杯子,有一半的潜力没发挥出来。

我要做的是换个小杯子,然后我们就可以用大杯子来盛更多、更好的东西了!

案例分析:

老师与学生在知识储备和看问题的层次与角度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同一个符号——“装了半杯水的杯子”有不同的理解。

在学生眼中,只是肤浅地看到半杯水解渴的功能,而在老师眼中则看到了更为深层的含义即资源的合理利用。

(4)案例四:

时代背景差异

上课中,老师请同学A谈谈90后年轻一代的社会现象时,同学A回答说:

“我常常对那些‘肥猪流’花哨的发型和服饰感到很囧。

我觉得他们沉迷于劲舞团等网游不可自拔甚至为此出卖身体是时代的杯具。

但是,始终抱着打酱油的心态看待90后的种种现象,因为我是80后的。

”话毕,在做同学哄堂大笑,但老教师却很莫名其妙。

案例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类进入了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是时代里,年轻一代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

诸如“囧”、肥猪流、打酱油、杯具等新词汇被年轻人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流中。

该案例中,老教师接触网络少,与学生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因此对于学生A的语言符号中的各种网络词汇感到莫名其妙。

(5)案例五:

文化差异(该案例还要再斟酌)

Tom是转学来的外籍学生。

在语文课上,老师介绍了著名的《孙子兵法》,老师说《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有价值的古典军事理论名著。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

《计》(又称始计,因为首篇,又其他十二篇的篇名皆为两个字,故部分学者加入“始”字,一则此计为各篇顺序之首,二则此事为诸事时间之前,三则与其他十二篇在字数上交相辉映。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这是全书的纲领。

听罢,Tom非常不解地问:

“孙子兵法不是用在商业上的吗?

怎么又跟战争有关?

在我们国家《孙子兵法》是被译为《The Art of War》(作战的艺术)。

奇妙的是,《孙子兵法》作为书店的热销品,是摆放在一堆商业书籍之中,左邻右舍都是商业奇才的著作,以及《经济大萧条》等。

案例分析:

由于不同国家在地域和文化理解上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也常常会有不同的理解。

在案例中,由于Tom所在的国家在翻译《孙子兵法》时,将之定位在商业领域。

所以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把《孙子兵法》认为是一本战争策略的书,也无法理解老师的讲解。

(6)符号本身意义和引申义差异

胡老师最讨厌学生上课老是迟到,但他的学生就是屡教不改。

一天,他终于放出了一句话:

“如果明天还有迟到的同学,我保证你不会看到明天的太阳!

”同学们在下面嘀咕开了:

“难道老师这次来真的?

会让我们挂科。

第二天,没有一个同学迟到的时刻终于提前来到了,胡老师看着下面坐着满满的同学,满意地说:

“今天太让我感动了,在上课之前顺便提醒一下大家,出门记得带伞,今天阴,有中雨。

案例分析:

由于语言符号本身具有暧昧性和多义性,所以对于案例中同一个语言符号“太阳”老师和学生的理解各不相同。

老师是从“太阳”本身的意义出发,指的是真正的太阳。

而学生则将“太阳”理解为是考试及格,那么“看不到太阳”便是不及格。

(7)案例七:

环境差异

上地理课,老师向A班同学播放了《Discover》中的一些片段。

由于电脑和扩音器出现问题,画面经常闪动,声音也有“吱吱”的干扰。

同学们无法欣赏到里面的内容,抱怨声四起。

同一天,老师又拿同一个影片到B班播放,良好的画质和声音,吸引同学们认真观看,并学习到了里面的地理知识。

案例分析:

在该案例中,环境差异主要体现在物质媒介上的差异上,由于教学设备出现问题,导致了同一个教学内容,出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六)、拍摄框架

在“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因素”的主题DV内容上,将围绕以下框架来进行:

本DV作品将模拟实际课程进行,首先是一位教师上讲台介绍本次上课的主题是“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因素”的分析。

下面我们分别从七个案例来了解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教学符号的理解的。

案例一:

进行表演。

(内容见上文)

表演完毕后,定格。

然后,教师进入镜头,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二:

进行表演。

(内容见上文)

表演完毕后,定格。

然后,教师进入镜头,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三:

进行表演。

(内容见上文)

表演完毕后,定格。

然后,教师进入镜头,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四:

进行表演。

(内容见上文)

表演完毕后,定格。

然后,教师进入镜头,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五:

进行表演。

(内容见上文)

表演完毕后,定格。

然后,教师进入镜头,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六:

进行表演。

(内容见上文)

表演完毕后,定格。

然后,教师进入镜头,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七:

进行表演。

(内容见上文)

表演完毕后,定格。

然后,教师进入镜头,进行案例分析。

最后,老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出了优化原理。

(七)、存在的疑问与改进

1、本次设计是以教学效果优化为目的,那么在案例中,是体现现象还是要兼顾如何优化的策略。

也就是说,优化的方法是否要体现在案例表演中。

2、使用的案例的合理性需要进一步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