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利用外资的主要产业领域以及高碳排放问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3952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传统利用外资的主要产业领域以及高碳排放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国传统利用外资的主要产业领域以及高碳排放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国传统利用外资的主要产业领域以及高碳排放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我国传统利用外资的主要产业领域以及高碳排放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我国传统利用外资的主要产业领域以及高碳排放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传统利用外资的主要产业领域以及高碳排放问题.docx

《我国传统利用外资的主要产业领域以及高碳排放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传统利用外资的主要产业领域以及高碳排放问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传统利用外资的主要产业领域以及高碳排放问题.docx

我国传统利用外资的主要产业领域以及高碳排放问题

第3章我国传统利用外资的主要产业领域以及高碳排放问题

3.1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1.1利用外资的定义[1]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口径,利用外资指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

按照投资方式划分,包括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外商其他投资等三项。

其中对外借款指通过对外正式签订借款协议,从境外筹措的资金,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商业银行贷款、出口信贷以及对外发行债券(1996年以前还包括发行股票)等。

外商直接投资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同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和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

外商其他投资指除对外借款和外商直接投资之外的各种利用外资的形式,包括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公开发行的以外币计价的股票发行总额,国际租赁进口设备的应付款,补偿贸易中外商提供的进口设备、技术、物料的价款,加工装配贸易中进口设备、物料的价款等。

在近年来的国际资本流动中,外商直接投资(FDI)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故本文所说的利用外资,主要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

目前为止,外商直接投资还没有一个国际统一的明确表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简称OECD)对它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的居民(直接投资者)在投资者所在国之外的另一个国家的企业(直接投资企业)进行的以获取持久利益为目的的活动。

持久利益的含义是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关系,直接投资者对企业的管理有重大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指出,外商直接投资是“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经济区域)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

”因此,外商直接投资是指用货币资本或实物资本作为投资开办新企业,具体包括:

设立跨国公司分支机构、附属机构、子公司,或同别国资本共同创办合资企业;通过购买外国企业股票而拥有该企业达一定比例的股权(如美国规定,凡拥有外国企业股权达10%以上者均属外商直接投资,而我国规定的标准为25%以上);以国外所得利润进行再投资等。

[2]

外商直接投资本身可以分成两类:

1、并购,即购买现有企业;2、绿地投资(Greenfield),即建立新企业。

按照企业类型,国家统计局把外国直接投资又分为了四类:

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独资经营。

不管哪一种类型,FDI都包含了一系列交易,比如建立生产设施或流通渠道、购买股票、购买土地、修建商业用房或住宅等。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些交易显得越来越重要,FDI也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最重要的经济纽带,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

3.1.2FDI对资本输入国经济影响的相关理论

(1)“两缺口模型”理论(Two-GapModel)

“两缺口”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H.Chenery)和斯特劳特(Strout)提出的旨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短缺的必要性的一种发展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提供了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

为了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差额(储蓄缺口)同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差额(外汇缺口)必须保持平衡。

设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S代表储蓄,X代表出口,M

代表进口,则“两缺口模型”的推导如下:

由凯恩斯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公式C+I+X=C+S+M,得到:

I+X=S+M,从而推出I—S=M—X,分析此等式,左边I-S为储蓄缺口,右边M—X为外汇缺口。

[4]由于有投资、储蓄、进口、出口四个独立的变量,进行调节的目的是使上述公式平衡。

当出现储蓄缺口的时候,需要靠外汇缺口来弥补。

而要保持外汇缺口,主动的做法就是引入外资。

即当I>S,即出现储蓄缺口时,必须用M>X,即外汇缺口来平衡。

引入外资求得平衡,是主动的方法。

成功的引进外资,可以达到双重的经济效果:

可以在不增加外汇支出的情况下带动进口,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弥补外汇缺口;同时又可以在不动用国内储蓄的情况下增加投资,维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弥补储蓄缺口。

因此,两缺口模型很好的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效利用外资对经济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四缺口模型”理论(Four-GapModel)[5]

在“两缺口模型”理论的基础上,经美国学者托达罗等人的发展演化,形成

了“四缺口模型”理论。

该模型在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基础上,增加了政府税收缺口和生产要素缺

口,并论述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弥补生产要素缺口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政府税收缺口,是指政府既定的税款收入目标与实际征收到的税款之间的缺

