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41417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教材内容

本单元由《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株紫丁香》、《有趣的发现》及练习3组成。

训练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

3.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涵。

课时安排

课题

授课时数

起止日期

备注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

10.11-10.12

6一株紫丁香

2

10.13-10.14

含双休日

7有趣的发现

3

10.15-10.18

练习3

3

10.19-10.22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29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指“盲”,谁认识这个字?

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生活在黑暗中,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该是多么孤单、寂寞,出示图:

大家看—看,

从盲婆婆的表情、神态看出了她的孤单、寂寞了吗?

她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答案全藏在课文中,请大家读读吧。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出示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本课的生字,能认识田字格里的生字。

三、检查初读效果。

1.你们见过蝈蝈吗?

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

学学它的叫声。

投影,简单介绍蝈蝈。

2.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

婆绿邻居替您童领难忘

(2)指名读,读准平翘舌音、边鼻音的区别。

(3)齐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5.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熟读生字并口头扩词。

2.自己分析字形,师稍作提示:

“替”字头上的两个“夫”的最后一笔稍有不同,一个是点,一个是捺。

“绿”的右下角不是“水”。

3.描红练习。

五、作业。

完成字词练习本。

第二课时(总第30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想象,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

婆婆邻居难忘田野唱歌绿色童年往日欢乐

(1)默读,利用一分钟时间记住它们。

(2)凭记忆默写,看谁写的多。

(3)订正,并把丢掉的字补上。

2.板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3.课文写的是谁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

他是怎样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

看图:

看懂图意了吗?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他们的表情怎样?

二、导读感悟。

第一节

1.课文的第一节就是描写这个场景的。

自由读,看看第一节是怎样描写的?

2.你喜欢这只穿着绿色外衣的蝈蝈吗?

要是你,你舍得把这么漂亮的蝈蝈送给盲婆婆你吗?

文中的小男孩乐意吗?

从哪里看出的?

(乐呵呵喜滋滋)像这样的词还不少呢,你能说说吗?

比如:

笑哈哈笑嘻嘻喜洋洋笑眯眯……

3.根据你的理解,加上表情,练读。

4.指名朗读,读出小男孩很读出很快乐的语气。

过渡:

小男孩把蝈蝈提到盲婆婆的家门口,他有满肚子的话要说,他会说什么呢?

请小朋友读读课文2至4节。

第二节

1.小男孩跟盲婆婆说些什么?

为什么送蝈蝈给盲婆婆?

2.小男孩不上学的时候会帮盲婆婆做些什么?

他喜欢盲婆婆吗?

把他说的话读好。

3.注意“您”表现出小男孩对盲童婆婆的尊敬。

4.练习,检查。

齐读。

第三节

1.看图。

(1)你看到什么?

心情怎样?

盲婆婆能看到吗?

(2)指名读。

读到第二行时问:

读到这儿我不明白了,盲婆婆怎么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应该是“听到”才对呀?

谁能帮我弄明白呢?

(现在盲婆婆虽然看不到了,但是童年的记忆她能想到,她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2.说话训练:

歌声还会把盲婆婆带去哪儿?

干什么?

生自由说说。

3.让我们把课文读好和盲婆婆一起回到童年。

第四节

过渡:

小蝈蝈的歌声能让盲婆婆想起这么多欢乐的往事。

1.自由读。

2.指名读。

3.齐读。

三、赏读,升华情感

1.听录音,然后练习读。

2.给盲婆婆带去欢乐的只是这只蝈蝈吗?

(更多的师小男孩的心意。

3.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也要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样,去关心像盲婆婆这样需要关心的人,让他们生活得和我们一样快乐。

4.练习背诵,任选一节。

四、想象练习。

板书设计: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乐呵呵喜滋滋

补充资料:

1.【教材解读】

喜欢这首儿童诗,是因为喜欢这首儿童诗的题目。

喜欢这首儿童诗的题目,仅仅是因为这句话那流畅的音律,读来使人觉得朗朗上口。

这首儿童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形成全诗的回环整齐的美感。

读整首诗,感觉就是一位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在跟盲婆婆说话。

婆婆因为“盲”而失去了放眼看世界的能力,隔开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单调寂寞。

这位小男孩“乐呵呵”地捉了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盲婆婆。

让寂寞的盲婆婆在蝈蝈的歌声“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让蝈蝈好听的歌声把盲婆婆“带回童年”,让她“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儿童纯真的情感自然而真挚,那“咯咯”的虫鸣声里,是孩子无限美好的祝福。

我想,将快乐传送给盲婆婆的孩子,自己也品尝着幸福的喜悦。

诗歌的语言浅显,主题鲜明。

我想,只要让学生多吟诵,他们是能很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含意的。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实现与文本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音韵美,语言美。

这几天课间,我听到很多孩子都在反复读这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有的孩子甚至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出来了。

