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A考前冲刺复习点.docx
《教育心理学A考前冲刺复习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A考前冲刺复习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A考前冲刺复习点
教育心理学A-考前冲刺复习点
使用说明:
1、复习资料是提升培训效果的配套资料,将复习资料的使用与教师上课所讲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及时领会和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在理解中识记,才会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
2、在基本掌握本资料中知识点的基础上,需要做一定量的练习题(尤其是真题),通过做题再次复习巩固相应知识点。
3、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资料中难免有失误和考虑不周的地方,如有分歧,以课本为准。
4、本复习资料的编写依据教材为李小融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5、过程是痛苦的,结果是甜蜜的,坚持就是胜利,祝愿您考试成功!
目录
教育心理学A-考前冲刺复习点1
第一章 绪 论2
一、研究对象、范围、意义2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2
三、研究方法:
(简答或名词解释)3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3
一、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3
二、学生和教师4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4
一、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4
二、教师发展的方向5
三、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5
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5
一、发展的一般原理5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意义6
三、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及意义6
四、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6
第五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6
一、概述6
二、※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华生、斯金纳、巴甫洛夫)7
三、认知结构学习理论7
四、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8
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罗杰斯、马斯洛)8
第六章 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8
一、学习的迁移——“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8
二、学习的保持和遗忘9
三、认知结构与迁移和保持10
第七章 不同类型的学习10
一、知识的掌握10
二、技能的形成11
三、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11
四、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12
第八章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12
一、学习动机12
二、学习的注意和感知状态13
三、学习中的疲劳和焦虑13
四、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会心理因素13
第九章学生个别差异与教育14
一、性别差异与学校教育14
二、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14
三、认知风格和认知类型的差异与学习14
第十章 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15
一、※课堂管理的心理学原理及策略15
二、有效教学的设计15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和灵活运用15
第十一章 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15
一、●测量与评定15
二、▲学习测量和评定的主要功能15
三、学习评定的分类16
四、●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16
五、常用的测验方法16
第一章 绪 论
一、研究对象、范围、意义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理解四个要点:
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
⑵研究的是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而非所有的学与教)⑶研究内容:
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伴随的能力发展,品德形成、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⑷※▲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非教与学。
2、研究范围P2(略)
3、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简答题):
⑴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⑵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⑶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⑷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1903年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标志着这门独立学科的形成。
▲发展阶段(初创期→过渡期→发展期)
▲发展时期,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
教育目标分类、掌握学习;布鲁纳: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加涅:
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奥苏贝尔:
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同时代苏联的加里培林、赞可夫)
▲现代学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有几个显著的特点P2
三、研究方法:
(简答或名词解释)
1、观察法:
在学校教育过程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了解被观察者的一种研究方法。
(优:
方便易行,符合实际;缺:
不能对心理活动的进行施加影响以更深入地了解它的过程)
2、调查法:
通过相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
(优:
利于从不同的场合多方面发现心理学问题,以验证研究的结果;缺:
不易排除外来因素)
3、教育经验总结法:
有目的地整理来自实践中的教育经验,并从中提炼心理学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优:
▲常能保证它本身的实践效用,是此法高于其他方法之处;缺:
记录不够全面,过程控制不够严密)
4、※自然实验法:
是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优:
有主动性和严密性,▲是学校教育心理学最常用和最适用的一种方法)
5、实验室实验法:
在心理学实验室内按照研究目的,严格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6、临床个案法:
是对学与教的个案作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皮亚杰最先采用这种方法研究认知发展。
此法不仅对理论的建立、发展和验证有用,且是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和基本技巧。
7、关于研究方法的选用:
⑴要求有极高的思辨能力并能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基础研究(基本理论性质的研究)、
⑵以自然研究、经验总结和调查为主——外推研究(中间性质的研究,指向实际问题,但把实际问题简化研究)、
⑶临床个案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观察法和自然实验法都可能经常使用——应用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一、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1、教育与学校教育:
教育有广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有狭义(特指学校教育——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来完成的教育)
