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5997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docx

《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docx

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

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

【篇一:

如何做阅读分析题】

到一篇文章,向大家介绍阅读三步法:

第一步,粗读文章内容,注重整体感悟。

先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对文章进行快速阅读,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体裁等进行粗略的扫描,做到粗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体。

要想准确把握原文材料,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抓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体现着文章的立意。

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

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有些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往往不重视题目,或根本不看题目,忽视了这个最重要也是最简洁的要素,致使抓不准文章的主题。

2、抓住中心句。

中心句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

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

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使文章升华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

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灵魂,抓住灵魂,才能真正读懂全文。

让学生在读完文章后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文章大意,如文章通过写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或赞美了什么,或批判了什么,或者是作者的什么人生感悟等。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分析作用。

概括每自然段的意思,对了解全文,读懂全文很重要。

概括每段意思时,第一要抓住本段的主要内容;第二概括的语言要精炼;第三要明确这一段对全文的作用。

第三步,也就是针对问题到原文中去找答案。

这个环节要把握住两点:

一、是尽量用原文中语句回答问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得分率最高,除非题目有要求,否则尽量不要自己去概括答案;即使是原文中要求自己概括答案的,也应尽量紧扣原文,用原文中词语连缀作答;

二、是注意所设各个小题目之间的相互提示相互关联的作用。

大多数情况下后面小题要承前面小题或在前面小题的基础上来答,有时学生做出的答案与后面的问号前后矛盾,或联系不紧,这答案显然是有问题的。

另外在做阅读题的时候也不一定按照原题给我们设计的顺序去做,题中往往有一些是答案比较明显的,可以先做这些,随着对原文感悟的逐步深入,再做答案不够明显的,也可以从后倒着往前做,这样往往会能够将原文把握地更准确,答题胜算率更高。

运用以上方法就可以较好地从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

(一)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常常把人物传记、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中。

记叙文通过叙述、描写、记人、写事来表情达意。

记叙文重点在于使人有所“感”(感染,感触,感动,感悟)。

记叙文可分为四类:

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

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的顺序:

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的线索:

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记叙的人称: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把握一篇记叙文,应从四方面入手:

1、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

记叙的要素中最难把握的是事情的经过,因而在概括事件的经过时要紧紧抓住事情发展的阶段性标志来概括。

线索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它就如穿珠子的丝线一样,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

抓住了线索,就能沿着它步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至全篇的思想内容。

2、理清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

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的先后顺叙进行叙述,用顺叙的写法,文章读起来脉络清楚,自然流畅。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这种顺序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插叙能够起到补充交代的作用,可以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3、划分段落层次。

这对于把握作者思路很有帮助。

4、看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开头或开门见山点明题旨,或点明要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或交代背景,或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结尾,往往起着概括全文,突出主题,呼应开头,和加深读者对文章印象的作用。

过渡段在段落、层次和层次之间往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包括广告、说明书、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

《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等。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1)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

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2)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3)分——总。

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

如《向沙漠进军》。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客观事物解说事理,主要在于使人有所“知”。

阅读说明文要把握住以下四条:

1、抓说明对象的特征。

事物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呢?

一是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雄伟”两字就是人民大会堂的特征。

二是抓中心句。

如《苏州园林》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便是苏州园林的特点。

2、理清说明的顺序。

说明的顺序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以时间为序。

多用于说明事物的演变过程。

如《从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依“三千年以前的商朝→春秋战国→秦汉时代→东汉→唐→宋→近年来”的时间顺序介绍书籍演变历史的。

②、以空间为序。

即以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里到外(或从外到里),从整体到部分等不同空间关系为写作顺序,常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形态。

③、以逻辑为序。

有不少事理说明文,往往采用逻辑顺序来写。

它们或由现象写到本质,或由因写到果(由果写到因)、或由主写到次等等。

3、分析说明方法。

常见的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等。

4、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如《中国石拱桥》中“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其中“在当时”如果删去就会误认为赵州桥的大拱长度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三)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5)引用论证(引证)6)归纳论证7)演绎论证8)类比论证9)因果论证