一篇课文能得到孩子们的如此青睐,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婆婆”,“婆婆”、“蝈蝈”、“咯咯”,“咯咯”,这些并不是什么优美的词语,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它仿佛一串美妙的音符,轻轻读,就会在我们的心头轻轻跳荡,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说:

“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学意义反在其次。

文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

”这种有趣的情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

尤其是课文最后一句:

“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咯咯……”从字面读来,这是蝈蝈动听的叫声余音袅袅,然而,这美妙的声音更是一支动听的爱的歌曲,这爱就如“小溪流淌的清波”,也一定会轻轻地流淌进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6一株紫丁香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吟诵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崇敬老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诗的内容,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3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把课文读正确、流畅,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理解新词语。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打开课本,看图,图上画了谁,在什么时候干什么?

窗前盛开的是什么花?

(生看图说)

2.板书课题:

一株紫丁香看图,联系花名,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紫丁香吗?

简介紫丁香:

紫丁香也叫丁香或丁香花,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花紫色或白色,有香味,可供观赏用。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概。

1.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想想紫丁香和画中的老师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生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小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标出各节的序号。

(3)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三、了解自学情况。

1.全诗共有几节?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解词。

(1)第一小节

指名读“踮浓栽”要读准字音,踮是三拼音,浓是后鼻音,栽是平舌音,儿化音“脚尖儿”要读准。

结合句子理解“浓绿”和“踮”

(2)第二小节

指名读第二节。

正音“师、枝”是整体认读音节。

“伸”前鼻音。

(3)读第三节

四、小结。

出示“帮、疲倦、挂牵”,指名读,着重正音:

“帮”是后鼻音,“倦”读juàn,“牵”是前鼻音。

(领读)

结合课文理解“疲倦、挂牵”。

(4)指名读第五小节。

出示花香、眨眼、教案

读准音,理解词义

指名读生字词,齐读

五、再读课文:

六、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伸: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五笔横写在框内,第六笔横封口。

快: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竖心旁的笔顺是点、点、竖。

浓:

共九笔,左窄右宽。

第八、九笔分别为撇、捺。

消:

共十笔,左窄右宽,最后两短横连左不连右。

2.其它生字你们是怎样记的,指名学生先说说。

3.按笔顺描红。

4.展示优秀作业。

七、作业:

找一些赞美老师的诗句,读一读,抄一抄。

第二课时(总第3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吟诵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西裤,激发尊重、敬爱老师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读好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示一株紫丁香,学生齐读。

2.小朋友,你们瞧,大屏幕上的紫丁香着紫色的小花,还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多美啊!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指名读。

3.齐读课题“一株紫丁香”。

二、指导细读课文。

1.边板书课题边问:

一株紫丁香栽在哪呢?

小朋友为什么要在老师的窗前载下一株紫丁香呢?

认真读课文,我们就会懂的。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课文第一节,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能读好吗?

请你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浓绿”的小院是什么样儿的?

我们到小院栽紫丁香的时候是怎样做的?

(2)交流:

刚才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请两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注意听,他们读准了吗?

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

(3)理解“踮起浓绿”,

指导读好课文。

(4)齐读第一节。

2.课文的第二节能读懂吗?

学习第二节:

(1)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课文,自己能读懂吗?

(2)看图理解:

作伴

(3)谁读懂了,读给大家听,其他学生注意听,他读懂了吗?

读出自己美好的祝愿吗?

(4)板书:

夜夜作伴

(5)孩子们对老师这么关心,敬爱,请大家再练读一下。

接着指名读,齐读。

3.学习第三、四节:

(1)请同学们小声读文,遇到不懂的地方作标记,呆会我们一起来解决。

(2)生提出质疑。

(3)读文解疑。

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展开想像,想象“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假如那是小朋友的歌会唱些什么?

想象“满树盛开的小花”是怎样的美丽,假如那是小朋友围在老师身边微笑着说话,会说些什么?

理解“消除疲倦挂牵”

(4)现在能读好吗?

指名读,齐读。

4.学习第五节:

(1)出示全节内容,轻轻地读,读懂了什么?

(2)同桌交流

(3)组织发言

(4)指名读,齐读。

三、齐读全文。

同学们,你一定明白了吧,紫丁香和画中的老师有什么关系?

指名说一说。

五、总结课文,拓展积累。

1.我们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让它夜夜和老师作伴,让花香帮老师消除疲倦,感谢老师时时把我们挂牵,小朋友们多么喜爱老师啊!

