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走在流行与传统边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4194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语言走在流行与传统边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网络语言走在流行与传统边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网络语言走在流行与传统边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网络语言走在流行与传统边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网络语言走在流行与传统边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语言走在流行与传统边缘.docx

《网络语言走在流行与传统边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语言走在流行与传统边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语言走在流行与传统边缘.docx

网络语言走在流行与传统边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网络语言,走在流行与传统边缘

作者姓名:

李玲苹

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主考学校:

兰州大学

准考证号:

430109178144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赵世杰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2011年4月6日

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科论文

 

网络语言,走在传统和流行的边缘

 

李玲苹

 

目录

摘要┈┈┈┈┈┈┈┈┈┈┈┈┈┈┈┈┈┈┈┈┈┈┈┈┈4

正文┈┈┈┈┈┈┈┈┈┈┈┈┈┈┈┈┈┈┈┈┈┈┈┈┈5

一、网络语言的兴起┈┈┈┈┈┈┈┈┈┈┈┈┈┈┈┈┈5

二、网络语言的流行┈┈┈┈┈┈┈┈┈┈┈┈┈┈┈┈┈5

(一)“疾风扑面”的网络语言┈┈┈┈┈┈┈┈┈┈┈┈6

(二)电视语言渐成“时尚话语┈┈┈┈┈┈┈┈┈┈┈7

(三)关于“给力”┈┈┈┈┈┈┈┈┈┈┈┈┈┈┈┈┈8

(四)“菊花文”一时风靡┈┈┈┈┈┈┈┈┈┈┈┈┈┈┈9

三、众众说纷纭的网络语言┈┈┈┈┈┈┈┈┈┈┈┈┈10

(一)学校老师看网络语言┈┈┈┈┈┈┈┈┈┈┈┈┈┈10

(二)专家看网络语言┈┈┈┈┈┈┈┈┈┈┈┈┈┈┈┈11

(三)网民看网络语言┈┈┈┈┈┈┈┈┈┈┈┈┈┈┈┈12

四、“网言网语”是否冲击传统文化┈┈┈┈┈┈┈┈┈┈15

注释┈┈┈┈┈┈┈┈┈┈┈┈┈┈┈┈┈┈┈┈┈┈┈┈17

参考文献┈┈┈┈┈┈┈┈┈┈┈┈┈┈┈┈┈┈┈┈┈┈┈17

 

摘要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

最引人注目的是,网络购物用户2010年增长了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而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也以45.8%和48.2%的年增长率,远远超过其他类网络应用。

随着网民规模的逐渐扩大,网民的学历结构正逐渐向中国总人口的学历趋近,这是互联网大众化的表现。

而网络语言作为在网络这种特殊环境中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载体,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从没有任何语言像它这样引起社会那么强烈的争议,一方面,网络语言以它的简洁、形象、油墨等特点倍受年轻人的喜爱;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生活与学习中的“滥用”,使老师,家长和一些专家,学者充满了担忧,甚至将其视为洪水猛兽。

由于网络语言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网络之外的社会环境中,对传统的社会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改变,因此网络语言正走在传统与流行的边缘。

本文自网络语言的兴起,“菊花文”,一些风靡的网络语言和网络热词娓娓道来,从这些流行着的网络语言因素中,循序渐进的察觉到了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那么,对于走在传统与流行边缘的网络语言,是否冲击了传统文化呢?

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语,介绍了网络语言的定义,以及兴起,也让我们看到,网络语言这个时代的产物所处的特定的时代氛围和信息气息。

第二部分,是从正流行着的网络语言的具体样式一一阐述,纵观了正在流行的网络语言。

第三部分,由专家,学校老师,8090后网民的切身感受,了解了流行的网络语言所波及的一系列的影响。

第四部分,是综合了第二三部分的抒述。

是本文的神来之篇,也是关键的终结。

看过了二三部分,由此导入了第四部分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究竟网络语言是否冲击了传统文化呢?

还是相反的,丰富了传统文化呢?

 

网络语言,走在传统和流行的边缘

[摘要]网络是一个宽广的平台,台上的人很风光,台下的人很热情,而台上台下又有着许多共同的意趣。

不过,自诞生之日起,网络语言就饱受争议和质疑。

近些年来,“网语”更是跳出了网络,频频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亮相,并经常出现在“新新人类”的日记和作文当中。

但如何面对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这个问题似乎让人有点儿“囧”。

对于走在流行与传统边缘的网络语言,它究竟是冲击了语言形态。

还是丰富了语言形态了呢?

