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1.25KB ,
资源ID:301599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1599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docx

1、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篇一:如何做阅读分析题】到一篇文章,向大家介绍阅读三步法: 第一步,粗读文章内容,注重整体感悟。 先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对文章进行快速阅读,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体裁等进行粗略的扫描,做到粗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体。要想准确把握原文材料,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抓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体现着文章的立意。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有些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往往不重视题目,或根本不看题目,忽视了这个最重要也是最简洁的要素,致使抓不准文章的主

2、题。 2、抓住中心句。 中心句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 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使文章升华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灵魂,抓住灵魂,才能真正读懂全文。让学生在读完文章后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文章大意,如文章通过写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或赞美了什么,或批判了什么,或者是作者的什么人生感悟等。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分析作用。 概括每自然段的意思,对了解全文,读懂全文很重要。概括每段意思时,第一要抓住本段的

3、主要内容;第二概括的语言要精炼;第三要明确这一段对全文的作用。 第三步,也就是针对问题到原文中去找答案。 这个环节要把握住两点: 一、是尽量用原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得分率最高,除非题目有要求,否则尽量不要自己去概括答案;即使是原文中要求自己概括答案的,也应尽量紧扣原文,用原文中词语连缀作答; 二、是注意所设各个小题目之间的相互提示相互关联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后面小题要承前面小题或在前面小题的基础上来答,有时学生做出的答案与后面的问号前后矛盾,或联系不紧,这答案显然是有问题的。另外在做阅读题的时候也不一定按照原题给我们设计的顺序去做,题中往往有一些是答案比较明显的,可以先

4、做这些,随着对原文感悟的逐步深入,再做答案不够明显的,也可以从后倒着往前做,这样往往会能够将原文把握地更准确,答题胜算率更高。 运用以上方法就可以较好地从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 (一)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常常把人物传记、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中。记叙文通过叙述、描写、记人、写事来表情达意。记叙文重点在于使人有所“感”(感染,感触,感动,感悟)。 记叙文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 2叙事的记叙文; 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 4状物的记叙文。 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5、经过、结果。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把握一篇记叙文,应从四方面入手: 1、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 记叙的要素中最难把握的是事情的经过,因而在概括事件的经过时要紧紧抓住事情发展的阶段性标志来概括。线索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它就如穿珠子的丝线一样,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抓住了线索,就能沿着它步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至全篇的思想内容。 2、理清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

6、倒叙,插叙。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的先后顺叙进行叙述,用顺叙的写法,文章读起来脉络清楚,自然流畅。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这种顺序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能够起到补充交代的作用,可以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3、划分段落层次。这对于把握作者思路很有帮助。 4、看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开头或开门见山点明题旨,或点明要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或交代背景,或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结

7、尾,往往起着概括全文,突出主题,呼应开头,和加深读者对文章印象的作用。 过渡段在段落、层次和层次之间往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包括广告、说明书、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等。

8、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1)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2)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 (3)分总。 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如向沙漠进军。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客观事物解说事理,主要在于使人有所“知”。 阅读说明文要把握住以下四条: 1、抓说明对象的特征。 事物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呢? 一是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如雄伟的人民大

9、会堂中“雄伟”两字就是人民大会堂的特征。 二是抓中心句。如苏州园林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便是苏州园林的特点。 2、理清说明的顺序。说明的顺序主要有以下三种: 、以时间为序。 多用于说明事物的演变过程。如从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依“三千年以前的商朝春秋战国秦汉时代东汉唐宋近年来”的时间顺序介绍书籍演变历史的。 、以空间为序。 即以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里到外(或从外到里),从整体到部分等不同空间关系为写作顺序,常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形态。 、以逻辑为序。 有不少事理说明文,往往采用逻辑顺序来写。它们或由现象写到本质,或由因写到果(由果写到因)、或由主写到次

10、等等。 3、分析说明方法。常见的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等。 4、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如中国石拱桥中“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其中“在当时”如果删去就会误认为赵州桥的大拱长度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三) 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5)引用论证(引证)