我们一起拿起书,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美美地读一读。

2.谢谢小朋友美好的祝愿。

赞美老师的诗句还有很多,你们搜集一下。

3.做书签:

用卡纸剪出你喜欢的形状,摘录下你喜欢的赞美老师的诗句,送给老师一份惊喜.你也可以自己去搜集一些这样的诗句。

板书设计:

6一株紫丁香

夜夜和你作伴消除一天疲倦又香又甜

补充资料:

1.【教材解读】

读《一株紫丁香》,被那浓浓的丁香花的芬芳迷醉了,被那如花的童心感动了。

全诗五个小节描绘出了五幅美好的画面,而这五幅看似独立的画面却又是互相依存,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德国文艺评论家莱新曾这样说:

“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

”读这首诗,感觉一幅幅图是立体的,鲜活的,能动的,它们如电影般跃入我的眼帘。

读第一小节,我仿佛看到几个可爱的小家伙踮起脚尖儿,轻轻走到老师窗前,悄悄种下了一株紫丁香。

教学这一小节,我想主要可抓住“踮起脚尖儿”这个词组,由此展开教学。

可让学生思考诗中的孩子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

我想很多人会把它理解成:

孩子们是为了不影响老师的工作和休息。

我想,这是正确的。

但我认为“踮起脚尖儿”,更凸现了孩子那种顽皮而纯真的天性。

“踮起脚尖儿”中蕴藏着孩子们的小秘密,蕴藏着孩子们快乐的心情……这一小节,甚至是整首诗歌也正是因为这个“踮”字,才显得活泼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所以,这小节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感受小伙伴“踮起脚尖儿”的情态,可让学生试着演一演这个情景,然后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童真童趣。

读第二小节,我仿佛看到一株小小的紫丁香在不断茁壮成长着。

那绿色的枝叶已经伸进了老师的窗口。

我想,这一节的教学应抓住一个“伸”展开,这个简单的“伸”字,赋予了紫丁香生命的魅力。

让我们感觉这个画面是“活”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读第三小节,我仿佛听到了“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就像孩子们在给老师唱着动听的歌曲。

这一节的教学,主要可抓住“唱歌”一词。

引导学生将“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和“那是我们给你唱歌”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想象“绿叶儿”是怎样动听,小朋友的歌又是怎样动听?

如果是你,会给老师唱什么歌呢?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悟文本,从而达到心灵的交融。

读第四小节,我仿佛看到芳香四溢的紫色小花开满了全株,那一张张孩子们的笑脸,就是一个个可爱的花之精灵。

一个“笑”字,同样让我们感觉画面“活”了起来。

这“笑”是孩子们对老师真诚的爱。

这“笑”如丁香般灿烂!

教学这小节,抓住“笑”字引导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边读边体会如花香般浓郁的师生之情。

读第五小节,我仿佛也进入了弥散着花香的甜美梦中……这小节中的“飘”字,让读者产生无限遐想。

除了花香,还有什么会飘进老师的梦里?

这里的教学可启发学生联系上面一小节的学习,所以,老师又香又甜的梦中一定会有那些可爱的孩子们。

读着这首活泼的小诗,甜甜的语言,甜甜的情感,心中总会涌动起那股深藏着的温柔,心也被滋润得甜甜的。

童心如花,教师应把阳光洒向每一个孩子,因为,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可能。

2.【生字儿歌】

快:

忄,横折大,老师老师快放下。

除:

有个人叫小二,只有左耳长得怪。

深:

三点水,秃宝盖,八棵树,下面栽。

困:

四四方方四面墙,一棵大树长中央。

伸:

单人旁,日加竖,枝叶伸进你窗口。

枝:

木十又,是树枝。

消:

水中有个小月亮。

 

7有趣的发现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风。

教学重点:

进行词和句的训练。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33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把课文读正确、流畅,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新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板书:

发现)

2.听过科学家达尔文的故事吗?

你了解他吗?

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简介达尔文。

揭题板书:

有趣的发现

3.学贵有疑,就是说学习可贵的是能发现问题。

你能从课题中发现问题吗?

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

(1)自由读,注意区别前、后鼻音。

(2)指名读。

3.认读新词语。

多媒体出示:

(1)指名读。

(2)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3)出示第3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第二、三、四句。

(4)指名试读课文。

三、出示生字引导分析。

重点分析:

存较反究易容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字词。

3.搜集达尔文的故事

第二课时(总第34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读生字卡片。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说

二、朗读感悟。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从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给“著名”这个词找个近义词。

细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这节告诉我们什么?

(2)达尔文发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轻声读,看看这节有几句话?

(2)一句一句仔细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3)从第一句中,你明白了什么?

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反复”?

“终于”两个词要好好品味。

(4)读第2、3、4句,看看达尔文找到了什么样的答案。

完成下面的内容:

细读第4自然段。

①齐读。

②本文中“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5)这个发现对他后来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还发表了《物种起源》这本书,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那么你还知道达尔文的哪些故事呢?

