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地理必修部分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4773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46 大小:73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必修部分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必修部分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必修部分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必修部分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必修部分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必修部分复习教案.docx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必修部分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地理必修部分复习教案.docx(1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必修部分复习教案.docx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必修部分复习教案

2011年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三编必修地理

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

【考纲要求】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太阳系概况。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轴。

两极。

经线。

本初子午线。

经度。

赤道。

纬线。

纬度。

经纬网及其意义。

东、西半球的划分。

南、北半球的划分。

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时区的划分。

日界线。

国际标准时间。

北京时间。

区时的应用。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备注:

本部分知识在历年的考试中,命题形式变化多端,主要通过地球运动图的视角变化等综合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空间想象、思维的能力,识图、读图、作图的能力。

在考试复习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读图、析图,做到准确无误。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天体的概念和宇宙中的主要天体类型、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4、了解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5、理解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6、让学生了解人类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已经取得的成果,明确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7、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8、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及其影响

9、让学生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四季和五带等基本概念。

10、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五带如何划分。

【重点难点】

1、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期的划分。

4、太阳光照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的计算。

【灵犀一点】

1、2005年8月26日,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勇气”号火星车已攀上了火星的一座山峰,这使它能更好地观测火星南半球。

以此切入考查八大行星的物理特征及生命存在的条件。

2、利用“三球仪”演示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情况,能形成直观的帮助学生认识月相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

3、结合“凌日”的现象,古代天文记载等材料对月相及其变化规律由直接考查变为间接考查是常见的一种命题方式。

4、2008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隆重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神七”发射的成功标志着我同航天事业又有新飞跃,这是2008年的一件大事,也是地理学科考查的热点问题,常从时间换算、大气层问题、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载人飞船的发射与回收等方面来命题。

5、地球在绕地轴自转的同时绕日公转,结合两大宏观运动的同时性黄赤交角的存在,进而深入领会理解相关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6、结合重大时事发生的时间,如“神七”发射、南极科考、APEC会议的召开、冬奥会的举行等,加强对区时、地方时的计算、晨昏线的判读等问题,是命题的一大热点;结合“麦莎”台风(或“卡特里娜”飓风)、气流和水流的移动路径,考查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是另一大命题热点。

7、光照图的判读与转绘是多年来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结合时事考查季节判断问题是高考的热点。

【课时安排】3课时

【知识讲解】

第一课时地球的宇宙环境

1、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组成天体系统的一个普通的天体

天体系统的结构:

总星系

地球

月球

银河系

其它行星系

其它恒星系

河外星系

2、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具有生命的一个特殊的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成因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0C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有液态的水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结晶水汽化,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3、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

(1)纬度位置:

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

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之一。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

如赤道地区赤道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而副热带地区副高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赤道的太阳辐射弱于副热带地区。

(3)海拔高低: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

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4)日照长短:

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

夏半年,高纬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

4、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①黑子:

发生在光球层中,是指其温度比周围区域低1500℃左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为11年。

②耀斑:

发生在色球层中,是指某区域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增亮的班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周期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11年的周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②对地球电离层产生影响,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吸收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

③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5、宇宙探测

(1)宇宙探测器的发展:

人造卫星→无人探测器→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

(2)宇宙探测大事记: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

1969年7月16日,美国发射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使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个载人航天站“礼炮1号”

1981年4月12日,美国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2008年9月25日,中国“神舟7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3)宇宙资源:

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第二课时地球运动及其意义

(一)

1、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的比较

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况的比较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运动轴心及轨道

(1)轨道为赤道

(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034′夹角

(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恒星日,自转3600,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

(2)太阳日,自转360059′,24小时,是日常所用周期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2)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10

(3)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如图)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A.晨昏线(圈):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B.晨昏线的判读:

光照图上,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

地方时、区时及其相关计算

①地方时的概念:

同纬度地区,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②求地方时的依据: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③地方时的计算:

所求地点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4分钟

【注】①加、减原则:

“东加西减”②两地经度差计算:

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都是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用较大的度数减去较小的度数,其差值即为两地的经度差;若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一个为东经度,一个为西经度,则用两地的经度数相加,其和即是两地的经度差。

4、时区和区时

A.世界时区的划分是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国际上规定:

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B.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从7.5°W至7.5°E,划分为中时区(或零时区)。

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二为一。

C.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

5、区时的计算

A.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

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余数<7.5,商数即为时区数;余数>7.5,则时区号数为所得商数+1)

B.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即为所求时差值。

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值。

C.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东“+”西“-”即所求时区位于已知时区的东侧,取“+”;若位于西侧,取“-”)