[关键词]网络语言传统

一、网络语言的兴起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

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

其发展神速,语言简洁生动是其突出的特点,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因此有教授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对“网络语言”下了定义:

“‘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

也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狭义上指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版本是“浮云水版”。

网络语言是如何兴起的呢?

起初主要是寄生的网虫,后来又有为数不少的手机用户也加入其中,目的就在于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特定语言。

例如:

Chat里经常能出现“恐龙、美眉、霉女、青蛙、菌男、东东”等网络语言,BBS里也常从他们的帖子里冒出些“隔壁、楼上、楼下、楼主、潜水、灌水”等“专业”词汇。

QQ聊天中有丰富生动的表情图表,如一个挥动的手代表“再见”,冒气的杯子表示“喝茶”;手机短信中也越来越多的使用“近方言词”,如“冷松”(西北方言,音lěngsóng,意为“竭尽”),等等。

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

网络语言已经不在拘泥于传统的词语构成语法,各种汉字、数字、英语或简写混杂在一起,怎么方便怎么用,语序也不受限,倒装句时有出现。

如:

“······先”、“······都”、“·······的说”,千奇百怪。

今日,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由于一些词汇沟通障碍,网络语言在带给人们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不便。

对于4000多万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

一位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文化。

首先,为了省事,比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只用数字“88'代替,时间久了也就约定俗成。

其次,不少网络用语有它自身的意义,比如"菜鸟"、"恐龙"之类,要是直截了当去说你"真是一个差劲的新手",或是"这个真是丑女",就感觉失去了应有的味道。

还有用"灌水"来形容在论坛上滥发帖子,就很形象,换了其他词可能表达不出这个感觉。

网上毕竟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用现实的规范去规范它,反而不大现实。

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究探讨”的过程。

网络语言的兴起,既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带来的新观念的社会背景,也源于网民们追求标新立异,以及网络交流所需要的迅速、简单传播的特征。

网络世界是一个推崇个性、追求创新的世界,有人创造,就会有人欣赏。

网言网语轻松幽默的风格,更是迎合了紧张忙碌的现代人放松身心的需要。

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语言在拥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语意模糊、不合规范、过度求新、沟通困难甚至粗俗低下等问题。

二、网络语言的流行

(一)“疾风扑面”的网络语言

不知不觉中,“给力”、“雷”、“霹雳”、“囧”、“槑”等新生词汇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甚至一些字母、数字、标点等特殊语汇,如“FT”、“ID”、“94”、“88”、“:

”,也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

网络语言也走上情侣钻戒(“520”代表“我爱你”,“1314”代表“一生一世”)。

这些网络语言、电视语言来势是如此凶猛,让很多人都措手不及!

  

  2007年,人民日报与搜狐网进行的联合调查问卷中,经常使用“顶”、“美眉”、“粉丝”等网络语言的人群中,20岁以上的超过90%,30岁以上的更是达到了37.66%。

不仅如此,就连一些传统词语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如“潜水”(只看帖不回帖)、“青蛙”(丑男)、“恐龙”(丑女)……这些词汇的再“创作”使得这些“旧瓶”里早已被装上了“新酒”,而且现在使用更多的是这些词语的新含义。

我们在面对一些网络语言时,有时会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有的人坚决反对。

在采访中,也有中学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在作文中经常出现“酱紫”(这样子)、“虾米”(什么)、“偶”(我),根本看不懂是在说什么,有的老师还担心,长期这样下去形成习惯的话考试时难免会吃亏。

  随着影响的加大,网络语言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网络语言早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利,“网络语言仅仅是在一些青少年中流行的特殊‘方言’”,这种观点早已过时。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冯志伟表示,对于网络语言,应当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科学的研究,他们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应简单否定。

其实,如果往前看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曾经陌生的网络语言现在已经非常熟悉,如“下载”、“链接”、“复制”等等,早已被我们接受。

有利就有弊,2006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其中对网络用语作了专门介绍,并认为“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将向什么方向发展,它将会给母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必须面对和关注的现实问题”。

(二)电视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共舞

  当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美眉”、“愤青”等网络语言时,电视荧屏也丝毫不甘落后。

  东方卫视热播的“舞林大会”,这档由名人、明星参加的舞蹈大赛节目,取“武林”谐音,据说收视率最高时达到16.8%,单是短信投票几十秒内就达到上万条。

“舞林”一词也不胫而走,其蹿升之程度直追当年的“超女”。

  应该说,像“舞林”、“哇噻”、“超女”……这些电视词汇,其影响比网络语言更为深广,因为电视节目的受众动辄上百万上千万,无论城市农村,无论文化高低,无论年老年幼,都在电视荧屏的覆盖之下,电视语言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网络。

“几节语文课,有限的在校时间,怎么抵得上电视的影响呢?