口。

实际上,发展中国家政府可以通过对跨国公司的利润征税和财政上参与他们

的当地业务来增加税收。

生产要素缺口,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家才能、技

术和技能以及信息等方面存在的缺口。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仅能为发展中同

家提供资金,而且能提供包括管理经验、企业家才能和研发技术等在内的“一整套”必要的资源。

这些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培训计划和“边干边学”的过程进行传授的。

另外,跨国公司还能教育当地管理人员如何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融资,如何确定供给的替代资源,如何使销售市场多样化等。

总而言之,即如何更好地熟悉国际市场的营销理论和实践。

还有,当跨国公司向资本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转让机器设备时,能为这些国家带来所期望的有关生产过程所必需的技术知识。

“四缺口模型”将问题从“弥补宏观缺口”发展到弥补微观层次的结构性功

能缺位,更能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后来麦金农又进一步把该模型动态化,

论述了引进外资具有比国内资金积累更高的效率,即外资具有比国内资金更高的

资本产出率,因此,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更快速的增长。

(3)内生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内生增长理论,无疑对资本输入国FDI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内生增长理论是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传统的索罗新古典增长模型中,FDI对产出增长的影响是有限的,而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FDI能够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个经济系统要产生持续的增长,就必须要克服回报递减,实现要素回报的递增。

简单的讲就是,一个经济系统要想能够持续增长,就必须寻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发动机(Engine),如何定义这样一个发动机以及维持其运转所需的成本,是大量增长模型的研究核心所在。

在内生增长理论中,罗默(Romer)和卢卡斯(Lucas)分别利用模型说明,由企业向外部的技术学习(知识外溢)和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引发的正反馈,会大于由企业内部的边际收益递减而造成的负面反馈,因此总体增长率将保持递增。

罗默在其生产函数中引入了一个技术参数,这个参数显示了知识产生的递增收益以及知识的不断积累带来的持续收益。

这样以来,模型通过阿罗(Arraw)的边干边学(Learning-by-doing)思想和知识外溢效应说明了经济增长的源泉。

在内生性增长新理论中,FDI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经济增长。

作为技术传媒,外国直接投资能够通过全球技术转让和知识外溢效应促进资本输入国经济增长和增加收益,而且,通过创造新产品、引进新工艺,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组织结构,以及提高劳动者技能等方法,外国直接投资也将增加东道国的总体知识存量,从而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关于FDI能够推动资本输入国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的结论,反映了在当代经济发展中,技术和知识创新作为增长要素的至关重要性。

企业或跨国公司对知识或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强化知识与技术的所有权优势以获取垄断利润,然而,由于知识和技术的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就必然会产生知识扩散和技术外溢效应,因此,企业要长期控制这些所有权优势是不可能的。

跨国公司作为最大的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主体,会充分利用直接投资等方式,使知识和技术的所有权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决定了FDI可以在国际范围内的知识扩散和技术外溢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进而对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增长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3.1.3FDI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深度发展,外商直接投资(FDI)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FDI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资本来源和产出来源,而且直接带动了对外贸易,优化了出口结构,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任何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仅是资本的单方面转移,而且还伴随着知识和技术的转移以及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的转移。

这种知识和技术的转移带给资本输入国的技术进步效应往往要大于资本转移的作用,它减少了引资国用于开发新技术的成本,缩短了其和发达国家相关领域的技术差距,从而使东道国的经济实现跳跃式发展。

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体来讲,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商投资企业普遍采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他们为我国国有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的经营机制的改革提供了示范。

外商直接投资无疑还促进了我国商品流通、人员交流、价格等方面的市场化进程;也对我国的外贸制度、外汇体制、企业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产生了直接影响。

外资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人才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理论和经验,能使国内企业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增强了我国企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是通过多方面来实现的。

FDI的进入提高了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了明显的知识扩散和技术外溢效应,加快了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的步伐,也相应地增强了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成长。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FDI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弥补国内投资资金的不足,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外资的进入,一方面从资金上弥补了国内投资所需,另一方面,提高了我国资金的使用效益,使我国的资金投向和使用结构更加合理,从而大幅提高了我国投资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