①指名说。

②师小结。

三、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们要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的精神。

第三课时(总第35课时)

一、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

二、复述课文。

1.指导复述课文

教师指导复述课文的要求:

主要内容只要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背诵课文。

教师板书主要词语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学生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

4.指名试复述。

三、课堂练习。

1.选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2.讲故事。

可以讲达尔文的故事也可以讲其他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

7有趣的发现

要么……要么………

反复观察比较

补充资料:

1.【教材解读】

读这篇课文,我很自然地想起了一年级下册学过的《鲁班和橹板》一课。

鲁班因为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从而模仿鸭子的脚发明了摇船工具--橹板。

而《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也正颂扬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达尔文“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这是课文的线索,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教学时我想可以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探究讨论--得到答案”,从而将课文内容、课文呈现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三者较好地融合在一起。

《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验稿)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想,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尝试着引导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进行。

古语云:

“学贵有疑”。

要学生对阅读的文章进行深入的探究,必须要有疑问。

这一课的疑问是很容易产生的,读了课题,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质疑:

发现了什么?

是谁发现的?

为什么说这个发现很有趣?

然后紧扣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在初读课文时,对于碰到的一些疑词难句,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做出疑问标记,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向学生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其实这也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合适的学习小组,根据质疑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我想这一步的学习可以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段来展开。

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讲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岛上的昆虫的体形特点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

昆虫的翅膀决定了它自身的生存与消亡,这是达尔文发现的事物间的本质联系,也就是课文所说的“有趣的发现”。

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许多”、“反复观察”、“比较”、“终于”等词语,通过朗读思考,让学生体会达尔文一丝不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接下来的三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是教学的重点。

随文向学生介绍这种复句的特点--前半部分讲原因,后半部分讲结果。

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一步感悟文本。

针对这个句式,还可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生在独自品读探究后,教师应针对提出的问题让每位学生在小组内宣讲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听后可以补充或纠正,然后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发言,阐述自己或本小组对课文探究的结果。

在这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探究。

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做出总结性、指导性的评价,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学了这篇课文,我想还可向学生推荐《昆虫记》这本书,让课内的阅读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逐渐积累探究的经验,让他们的阅读不断成熟起来。

英国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叫达尔文,他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理论。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动物和植物不是自古以来就是现在的样子,它们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也一样在变化,人是从古代的猿猴进化而来的。

这个理论对人类影响非常大。

2.【素材资源】

捉昆虫的孩子

达尔文小时候十分热爱大自然,他把大自然当成自己的课堂。

他喜欢观察昆虫的生活,例如蝴蝶、蜜蜂、蚂蚁等。

他有时也去掏鸟蛋,但这并不是淘气,他每次只掏一个,是想看看鸟蛋怎样孵出鸟来。

有一天,达尔文又到树林里观察昆虫。

他在一棵很粗很粗的大树上发现了两只昆虫,样子非常古怪,他从来也没有见过,就轻手轻脚地走近树旁,悄悄伸出两只手,紧张地屏住气……正好一手抓住一只。

这时,忽然飞过来一只长着透明翅膀的黑色飞虫,他想伸出右手去抓,发觉右手有一只虫;赶忙又伸出左手,左手也有一只虫。

他实在舍不得扔下手中的虫子,而眼看那只飞虫就飞走了,他一时慌乱,一下子就把右手的虫子塞进了嘴里。

那只黑色虫子被他捉住了。

这时达尔文的嘴里却又辣又苦,他还是紧闭着嘴唇,原来那只虫子不但能分泌一种苦涩辛辣的液体,还在他嘴里欢蹦乱跳地跳着舞。

尽管达尔文常做些出人意料的事,但爸爸妈妈从不干涉他。

他们有时甚至帮他喂养那些他从大自然中找回的各种小动物。

就这样,达尔文不但体验到了溶入大自然的乐趣,还发现了一些小动物的生活规律。

为了得到更多的资料,达尔文22岁时毅然离开了家,开始了环球的研究考察工作。

3.【生字儿歌】

存:

孩子还在肚子里.

研:

研到石头开.

较;买车子要交钱,就要比较比较.

反:

横撇加竖撇,又字藏下边.

百:

白字上面加一笔,值一百.

达:

跨大脚步走,很快能到达.

容:

宝盖头下面能容纳八人口.

练习3

教学要求:

1.学习用音序查字典。

2.熟背四条成语和一句古文。

3.照样子,学写铅笔字

4.学会问路。

5.任选三个动词,各写一句话。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36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学用字词句。

1.审题。

(1)通过自读题目,了解要求。

(2)师生共同讨论,弄清题目要求。

(3)教师讲明题目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己先尝试读对话内容。

(2)同组学生可分角色读对话。

(3)教师讲解用音序查字典的方法。

(4)教师让学生用音序查字典,巩固前面所讲的内容。

3.练习。

(1)教师让学生帮助小猴查几个不会写的字。

(2)开展用音序查字典的比赛。

4.反馈。

(1)选出查得又快又对的学生进行表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