”北京市朝阳区某中学教高中语文的张老师这样向记者感慨,“有些学生在平时经常以使用新词、新语为时尚,不时地冒出电视上流行的话语,还常常能得到大家的赞赏”。

“荧屏是语言文字问题的重灾区,”上海大学教授余志鸿表示,“只是这一现象远未引起足够重视。

”一些语言学者也都对此表示忧虑,一个电视节目、一部电影的观众往往以百万千万计,电视语言已成为一种“权威话语”,对整个社会起着巨大的诱导作用,尤其是对那些尚未正确掌握和理解语言文字的少年儿童们。

(三)关于“给力”

2010年即将过去,这一年不少红遍网络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给力”、“蒜你狠”等极其普通的言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蹿红,成为常用的语言及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有媒体考证,“给力”一词最早出现于2010年5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学生上传网络的一段日本动画片。

“这就是天竺吗?

不给力啊老湿!

”cucn201配音组的无心插柳,却得到了网民的热捧。

其首次广泛应用发生在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

“给力”或“不给力”,言简意赅又传神,旋即风靡网络。

如果仅限于此,那只是网民的“自娱自乐”。

11月10日,“给力”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中(《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引发舆论强震。

《人民日报》在语言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对于“给力”登上党报头版头条,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朱强博士认为,民间语汇补充、进入主流的官方语言,是语言发展的常有现象,由此可见网络已经多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这些灵动、鲜活的词语,为中国传统语言带来了活力,也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的强大力量。

“《人民日报》太给力”被多重解读,比如大众有创新能力、官方顺应网络潮流等。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管理最便捷的方式。

公民的网络话语权和影响力都日益趋重。

官方主动亲近网络,既彰显了网络民意之强大,之不容忽视,亦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给力此词为河南信阳地方方言。

有时又念成给摁理,或是给理。

随着2010年“给力”一词的火爆,“GEILI给力”被注册成服饰类、体育用品类、饮料类、酒类、食品类、保健品类、化妆品类的商标。

“给力”牌系列产品也随之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和热卖。

就连跨年演唱会都“给力”哦,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取名叫做给力2011跨年演唱会!

2011年3月,河南省邓州市一个电动自行车电瓶厂,把“给力”也注册成电瓶的商标。

2011年“给力"一词登陆春晚,海清和黄海波的小品《美好时代》之后,朱军问大家“刚才的小品给力吗?

"台下一片欢呼。

现在的给力在社会及商业上越来越给力了今后,与社会热点密切关联的网络语言“转正”,或将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

网友认为这是网络语言被主流媒体认可的标志。

网友“一民的天空”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对网络文化的尊重,体现了一种创新精神,体现了文化源于大众、服务大众的包容性,必将为文化创新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带来活力。

(四)“菊花文”一时风靡

“今天你菊花了吗?

”近日,继火星文、LOLI体、蜜糖体……之后,网上又出现了一种名曰“菊花文”的新兴文体,受到年轻一代追捧。

这种文字远看晃眼,近看却是一个个带菊花状的字符。

曾经火星文等语言在网络中各领风骚,如今的“菊花文”不仅火爆网络,各种“菊花文”的转换器、输入法等也层出不穷。

为弄出更多花样的“菊花文”,有一种火星文输入法已经率先推出了菊花文功能,火星文输入法不仅可以输入简体菊花文,还可以打出“强大”的火星菊花文,有“菊花文”的忠实簇拥者就表示:

“将火星文和菊花文完美结合,真是没有最潮,只有更潮!

”但也有网友对此出言犀利,批驳这些怪异文体反映出部分“90后”患有脑残+思想贫血+内心虚弱症。

研究发现,“菊花文”被网友追捧,除了所谓的“潮”之外,还因为其有一项防止被“河蟹”的功能——在一些论坛中,很多不雅词汇被视为禁用词,会被系统自动过滤掉,而菊花文能对抗这种过滤软件,可以让那些不雅词汇巧妙地闪过过滤软件的“火眼金睛”,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网上。

在谈到这些“强大”的网络语言时,有着多年研究汉字经验的《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感到很无奈,他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网络语言也很难被彻底净化,因为这些语言符号已经吸引了大批相当忠实的粉丝群,想禁也禁不掉。

然而,越来越多的火星文、蜜糖体……开始走出网络,逐渐走进现实,时不时在孩子们的作文中无厘头地冒上几句,例如:

一位学生在题目为《我的理想》的作文开头中这样写:

“偶8是美女,木油虾米太远大的理想,只稀饭睡觉、粗饭,想偶酱紫的菜鸟…”(我不是美女,没有什么太远大的理想,只喜欢睡觉、吃饭,像我这样子的新手…)这就说明孩子们在学习时不好好地使用汉字,这让许多家长感到不安。

郝铭鉴表示:

“孩子们的心智并未发育成熟,拿另类当时髦。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当及时制止这种现象,平心静气地给孩子们讲明道理,鼓励他们多阅读一些优秀的纸质读物。

在一篇报道中,家长吴女士就头痛地告诉记者,上初中的儿子最近迷上了网络,在校外上作文培训班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另类和与众不同,通篇作文竟写着“画符”一般的网络符号。

对此,心理专家陈凤山觉得,这种行为一定是十来岁青少年的爱好,25岁以上的青年肯定不会热衷火星文、蜜糖体等网络语言。

“这是正常现象,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不成熟,这是他们自我炫耀的一种途径。

孩子无非是想让别人关注、肯定自己,增加自信心,当然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们也会得到一些乐趣。

在他们心理走向成熟阶段时适当地玩一玩也无可厚非,如果完全沉浸在这种游戏当中,影响到正常的沟通,就应当及时地调整心态。

面对各种非主流文字向传统汉字频频提出挑战,有研究汉字的专家认为,火星文、菊花体再强大,也不过是在特定环境下风靡一时的文字游戏而已,决不能替代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汉字的功能,不会对汉字的流传发展产生任何影响。

郝铭鉴认为,这些网络语言其实更像是一种玩具,对汉字实质上不会构成威胁和伤害。

“它们被捧得再红,我们也没必要作出惊弓之鸟的态度。

这些怪异语言的追捧者多是青少年,那不过是孩子们之间的一种游戏而已。

它就是一阵风,只能流传一时,很难流传一世。

别说5年、10年,就是5个月,怕也难以持续地火爆下去。

也许用不了多久,它们又会被年轻人发明出的新玩具所替代。

三、众说纷纭的网络语言

(一)学校老师看网络语言

当网络语言日益成了年轻一代的口头禅时,语文老师们却在为中国的语言文化和语言教学问题而担忧。

在他们眼中,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冲击了中国的语言文化。

“‘我’说成‘偶’,‘谢谢’是‘3Q’,有的时候得上网查一下才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在省城南门小学从事语文教学的杨玲老师告诉记者,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从他们的谈话和写作中可以看出,低年级还好,五六年级的学生作文中出现这些词语是比较常见的事情。

据了解,目前中小学生中除网络语言外,“火星文”、错别字和方言也是学校在教授普通话时遇到的难题。

所谓“火星文”就是把汉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混杂在一起使用,一般出现在游戏论坛和QQ群里,广受中学生的欢迎。

此外,写错别字、读错音的现象近年来在学生中表现得也比较突出。

除了网络语言和火星文,网络依赖导致的提笔忘字和错别字现象是最让老师们所忧心的。

据了解,由于与网络接触得多,学生很多课外作业和实践材料都是在网上写的,这就造成学生逐渐遗忘字的写法,尤其是电脑拼音错别字较多,导致一些错字被认为是正确的,有的时候想写某个字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更别提字体的端正和好看了。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

悲剧叫做“杯具”,喜欢叫做“稀饭”,提意见叫做“拍砖”,还有的学生干脆用数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虽然这些网络语言让老师和家长云里雾里,但是在中小学生看来却很有吸引力。

采访中,一名初三学生告诉记者:

“使用网络语言没有什么不好,特别是在网上,大家使用各种各样的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很容易消除陌生感。

而在学校,如果你听不懂网络语言,同学就会笑话你老土。

对于学生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大部分老师表示可以理解,但不提倡学生们在作文中引用网络语言。

红桥区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徐娅蓉说:

“学生写作文,应使用规范和标准的语言,最好不要随意使用网络语言,尤其是太出格的网络语言。

”由于小学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徐娅蓉建议家长应该让孩子多读一些好书,在拓展孩子视野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词汇量。

虽然这些文字和语言有悖普通话的推广,但是教育界人士对此的态度却并非一概否定。

合肥市庐阳区教育局副局长殷硕景告诉记者,现在的学生追求个性,因此网络语和方言可以偶尔使用,但是在学习和写作中,还是提倡客观、大众的表现方式。

(二)专家看网络语言

“一些网络语言,简直是对祖宗和传统的糟蹋。

”“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著名国学专家李敬一教授,做客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时,如此痛斥现在网络上出现的不规范用语及火星文。