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经济中还存在大量的市场扭曲,但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使我国国内要素与产品市场逐步统一开放、自由竞争,从而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促进良性竞争,强化竞争意识、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等途径来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从而达到动态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总体配置效率。

(2)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国际资本的流入对我国经济效率的提高作用显著。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全要素生产率(TFP)也有了十分显著的提高(沈坤荣,1999)。

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除了制度创新、非国有经济不断壮大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

新增长理论认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国际资本,通过“技术外溢”、“边干边学”效应,可以使一国经济的技术水平、组织效率不断地提高,从而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Lucas,1998;Romer,1986)。

资本商品的贸易效应和FDI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国际上最适合于他们经济发展的技术,这会大大加快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

[6]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的最新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解释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实。

事实上,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不仅填补了我国许多产品的技术空白,使许多行业的大批产品更新换代,一大批老企业得到技术设备改造。

而且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其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

同时,外商直接投资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科技进步和劳动方式、劳动效率的优化,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对应产品的整体结构,并推动了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

外商投资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对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多样化以及良性发展。

  (3)促进对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FDI在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外溢效应来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通过出口贸易来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

许多研究表明,一国的FDI是否能促进该国对外贸易的增长,要取决于FDI和出口的行业特点以及地理条件和其他的相关因素。

行业特点和地理条件越相近,FDI就越有可能带来更多的出口。

我国的FDI与出口贸易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主要因为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是出口导向型的企业。

FDI的大量进入,带动了我国出口贸易的高速发展。

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一直被新古典学派誉为最理智和最有效的发展战略,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NICs),特别是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

新古典经济学家拉姆(Ram),卡沃西(Kavoussi),巴格瓦蒂(Bhagwati)和克鲁格(Kruger)一致认为出口贸易有如下好处:

①加快了一国资本积累的速度;②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和优势资源的整体效益;③由于有效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提供了较大的规模经济效应;④一国的生产能力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⑤加快了技术进步的步伐。

因此出口导向的贸易政策广泛被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所采纳(张建刚,2007)。

FDI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即通常所说的贸易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是贸易替代效应,即从静态角度,一种商品可以通过贸易或投资方式进入一国市场,选择了投资,便会用来替代贸易;其二是贸易创造效应,即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创造新的贸易机会,使贸易在更大的规模上进行;其三是贸易补充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往往带来维修等后续的支持性活动的发展,从而增加了贸易机会;其四是市场扩张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实现的生产扩大,既会加深对东道国的市场渗透,也会进一步拓展新的第三国市场,从而带来总贸易量的净递增。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FDI与贸易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7]

总之,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率大大高于国内其他企业,外资拓宽了我国产品的贸易渠道,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整体质量和国际竞争能力,推动了出口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而借用的外资又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扩大和改造出口产业,从而有力地改善了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水平。

  (4)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诺斯(North,1990)的理论认为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增长,而出口贸易可以促进制度创新,因为一方面出口贸易可导致市场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这就迫切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以降低交易费用,同时出口贸易把企业推向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引起竞争极大地强化,迫使国内企业积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以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技术创新效率,从而提高自己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出口贸易可以通过“边干边学”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促进整个国家的制度创新。

具体到我国国内,外商投资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办法进行企业管理,实行国际化经营,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客观上加快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推动了资本、对外贸易、劳动力、技术等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对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促进了我国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3.2利用外资的主要产业领域与高碳排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引进外资的总体规模也日益增加。

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684918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416.22亿美元(见表3-1)。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引资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连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然而,我国利用外资的大部分都投向了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采矿业等一些高碳行业,这就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表3-1实际使用外资额概况

金额单位:

亿美元

年份

总计

对外借款额

外商直接投资额

外商其他投资额

1979-1984

181.87

130.41

41.04

10.42

1985

47.6

25.06

19.56

2.98

1986

76.28

50.14

22.44

3.7

1987

84.52

58.05

23.14

3.33

1988

102.26

64.87

31.94

5.45

1989

100.6

62.86

33.92

3.81

1990

102.89

65.34

34.87

2.68

1991

115.54

68.88

43.66

3

1992

192.03

79.11

110.08

2.84

1993

389.6

111.89

275.15

2.56

1994

432.13

92.67

337.67

1.79

1995

481.33

103.27

375.21

2.85

1996

548.05

126.69

417.26

4.1

1997

644.08

120.21

452.57

71.3

1998

585.57

110

454.63

20.94

1999

526.59

102.12

403.19

21.28

2000

593.56

100

407.15

86.41

2001

496.72

468.78

27.94

2002

550.11

527.43

22.68

2003

561.4

535.05

26.35

2004

640.72

606.3

34.42

2005

638.05

603.25

34.8

2006

670.76

630.21

40.55

2007

783.39

747.68

35.72

2008

952.53

923.95

28.58

2009

918.04

900.33

17.71

1979-2009

11416.22

9426.46

518.19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0)

3.2.1我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

迄今为止,我国引进外资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1979-1986年的起步阶段;1987-1991年的持续发展阶段;1992-1996年的高速增长阶段;1997-2000年的外资结构调整与提高阶段;2000年到现在的外商投资稳定增长阶段。

(1)1979-1986年:

起步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待利用外资的政策也做出了重大决策。

国家根据利用外资工作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和措施,初步改善了我国的投资环境,调动了各地利用外资的积极性,我国利用外商投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979年7月1日,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利用外资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1979-1986年这一期间,全国协议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1986年的协议和实际利用外资外资额分别比1983年增长242.2%和266.4%,年平均增幅达50.7%和54.2%。

这一阶段利用外资以对外借款为主,外商直接投资额(79.34亿美元)仅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额(302.05亿美元)的39.23%。

(2)1987-1991年:

持续发展阶段

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一系列的扩大开放和利用外资的新举措使我国的投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1987-199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05.9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投资185.9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36.7%,其比重有一定的上升。

1991年,利用外资协议金额和实际金额分别比1987年增长了61.4%和36.7,平均每年增长12.7%和8.1%。

(3)1992-1996年:

高速增长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的决策和措施,为更多利用外资扫除了障碍。

20世纪90年代,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亚太地区经济形势看好,为我国利用外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在此形势下,国家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包括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发展股份制外商投资企业,加快上海浦东开发,创办13个保税区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利用外资的发展。

外商直接投资形成了一个高潮,1991年44亿美元,到1992年就达到了112亿,1993年275亿,1994年338亿。

1992-1996年五年间,年均增长57.06%,1996年的投资额是1991年的9.56倍。

“八五”期间,我国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23万个,相当于“七五”时期的10倍;协议利用外资金额逾4000亿美元,相当于“七五”时期的65倍;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600多亿美元,相当于“七五”时期的3.5倍。

(4)1997-2000年:

外资结构调整与提高阶段

自1997年下半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利用外资遭遇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加上国内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形势,利用外资面临许多复杂的难题。

1997年底,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利用外资工作会议,总结了10多年来我国吸收外资的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外资利用水平的要求。

在继续保持吸收外资相当规模的同时,引进外资工作将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更紧密地结合,更加注重改善吸收外资产业、地区结构,使其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一时期,外商投资规模有一些波动,协议金额下滑幅度较大,实际金额基本保持稳定。

1999年利用外资协议金额和实际金额分别比1996年降低了36.3%和3.9%,1996-1999年间,平均每年下降13.9%和1.3%。

同时,“九五”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整体质量明显改善。

欧美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数量明显增多,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平均单个项目的投资额明显增大,外商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出现了积极增长的势头。

(5)2000年至今:

外商投资稳定增长阶段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之一,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利用外资水平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从2002年至今,我国一直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每年新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都在三四万个左右,年均实际投资金额超过600亿美元;利用外资来源的多元化和形式的多样化也成为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点。

我国利用外资的市场和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也不断提高,并购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导形式;跨国公司R&D和服务业成为引进外资的主要领域;营造全球竞争优势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

这一时期,我国整体经济形势良好,加上我国实行的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加强在政策上的引导,使得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将更多的资源投向高新技术行业,从而,对我国的技术进步,特别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宋玲霞,2009)。

3.2.2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产业领域与高碳排放问题

在我国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大,第一产业比重最少,第三产业居中。

如图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