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31758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罪与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罪与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罪与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罪与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罪与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罪与罚》.docx

《《罪与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罪与罚》.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罪与罚》.docx

《罪与罚》

贯穿《罪与罚》的“一意孤行”

摘要:

拉斯科尼科夫与斯维里加洛夫作为贯穿《罪与罚》思想的主线人物,相互证明了彼此的一意孤行论,前者为了检验自己是否属于非凡人而杀人,后者醉心于酒色一类无耻的勾当;前者负担沉重的思想,艰难压迫下变成具有超意志的暴君,而后者在纵情狂欢的同一瞬间被痛苦责罚得体无完肤,因此获取相反极性的纯洁愿望。

他们以魔鬼一般的智略影响身边的人,也并不失去一双基督徒的仁慈眼眸,屡屡对受苦难的平凡人施予援手。

性格中的残忍和悲悯矛盾而辩证地昭示给观者。

由心境中日神因素和酒神因素交相搅扰激发的潜能,塑造出区别分明的典型“梦”日神人格与“醉”酒神人格,若两位兄弟结盟会引起更深度的思考:

日神说出酒神的语言,而酒神做日神的梦。

关键词:

《罪与罚》;“一意孤行”;拉斯科尼科夫;超人;日神;酒神

TheWillofBeingSelf-opinionatedThroughoutCrimeandPunishment

Abstract:

LascauxKafelnikovandS,asthemaincharactersofCrimeandPunishment,mutuallyprovethattheotherisself-opinionated.Theformerkillspeopletotesthimselfbeinganunordinarypersonornot,whilethelatterindulgesindissipationanddebauchery;theformerbearsheavythoughtandbecomesatyrantwithsuper-consciousnessunderhardships,whilethelatterisbadlymauledbysorrowwhenhecheerasmuchashelikesandthusgainsthepurewishwhichisextremelyoppositetothatbefore.Theyinfluencepeoplearoundthemwithdevilishwisdom.TheyalsopossessthemercyofChristianandoftenhelptheafflicted.Thebrutalityandcompassionhavebeencontradictorilyandcriticallyrevealedtothereaders.ThepotencyresultedfromfactorsofPhoebusandDionysusinmentalstatecreatesthetypicalanddistinctcharactersof“dreaming”Phoebusand“drunken”Dionysus.DeeperthinkingwillcomeintobeingifthetwoGodsaligned:

PhoebussaysthelanguageofDionysuswhileDionysusdreamsthedreamofPhoebus.Theredemptionroadofthemisalsothewayoutofchaospredictedbytheauthor.

KeyWords:

CrimeandPunishment;TheWillofBeingSelf-opinionated;LascauxKafelnikov;Superman;Phoebus;Dionysus

 

目录

一、“一意孤行”的基本内涵…………………………………………………………1

二、“一意孤行”的表现…………………………………………………………………2

(一)两种类型…………………………………………………………………………2

(二)两种表现……………………………………………………………………3

三、“一意孤行”的出路………………………………………………………………4

四、“一意孤行”形成的原因……………………………………………………………5

(一)环境因素………………………………………………………………………5

(二)家庭因素…………………………………………………………………………6

(三)个人因素…………………………………………………………………………6

五、结语………………………………………………………………………………………7

参考文献……………………………………………………………………………8

 

伯林曾引用希腊的哲学话语——狐狸是多知的,而刺猬却是有一大知的——来比较思想上一元与多元之别。

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在创作手法上又进一步。

其多部著作中都贯穿了一条道路,即“一意孤行”,却铺陈了犯罪、宗教、人性等多重辩论,从多个小知的思想角度辩论“一意孤行”这一大知。

人性的全部奥秘就融化在这“大知”的演变历程中。

六十年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宣扬新功利主义、理性主义和决定论,把人类尊为高等理性动物,生活在由理性法规主宰道德和自然的世界里。

陀思妥耶夫斯基借卢仁之口说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

科学令我们首先爱自己,经济学坚牢了构成社会基础的私人事业。

但陀思妥耶夫斯基旋即反过来让拉斯科尼科夫与拉祖米欣不客气地打断这种自我陶醉的空想。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纯粹理性主义完全避得开原则,因为一切美好和进步将以空想形式被承诺,结果必定是可以杀人。

这一对矛盾引出了辩证话题“一意孤行”。

一、“一意孤行”的基本内涵

“一意孤行”字面上本谓屏绝他人请托,坚持自我主张,后多指不顾客观条件,无视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