阅读议论文,主要从下面六个方面入手。

1.观全篇。

阅读一篇议论文,先要看题目,分清题目是论题,还是论点。

如《怀疑与学问》是论题,《俭以养德》是论点。

2、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

在通观全文的基础上找出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题目或文章开头。

3、分析文章的论据。

论据有两种,一是事实论据,一是道理论据。

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和史实及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往往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辩认。

能够用来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社会普遍承认的,它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4、分析论证方法。

是道理论证、事实论证,还是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议论文论点和论据

5、最后分析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逐层深入地论述结构,叫“纵式”,二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这些文体的基本知识,都是共性内容。

如果学生认识清晰,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就避免了基本分的丢失。

三、加强平时的阅读,增加学生们的文化积淀,对于那些名家名篇、精美散文短篇尽可能的多读多背多品味,将这些文章的结构清清楚楚地记住。

有时候让孩子们去读去背,孩子们也不知道读什么背什么,也就是说,孩子们缺乏认识美的眼睛。

当他们知道什么是美后,才会去创造美,让他们自己写自己改,老师多在班上读他们自己写的美文,通过以写带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就会有质的飞越。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最根本最具人文性的任务。

要想做好阅读分析,不能仅从量上去搞题海战术,我认为更要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从根本上去提升学生们的能力素养。

在把基础知识打牢固之后,注重从整体上去把握全文,整体感悟,举一反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二:

初三语文复习_4】

txt>一、基础知识部分:

1.识记并理解每篇课文的生字、生词。

(1)生字:

虚妄、辨伪去妄、颐、牟、汲取、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言而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墨守、不攻自破、辨伪去妄、寻根究底、平淡无奇、运筹全局、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持之以恒、不言而喻、锲而不舍。

2.理解每篇课文的作者及相关知识

(1)关于顾颉刚的介绍。

“三皇五帝”指的是谁?

(2)关于培根的介绍

(3)关于丁肇中的介绍,“四书”指哪些书?

3.理解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怀疑与学问》是议论怎样做学向。

(2)《发问精神》的写作意图是提倡发问。

4.理清每篇课文的论证思路与结构层次。

(1)《怀疑与学问》: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第3段至第5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论证中心论点:

第3、第4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第5段扩展开头,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第六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发问精神》:

作者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

文章阐述这些看法,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论点的不正确,说服力很强。

5.理解每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1)什么是中心论点?

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区别?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它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2)《怀疑与学问》的中心论点是: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分论点是: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发问精神》的中心论点是: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的;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6.认识什么是论证?

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

(1)论证:

就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2)常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

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驳论中的“归谬法”。

7.学会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在写作或平时的训练中运用这两种方法加以论证。

达到会运用,并运用恰当。

二、典型题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改正下列书写有误的字:

a.不攻自破辩伪为妄国难危急腐草为莹()改为()

b.平淡无奇寻根究底日益丰富一番风顺()改为()

c.袖手旁观根深蒂固孜孜不卷不知所措()改为()

d.持之以桓锲而不舍不言而喻轻而易举()改为()

3.常识填空:

(1)《怀疑与学问》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___________学家。

“三皇五帝”中“三皇”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求知》的作者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国哲学家,马克思称之为_______________。

(3)“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4.结合句意解释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a.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识便不攻自破了。

()

b.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

()

c.但若要纵观整体,运筹全局,却惟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方能办到。

()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

5.指出下列语段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1)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天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

(2)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多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

?

