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1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1299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1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1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1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1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1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1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一.docx

《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1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1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一.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1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一.docx

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考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点搜索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②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③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①宰相制度的废除②内阁的出现③军机处的设立

【基础知识梳理】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郡国并行制:

①情况:

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

②危害:

威胁中央集权的巩固。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情况: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特点:

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③影响: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①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②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最高长官是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③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

它是地方官制重大变革,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废丞相:

明太祖朱无璋,正式废除;

②设内阁:

形成—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选翰林院官员入值,内阁制度正式确定;

③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设置军机处:

①目的:

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时间:

雍正时期;

③影响:

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至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积极: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②消极:

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各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要点名师精解】

一、中国古代三大地方政治制度的比较与认识

1.不同点

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世袭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和影响

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容易形成割据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加明显

2.相同点

(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3)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典例】(2012·豫南九校模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

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不科学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解析】选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朝到唐末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变化,其变化趋势总体上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ABC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影响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以来,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典例】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需结合“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①属于宋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①即可得出答案。

三、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演变

2.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2)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3.积极影响

(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典例】(2012·太原模拟)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C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解析】选C。

由表格中出身“平民”“贫寒家庭”的进士比例可以看出,科举制促进了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扩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巩固统治,

【感悟高考真题】

1.(2012年全国大纲卷)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

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答案选A

2.(2012年新课标广东卷)“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题干中的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其依据是:

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正事。

因此,C项正确;ABD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选C

3.(2012年新课标安徽卷)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

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表面上看这个题目与课标教材似乎无关,其实隐性考查学生对科举考试的理解和认识。

难得的好题。

从材料看出“不悉其行”的“行”指的的是品行,用了品行不好官,就算得到应用的惩罚,但老百姓已经受苦了。

唐朝在官吏的选拨中,书法成为重要参考依据,对提高文官的素养及促进书法艺术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一旦形式主义之风盛行,也会带来了负面影响,“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唐太宗认为选官须“悉其行”,强调考查官员的品行,避免危害民生。

选答案D

4.(2012年新课标天津卷)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理解能力。

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A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选C项。

【答案】C

5.(2011·广东文综·T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注重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重点考查的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被隋唐的科举制所取代。

因为材料反映隋唐以前,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品评官根据出身门第划分等级选官,门阀世族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隋唐以后,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把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

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官府考定门第现象就逐渐消失了,所以选D。

6.(2011江苏单科T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选D。

解答本题应对图片中“进士出身分布比例”进行分析,并结合科举制的相关史实理解。

科举制的设立使贫寒子弟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从而扩大了人才选拨的范围,故A、C不符合题意。

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拨官吏的标准,与九品中正制完全不符,故B有误。

图片反映出科举制已经兼顾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等多个阶层,但士族子弟比重仍然最大,表明其还不完善。

故答案为D。

7.(2011·海南单科·T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

【解析】选B。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知道少数民族“契丹”兴起的地理位置,还要对元朝行省图有一定的认识。

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

辽阳行省辖地包括今库页岛,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中国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

据此可以判断契丹省应为辽阳行省,故选B项。

岭北行省为蒙古和回纥族聚居地,甘肃原是西夏族聚居地。

排除A、C。

8.(2011·北京文综·T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解析】选C。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演变。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宋代通过分权来分割相权,其中三司分割丞相的财权,故C项正确。

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钞的权力。

故A项错误;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故B项错误;。

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丞相与皇权的斗争,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