“一意孤行”之人通常一条路走到底,这路上种种障碍都不能让他们回头,除非他们自己认为有必要这样做。

《罪与罚》写于《群魔》之前,是“一意孤行”初成形的时期,尚没有推出提炼的理论。

但借用《群魔》的人物语言也可窥见陀思妥耶夫斯基定义的“一意孤行”。

《群魔》中工程师基里洛夫高度概括了这一理论,表述为“我要拯救苍生,只有这一点才能拯救芸芸众生并使下一代脱胎换骨;因为照我看来,像目前这种肉体凡胎的人,一旦失去了过去的上帝,他是无论如何也过不下去的。

三年来我一直在寻找我的神威的特征,并终于找到了:

我的神威的特征就是自己的意志!

这就是我可以用来在最主要的问题上表明我的独立不羁和我新的可怕的自由的一切。

因为这种自由是很可怕的,我要以自杀来表明我的独立不羁和我新的可怕的自由。

宗教国家一直依靠神来规范道德秩序,但随着科学发展,神的存在渐渐变得虚无,以神的子息自居的人们失去了行善的报偿,陷入道德混乱。

贯穿《罪与罚》中的“一意孤行”否定了上帝的作用,由人来担负为普通人树立新道德观的任务。

这取代神的更理想化的崇拜办法,就是对于人的崇拜——人神偶像。

人神什么都可以放手做。

拉斯科尼科夫的人神尝试在干草市场萌芽,先后接到大学生高谈阔论和丽莎维塔不在家的刺激,经过女房东门前的不安也一直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推动他终于走出了“一意孤行”阶段性的一步。

事后他才想起,在那个时刻,他连同自己也杀掉了。

其后,拉斯科尼科夫与拉祖米欣、波尔费利、杜尼亚等等角色进行了心灵交锋,围绕“一意孤行”话题和拉斯科尼科夫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各抒己见。

但仍可以说,没有人体会得了拉斯科尼科夫骄傲中的悲苦,即便是索尼娅。

“一意孤行”令拉斯科尼科夫流放西伯利亚,在低劣的环境里反复折磨他,他却束手无策。

《罪与罚》要诠释的“一意孤行”,是这种绝情的强力,和实施强力时不免遭受的道德惩罚。

后者对有良心的人来说远比苦役更悲惨。

亚里士多德曾经推断,“人是政治的动物,人必然组成社会,建立一种社会秩序,而那使自己隔离于城邦社会之外者,就或者是被社会鄙弃者,或者是鄙弃社会者,这样一个人如果不是一位野兽,那就是一位神,或者超人。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这些人神同时承担修罗手段与美好愿望,企图建立一个善与恶各得其所的乌托邦,因此与一般道德准则冲突时显得底气十足。

拉斯科尼科夫的超人计划没有作案细节的整理,相反,他思考的是怎样神圣地施展自己的权威,怎样合理地处决一个虱子。

他清楚这种判决意味着背负罪名,但他没有避开这个考验。

任何磨难都不能使“一意孤行”人放弃独立,他生而为表达自己的追求。

为了证明对自我的占有合乎情理,他们绝不逃避、甚至主动寻求考验自己的机会,进而确立对全人类发号施令的权力。

“一意孤行”发展到人神程度,是世事洞悉的拉斯科尼科夫,是桀骜不驯的斯维里加洛夫,他们不管世俗眼光,自树为道德的尺度。

当索尼娅听拉斯科尼科夫推翻上帝,想到自己罔顾尊严地付出却得不到回报,圣女也不禁怀疑上帝,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拉斯科尼科夫问她能否确立新的尺度,她痛苦地避而不答——这是基督徒面对无神的反应。

但大胆的拉斯科尼科夫,无所畏惧的“一意孤行”者,却要勇敢地迎上去,他觉得这种气魄才使他有资格成为新一代偶像。

他自己的意志已然占据神威,成为压倒一切的了,他以无神的自由确立出自己的“人神”地位。

《罪与罚》以拉斯科尼科夫探寻人神道路为线索,形象地展现了社会和人多个角度的实况,一气呵成。

“一意孤行”是一种信仰,它需要信徒来传达。

拉斯科尼科夫和斯维里加洛夫就肩负这个使命,他们的表现就好像速写里必不可少的阴影,侧面而真实地彰显出“一意孤行”这个主旨。

二、“一意孤行”的表现

(一)两种类型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一意孤行”人可粗分为两类:

