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对历史高考复习中如何把握时政热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1453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政策对历史高考复习中如何把握时政热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家政策对历史高考复习中如何把握时政热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家政策对历史高考复习中如何把握时政热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家政策对历史高考复习中如何把握时政热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家政策对历史高考复习中如何把握时政热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政策对历史高考复习中如何把握时政热点.docx

《国家政策对历史高考复习中如何把握时政热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政策对历史高考复习中如何把握时政热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政策对历史高考复习中如何把握时政热点.docx

国家政策对历史高考复习中如何把握时政热点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历史高考复习中如何把握时政热点

热点问题紧追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以其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现实感召力,颇得命题专家之“青睐”。

2008年新课标高考紧扣热点问题命题,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肤浅地看今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对此感受可能并不明显,但这正反映了高考命题的“高明”之处,即考查角度不是直接的、显性的,而是间接的、隐性的。

如广东历史卷第26题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支表”题,揭示了西汉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这实际上是考查“三农”问题,具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

山东文综卷第29题以“近现代经济发展历程”切入,旨在通过近现代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来展示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等,类似的试题还有很多。

这就为我们的复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密切联系热点问题,多角度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一、要选准时政热点

  高考涉及的时政热点范围广、内容多,要掌握和利用每一个时政热点是不可能的。

所以,选准时政热点是有效利用时政、有针对性地备考的前提。

那么应掌握哪些时政热点呢?

  

1、确定历史时政热点的标准

(1)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

高考试题以问题为核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中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

因而我们应关注“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金融危机与宏观调控等。

(2)带有战略性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的新价值观,如科学发展观、创新精神、和平与发展主题等。

(3)既是社会热点又与历史知识联系密切的时政热点,这样的热点容易形成大综合题。

如与对外开放、国家主权、经济结构调整等相关的热点问题。

热点取材时间周期要长些,不能局限于一年。

我们不仅要关注一年内与教材知识结合紧密的时政热点,更应关注那些长效的、事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

 

2、选设历史热点的方法

(1)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即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研究。

如对全球化、区域化的研究,对近代化探索的研究等。

(2)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

如中日关系的分析,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研究等。

(3)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如对和谐社会、三农问题、科技创新、台湾问题等长效热点问题的研究。

(4)某年度中属于千、百、十周年纪念的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

二、2009年历史学科时政热点

1、民主政治演进的历程;

2、金融危机与经济政策;

3、中外历史上突出的社会问题与应对的经验教训;

4、科学发展观;

5、中国外交;(中俄、中日、中美、中法关系)

6、科教兴国;

7、和平与发展;

8、历史性的会晤与台湾问题;

9、周年历史大事热点等;

(一)民主政治演进的历程——民主类型、民主模式、演进历程

现代民主政治的演进是近年来高考的长效热点,也是历史复习的主体内容,定将会在2009年的高考中有所体现。

民主政治带有共性的原理原则层面,如平等、自由、主权在民原理;讨论、妥协、多数原则等等。

带有国情特点的制度和实践层面,如代议制度、政府制度、政党制度、司法制度、舆论制度;选举、决策参与行为过程等往往都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

因此我们在备考中应注意:

从宏观上看,要注重民主政治发生、发展、成熟及对外扩展的整体历程,特别是其发展的整体阶段性特征以及与同时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从中观上看,要注重民主政治在不同国家地区演进的国情性、渐进性与差异性。

从微观上看,要注重具体国家、具体时期、具体人物对政治文明的具体实践与影响。

要注重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的运用。

【考点拓展】

一、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演进过程

1、17~18世纪: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形成时期

(1)理论构建:

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在启蒙运动中萌生,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他们对民主制度和法治社会的理论构建,为此后资本主义民主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政治实践: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的英国、法国和北美,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初步构建。

(3)政治体制:

英国革命中产生的共和思想、君主立宪制度和议会至上的原则,对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美国在赢得民族独立后,根据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原则构建了新型国家政权。

它所确立的总统制、联邦制度、三权分立制度开创了世界先例。

(4)宪法及宪法性文献:

为了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各国先后制定宪法或宪法性法律文献,开启了现代法制社会的先河。

最重要的有英国的《权利法案》、法国的《拿破仑法典》、美国的、《1787年宪法》。

2、19世纪: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初步成熟时期

(1)背景: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表现: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3、20世纪: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曲折发展和完善时期

20世纪上半期,私人垄断开始向国家垄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资本主义各国纷纷推行国家干预资本主义政策。

美、英、法等国以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而意、德、日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先后建立起背离民主政治的法西斯体制,对内独裁专制,对外侵略扩张。

作为民主制度与法西斯制度的决战,二战以民主制度的胜利向告结束。

二战后,通过对德国和日本的民主化改造,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得以在这两个国家巩固下来。

与此同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民主改革,特别是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缓和了社会矛盾,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与此同时,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制度也吸收发达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尝试实行符合本国实际的民主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主张国际政治多极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反对各种形式的全球霸权主义和地区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建立公平、合理、民主与和谐的国际政治新秩序逐步成为时代潮流。

二、近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演进过程

以俄国十月革命为标志,人类开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逐步形成,各国都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

三、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演进

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民主政治建设

南京临时政府颁行《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在中国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民主共和政体;同时,南京临时政府颁行法令措施,维护民权,移风易俗。

但民主建设进程因袁世凯篡权而遭遇曲折。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实践与理论成果

1931年,中共领导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以“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建设成果集中体现在,两部文献:

《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两个机构:

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三大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稳步推进。

【高考试题】

(2008年海南27题)考查时政热点---政治民主化问题,题目不算难,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

《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

《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6分)

(二)金融危机与经济政策

2008年以来,伴随着次贷危机、金融风暴、粮价高涨、全球通胀,全球经济逐渐走入又一个“冰河期”。

面对危机,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们纷纷设计出各具特色的经济凋整方案。

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多年高考热点的经济思想与政策,必将引起高考出题专家的进一步关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类命题定会在2009年的高考上有所体现。

这类热点的命题往往侧重于对不同时期重要经济政策成效评析的考查。

【考点拓展】

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2)措施: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通过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3)特点:

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5)作用:

①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它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的道路。

②罗斯福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联邦政府的影响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③罗斯福新政的一个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从此美国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二、社会主义经济政策

(一)苏联的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障了军事胜利,但它排斥商品市场关系,违背经济规律,因此不适应生产力水平,无法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引发了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适应了苏俄国情,调动了广大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3、斯大林模式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逐渐取消新经济政策,形成斯大林的经济体制。

4、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从农业开始,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等,取得了一些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但他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改革以失败告终。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其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尤其是重工业方面。

但也没有突破原有的模式,使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氏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领域改革,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二)中国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

(2)措施: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③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注]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

都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控);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对各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高考试题】

1、(08江苏23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