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51082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

三年级数学教案

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二、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期末

平均错误率速度平均错误率速度

有余数除法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3、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由于三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直观教学,因此应制作和收集一些教具和学具,如计数器、方木块、小棒、钉子板、卷尺和测绳、七巧板、钟面、转盘.

五、教学进度: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测量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p2------14)。

【教材分析】 

1、  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有:

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材编写特点

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3)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 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认识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根据物体的长度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相应的测量和交流,发展实践能力与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列举千米、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无处不在的道理。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合作性质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和换算

难点:

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教学建议】

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本单元内容可以用7课时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

表格、尺子

学具:

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

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师:

你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

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

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八、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知识与技能: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

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

昨天同学们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书:

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例题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毫米、分米的换算。

教科书的6页练习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测量和猜测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由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术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楼房高135厘米

小红身高60厘米

小刀长15米

黑板长18厘米

铅笔长4米

二、按要求画线段

1、 画一条35厘米长的线段。

2、 画一条比35厘米短10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三、 提问:

我们学了那些长度单位,请大家按从小到大排列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四、 完成教科书的6页练习一第4题

1、 1米-2分米=()分米

2、 14厘米+26厘米=()分米

五、学生独立练习

24厘米+56厘米=()毫米=()厘米

35厘米+25厘米=()厘米=()分米

78厘米-38厘米=()厘米=()分米

82厘米-42厘米=()毫米=()厘米

1米-7分米=()分米

1厘米-6毫米=()毫米

六、完成教科书的6页练习一第5题

七、完成教科书的6页练习一第6题

八、课堂作业:

40分米=()米3分米=()厘米

10厘米=()米60毫米=()厘米

8厘米=()毫米300毫米=()厘米

5分米=()毫米30米=()分米

34米+23米=()米

28分米-4分米=()分米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科书的7—8页的例题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以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知识与技能: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能运用概念正确表示长度。

教具准备:

卷尺、教科书中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教师:

前面我们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都认识了那些长度单位?

二、讲授新课

1、 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

比如说,我买了2米布,这根木头长4米等,这些都是用米做单位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问:

2008年从武汉到北京看奥运有多远?

这时用“米”去量就非常麻烦,所以这时还需要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计量,那就是“千米”,千米也叫公里。

2、教学例题3。

(1) 出示教科书第7页的第一幅图。

教师:

说明公路边上里程碑上的“35千米”指的是从某地到这个里程碑的距离是35千米。

教师:

“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这里的千米也叫公里,他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大家还在那里见过使用千米这个单位?

(3)大家想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

(出示跑道的图)

标准的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那1千米运动员要在运动场上跑几圈呢?

教师:

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

教师板书:

1千米(公里)=1000米

提问:

为什么1千米能和1000米之间写等号?

要判断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不能指看数字?

还要看什么呢?

教师:

同学们上学,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还有的坐公共汽车的。

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3、教学例题4。

教师拿着一卷尺学生到操场上,以人或树的位置为起点量出100米的距离。

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走一走,大约要走多少步?

计算一下大约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

4、完成教科书第8页上面的“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巩固练习

可以1、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

让学生自己连线。

订正时,还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2、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

四、课堂作业:

 

1、 填上正确的长度单位。

飞机每小时行1800()。

北京到南京的铁路长是1157()。

武汉的长江大桥长是1670()。

学校操场的跑道长()

2、列式解答。

飞机每小时飞行1000千米,5小时飞行了多少千米?

卡车7小时行350千米,卡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小红的身高是小东的2倍,他俩谁高?

如果小东的身高是82厘米,小红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千米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科书第8页的例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并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由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其中最小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千米等于多少米?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例5。

出示:

3千米=()米

板书:

3千米=3000米

出示:

5000米=()千米

提问:

(1)多少米是1千米?

2、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把高级单位千米换算成低级单位的米数,或者把低级单位的米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千米,我们都是根据什么去想得数呢?

都是根据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去想的。

就是1千米=1000米。

3、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中的第3题

2、 第4题。

3、 完成练习二中的第5题。

这一题可有不同的路线。

教学中不仅仅关注结果,要多给学生说的机会。

四、课堂作业

1、9千米=()米1000米=()千米

7米=()分米20分米=()米

3米=()厘米400厘米=()米

2、2千米+5千米=()千米

6000米+2000米=()千米

21千米—9千米=()千米

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

教科书第11页的例题6和12页例题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的实际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

理解吨和千克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并会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形成表象,能应用概念正确表示重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学过那些质量单位?

二、激趣导入

出示主体画:

1、教师:

你们看谁来了?

这天阳光明媚,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去游玩,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一条小河边,小牛提议:

这里有座桥,咱们一起过桥玩吧。

小熊说:

等等,你们看,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什么?

2、教师揭示课题: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板书课题)

三、 实验体验

1、认识吨

(1)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体重,在指名学生汇报。

(2)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3)1个同学约重25千克,4个同学的体重约重多少千克?

(4) 师:

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

1吨=1000千克

2、联系生活,看看、算算、说说

(1)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

(2) 1袋面粉50千克,几袋面粉重1吨?

(3) 1头水牛重350千克,几头水牛重1吨?

(4) 教师:

我们已经感受到1吨有多重,你能说说生活中游哪些东西大约重1吨?

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用吨来做质量单位?

为什么?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3、 解决主体画的问题

出示4种动物的体重题问:

现在你们知道他们能同时过桥吗?

为什么?

那几只动物可以同时过桥?

四、 吨和千克的换算

1、教学例7

3吨=()千克6000千克=()吨

2、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2题,独自练习,在集体反馈,宁问:

你是怎样想的?

五、 课堂作业:

    

1、 把合适的体重和相对应的动物连起来。

熊猫狗大象鲸鱼

50吨80千克6千克4吨

2、 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为什么?

六、 课外拓展

回家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

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那些节水的方法?

写一篇数学作文。

 板书设计: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过程与方法:

2、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复习质量单位

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师: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

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

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教材分析: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1)加法:

计算中国部分野生动物的种数。

(2)减法:

云南旅游。

(3)加减法验算:

购物。

2.加强估算。

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

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1)计算500-185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2)加减法验算策略的多样性。

(3)加减法的法则归纳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讨论得出。

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不单独出现例题。

(2)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是四位数的情况也不单独出例题,只在练习中出现。

(3)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利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自己完成。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