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试题5.docx
《自然地理试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试题5.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试题5
甘肃省二OO年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自然地理学基础试卷
课程代码(2093)
得分
评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
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
1.WMO规定,整编气候资料时段长度的最短所限是()
A20年B30年
C35年D25年
2.地球公转产生了()
A昼夜更替B地方时
C四季更替D地转偏向力
3.地球气候系统的能源主要是()
A太阳辐射B宇宙射线
C火山喷发D地热
4.构成岩石或地壳的基本单位是()
A元素B矿物
C化合物D单质
5.黄土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外动力是()
A流水作用B重力作用
C潜蚀D风蚀
6.大气圈中最低、最薄、最密的一层是()
A平流层B对流层
C中间层D散逸层
7.天然河道水流一般呈状态()
A层流B紊流
C层流和紊流D环流
8.是生命营养物质的来源()
A大气圈B水圈
C生物圈D岩石圈
9.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是()
A种群B群落
C伴生种D优势种
10.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是()
A太阳能B潮汐能
C地球的内能D宇宙射线
11.生态系统中,上面营养级对下面营养级的能量利用率是()
A10%B5%
C20%D25%
12.溯源侵蚀在河流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使河道()
A变宽B变长
C变深D变宽变长
13.阶地级序通常的标记方法是()
A由下向上B由上向下
C由左向右D由高向低
14.冷空气移动到暖水面上形成的雾是()
A辐射雾B上坡雾
C蒸汽雾D平流雾
15.土壤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介质是()
A土壤空气B土壤水分
C土壤矿物质D土壤有机质
16.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
A地区B带
C景观D大区
17.决定一个区域的农业生产构成方向和农业专门化方向的是该区域的水热条件和()
A土地利用状况B土地结构
C经济条件D政治制度
18.湿润地区地貌发育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的出现()
A准平原B荒漠岩漆
C高原D平原
19.陆壳是由组成的()
A硅铝层B硅铝层和硅镁层
C硅镁层D花岗岩层
20.超基性岩的代表岩石是()
A角闪石B石英
C橄榄岩D长石
得分
评卷人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干后的括
号内;错选、多选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
A吸收B散射C反射
D放射E辐射
2.成冰作用的基本类型是()
A重结晶B渗浸C冻结成冰
D结晶E升华
3.确定倾斜岩层产状的要素是()
A走向B倾向C顶角
D夹角E倾角
4.空气开始运动后所受到的力主要有()
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转偏向力C惯性离心力
D摩擦力E垂直气压梯度力
5.以下因素中,属于增盐过程的是()
A降水B结冰C含盐沉积物溶解
D蒸发E淡水流入
得分
评卷人
三、判断题(认为对的,在题后的括号内打“√”,
认为错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全球最大的蒸发量在热带副热带洋面上。
()
2.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相对干燥。
()
3.河网密度越小,地表径流越丰富。
()
4.湾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暖流。
()
5.低纬地区的风化壳以碱性为主,自低纬向高纬逐渐变为酸性。
()
6.沿着背风坡吹下的热干风被称为焚风。
()
7.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常发生洪涝灾害。
()8.种群是物种存在、进化和表达种内关系的基本单位。
()
9.食物链和食物网可以反映生态系统中物种和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
()
10.土壤中O2的含量高于大气,水汽的含量低于大气。
()
得分
评卷人
四、解释概念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气温垂直递减率:
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0.65℃/100m),称气温的垂直递减率
3.