一类是提供思想和确凿论据,但心中尚不道德泯灭、还有良知控制的冷血人,如伊万和诱导拉斯科尼科夫犯罪、在酒馆里高谈阔论的大学生,他们不敢实践“一意孤行”,只是名誉成员;另一类则能够落实于行动上,是真正的“一意孤行”分子,如拉斯科尼科夫与斯梅尔加科夫。

即便心存挣扎,在某个时间他们确曾跨过障碍,动手杀人。

他们中的最高者如基里洛夫、斯维里加洛夫,更加要求征服自我,以自杀达到终极占有。

这里讨论《罪与罚》中真正的“一意孤行”者,即拉斯科尼科夫和斯维里加洛夫。

此二人代表了“一意孤行”的两种类型,支撑起全文的架构。

拉斯科尼科夫为了实现抱负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婆子,为了掩盖罪行杀死死者的妹妹,为了做超人任凭无辜之人顶罪。

他把自己归入人神那一刻起,就同时赋予自己无上的权力,以便顺利摆脱罪责。

因为死亡的罪责、血的罪责、侵害牺牲之人生命意义的罪责,对“一意孤行”人来说是仅次于道德的障碍。

“一意孤行”旨在牺牲小众成全大众,只有当小众趋于零、大众无限大时,行为才被描绘得伟大。

拉斯科尼科夫为了做到这点,反复向自己申述:

牺牲的只是贱民,受惠的却是善良的天使。

基于这种立场,拉斯科尼科夫表现出好恶分明的特点。

对卢仁之流,他嬉笑怒骂;对索尼娅等人则宽容爱护。

天秤的另一头必须是超重的,拉斯科尼科夫需要它是超重的,否则“一意孤行”没有意义。

“一意孤行”的斯维里加洛夫也十分独特。

陀思妥耶夫斯基既给他染上道德痼疾,又傅彩了一些迷人的品质。

在他身上寄托了作家对“一意孤行”更进一步的设想。

当“一意孤行”冲破最后的心理防线,人神就变成了肆意妄为的危险分子,他们做好事和做坏事一样开心,毫无原则可讲。

杀人、强奸幼女、私奔,越是禁忌的东西越吸引斯维里加洛夫,他将生命奉献给不遗余力地寻求刺激。

他好似看穿一切,其实是放弃了一切,为一无所有的自己欢乐以及空虚。

“一意孤行”的类型人物,由奠基的拉斯科尼科夫到启蒙性质的斯维里加洛夫,显示出深化趋势。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后期创作中,《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也极具代表性。

《群魔》几乎是“一意孤行”完整的演化史。

斯塔夫罗金像变形虫一样产生伪足,将自己的思想输送给沙托夫和基里洛夫,此二人并不囫囵吞枣,而是批判地发展“一意孤行”。

又像收回伪足的变形虫那样,斯塔夫罗金吸收了他们的果实,丰满地展示出觉悟、寻找、论证、否定“一意孤行”的过程,并在探索失败后自杀。

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伊万,作者重在写他如何由不幸的家庭走上“一意孤行”的道路。

他尚在朦胧的雏形阶段已显示出痛苦的挣扎,也许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会给予他更多磨难,由他带队去洞察“一意孤行”的出路。

作者溘然长逝,未能完成此作,算一憾事。

两种类型人在交锋中渗透、影响,却不相等,这是因为拉斯科尼科夫和斯维里加洛夫“一意孤行”的源头不同,所以他们二人的表现也各具特色。

简单说来,拉斯科尼科夫的“一意孤行”霸占权威、导演缥缈的梦境,斯维里加洛夫的“一意孤行”霸占自我、展现迷醉后的世界。

(二)两种表现

美国教授罗伯特·杰克逊用“意识辩证法”考量《罪与罚》的人性冲突。

法国批评家安德鲁·纪德(AndreGide)不根据德行的好坏,而是另立标准来归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

诚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们立身于庞大的世界观中,传统的道德原则难以摹其面貌,这里选用日神与酒神略作窥探。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两种类型人都受到了日神的与酒神的启发,但《罪与罚》中只有落实于行动的拉斯科尼科夫和斯维里加洛夫成为真正的日神与酒神。