11、6)归纳论证7)演绎论证8)类比论证9)因果论证 阅读议论文,主要从下面六个方面入手。 1观全篇。阅读一篇议论文,先要看题目,分清题目是论题,还是论点。如怀疑与学问是论题,俭以养德是论点。 2、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在通观全文的基础上找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题目或文章开头。 3、分析文章的论据。论据有两种,一是事实论据,一是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和史实及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往往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辩认。能够用来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社会普遍承认的,它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4、分析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事实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12、、对比论证。议论文论点和论据 5、最后分析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地论述结构,叫“纵式”,二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这些文体的基本知识,都是共性内容。如果学生认识清晰,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就避免了基本分的丢失。 三、加强平时的阅读,增加学生们的文化积淀,对于那些名家名篇、精美散文短篇尽可能的多读多背多品味,将这些文章的结构清清楚楚地记住。有时候让孩子们去读去背,孩子们也不知道读什么背

13、什么,也就是说,孩子们缺乏认识美的眼睛。当他们知道什么是美后,才会去创造美,让他们自己写自己改,老师多在班上读他们自己写的美文,通过以写带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就会有质的飞越。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最根本最具人文性的任务。 要想做好阅读分析,不能仅从量上去搞题海战术,我认为更要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从根本上去提升学生们的能力素养。在把基础知识打牢固之后,注重从整体上去把握全文,整体感悟,举一反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篇二:初三语文复习_4】txt一、基础知识部分: 1.识记并理解每篇课文的生字、生词。 (1)生字:虚妄、辨伪去妄、颐、牟、汲取、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

14、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言而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墨守、不攻自破、辨伪去妄、寻根究底、平淡无奇、运筹全局、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持之以恒、不言而喻、锲而不舍。 2.理解每篇课文的作者及相关知识 (1)关于顾颉刚的介绍。“三皇五帝 ”指的是谁? (2)关于培根的介绍 (3)关于丁肇中的介绍,“四书”指哪些书? 3.理解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怀疑与学问是议论怎样做学向。 (2)发问精神的写作意图是提倡发问。 4.理清每篇课文的论证思路与结构层次。 (1)怀疑与学问: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第3段至第5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

15、,第5段扩展开头,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六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发问精神:作者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文章阐述这些看法,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论点的不正确,说服力很强。 5.理解每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1)什么是中心论点?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区别?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它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16、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2)怀疑与学问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分论点是: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发问精神的中心论点是: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的;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6.认识什么是论证?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 (1)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2)常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

17、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驳论中的“归谬法”。 7.学会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在写作或平时的训练中运用这两种方法加以论证。达到会运用,并运用恰当。 二、典型题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改正下列书写有误的字: a.不攻自破 辩伪为妄 国难危急 腐草为莹 ( )改为( ) b.平淡无奇 寻根究底 日益丰富 一番风顺 ( )改为( ) c.袖手旁观 根深蒂固 孜孜不卷 不知所措 ( )改为( ) d.持之以桓 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 )改为( ) 3.常识填空: (1)怀疑与学

18、问的作者_,_人,_学家。“三皇五帝 ”中“三皇”指_,_,_。 (2)论求知的作者_是_国哲学家,马克思称之为_。(3)“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_中的_篇,宋代朱熹抽取_中的_、_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4.结合句意解释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a.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识便不攻自破了。 ( ) b.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 ( ) c.但若要纵观整体,运筹全局,却惟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方能办到。 ( )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 ) 5.指出下列语段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1)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天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

19、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 (2)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多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 (3)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没有理想的人,不懂得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好比修剪移栽。( ) 6.选择判断题 (1)怀疑与学问选自通俗论集。作者顾颉刚。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