6、日界线及其日期变更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各地的时刻依次推进,日期也随之更替。

为避免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又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起见,日界线避开陆地,从海洋上穿过,因此,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

它是一条折线。

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即一天。

因此,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A.人为界线:

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以180°经线为界。

B.自然界线:

即地方时为零时(24时)经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转过零时经线即自动进入下一天。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第三课时地球运动及其意义

(二)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A、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

B、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半球

昼夜

等长

昼长夜短昼渐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长夜短昼渐短

昼夜

等长

昼短夜长昼渐短

昼最短

夜最长

昼短夜长昼渐长

南半球

昼夜

等长

昼短夜长昼渐短

昼最短

夜最长

昼短夜长昼渐长

昼夜

等长

昼长夜短昼渐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长夜短昼渐短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A、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纬度差(纬度差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若两点在同一半球,纬度差为两地纬度值相减;若分别在南、北半球,纬度差为两地纬度值相加)。

B、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

三、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A、四季的划分

B、五带的划分

四、光照图、日界图上时刻信息条件的提取:

1、光照图:

(1)光照图、经纬网格一般有3种:

①极点为中心的,纬线为同心圆或圆弧;经线为放射线,相交于极点。

应注意通过半球位置的确认再来判读经度的值。

一般顺自转方向增大为东经,逆自转方向增大为西经。

②以赤道为中心的横投影圆,纬线为平行线;经线为弧,

相交于南北极点,一般向右增大为东经,向左增大为西经。

③方格状网格,一般横为纬线,纵为经线。

高考题往往从上列三种中进行切割、变换。

(2)时刻条件提取:

因为赤道是大圆,晨昏线也是大圆,两个大圆相交,其交点互相平分。

故有:

(见右图)

①赤道晨线与经线交点A,该点所在经线地方时是6点;

②赤道、昏线与经线交点B,该点所在经线地方时是18点;

③平分白昼弧线的经线NC,其地方时是12点(正午);

④平分黑夜弧线的经线ND,其地方时是0点或24点。

任何一个光照图均可找出上述中之一,这里易出错的地方是晨线与昏线的区分。

认识该点,应注意从自转方向入手,晨线即日出线,其线的以东是白昼;即日落线,其线的以东是黑夜。

(3)日出、日落时刻提取:

日出、日落时刻条件往往由昼长、夜长等信息转换而来。

公式:

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

同时应注意:

南北半球对应的纬度线,北纬(如400N)的昼长等于南纬(如400S)的夜长;

北纬(如400N)的夜长等于南纬(如400S)的昼长。

2、日界图:

新、旧日期范围问题时间信息提取:

(1)认识两种日界线:

①自然日界线: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早。

在该线上,线东早一天,线西晚一天,该地方时刻为子夜0点。

②人为规定日界线为1800是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在该线上,线东晚一天,线西晚一天。

见下图

下面判断时注意思路顺序:

A、先分析自转方向,定东方;B、套用概念,引入已知日期;C、用0点已知,来定其它经线的地方时刻。

用1800经线为已知,来确定其它经线的经度。

两条线如果重合,则全球为同一天。

(2)示例:

例一:

当全球新的一天范围是老的一天的范围的2倍时,北京时间是几点?

分析:

提取0点时刻所在经线的条件是关键。

解答:

①新的一天所跨时区差24×[2/(2+1)]=16时

②新的一天所点经度范围:

16×150=2400

③0点的经度:

1800-2400=-600

即西经600(西4区)

④计算:

0点+[8点-(-4)]=12点

例二:

若图中阴影为7日,非阴影为8日,

图示条件下,纽约是几日几点?

分析:

提取0点时刻所在经线的条件是关键。

解答:

依上法分析,NB为1800,NA为0点,

故:

0点经线:

1800-1200=600(东经)纽约时间是:

0点-[0-(-5)]=-5=-24+19(即7日19点)

 

附:

光照图计算题规律总结

1、在全球范围内(H为正午太阳高度):

(1)H=90°-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2)H二分=90°-观察点纬度

(3)Hmax-Hmin:

①Hmax-Hmin=黄赤交角×2=46°52ˊ(非回归线之间)

②Hmax-Hmin=黄赤交角+观察点纬度(回归线之间)

(4)H差=纬度差

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H差=纬度差(两点在直射点同侧)

②同一地点不同时间,H差=纬度差(两直射点在点同侧)

(5)当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时:

①H=90°-集热板倾角

②集热板倾角=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2、在极昼范围内的重要公式(H为太阳高度):

(1)H12点=90°-(观察点纬度-直射点纬度)