日神与酒神上溯希腊文明,经尼采集大成化,有着深邃的底蕴和变化多端的形式。

日神支配幻想的绮丽形式,不违背柔和的外观,将世界推向多立克式架构。

日神施予拉斯科尼科夫适度的克制,免于遭受残酷现实的刺激,表现为日常生活的静穆形象。

拉斯科尼科夫在棺材小屋里做梦,在大街上彳亍也要做梦,常常稀里糊涂地到了一个地方,却完全没有路上的印象。

他还常常卷入似是梦境的回忆,他想起幼年看到的惨死的小马,他谈起女房东的残疾女儿。

他尽情爱着那样受难的灵魂,无论人畜。

他惊天的设想和犯罪构思,与其说出自缜密的思考,不如说出自怜悯的假想,他总在离同情很近、离地面很远的高度架设梯子。

拉斯科尼科夫就是依赖“梦”来维持和平的表象。

“梦”平衡冲突的对立双方,灌输给人安心生活的信念,这才抵消愤怒、不公正等的积怨。

它在遥远的幻境终端明亮,使人目光长远、宽以待世。

基督教正是借用“梦”的暗示法许给民众一个天国,平息种种委屈,促进秩序施行。

安分守已的索尼娅便是卖淫、任人侮辱也不怀疑上帝,正因为天国许给她一个幸福的来世。

梦像栅栏,圈禁了人类的野性,好教蛮夷子孙繁衍出文明的世代。

可一旦压迫与不公正击溃日神人的防线,无波的梦境便会出现裂痕,和气的日神人也会转向激进和愤怒,信任个体化原则(principiumindividuation)。

拉斯科尼科夫以此为原则,也就自视可以不负责任,拥有特权,甚至还有赐福赦罪的法术。

他选择了马美拉多夫一家做他的救赎对象,付出钱财,尽心照料病患;他选择了卢仁之辈做他的制裁对象,对卢仁的言论抱肩冷哂。

“一意孤行”的日神个体化后,冷漠得让人受不了。

人的生命被他划为三六九等,上等的应该享受好生活,而虱子即使杀死了也无关紧要。

犯罪后他反复强调自己杀死的是虱子,像清道夫一样合理地扫除了无用的虱子。

他为了自身的光辉铤而走险,把赐予和剥夺当做冠冕加身的手段。

他不想痛苦或愧疚,因为他是掌握人类命运的圣主,主张强力的圣主绝不会匍匐在主张赎罪的基督脚下。

基督太懦弱了。

作家对斯维里加洛夫的人格最明显的一处暗示,就是在普莉赫丽娅·拉斯科尼科娃写给儿子的信中,她将斯维里加洛夫描述为巴克斯支配的信徒。

巴克斯即是古罗马神话中的酒神。

酒神节并不是个陌生的话题,“几乎在所有地方,这些节日的核心都是一种癫狂的性放纵,它的浪潮冲决每个家庭及其庄严规矩;天性中最凶猛的野兽径直脱开缰绳,乃至肉欲与暴行令人憎恶地相混合。