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就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的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得分
评卷人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及特征。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3分)。
水平运动常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并使地壳岩层在不平方向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或引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等构造(1分)。
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缓慢升降运动则为垂直运动,它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并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1分)。
2.简述影响气温分异的因素。
.影响气温分异的因素分为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是纬度: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倒致地球表面的温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1分)。
非地带性因素主要有
(一)海拔高度:
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会下降0.65℃(1分)。
(二)下垫面的性质:
下垫面的性质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不同,因而地球表面的温度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1分)。
(三)地形地势:
地形一方面具有动力作用,另一方面也具体热力作用(1分)。
(四)洋流:
暖洋流具有增温作用,冷洋流具有降温作用(1分)。
3.简述土壤胶体的性质。
3.土壤胶体的性质主要表现在:
(一)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胶体愈细小,单体数就越多,比表面越林,表面能也就越高,蓄水保墒性能也就越强(2分)。
(二)胶体具有带电性。
大部分的土壤胶体带负电荷,少部分带正电荷或为两性胶体,因而土壤能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离子状态的养分,供植物利用(1分)。
(三)胶体具有分散性和凝聚性。
土壤胶体呈现溶胶和凝胶两种形态存在,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由溶胶转为辫、凝胶称凝聚作用,由凝胶分散为溶胶称分散作用(2分)。
4.简述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4.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和地貌因素两个方面。
气候因素主要有气温、降水量及气候类型,由于气温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因而导致雪线的分布高度也会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其次冬季的雪线高度低于夏季;对降水来说,固态降水量越多,则雪线的高度越低;海洋性气候利于冰雪的积累,而大陆性气候不利于冰雪积累(3分)。
地貌因素有坡形、坡度和坡向:
同纬度阳坡雪线高度高于阴坡,低平地势利于冰雪积累因而雪线低(2分)。
得分
评卷人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气候因素对于土壤发育的影响。
1.主要表现在:
(一)气候因素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而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及微生和的活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因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的强并,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产生一定性质和类型的土壤,因此气候是影响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
(2分)。
(二)气候影响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一般情况下,降水量增加和土温升高,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强,土壤粘粒含量增多(1分)。
(三)气候影响岩矿物的风化强度,矿物的风化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其风化速度与温度有关,因而使得热带地区的岩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速度以及风化壳和土壤厚度均比温带和寒带地区大(2分)。
(四)气候对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潮湿积水和长期冰冻的地区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干旱、高温、好气、微生物活跃地区的有机质矿化速度快,积累少(2分)。
(五)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微生物在草甸土中数量最多,森林土中数量较少,同时微生物种群中以细菌数量最多,干旱地区的中性到偏碱性土壤中放线菌数量高,酸性森林土壤中真菌占优势(2分)。
(六)土壤中物质的迁移是随降水和热量的增加而提高的,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气候带发育有不同的土壤类型(1分)。
2.试述流域特征对河流的影响。
流域特征主要包括流域面积(1分)、流域形状(1分)、流域高度(1分)以及流域方向(1分)。
流域面积影响河流水量,除干燥区外,流域面积与河流的水量成正比,一般是流域面积越大,河流的水量也就越大,相反,流域面积越小,河流的水量也就越小(2分);流域形状影响河流水量的变化,圆形流域易集中降水而引起洪灾,狭长形的流域则不利于降水集中,利于洪水的宣泄(1分);流域高度影响降水的形式以及流域内的气温,进而影响流域的水量变化(2分);流域方向影响冰雪消融:
流域向南,降雪可能较快消融,形成径流或渗入土壤,流域向北,则冬季降雪往往融化较慢(1分)。
得分
评卷人
七、分析题(11分)
举例分析说明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地貌是地理环境中重要的一个组成要素,它对其它要素与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地貌分异,破坏了地表温度状况严格按纬度分布的规律,比如山地的存在,使得阳坡与阴坡温度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各高度层带的温度更是迥然相异,东西走向的山地经常成为热量的分界线。
迎风坡和背风坡也具有温度的差异,特定的地貌条件下发生和焚风常使背风坡的温度高于同海拔的迎风坡(2分)。
(二)地貌改变了降水量的分布格局:
山地屏障作用及迫使湿润气流上升凝结使降水集中发生于迎风坡,而背风坡往往成为雨影区,山地的降水量在一定范围内随高度的上升而增加,一方面下温度垂直变化一起构成气候的垂直变化,另方面也使山地总体降水量高于附近平原,因而成为湿润的多雨中心和干旱半干旱的湿岛(2分)。
同时地貌对地表热量水分的影响必然波及诸如风化作用、成土作用以及各种生物过程等自然地理过程,最终导致自然景观的重大变化(1分)。
(三)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海拔和坡向常形成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的生态系统,山地地貌的复杂变化最终导致生境复杂化,因而使得全球陆地以山地的生物多样性变得极为丰富,而且各高度层带物种的总和常常数倍于当地平原的物种数(2分)。
(四)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对任何尺度的地域而言,地貌变化既干扰和破坏全大陆的地带性分异。
致使绝大数自然带不能实现沿纬线方向的环球分布,又在地带性区域内部表现非地带性分异;比如东西向的山脉常常是自然地带或地区之间的分界线(2分)。
(五)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土地类型的最低级的自然单元。
在包括三级基本土地单位和若干过渡单位在内的全部土地单位中,地貌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要素的致变因素,地貌形成的任何变化都将导致整个土地类型的变化(2分)。
甘肃省二OO年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自然地理学基础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课程代码(209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B2.C3.A4.B5.A6.B7.B8.D9.A10.C
11.A12.B13.A14.C15.B16.D17.B18.A19.B20.C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多选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
1.ABC2.ABC3.ABE4.ABCD5.BCD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4.√5.×6.√7.×8.√9.√10.×
四、解释概念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0.65℃/100m),称气温的垂直递减率。
3.