(2)H0点=(观察点纬度+直射点纬度)-90°

(3)H极点=直射点纬度(极点与直射点在赤道同侧)

(4)H12点差=H0点差=纬度差(大小对调)

(5)观察点纬度=[180°-(H12点-H0点)]÷2

(6)直射点纬度=(H12点+H0点)÷2

(7)极昼圈纬度=极夜圈纬度=90°-直射点纬度

(极昼圈与直射点在赤道同侧、极夜圈与直射点在赤道异侧)

3、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夹角:

(1)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直射点纬度

(2)晨昏线与纬线的夹角=90°-直射点纬度

4、北极星高度=观察点纬度(北纬为正能看到北极星,南纬为负不能看到北极星)

5、日升日落偏角:

日升日落偏角=直射点纬度

(①在极昼极夜圈之间②偏向与直射点所在半球一致)

6、日升日落早晚:

(1)经度因素:

地方时早晚

(同一纬线上,东边比西边先日出也先日落)

(2)纬度因素:

昼夜长短

(同一经线上,昼越长则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昼越短则日出越晚日落越早)

7、昼夜长短的差值与纬度正相关(极昼极夜圈之间)

8、相同经纬线的有关计算:

(1)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和区时相同

(2)同一条纬线上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9、关于赤道对称的昼夜长短状况:

(1)同一时间关于赤道对称的两条纬线昼夜对调;

(2)同一地点关于赤道对称的两个直射点昼夜对调。

10、特殊经线的地方时:

(1)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12点

(2)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0点

11、特殊地点的地方时:

(1)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

①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6点②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18点

(2)晨昏线与极昼极夜圈的切点:

①晨昏线与极昼圈的切点地方时=0点②晨昏线与极夜圈的切点地方时=12点

(3)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12点

12、昼夜长短的计算:

(1)日出日落:

①昼长=日落-日出②夜长=24-夜长(最科学最可靠)

(2)昼夜弧度:

①昼长=昼弧度数/15②夜长=夜弧度数/15(昼夜面积相等)

第2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

【考纲要求】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效应;全球的热量平衡。

【学习目标】

1、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作用。

2、能运用气温的垂直分布曲线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和主要特征。

3、能够运用简图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根据大气的温室效应图,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5、了解大气的热量平衡状态。

【重点难点】

1、理解大气垂直分布与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重点)。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重点)。

3、大气的温室效应(重点+难点)。

【灵犀一点】

结合“嫦娥”工程、“神七”发射等时事,加强对本节相关知识的考查是命题的一大热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讲解】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大气圈的作用:

保护作用;使水循环;雕塑地表形态;对生物界和人类影响更为深刻。

2、大气的组成:

氮:

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干洁氧:

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臭氧:

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遭伤害,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

地球变暖的原因:

①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O2,使大气中的CO2增加;②植被的破坏,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减少。

3、垂直分层

①依据:

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层次

特点

原因

对流层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0.6℃。

②对流动动显著(低纬17~18、中纬10~12、高纬8~9千米)。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

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著。

平流层

起初气温变化小,30千米以上气温迅速上升。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高层

大气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自下而上分三层:

中间层、暖层(电离层)、逃逸层]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

高度/Km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逆温现象:

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

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

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

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例1、比较同纬度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空海拔均为5000米的A、B两点气温TA、TB的大小。

(TA>TB)(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1、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反射作用最强,吸收作用最弱

吸收:

有选择性。

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

反射:

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浓,云层越厚,反射太阳光最多。

地面性质与反射:

新雪最强。

散射:

有选择性。

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

天空呈灰白色是因为太阳光被较多尘埃和雾粒散射的缘故。

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

(2)大气的保温效应

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

温度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短。

太阳辐射波长小于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实例:

①多云的夜晚,气温变化小。

(大气逆辐射强)②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大气逆辐射弱)③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增强大气逆辐射)④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

(没有大气逆辐射,没有保温作用)

(3)全球的热量平衡

多年平均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因此全球气温稳定。

人类活动使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及人类减缓地球变暖的措施:

①冰川融化(特别是南极大陆),海平面上升;②海拔较低的岛国,将被淹。

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是地球上第一个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受影响的国家。

第3讲大气的运动

【考纲要求】

1、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2、大气降水:

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量柱状图和等降水量线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学习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其应用。

2、应用等压线图具体分析风的方向和大小。

3、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移动。

4、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亚洲季风的形成。

【重点难点】

1、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重点+难点)。

2、应用等压线图具体分析风的方向和大小(重点)。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移动(重点)。

4、海陆分布对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