”酒神沿袭古代狂欢式的梅尼普体,导向灾难结局。

酒神的神秘感和目无道德蓄意毁掉个人、解脱个人,而斯维里加洛夫正是在深深的迷醉和自弃中编撰幻象。

他不是卢仁那种伪善道学,不会像卢仁那样百般乔装自己以显高雅,相反,他真实地展露欲望和企图——以一种近乎无耻的坦然。

酒神面孔的“一意孤行”不仅好逸恶劳,更是对绝对强力顶礼膜拜。

已被“醉”世界征服的斯维里加洛夫仿佛醍醐灌顶,他不再抱任何目的,纯粹为“一意孤行”行事。

斯维里加洛夫戏剧化地遇到拉斯科尼科夫——从街道走过时,恰逢拉祖米欣、索尼娅和深居简出的日神相互告别——侧面说明了,酒神的确很闲。

斯维里加洛夫不愁生计,对公众事业漠不关心。

他说他喜欢女人,不想蓄意掩饰这点,何况更重要的,和女人在一起能打发时光。

“醉”是另类的清醒,正如忍受痛苦的人拼命借酒消愁,结果反而更强烈地感受到痛苦。

酒神的“醉”要求完全放纵自己,不计后果,只求巅峰的空虚和快乐,譬如男人的纵欲和女人的败金。

前者对斯维里加洛夫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

强奸幼女、向女仆告白、骚扰家庭教师,他甚至诚实地告诉妻子玛尔法·彼特罗芙娜,他不能够忠实于她。

这样一个酒神自戕之前逛了所有淫秽场所,仿佛只是他的“醉”,其实也是醒,毕竟安排所有人幸福的也是这个酒神,他改善了马美拉多夫一家、未婚妻一家的生活。

他打马而过,像咒语产生作用那样改善了现状,可是一切都不属于他,清醒的他只好依靠更“醉”来忘掉残忍的孤立。

由于日神“梦”的感召,现实重新进入意识,理智带来厌弃,斯维里加洛夫放弃了娶妻的新生活,把钱财以更有益的方式安排妥当。

从他与拉斯科尼科夫的谈话中可知,他想坐热气球上天、想去旅行(美国)、想要空气,其实都是去死。

以譬喻性的梦像终结自己,捍卫暂时复归的意识的尊严。

日神与酒神如此相近,然而酒神对日神来说还是难以解释。

拉斯科尼科夫屡屡发出“他要干什么,他果真这样想吗”的心声,但他同时肯定酒神具有的无形力量,那种力量牵引日神、为日神所需,拉斯科尼科夫需要他不亚于需要索尼娅,在另一种意义上。

初次见面时拉斯科尼科夫把斯维里加洛夫当做臆想的幻觉,经过多次求证,终于十分肯定:

斯维里加洛夫身上有近于魔鬼的放浪形骸和深不可测的酒神气。

拉斯科尼科夫受到来自酒神“醉”的波动,内心随之剧烈变化,动荡、危险,但梦罩给日神薄如蝉翼的假象,这层假象却足以帮助日神隐藏自己,当梦回到意识中,他会反省自己。

日神之梦对病入膏肓的酒神狂徒却没什么挽回力量,斯维里加洛夫已把活着当做舒缓疲乏的梦,那个梦之下他无时不力图殉道。

两种类型的“一意孤行”,也就施展出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

但归根结底是不同成分占上风所致。

日神追求取胜,认可形式;酒神追求真理,摒弃表面上的胜利:

他们分别在现世表象和灵魂内核追求“一意孤行”。

综观《罪与罚》中“一意孤行”人的际遇,拉斯科尼科夫显得倔强、高傲、却被众人环绕;斯维里加洛夫随和、随便、却并未参与凡事。

三、“一意孤行”的出路

两种类型的“一意孤行”都是罪。

日神陷于冥想而病态,酒神看到鬼魂而生病。

拉斯科尼科夫从不是“一意孤行”真正的使者。

打从产生杀意那刻起,他无时不饱受煎熬,他称自己是“上帝的奴仆”,还是回到上帝的怀抱。

“一意孤行”像闪电穿透他的骨骼和淋巴,搅扰了受难的高尚美梦,一度改变了稳重的日神,然而他走投无路后还是重返上帝。

拉斯科尼科夫无力否认超人哲学,他只是因犯罪的痛苦而承认自己是虱子,把自己归类于繁衍人类的材料而中规中矩。

斯维里加洛夫创立了一番别出心裁的女性拯救论,认为女性偏好受苦赎罪,引以为神圣的乐趣。

他套用理论追求杜尼亚。

通过暧昧的情节可知,杜尼亚如他所愿上了钩,虽然她最终抛弃了他,与拉祖米欣共结连理。

斯维里加洛夫一方面看到理论之后的空虚和黑暗,一方面因为得不到杜尼亚的如同索尼娅的爱,未能寻求出生的意义。

此二人的结局,无疑暗示着作家苦苦求索的结果,那就是“一意孤行”的发展方向。

到底“一意孤行”是橄榄枝那样可以带来幸福与和平的法器,还是核武器一样毁灭性的存在?

到底人能不能利用“一意孤行”,塑造更完善的世界,还不改慈悲的初衷?

爱是作家极力呼唤的东西,它拥有令拉斯科尼科夫回头的神威,缺少爱的斯维里加洛夫只得孤独地面对死亡。

但爱不是“一意孤行”的出路,它只是展露出一个怀抱,让深深痛苦的灵魂得到舒缓,转移了他们的视线。

“一意孤行”并非仅仅造成放高利贷姐妹的灾难,并非仅仅使纯洁的少女、忠诚的仆从蒙冤而死。

也该适时转换镜头,看看免于出卖给不幸婚姻的杜尼亚,看看被乐善好施的酒神解救了的马美拉多夫一家。

拉斯科尼科夫被现实冷彻的心遇上了酒神,正是这个不可靠的酒神,资助日神完成妄想达成的世界。

这是日神与酒神中间最微妙的转换关系。

他们既毁灭又创造,功劳都不小。

小说从“一意孤行”的善意出发,抵达“一意孤行”的罪恶彼岸,其间“一意孤行”的两类人切磋、扶助,从而挽回事态。

“一意孤行”始终存在左岸与右岸的对立,但不是光明与阴影的对立;始终存在双刃剑的对立,但不是把手和刀刃的对立。

且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拉斯科尼科夫为了避免困窘、避免妹妹牺牲,才去实践“一意孤行”。