20、家,本文议论怎样做学问。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 (2)发问的精神一文作者晓凡。作者认为,“发问”就是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文章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论点不正确,两者适当结合,增强了说服力。( ) (3)怀疑与学问用一个并列短语作标题,揭示文章的论题;发问的精神是偏正短语,标题只揭示了议论的中心,没揭示论题;论求知是动宾短语,题目就是文章论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论点。( ) 基础知识部分参考答案: 2.a.辩

21、改辨 b.番改帆 c.卷改倦 d.桓改恒 3.略 4.略 5.(1)道理论证 (2)举例论证 (3)对比论证 (4)比喻论证 (二)阅读部分 一 (1)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3)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4)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5)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6)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7)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22、(8)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9)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10)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11)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2)(3)(4)(5)句运用了_论证,其中(2)(3)句从_论证,(4)(5)句从

23、_论证,因此这几句又是_论证。 3.(7)(8)两句是_论证,为了证明_句语。(填序号) 4.第(3)句中“这样”一词指代的是_ 5.第(9)句中“一切学问家”的一切能删去吗?为什么?6.(11)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两个词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先从反面说理,然后从正面论证,最后通过假设从反面强调。 b.这段文字中“怀疑”的意思是,指对别人的话和书中的学说都要大胆否定。 c.第(10)句中连用五个“新的”,从怀疑与创新的关系的角度,强调怀疑精神的重要。 d.用戴震的例子证明: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8.作者把治学过程分

24、为哪五个步骤,结合你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对此的理解。 二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a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b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他

25、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1.选段的论点是什么? 2.为选文划分层次: 3.选文段画横线句的作用是_,请用双横线划出与其相同作用的句子。 4.选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内容,并谈谈它们在文中的

26、作用。 _ _ _ _ 作用: 6.段中划线a、b句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阅读部分参考答案 一1.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道理 反面 正面 对比 3.举例 句 4.第句 5.不能,用上“一切”强调所有,全范围,无一例外的 6.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先“学术”后“文化”是从部分到整体。 7.b 8.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 二1.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的;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 3.引起下文 “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 4.举例论证 5.牛顿对苹果落地现象追根究底最终创立了“万有引力”说。 段:瓦特把壶水滚沸当作问题研

27、究从而发明了蒸汽机。 段:释迦牟尼对善遍的人生现象寻根究底创立了佛教。 段:孔子善于发问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 作用:作事实论据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6.不可以,因为a、b句分别与前句“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的顺序相照应,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谨。 三、测试题(一)基础知识30分 1.选出加下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并选择你有把握改正的一个错误读音加以改正,将_字读音纠正为_4分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2分 a.直接了当 正仁君子 辩伪去妄 销声匿迹 b.偃旗息鼓 不攻自破 穿流不息 枉费心机 c.无精打采 老奸巨滑 甘拜下风 奋不顾身 d.腐草为荧

28、千头万绪 锐不可当 丰攻伟迹 3.修改下列病句3分 a.这个水库的建设,为今后的全面水利化打下了开端。 _ b.通过大家的帮助,使他提高了学习成绩。 _ c.有没有刻苦精神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_ 4.我国古典名著 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_,请再列举出该名著中任意三个人物_,_,_。5分 5.(据新华社北京2002年5月26日电)城市路牌上的地名为什么要用汉语拼音标注,可否改成英文?民政部就此事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地名标志是领土主权的象征,用汉语拼音标注地名,事关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用英文等外文拼写地名标志,在中国是被禁止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民政部的

29、明确态度和理由,不超过30个字。3分 _ 6.“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段文字的主要用意是在说明( )2分 a.若不够宽容,就不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 b.美是非常主观的,人人感受各自不同。 c.惟有用心欣赏,才能看见美的事物。 d.有良好的视力,才能发现美的事物。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怀疑与学问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b.举例论证就是列举中外名人名言警句来证明论点。 c.发问的精神一文的论点是: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培根是英国哲学家,马克思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8.选出能与“四面云山来眼底”构成对偶的一项( )2分 a.千树万树梨花开b.万紫千红总是春 c.万家忧乐在心头d.千锤万凿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