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

(3)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

没有理想的人,不懂得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

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好比修剪移栽。

()

6.选择判断题

(1)《怀疑与学问》选自《通俗论集》。

作者顾颉刚。

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本文议论怎样做学问。

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这样的观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

(2)《发问的精神》一文作者晓凡。

作者认为,“发问”就是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

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文章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论点不正确,两者适当结合,增强了说服力。

()

(3)《怀疑与学问》用一个并列短语作标题,揭示文章的论题;《发问的精神》是偏正短语,标题只揭示了议论的中心,没揭示论题;《论求知》是动宾短语,题目就是文章论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论点。

()

※基础知识部分参考答案:

2.a.辩改辨b.番改帆c.卷改倦d.桓改恒

3.略

4.略

5.

(1)道理论证

(2)举例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

(二)阅读部分

[一]

(1)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3)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4)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5)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6)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7)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8)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9)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0)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11)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2)(3)(4)(5)句运用了__________论证,其中

(2)(3)句从__________论证,(4)(5)句从__________论证,因此这几句又是__________论证。

3.(7)(8)两句是__________论证,为了证明__________句语。

(填序号)

4.第(3)句中“这样”一词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9)句中“一切学问家”的一切能删去吗?

为什么?

6.(11)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两个词的位置能否互换?

为什么?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先从反面说理,然后从正面论证,最后通过假设从反面强调。

b.这段文字中“怀疑”的意思是,指对别人的话和书中的学说都要大胆否定。

c.第(10)句中连用五个“新的”,从怀疑与创新的关系的角度,强调怀疑精神的重要。

d.用戴震的例子证明: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8.作者把治学过程分为哪五个步骤,结合你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对此的理解。

[二]

①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a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b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

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②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③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

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④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

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⑤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

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

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礼。

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⑥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

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

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

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1.选段的论点是什么?

2.为选文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

3.选文①段画横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请用双横线划出与其相同作用的句子。

4.选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②③④⑤段内容,并谈谈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6.①段中划线a、b句可否调换位置?

为什么?

※阅读部分参考答案

[一]1.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道理反面正面对比

3.举例⑥句

4.第②句

5.不能,用上“一切”强调所有,全范围,无一例外的

6.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先“学术”后“文化”是从部分到整体。

7.b

8.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

[二]1.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的;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①|②③④⑤|⑥

3.引起下文“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

4.举例论证

5.②牛顿对苹果落地现象追根究底最终创立了“万有引力”说。

③段:

瓦特把壶水滚沸当作问题研究从而发明了蒸汽机。

④段:

释迦牟尼对善遍的人生现象寻根究底创立了佛教。

⑤段:

孔子善于发问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

作用:

作事实论据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6.不可以,因为a、b句分别与前句“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的顺序相照应,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谨。

三、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30分]

1.选出加下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并选择你有把握改正的一个错误读音加以改正,将___________字读音纠正为___________[4分]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2分]

a.直接了当正仁君子辩伪去妄销声匿迹

b.偃旗息鼓不攻自破穿流不息枉费心机

c.无精打采老奸巨滑甘拜下风奋不顾身

d.腐草为荧千头万绪锐不可当丰攻伟迹

3.修改下列病句[3分]

a.这个水库的建设,为今后的全面水利化打下了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通过大家的帮助,使他提高了学习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有没有刻苦精神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古典名著《》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__________,请再列举出该名著中任意三个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

5.(据新华社北京2002年5月26日电)城市路牌上的地名为什么要用汉语拼音标注,可否改成英文?

民政部就此事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地名标志是领土主权的象征,用汉语拼音标注地名,事关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用英文等外文拼写地名标志,在中国是被禁止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民政部的明确态度和理由,不超过30个字。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段文字的主要用意是在说明()[2分]

a.若不够宽容,就不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

b.美是非常主观的,人人感受各自不同。

c.惟有用心欣赏,才能看见美的事物。

d.有良好的视力,才能发现美的事物。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怀疑与学问》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b.举例论证就是列举中外名人名言警句来证明论点。

c.《发问的精神》一文的论点是: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培根是英国哲学家,马克思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8.选出能与“四面云山来眼底”构成对偶的一项()[2分]

a.千树万树梨花开b.万紫千红总是春

c.万家忧乐在心头d.千锤万凿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