这说明拉斯科尼科夫早在激烈的心灵辩论中将索、杜的驯顺归于得不偿失的一类行为,索尼娅也在他咄咄逼人的质问中许可了这一判断。

也就是说,他在基督凋敝的庇护所产生了怀疑,不得已才寻求超人的强大,那么已被否定一次的宗教信仰再散发梦幻光芒,也未必比受挫的强力意志更有出路。

拉斯科尼科夫回归宗教,是渴望纯净心境、渴望活下去的必须,生活暂时地屏蔽推理。

但流放的拉斯科尼科夫没有彻底放弃哲学思索,他迟早还会转到这条路上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多部小说都在思想者从“一意孤行”中暂时脱出、等待重回“一意孤行”找寻出路的地方戛然而止,也许这间接说明作者没有更光明的出路。

也许。

拉斯科尼科夫可以改变他的世界观。

他不如拉祖米欣脚踏实地,甚至不如索尼娅从不放弃为生活努力。

拉斯科尼科夫从屡有善举的大学生,堕落成附庸母亲生活的可怜虫,故步自封,他的视线完全落在社会的腐烂口,拒绝正能量,难免失之偏颇。

改变处世心态,这有可能是拉斯科尼科夫的出路,却不是“一意孤行”的出路。

四、“一意孤行”形成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

拉斯科尼科夫所在的彼得堡区总是充斥憋闷的空气、杂沓的人群、难以忍耐的酒臭气味。

他还嫌不够似的频繁转到干草市场,那里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下等人,收进眼里总是不堪入目的污秽画面。

低贱的人总有一种相近的姿态,就是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矮下去的姿态。

波尔费利的环境犯罪学考虑的正是这些因环境窘迫而犯罪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信中写道,环境问题具体化为石头和面包,关系到社会经济、分配制度,涉及到统治合法性问题。

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包括森林和牧场等好地都分给地主,农民只分到坏地,并未改善劳苦大众的生活,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出身卑微的姑娘只得流落风尘。

《罪与罚》所择取的图景永远是阴沉空虚的白日,拉斯科尼科夫蜷缩在棺材似的小屋子里,反复回忆、做梦,记录奇奇怪怪的幻觉。

匮乏的物质条件引发了关于人类地位的讨论,拉斯科尼科夫的“一意孤行”起源于现实对人类地位的判断。

如果人类分为杰出和卑贱两种,那么前者无可厚非可以践踏后者,只要目的高尚、收获丰硕,他举出拿破仑的例子。

没有人依靠牺牲来获取胜利,杰出之人不过是靠怂恿卑贱之人牺牲来获取胜利,历史屡试不爽。

行到此处,拉斯科尼科夫的“一意孤行”算是行到分水岭,他的地位如何?

他可以践踏别人吗?

还是被践踏的虫豸?

日神之梦感召他思考,但梦给不出解答。

斯维里加洛夫流连于声色犬马的娱乐场所,不断追求刺激,他在乡下和封闭的拉斯科尼科夫一样不问世事,但他需要定向刺激,需要享受挣扎、狂喜、空虚、占有交缠达至顶峰的刺激,从中得到快感、掌握节奏。

他不如日神的拉斯科尼科夫懂得规避与克制。

在拉斯科尼科夫考虑出路的时候,他在酒馆听淫秽歌曲、品尝香槟酒,完全沉耽于物质环境。

斯维里加洛夫游手好闲,却还嫌一切进程太慢,渴望疯狂地毁掉自己,毁掉寄生的肉体来保护灵。

(二)家庭因素:

杜尼亚为了使哥哥免于贫困,同意下嫁卢仁,从中获得使丈夫帮助哥哥的权力,以令拉斯科尼科夫顺利毕业甚至成为律师所的合伙人。

这份无私的奉献践踏了拉斯科尼科夫的骄傲。

他的妹妹,他应该尽力抚养的家人,不仅蔑视了他的能力,还反过来像慈悲的真主一样救赎他,他无论如何也要阻止这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