2、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是要塑造或改变学生个体的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
具体表现两个方面:
⑴影响学生个体社会化——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
⑵影响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3、教学与课
课是教学的一个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包括三个要素即:
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由三个部分组成即:
内容输入、师生相互作用、经验输出)
二、学生和教师
●学生心理
1、正式的学生群体:
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四个要素——共同的目标和行为规范,有集体的活动,共同的感受,一定的组织方式。
(学生集体)
教师怎样利用班集体:
(教材27页▲史莫克)
2、非正式群体:
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校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⑴类型:
正面型、消极型、中间型、破坏型
⑵特点:
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情感依赖性、有“领袖”人物
⑶怎样了解非正式群体:
※▲社会测量法——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若提出的一种简便易行的专门方法,是搜集班级和学校内学生非正式群体信息的手段。
(操作步骤是:
填写调查表、制作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⑷※怎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
第一、利用其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第二、精心做好消极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点是做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第三、对破坏型的“团伙”在讲究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坚决拆散,不能允许存在。
●教师心理
1、教师角色:
共有10种,中心角色是教员。
2、※▲教师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关于教师期待的研究证实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这种效应叫“皮格马利翁(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国王)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一般年龄较小的学生更易受到期望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同样影响教师)
3、※▲讲台效应——教师站在讲台上,如果目光扫视全课堂,他自己并不觉得在刻意地盯着特写的听讲者,而每一听讲者却可能感受到讲课的老师在专门看着自己。
这种台上台下的感受不同可能被教师利用,并产生积极效应。
4、※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
●师生交往的心理学策略与技巧
1、课堂师生交往的特点:
正式交往、代际交往、“一对多式”交往。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
⑴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⑵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⑶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不要刻意去追求学生的爱戴。
3、▲课堂交往的障碍:
语言障碍、心理障碍、角色地位障碍、交往技能障碍、课堂结构障碍。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一、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三重四面观”:
珍妮特·沃斯认为,从课堂中学与教的角度,教学应包括“三重四面”:
不管青少年学习什么科目,未来教育体制面临的真正考验是教育体制怎样激励学生,并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
(建立自尊的重要性)学习的四个面——自尊、生活技能培训、学习怎样学习、具备特写的基本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学习的四重目的——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培养综合概念技能、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
2、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应包含三个基本支柱: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3、※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他认为学校教育是文化赖以发展智力技能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工具。
学校教育应包括五个目标——鼓励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展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培养学生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二、教师发展的方向
1、※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
三、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1、有关概念及研究背景:
A、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学习目标不同于教师的教学计划);B、▲当今学习(行为)目标之父是美国泰勒。
2、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
启动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激励作用=效价×期望)、聚合功能。
3、教学目标选择的标准:
价值性标准、可能性标准、低耗性标准、丰富性标准、就高性标准。
4、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⑴应明确教学对象A;⑵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即行为B;⑶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C⑷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D。
——▲上述四项基本要求是在美国学者马杰提出三点的基础上,确定的“ABCD结构模式”。
5、※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
⑴对象与行为的表述要使用动宾结构的短语;⑵条件的表述是说明在何种环境条件下评定学习成绩,不要把学习活动本身看作一种条件;⑶应对行为标准作具体描述,使得学习目标具有可测性的特点(应适当举例说明)
6、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A、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布鲁姆分为六项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统合、评审);B、情感的教学目标(柯拉斯沃分为五类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性格化——最高境界);C、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齐卜勒四个步骤即,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动作、非语言交流、言语行为)
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一、发展的一般原理
1、●发展及方向与顺序:
发展——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是不可逆的过程,不同于疲劳、疾病、学习与成熟);发展的方向与顺序A、“头-尾梯度”——即:
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这一进展的方向。
B、“末梢梯度”——发展是从身边的中心部向末梢部进行的。
2、发展的一般趋势:
综合的分化、平衡化、概念化、社会化(“认生现象”有重要意义)、个性化。
3、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成熟与学习(洛伦茨研究●“印刻现象”即鸟类的尾随行为,表明了人在发展初期一旦远离正常的人类经验,以后即便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