  在题为《古代诗词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讲座中,李敬一认为,如今网络语言泛滥,从不规范的潜词造句,到不知所云的“火星文”,充斥网上,糟蹋了祖宗和传统经过几千年形成的汉语言文字体系。

“我们不能随意地去造一个字词,汉字的奇妙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

李敬一认为,年轻人开始在网上运用独特的网络语言,从交流的速度等角度看有一定的道理,一些网络语言逐步得到大家认可,如用“美眉”形容女孩。

但像“菌男”、“霉女”这样的词,相对原来的“俊男”、“美女”,词义上是一种颠覆,这样的网络语言,最终是不会得到认可的。

尤其是现在,一些网络语言出现在了学生写的作文中,这将给汉字的纯洁与规范带来不利影响。

而80后作家沈嘉柯不认同李敬一的看法,他认为,网络语言并不会对汉语言产生冲击,因为这些语言貌似艰涩,实际上不过是以通假、谐音等方式将原有的语言重新表述,依然遵循汉语语法规则,不会从根本上破坏汉语的纯洁性。

“年长的人肯定不适应这种方式,但对小孩子们来说,语言有了新鲜感。

”他还认为,90后的孩子能够通过对方是否使用这类语言,辨认出他们和自己是不是一路的,火星文已成为他们的身份标志之一。

在90后作者中率先推出作品的双胞胎组合包包和阿紫,在自己的作品《光与影》和《疯长系》的书腰上,大胆地使用了火星文,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两位90后小女生表示,这正是她们的个性所在。

包包和阿紫平常都经常使用网络语言,聊天、写日记,这已经成为她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她们表示,不排除以后出一本全部用网络语言写作的作品。

不可否认,随着网络的发展,网民们开始掌握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话语权。

他们在各大贴吧、博客等网络媒介上大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对社会上各类事件的看法,引得更多的网民,甚至线下的媒体去关注。

从网民在2009年创造的著名的网络名词“躲猫猫”、“被就业”“我爸是李刚“等,以及2009年的网络名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充满民间幽默、传播率很高的网络语言中,就可见一斑。

这些听起来调侃意味十足的网络语言,在著名学者易中天教授眼中则成为了“人说的话”,他还坦言当今“学历越高的人,他越不会说人话,尤其像现在的专家,他们说的就是文本,不是人话。

节目中,易中天还坦言,自己对于如今高学历的专家“另眼相看”,“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他们就会这么说,我是来自某某大学的,他就觉得这个很规范,他一定要这样说,他一定要这样说显得他才有文化,他才有身份感,他才有角色意识,然后下面说的肯定不是人话。

”而对于所谓“专家、学者、教授”在电视荧屏上“说事”,易中天更是毫不客气地用“扯淡”来形容,“为什么是扯淡的人生,就是因为大家在各种说话的场合都在扯淡,只不过,如果是专家、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扯,扯成文字发表在什么核心刊物,那就叫‘学术论文’。

  随后,节目的另一位嘉宾李承鹏还补充举例说明:

“比如说我是专家,我郑重宣布近期内不会涨油价,结果后天就涨了,后来我就想这个事,是不是我们得修改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啊,三天以内都不应该叫‘近期’。

”易中天认为当今我们的语言越来越被生活中不应该有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说的都是按照不知道哪里来的文本格式和模式的官方语言,类似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真正有思想的“人话”却反而越来越少。

于是,网络的出现就给那些想说“人话”的人创造了一个平台,网络语言也就应运而生。

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我们更应该关注网络语言以及网络文化的流行所带来的影响。

(三)网民看网络语言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相信大家对这些诗词大多耳熟能详。

就在后人沉醉于古典文化浓厚的韵味,并试图解读其深刻的内涵时,却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些语句在当年的地位不过相当于如今的流行歌曲而已。

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于理不合。

因为按照时下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

可是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通俗文化的一部分;而现在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高雅文化,并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首先,看看流行歌曲这些年地位的转变吧!

从早先的“精神污染”到“儿童不宜”,再从“广为传唱”到老年人热爱的“公园舞曲”,流行歌曲实现了华丽转身。

如今广为盛行的网络语言会不会是当年流行歌曲的翻版?

将来,又会不会成为后人研究我们这个年代的文化瑰宝?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即由网民创造,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曾经,词语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时代,如今,词语的变化之快,让一些人无所适从,更难以找到能代表这个时代的词语。

自从有两会代表提出要屏蔽网络语言以来,网络语言本身就成了热门话题,有人说该屏蔽,有人说该保留,也有人说网络语言凸显中国人文化匮乏,也有人说网络语言就是快餐,吃完就忘记吃了什么,相比满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