生态系统就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的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3分)。
水平运动常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并使地壳岩层在不平方向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或引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等构造(1分)。
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缓慢升降运动则为垂直运动,它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并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1分)。
2.影响气温分异的因素分为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是纬度: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倒致地球表面的温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1分)。
非地带性因素主要有
(一)海拔高度:
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会下降0.65℃(1分)。
(二)下垫面的性质:
下垫面的性质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不同,因而地球表面的温度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1分)。
(三)地形地势:
地形一方面具有动力作用,另一方面也具体热力作用(1分)。
(四)洋流:
暖洋流具有增温作用,冷洋流具有降温作用(1分)。
3.土壤胶体的性质主要表现在:
(一)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胶体愈细小,单体数就越多,比表面越林,表面能也就越高,蓄水保墒性能也就越强(2分)。
(二)胶体具有带电性。
大部分的土壤胶体带负电荷,少部分带正电荷或为两性胶体,因而土壤能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离子状态的养分,供植物利用(1分)。
(三)胶体具有分散性和凝聚性。
土壤胶体呈现溶胶和凝胶两种形态存在,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由溶胶转为辫、凝胶称凝聚作用,由凝胶分散为溶胶称分散作用(2分)。
4.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和地貌因素两个方面。
气候因素主要有气温、降水量及气候类型,由于气温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因而导致雪线的分布高度也会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其次冬季的雪线高度低于夏季;对降水来说,固态降水量越多,则雪线的高度越低;海洋性气候利于冰雪的积累,而大陆性气候不利于冰雪积累(3分)。
地貌因素有坡形、坡度和坡向:
同纬度阳坡雪线高度高于阴坡,低平地势利于冰雪积累因而雪线低(2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主要表现在:
(一)气候因素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而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及微生和的活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因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的强并,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产生一定性质和类型的土壤,因此气候是影响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
(2分)。
(二)气候影响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一般情况下,降水量增加和土温升高,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强,土壤粘粒含量增多(1分)。
(三)气候影响岩矿物的风化强度,矿物的风化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其风化速度与温度有关,因而使得热带地区的岩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速度以及风化壳和土壤厚度均比温带和寒带地区大(2分)。
(四)气候对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潮湿积水和长期冰冻的地区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干旱、高温、好气、微生物活跃地区的有机质矿化速度快,积累少(2分)。
(五)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微生物在草甸土中数量最多,森林土中数量较少,同时微生物种群中以细菌数量最多,干旱地区的中性到偏碱性土壤中放线菌数量高,酸性森林土壤中真菌占优势(2分)。
(六)土壤中物质的迁移是随降水和热量的增加而提高的,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气候带发育有不同的土壤类型(1分)。
2.流域特征主要包括流域面积(1分)、流域形状(1分)、流域高度(1分)以及流域方向(1分)。
流域面积影响河流水量,除干燥区外,流域面积与河流的水量成正比,一般是流域面积越大,河流的水量也就越大,相反,流域面积越小,河流的水量也就越小(2分);流域形状影响河流水量的变化,圆形流域易集中降水而引起洪灾,狭长形的流域则不利于降水集中,利于洪水的宣泄(1分);流域高度影响降水的形式以及流域内的气温,进而影响流域的水量变化(2分);流域方向影响冰雪消融:
流域向南,降雪可能较快消融,形成径流或渗入土壤,流域向北,则冬季降雪往往融化较慢(1分)。
七、分析题(11分)
地貌是地理环境中重要的一个组成要素,它对其它要素与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地貌分异,破坏了地表温度状况严格按纬度分布的规律,比如山地的存在,使得阳坡与阴坡温度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各高度层带的温度更是迥然相异,东西走向的山地经常成为热量的分界线。
迎风坡和背风坡也具有温度的差异,特定的地貌条件下发生和焚风常使背风坡的温度高于同海拔的迎风坡(2分)。
(二)地貌改变了降水量的分布格局:
山地屏障作用及迫使湿润气流上升凝结使降水集中发生于迎风坡,而背风坡往往成为雨影区,山地的降水量在一定范围内随高度的上升而增加,一方面下温度垂直变化一起构成气候的垂直变化,另方面也使山地总体降水量高于附近平原,因而成为湿润的多雨中心和干旱半干旱的湿岛(2分)。
同时地貌对地表热量水分的影响必然波及诸如风化作用、成土作用以及各种生物过程等自然地理过程,最终导致自然景观的重大变化(1分)。
(三)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海拔和坡向常形成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的生态系统,山地地貌的复杂变化最终导致生境复杂化,因而使得全球陆地以山地的生物多样性变得极为丰富,而且各高度层带物种的总和常常数倍于当地平原的物种数(2分)。
(四)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对任何尺度的地域而言,地貌变化既干扰和破坏全大陆的地带性分异。
致使绝大数自然带不能实现沿纬线方向的环球分布,又在地带性区域内部表现非地带性分异;比如东西向的山脉常常是自然地带或地区之间的分界线(2分)。
(五)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土地类型的最低级的自然单元。
在包括三级基本土地单位和若干过渡单位在内的全部土地单位中,地貌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要素的致变因素,地貌形成的任何变化都将导致整个土地类型的变化(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